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溪石散人

    秋殤

    秋風漸冷葉漸黃,

    寒蟲聲稀月殘傷。

    黃葉離枝寒蟲盡,

    秋風侵衣月何藏?

  • 2 # 柔然3

    謝邀!如題主所舉杜甫的登高,當然還有他的秋興八首。其一中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與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非常好的體現了杜詩中哀而不傷,沉而不鬱的特質。彰顯著杜甫不為挫敗而蟄伏,時時振起奮進,砥柱中流的堅韌與剛強。當然還有安閒隨性的陶淵明,不悲不喜,不嗔不怨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維的山居秋暝裡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和平與寧靜,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中的喜悅與恬適。別出心裁的劉禹錫則想別人所不能想、道別人所不能道的逆勢而來。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最霸氣的當屬黃巢了,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一顆勃勃野心已是按捺不下。果然幾年之後,他給了在安史之亂後苦苦掙扎的李唐王朝最沉重的一擊。

  • 3 # 駝城明月戲清風

    《七夕夜思.兩首》

    秋近雁稀天漸寒,長街客散愈悽然。

    仙家終有鵲橋會,落魄江湖各自安。

    秋雨綿綿此夜涼,晚風悲曲震斜窗。

    天涯多少遠行客,試問幾人不斷腸。

  • 4 # 山中月2

    《秋歌》

    唐代詩人對“秋“的描寫甚多,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節奏明快,朗朗上口。詩如下: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註釋:平羌,即青衣江,流經樂山匯入岷江。清溪,指清溪驛,在四川犍為縣,在峨眉山附近。渝州,今重慶一帶。

    詩意:半輪秋月掛山頭,鋃輝灑江隨水流。

    始發峨眉到平羌,清溪三峽夜行舟。

    別離依依思念君,思君悠悠下渝州。

    詩人在這首七言絕句中勾畫出一幅千里長江夜行舟的圖景。由於是“夜發“,觀察到的景物只有天上的半輪秋月和月光鋪照下的江水。前三句都是鋪敘,末句傾吐自己對故鄉與親友的思念之情。“秋月”,這是秋天景物的典型標誌。但作者並不是要對“秋“大書特書。重點是寫眼前的景,經歷的事,簡潔的抒情。“節奏明快“是李白詩歌的又一語言特點。

    再看杜甫的《又呈吳郎》: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放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詩中無一“秋”字,但“秋天打棗“這是常識。所以把它歸入“秋歌“之類。這是杜甫寫給親戚吳郎的詩信。安史之亂後,杜甫漂泊到達四川夔府(今奉節縣)。在瀼西的一草堂住下,堂前有幾株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阻止。後來杜甫把草堂讓給一個吳姓的親戚,自己搬到另一個地方去了。吳郎將草堂周圍插上籬笆,把棗樹也圍了起來,西鄰的婦人不得再來打棗。杜甫得知,寫詩勸告吳郎。這首詩就是一篇微小說。人事景物時間地點俱備。刻畫了一個無兒子沒飯吃的孤苦婦人。打棗充食都是因窮困所至。而吳郎又把堂前棗都圍欄住了,至使她不能打棗。這就突出了矛盾,把故事推向高潮。結局呢?自然是作者勸告吳郎。並強調說,她曾經對我說過,是因為賦稅征斂而貧窮如洗。戰亂中的百姓多是淚流滿目。杜甫想到自己漂泊的一身,更想到那些因為戰亂而吃盡苦頭的窮人。杜甫的憐憫之心,我們不僅僅視他為慈善之人,而是他心中想著“大庇天下寒士“的嚴酷現實。這才是詩聖的難能可貴之處啊!

  • 5 # 桃源居士45

    《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詩經.風雨》:風雨悽悽,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僚傈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劉邦《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徹秋《秋風詞》: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劉禹錫《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寒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6 # 漫卷詩書

    前些日子,寫過幾篇關於秋天的詩的小文章,其中兩首不太出名的小詩,寫得很有特色,讓人讀了也很有感覺。今天,介紹給大家。一首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所寫,一首是“中國五言律詩奠基人”、也是王勃的叔祖王績所寫。

    不好意思,偷一下懶,就不打字了,直接用之前寫文章時、用郵箱整理的圖片了。

  • 7 # MiniBey

    四季中最喜歡的就是秋天了。但是今天上班,沒時間整理也沒時間配圖啦,之前寫過一個,然而我不知道怎麼把連結粘過來……我先琢磨琢磨

    連結貼上過來了,有圖,文字複製過來了,但是沒圖。

    https://m.toutiao.com/i6462858379520918029/?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from=singlemessage&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iid=15493464532&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wxshare_count=1

    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白露。

    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進入“白露”,晚上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

    四季中最喜歡秋天,二十四節氣中,最喜歡的是白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白露,是漸行漸遠的窈窕背影,霧氣微茫,在水一方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白露,是天上南歸的雁行,極目望斷,心與飛翔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白露,是長夜深處的相思淚,月色正好,人在何方

    “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白露,是凝練成珠的月光,今古如此,長夜未央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白露,是回不去的童年故鄉,夜色如水,明月如霜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白露,是秋天最美的念想,一滴成淚,百結成傷……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白露,是沁人心脾的深呼吸,忽然明悟,秋高氣爽……

    “憑闌久,金波漸轉,白露點蒼苔。”

    白露,是漫無邊際的心事,紅了楓葉,醉了瀟湘

    “秋草生庭白露時,故園諸弟益相思。”

    白露,是殷切問候的書信記得加衣,天氣漸涼……

    氣溫迅速下降、綿雨開始,切記早晚及時新增衣服,夜晚睡臥不可貪涼,注意營養養肺潤燥。

  • 8 # 安小念說情感

    秋天是一個讓人傷感的季節,也是一個懷舊的季節,更是讓無數文人雅士作出令人感同身受詩詞的季節。關於秋天的詩詞不勝列舉,比如有桂花、秋雨、菊花、節氣、楓葉等等,但打動我的詩詞卻屈指可數。

    在描寫秋天的詩詞中,我最愛的是唐代詩人王建寫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畢竟,思鄉懷人時品這首詩,最貼心窩。品這首詩時,我單曲迴圈著譚維維唱的《烏蘭巴托的夜》,心中似有磅礴的情緒堵在了喉嚨邊噴不出來,眼眶裡也有淚水在打轉,哭不出來。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這是王建以寂寥靜默又悽清的筆法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字字沾染了哀愁,懷人之愁滲進了骨子裡。

    此刻外面下著雨,連續一週的陰雨天氣容易讓人感傷。我在反覆品讀王建的這首詩時,忽然想起了去世的父親和爺爺,我在想,如果一切都能夠回到過去該多好,那時候你們都在,夕陽落山時,你們站在院子裡喊著我的名字說回家吃飯了。

    顧影自憐時,應當品宋代范仲淹寫的《蘇幕遮·懷舊》,尤其是“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最容易讓人讀了傷懷。也許你現在孤單一人獨自身處異鄉,又或者,你落單一人生活著,花了好幾年時間來忘記前任。你覺得自己很可悲,既沒找到對的人,又不能回到過去,所以,你唯有在夜深人靜時,獨自懷緬過去。

    品茶聽雨時,應當品讀唐代王維寫的《山居秋暝》,一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足以讓人心曠神怡,身心愉悅,什麼俗塵煩憂皆可拋,只想等著某一日偷得浮生半日閒時,當一個吃茶讀書的閒人。

    關於秋天的詩詞很多,但是能夠走進你心裡的詩詞很少。學生時代,喜好讀辭藻婉麗哀愁的宋詞,現在才發現,往往是那些看似平淡普通,深讀回味悠長的詩句,才最最撕扯人心。

  • 9 # 超人飛哥

    秋風欲掃葉無去,本是連理散還聚。身形柔弱怎可敵,漸行漸遠漸無力。

    雨落千丈終入地,更化秋池傷人意。坐看楊柳少風情,昨日楊花無處覓。

    《玉樓春·秋》

  • 10 # 不演戲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一改大多數詩詞的蕭條憂傷。0

    毛澤東“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日,勝似春日”。豪情霸氣

  • 11 # 豫齋

    關於秋天的詩詞可謂是“汗牛充棟”。而對於秋詩秋詞,個人曾經從兩個方面作過歸類:寫作物件和寫作風格。

    首先,從寫作物件上看,又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關於秋天的節氣或節日的。秋天的節氣有六個,分別是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同時,秋天還有七夕、中秋、重陽三大傳統佳節,光是關於這些節氣或節日的詩詞就數不勝數了。試舉例如下(僅以名家名句為例):

    立秋: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宋·劉翰《立秋》

    處暑: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因識炎涼態,都來頃刻中——宋·仇遠《處暑後風雨》

    白露: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唐·杜甫《白露》

    秋分:漏鍾仍夜淺,時節慾秋分。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雲——唐·賈島《夜喜賀蘭三見訪》

    寒露:嫋嫋涼風動,悽悽寒露零。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唐白居易《池上》

    霜降: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唐· 常建《泊舟盱眙》

    而關於七夕、中秋、重陽的詩詞,更是精彩紛呈。如關於七夕的有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杜牧的《秋夕》、秦少游的《鵲橋仙·纖雲弄巧》等等;關於中秋的更多,大李杜、小李杜、元白、蘇辛等等,幾乎有點名氣的詩人詞人,都寫過中秋,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將中秋月推向永恆。關於重陽的也是名篇累牘,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等等。

    二是關於秋天的景物或意象的。秋高氣爽,景物也顯得多情。明月、西風、梧桐、菊花、秋蟬、寒蛩等等,能夠寫入詩詞的景物太多了,而且長久以來,大多已經成為特有的意象(關於意象之前講過,此處不多講)。試舉例如下:

    菊: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月、楓: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父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秋蟬、梧桐:寒蟬聒梧桐,日夕長鳴悲——李白《代秋情》

    寒蛩、梧桐:滿耳蛩聲秋唧唧,玉階寒露冷梧桐——楊淑貞《秋夜》

    其他意象不再一一舉例。

    其次,從寫作風格上來講,關天的詩詞也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以悲愁為主調的婉約風格。愁乃離人心上秋,故秋天的詩詞整體上此風格佔比較大,是為“主流”;二類是突破兒女情愁的明快風格或者豪放風格。《豫齋詞話》雲:人言“春秋多感傷,冬夏多詠頌”,蓋因氣之升降浮沉故也。此亦合乎景語情語之論。然此非定論也,反其道而行之,亦未嘗不可。如劉禹錫《秋詞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歷來深受喜愛;另外陳維崧也寫過不少比較“積極”風格的秋詞,如《醉落魄·詠鷹》、《夜遊宮·秋懷》等。

    最後,貼幾首自認為不“悲秋”的拙作,請方家批評指點。

    《登山十首其七》

    丹曦初照曉峰青,光影參差轉翠屏。

    更有秋聲催碧樹,危巖獨坐正堪聽。

    《登山十首其十》

    一輪紅日千山曙,萬丈青崖寒氣收。

    我欲乘風跨層碧,綺雲盈袖任沉浮。

  • 12 # 文史道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是距離心靈最近的時節。如果說,春天是豆蔻年華的妙齡少女,那麼秋天就是風情洋溢的中年靚女。那種寧靜的、純淨的、自然的、成熟的、哲思的、回憶的、溫情的、豪情的、思念的等眾多的情感都會在這個季節完美收藏。

    關於四季,也只有秋季最令詩人感懷,也留下了數不盡的名篇。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用不同的手法,在同一片天空和季節裡,為我們呈現出了不同的美麗畫卷。

    唐·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唐·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春天萬紫千紅,秋天黃綠藍紅,更是繽紛多姿。尤其是菊花和紅豔的楓葉,最是詩人信手拈來的走心之物,那回眸一瞥間的感觸,都融化在了美麗的字裡行間。

    唐·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唐·王昌齡《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蟬,洛陽樹色鳴皋煙。 送君歸去愁不盡,又惜空度涼風天。

    秋天也是收穫的季節,尤其是對莊稼人而言,收穫的喜悅,更是無以言表。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最是為人稱道,把酒言歡,閒話家常,不知令多少人神往。

    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秋天,秋高氣爽。月光也是最亮最明最哲思,在銀輝滿地的月光裡不知有多少人對此感懷,在那一段段的惆悵間,讀懂了每一顆溫情的心。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唐·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宋·劉翰《立秋日》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清·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明·唐伯虎《菊花》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漢朝·劉徹《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元代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在秋天所有的感懷詩裡,有這麼一首最怨氣的詩,隱隱間殺氣凜凜。這首詩便是出自唐朝黃巢筆下的《不第後賦菊》。

    唐·黃巢《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射鵰》中裘千刃作為“一絕”之一為何被歐陽鋒打得節節敗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