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山太極道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在師門是,師父經常說:不要去想你在練什麼,也不要去想這樣去練會得到什麼。 你只管專心靜心的按這個方法去練,什麼時候你自己有內力了你都不知道,只有你打人家一拳時,挨拳的那個人才知道你身上有常人沒有的東西。 就算他和你說了,你也不相信。

    估計您問的這個問題可能是我家時也在強調的問題。但不知道對不對哦

  • 2 # 太極道講堂

    【揭秘太極拳不傳之秘】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有很多的謁語,而“不思而得,不取而獲”的謁語,你可以以道家的玄幻解釋去雲山霧罩,也可以用不知所云的解釋去矇事。所以,當你聽了解釋後,聽懂了嗎?沒聽懂,還是一個感覺“懵”逼了。為什麼?就如下圖某高人所言:“道是無法可究的。……”。充滿了一種玄幻色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已經告訴大家,道遵循的是自然法則,豈能言“道是無法可究的?”這是越解釋越糊塗,越解釋越不知所以的主要原因。並且,許多似是而非的解釋,終歸不能消除人們的疑惑。而這句謁語,講的是太極拳的實際練習方式,而非純理論性的東西,當用純理論去解釋,就天馬行空了。

    按太極拳的實際練習方式解釋,“不思而得,不取而獲”,實際是指不要認為想當然的認識這樣去做,就會達到目的,至於我這麼做不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是環境(自然法則)需要我去這麼做。舉個例子說明一下:掤手是太極拳中最基本的一個動作,但是這個基本動作目前在太極拳中實現的方式,幾乎全是講要靠兩手的對拉方式掤起,因為這樣行拳感覺到有所謂的“掤勁”,能把對方“掤”出去,而這個“掤”出去,就是你想得到的結果,也就是“思而得、取而獲”,但是,現實的結果可能不是你所想的。而在班侯九訣中,明確的記載的練習方法:“掤手兩臂要圓撐”,而這個“圓撐”是指在圓周上撐開,根本不是你練習中的對拉方式。所以,也就不存在將對方“掤”出去的可能,而隨“掤”而來的“圓撐”或是“松沉轉”才是將對方擊出去的根本,故而太極拳還有另一句謁語,就是“松沉轉”。到這裡應該明白了,遇阻而變,“不丟不頂”,不用直接對決的方式,在不斷的變化中實現讓對方送貨上門(實際上是滿足了自己的“予取予求”),才是“不思而得,不取而獲”的真正意義。

    最後,“掤手”如何“圓撐”?如何“松沉轉”不是題主的所問範疇,就不進行解釋了。總之,任何一句太極拳的謁語對應的都是太極拳練習過程的要領,不是泛泛而談不知所云的理論。不能溶入練習,或讓學者自悟的說法,應該都是騙人的。

  • 3 # 我的眼裡只有松

    通俗點講,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所有產生的感覺感受心得體會等等都是暫時的,階段性的,它們不是最終的東西,所以要得什麼,扔什麼!才能沒有包袱,才能達到無極而生。

  • 4 # 福州禪武

    “不思而得,不取而獲” 說直白些就是找到運動技術的規律或是自我的風格。

    任何運動技術都是在前人的總結下,練習他們常練習的規律性基礎動作,然後在基礎之上,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技術,這種技術就是屬於個人的守一了。

    任何運動技術的訓練過程,都會隨著運動員訓練的年限,競技的規則,思想覺悟,身體條件的改變,在技術上發生改變,例如原來是練腿法居多,但隨著身體重量增加,可能要打更高級別的比賽,就有可能練拳法更多,也有可能某一段時間要面對一個更強壯的對手,摔法會更多些,自然就要滾翻類動作要練的居多些。或是在某個年齡段,覺悟出某個戰術和技法特別適合自己,自己也別喜歡,那麼這種技術的風格就自然而然的形成,當你發現這種練法最適合自己時,你就會發現這種技術就是你身體的一部分。及容易操作。

    至少太極拳的理論非常多,花樣也多,如何把握它的原理中心點,可能各人認知不一樣,結果都不一樣,就我而言,我最都是在中醫理論,傳統哲學理論裡找到太極拳的“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韓信封齊王后反叛劉邦,韓信,劉邦,項羽三足鼎立,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