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項羽和韓信誰更能打一點呢?還是劉邦依然能一統天下?
11
回覆列表
  • 1 # 三千越鉀可吞吳

    應該還是劉幫,他圓滑老練,他手下文臣武將都強,韓信只是光桿司令不足以挑戰劉幫,此時的項羽也是強努之末,英雄末路,劉幫最終勝出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 2 # 冷月無聲勝有聲

    項羽武力值爆表,個人影響力是當時最旺的,好比當時的一枚超級偶像,也有帝王之範,但演技照樣被劉邦甩幾條街!註定在亂世曇花一現。

    劉邦從群演開始一步一步穩紮穩打的往上爬,用無數次的失敗累積了過人的演技,最終成功轉為幕後當了導演!

  • 3 # xin空1

    韓信,劉邦,項羽三足鼎立,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這個還真不好說。韓信軍事能力天下第一。劉邦的用人,識人,馭人之術了得。項羽的勇武無人能出其右。

    若三人三足鼎立,劉邦佔據北方,韓信佔據山東半島及周邊,項羽佔據南方。劉邦再想用五年時間滅掉項羽是不可能的,因為他缺少一位軍事牛人,沒有軍事牛人,項羽對劉邦不管啥時候都是碾壓。畢竟項羽的勇武,以前的許多戰役都是可以看出來的:就是欺負你們人多!以少勝多是他的標籤。所以用五年滅項羽幾乎不可能。

    既然不能滅項羽。那就先統一北方吧!滅掉韓信!怎麼滅勒??當然是打啊。用別的方法都可以,但別人最不怕的就是軍事行動。國士無雙,兵仙,這些古今稱號可不是吹來的。劉邦若敢用兵,我敢說是去多少死多少!這也不能打,那也打不過,那咋辦勒。我看只能以待時變。

    劉邦想以待時變,那他有那個實力自保嗎?除了韓信,項羽,他還得面對一個對手——匈奴!這時候的匈奴是日漸強大。而面對匈奴劉邦是主戰的。劉邦肯定會吃虧,但是不至於滅亡,因為他有張良,陳平等人出主意,劉邦又是個善於聽取建議的人。雖說能自保,也是自保比較吃力的一方。何談一統天下。除非出現一個比韓信還牛的軍事天才。但這個太逆天了。

    反觀韓信,項羽。韓信打仗牛,但是別的方面很一般,搞內政什麼的差點意思。猶其是領土過大的話。但他就守著這一畝三分地是可以的,不需要張良,蕭何那樣的大才也行的通。再說項羽,本就沒有想統一天下,做天下之主的意思,從他把土地分封給諸王就可以看的出,他只想推翻秦朝,跟虞姬回江東過日子。在加上他在江東的名望割據一方十多年不成問題。劉邦打不過他,那韓信會不會動他勒?

    我覺得不會,韓信也動不了他,當年的垓下之圍要不是劉邦出爾反耳。以幾倍兵力偷襲,最後還是自殺,劉邦才勝。所以韓信跟項羽一對一,韓信討不到好,他不能頃全部家當來打項羽啊,西邊還有劉邦啊。

    所以我的結論是,期待下個英雄出現吧!他們三不會有結果!畢竟劉邦也就還能活十多年。韓信,項羽都不是當皇帝的料。

  • 4 # 空江話雨82493803

    項羽勇冠天下善打硬仗敢出奇兵,韓信奇謀天下,總能出其不意。這兩人是閃耀中國歷史的將帥之材,劉邦文不如子房蕭何,武不敵項羽韓信,可劉邦是帝王之材,真要是三足鼎立了那剩下的劇本應該是這樣的:劉邦立刻和項羽講和大談兄弟情誼大罵韓信背信棄義先背叛兄弟你,投靠老哥哥我之後不念我的赤誠相待又背叛了我,在我們兄弟倆相鬥之時他趁機做大,現在實力最強的就是韓信了,我們兄弟倆的事是家事韓信是外人,我們先聯起手來滅了韓信再共分天下吧。項羽這二愣子分析之後一定覺得有理,因為劉邦在自己面前就沒贏過,可韓信把自己的好兄弟龍且都宰了,在打仗方面只有韓信是最大的威脅 ,二人一聯手韓信在軍事才能和自己不相上下的項羽和擁有帝王之材的劉邦的打擊之下最先滅亡,在過程中劉邦一定是送項羽戰術大便宜自已佔據戰略大便宜反正項羽已經沒有大謀士出謀劃策也看不出劉邦的手段,之後以共分天下為誘餌將已推遲數年的垓下之戰繼續完成,最後西漢建立!只不過要麻煩史學家修改一下西漢建立的時間..

  • 5 # 墨1310002

    韓信肯定贏不了。韓信贏項羽也是建立在巨大的兵力優勢上,加之充足的物資並且項羽軍當時已經精疲力竭。等等諸多因素。同等條件下,我不認為韓信能贏項羽。

    劉邦贏不了項羽,有可能平分天下。不過項羽比劉邦年輕太多,最終還會是項羽的天下。

  • 6 # liuzhjx

    有些人不懂兵而亂談兵,從不考慮兵員素質……垓下戰役,韓信將60萬將令不一新兵較多的步兵叢集,項羽將近半精騎的10萬百戰精銳!換句話說如果你作為二戰初期法軍將領能以100萬法軍圍殲古德里安1萬坦克叢集,你tm就是戰鬥英雄,法國戰神!!!再換個假想,如果把漢軍主帥換成項羽,楚軍主帥換成韓信,漢軍就沒有十面埋伏沒有四面楚歌!楚軍多了誘敵深入,迂迴包抄,逐個擊破……也就沒有垓下之圍!誰強誰弱一目瞭然!!!

  • 7 # 成語大全

    每個人都有展示人生的機會,只是,機會而已,大風起兮雲飛揚,得猛士兮守四方,胸襟和魄力奠定劉邦事業基礎。餘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罷了

  • 8 # 無用散人

    沒有韓信,劉邦什麼也不是,即使有張良,蕭何。政治手段是為軍事服務的,不管有再好的計謀,最終還是要靠武力去征服的,從彭城大戰就可以看出,諸侯都是屈服於強者,什麼盟約都是空的,誰的實力強就聽誰的,如果不是有韓信平定西魏,趙,代、燕、齊。英布也不敢和項羽對著幹,根本無法形成對項羽對包圍圈。總體來說勢均力敵

  • 9 # 站在中間看問題

    如果韓信反叛劉邦,就必須向項羽靠攏,而項羽的主力龍且就不會敗亡,劉邦深得人心,韓信項羽應該也滅不了他,而且都知道滅了劉邦,他們兩人也要火併,所以三方對峙是不可避免的,不過總會有人會出來統一的。

  • 10 # 君59380667

    肯定是韓信啊?韓信比劉邦年輕。楚漢爭霸,兩敗俱傷,韓信只要兩不相幫,就能左右逢源,獲取最大收益。等劉邦老死,項羽打團戰打不過韓信。

  • 11 # 獨孤29262905

    還是劉邦最後勝利。項羽猛就猛矣,但只是一個將才,戰略層面基本就是白痴,手下也就是武將厲害,文臣基本就是沒有,這個配置,不失敗都沒天理。韓信卻是軍事厲害,但是政治水平堪憂。況且韓信的班底還是劉邦的,想造反?先問問劉邦的小弟們願意不願意?說白了,項羽本身性格有問題,團隊還嚴重偏科,韓信自始至終就沒法建立起自己的團隊,打仗這種事表面上是軍事,其實不過是政治的延續。所以,劉邦始終是要勝出的,只是費點手,說白了,韓信根本沒造反的可能性,他不具備完整的班底,他自己一旦被宣佈為叛軍,能不能生存都是問題,還造反?他手下的領兵的有幾個是他的人?劉邦可以直接進他的臥室拿走將軍調兵的符,你讓韓信未經通報進劉邦的臥室試試?所以,韓信選擇不造反是對的。韓信死也是死在了自己思維上,他以為他的楚王和春秋戰國的楚王是一樣的?扯淡麼!結果自己撞槍口上了。還讓劉邦被罵了兩千年。其實,韓信想搞分裂,和項羽想法一樣。但是時代變了,大一統才是歷史潮流。韓信的死是一個時代結束的符號。

  • 12 # 海江145995797

    這還真不好說:第一韓信在政治上也不是白痴,不比項羽差,再說劉邦的重臣也沒有在韓信身邊,韓信造反前肯定是要準備的。第二待時局有變,劉邦年齡已高,數他等不起。

  • 13 # bdzsgs

    如果韓信反,肯定韓信贏,因為韓信比項羽的心要狠,項羽把劉邦打敗了那麼多次,都沒有趕盡殺絕,而韓信把項羽打敗了一次就趕盡殺絕了,打戰劉邦肯定不是韓信的對手,只要劉邦輸一次,基本就是項羽的下場。所以最後的贏家就是韓信。劉邦玩政治再牛逼只要輸一次就玩完了。

  • 14 # 花非花霧非霧我為卿狂唯以永傷

    你以為劉邦真傻到給韓信軍權啊?韓信幫劉邦打天下時,他手下那批武將聽韓信的,要是韓信反叛劉邦,你看看那批人聽誰的?恐怕當時就把韓信抓了獻給劉邦了,劉邦兩次多韓信兵權,後來更是直接抓了韓信,韓信的手下竟無一人反抗,可見,韓信手下本身就是劉邦的人,項羽是厲害,就算沒了韓信,憑張良,蕭何,陳平等人的算計,從內政也能玩死項羽,范增就被玩死了,還玩不過一個項羽嗎?所以,劉邦肯定會贏!

  • 15 # 玉露182216640

    韓信贏的面大。韓信治國也很厲害的,他當齊王沒幾年,齊國經濟最好。最後一統天下,劉邦想打韓信,陳平問的問題還記得嗎?這時候劉邦兵精糧足,地盤還比之前大了很多倍!

  • 16 # 彎曲的河

    劉邦政治上再優秀,但離開了韓信,在戰爭時期,軍事上打不贏,其它都是扯淡。項羽根本就沒有坐擁天下的那份心,只想守住自己那一畝三分地,沒有戰略思維。我覺得韓信會統一,但因其政治能力較弱,戰爭徹底結束後沒多久韓信內部會分裂,形成內亂,其內部出現政治野心的人篡權,韓信最後也會身死!

  • 17 # 佐羅風

    韓信還以為可以回到周朝天子分封諸侯的時代呢,這就是不懂政治,劉邦是要做皇帝而不是周天子,韓信本人肯定是沒有反心的,否則劉邦做不了皇帝

  • 18 # 五常大米稻花香鴨稻米

    我想韓信定能贏,得天下:因為韓信打了這麼多打仗,而且每次都是勝利,堪稱經典,手下也肯定誓死效忠,誰能不想封王,封侯,韓信要是自立當皇帝,手下肯定贊成,因為都想自己的統帥官越做越大,自己才能封將,相,再說了蒯通也很厲害,也會識才,也會提拔有能力的人,我想韓信如果三分天下,自立為王,等待時機,伐漢滅楚,定能得天下,我真是替韓信惋惜!嘆息!可惜韓信的能力和天賦!

  • 19 # 劉玉177357470

    劉邦 項羽 韓信三者我們通過歷史可以簡單得知在一回戰鬥中項羽>韓信>劉邦,在一次戰役中韓信≥項羽>劉邦,在一場戰爭中劉邦(集團)>項羽(集團)>韓信。

    韓信反叛劉邦會遇到人心(己心、民心、手下將領之心)不齊根基(名望 背景 人才)不穩的問題,若是真反未必能夠成功則鼎立之勢難成,我個人認為這能讓讓劉邦一統的時間推後,但不能改變大的結果。即則韓信反叛成功鼎立之勢成,以長遠計,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中韓信所有者都不是最好,劉邦人才較多,民心多得且關中根基較穩,項羽在楚地民心較穩且勇者頗多(天時暫且看做民心)。觀韓信則不能與兩者相比,所以能夠預見三者中韓信為最弱,然以韓信之帥才自保可以進取則堪憂。此情況下韓信或為最後被吞併者或為先被分割者,即此處重點仍為劉邦與項羽的爭奪,劉邦戰略佔優而項羽一處佔優,劉邦終將獲勝,所以最後勝利者還會是劉邦。

    但還是慶幸韓信未反,漢族早成(妄言妄言)。

  • 20 # 金山萬丈

      韓信被逼謀反,可惜策略不好,司馬遷也好,司馬光也好,都評價說在天下已定再去謀逆,已經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了,那麼如果韓信聽了武涉或者蒯通的話,當時獨立起兵,自立門戶,那麼他能一統天下嗎?

    先看看當時楚漢的情況,楚漢兩軍在滎陽,廣武,成皋附近相持未下,精壯的兵士厭倦了長期作戰,而老弱計程車兵們則由於要押運糧草,也已經疲憊不堪,士氣低落,均無戰心,這個時候一方面就看誰的補給供應上,另一方面就看誰能得到一支生力軍,尤其是後者,可以在短期內取得壓倒性的優勢。

    再看看當時的韓信的情況,韓信當時已經平定齊地,而且又被立為齊王,鎮守齊地,齊國東靠大海,有即墨,琅琊這樣的富饒的地方,南邊有泰山這樣的險固之地,西面有黃河天險,北面又背靠渤海,地方兩千裡,被山帶河,土地富饒又有險可收。韓信計程車兵雖然攻齊的時候,是趙國沒有來得及發往去滎陽的二流軍隊,但是經過攻齊破楚,士兵素質已經得到很大提升,今非昔比,不然也不會大破龍且楚軍二十萬,況且垓下決戰的時候,韓信率領軍隊三十萬與項羽的楚軍正面對陣,可見當時韓信手裡的軍隊,在齊地時候至少也是有十萬的,而且供給充足,養精蓄銳。

    從項羽這邊來看當時的情形,齊國已經被滅,再也沒有一個諸侯跟隨楚軍,而且龍且帶去救齊的二十萬生力軍全軍覆沒,自己也被殺,梁王彭越這個時候帶兵又返回了梁地,經常來回騷擾楚軍,斷絕了楚軍的糧道,連齊王田廣的叔父田橫現在都已經依附彭越了,從垓下會戰的情況來看,項羽這時候的軍隊大概也就十幾萬左右,但是現在項羽兵十幾萬,將已經沒有了,要同時應付劉邦,彭越,還要擔心韓信的攻擊,所以項羽想到了派旴臺人武涉去說服韓信自立,這樣的話天下形勢就大有改觀,至少不會像眼前這樣多面樹敵。

    史書的記載是“楚已亡龍且,項王恐”,項羽害怕了,項羽恐怖什麼?項羽恐怖的第一點,“龍且被殺”使項羽感到非常震驚,龍且是項羽手下最能打的悍將之一,非常能打,結果一員大將龍且竟然死在了齊地,這讓項羽感到非常恐懼,這第一點。第二點,“威脅國都糧道”,齊地就是今天的山東,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山東如果落入韓信的手裡邊,那麼徐州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項羽非常明白,韓信拿下齊地,自己西楚國的國都即將落入韓信之手,而且自己的運糧通道將會徹底癱瘓。一個彭越就調動得項羽兩次回去打通糧道,如果再加上一個韓信,那麼這個運糧通道最終的結局將會是徹底癱瘓,這是他恐懼的第二點。第三點,漢強楚弱已經形成,韓信佔了齊,那就意味著漢強楚弱的局面形成了。因為當時的情況是劉邦20萬,韓信30萬,項羽10萬,本來項羽的軍隊就少,而這個20萬跟30萬他兩家是一夥兒的,你等於10萬人對抗人家50萬人,這就意味著韓信他的攻佔齊國對項羽的威脅非常之大,震驚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項羽採取了空前絕後這種行動,派說客。說客是政治手段,是外交手段,項羽從來沒有用過,第一次用外交手段來解決問題。

    武涉到韓信營裡說了什麼話要韓信自立呢?

    武涉見了韓信說:“天下已經忍受秦的暴政很久了,大家合力攻打秦國,秦朝已滅,按照功勞分封土地,各自為王,來修養士卒。現在漢王又向東進軍,侵犯別人的境界,奪取別人的封地,已經攻破三秦,率軍出函谷關了,現在正在收集各路諸侯向東攻擊楚國,他的意圖是不吞併整個天下,是不肯罷休的,他貪心不足到了這個地步,太過分了!況且漢王是不可以信任的,他自身落到項王的手中很多次了,是項王的憐憫使他活了下來,然而一經脫身,就背棄盟約,再次進攻項王。他是這樣的不可親近,不可信任。如今您雖然自己認為跟漢王交情深厚,替他竭盡全力作戰,但最終還是得被他所擒。您之所以能夠延續到現在,是因為項王今天還存在。現在劉,項兩王爭奪天下的事情,舉足輕重的是您,您向右邊站,那麼漢王勝,您向左邊站,那麼項王就勝。假如項王今天被消滅,下一個就該消滅您了。您和項王有舊交,為什麼不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如今,放過這個時機,必然要站到漢王一邊攻打項王,一個聰明睿智的人,難道應該這樣做嗎?”

    武涉說了這麼多,其實就說了四點:

    一 劉邦最終的目的是要奪取天下。漢王貪得無厭,當初我們滅了秦,我們是“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誰有多大的功勞給他多大的地。但是人家劉邦呢,先是佔了三秦,然後再出關,要一個一個地滅諸侯,按武涉的原話是說非盡吞天下者不休,他不把整個天下拿到手不停止,這就說明漢王貪得無厭,這是第一

    二 劉邦為人狡詐,不厚道,不能相信。漢王不足相信,劉邦好幾次就差一點死在項羽的手裡邊,項羽放了他,放了他以後拐個彎還跟項王打,說明這個人不值得相信。武涉對韓信說了這麼一句話:“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你別認為你跟劉邦很鐵,將來劉邦一定會抓你,第二點。

    三 韓信之所以能活到現在是因為還有項羽的存在。韓信因項王存在而存在,這句話講得非常深刻,你能活到今天是因為項王存在,項王不存在,你也就不能存在了。換句話說,你的價值全在於項羽活著,項羽活著你有價值,項羽一死你就沒有價值了。這句話把劉、項、韓三個人的利害講得極透,所以最後的結論是“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項羽要是今天死了,第二天就會拿你來說事。

    四 現在是韓信的自立的最佳機遇。劉項相爭,勝負卻在於韓信,即使不助楚攻漢,為了自保也得獨立,三分天下,而助漢攻楚則是取死之道,不是智者所為。智者當中立”,作為一個聰明的人,在當前這個關口,你有30萬軍隊,劉邦有20萬軍隊,項羽有10萬軍隊,那麼作為一個聰明人應當是三分天下而王之。武涉的話說得很透,韓信聽進去了嗎?沒有,韓信怎麼說呢?他說我當年在項王手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歸了漢,到了漢以後“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漢王對我是什麼態度呢?“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我才有了今天,我背之不祥,雖死不易,我到死不會背叛漢王。武涉用這樣的話勸韓信,韓信最終的表態不叛變,不得不承認,武涉這個人,雖然在歷史上就這樣出了一次場,但對於局勢的判斷驚人的準確,後面的發生的事情全部應驗,可惜當時的韓信,對劉邦對他的知遇之恩還滿懷感恩之情,被拒絕了。

    武涉走了,齊人蒯通卻來了。

    蒯通是什麼人呢?班固在《漢書》裡說:“蒯通一說而喪三俊,其得不亨(筆者注:同烹)者,幸也。”(筆者注:三俊分別為酈食其、韓信、田橫)司馬遷評論說:“甚矣,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其卒亡此兩人。”那麼,蒯通作為楚漢爭權史上頗有聲名的辯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做過什麼?又該不該烹呢?董生為您講述。

    《漢書》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傳》中“蒯通,范陽人也,本與武帝同諱”。漢武帝名劉徹,即是說蒯通原名蒯徹,因為避漢武帝劉徹的諱,後來的史學家將他改名叫蒯通。范陽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內,當時屬於趙地,而蒯通後來多在齊地活動,所以史書又稱“齊人蒯通”。

    蒯通在當時社會中屬於“士”的貴族階層,敏而好學,胸懷大志,仰慕樂毅,“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嘗不廢書而泣也。”(《史記*樂毅列傳》)。南陽臥龍諸葛亮對樂毅同樣是發自內心的傾慕,常自比管仲樂毅,負其才而傲視天下。

    暴秦無道,天下沸騰。陳勝吳廣揭竿造反,異姓並起,豪強紛爭。高士皆欲擇明主而事之。蒯通也不例外,常常和好朋友安期生秉燭夜談,論天下形勢,積極入世,希望擇得明主來輔佐,盡展平生抱負,成就光輝事業。

    安期生是什麼人物呢?傳說他是秦漢時候的仙人,和彭祖一樣在道教中的影響較大。也留下許多耐人尋味的奇聞佚事。關於他的記載,以《史記*樂毅列傳》最早:“樂臣公(筆者注:樂毅的後人)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蘇軾在《蘇軾詩集》裡寫道:

    安期生,世知其為仙者也,然太史公曰:蒯通善齊人安期生,生嘗以策幹項羽,羽不能用,羽欲封此兩人,兩人終不肯受,亡去。

    予每讀此,未嘗不廢書而嘆,嗟乎,仙者非斯人而誰為之。

    故意戰國之士,如魯連、虞卿,皆得道者歟?

    安期本策士,平日交蒯通。

    嘗乾重瞳子,不見隆準公。

    應如魯仲連,抵掌吐長虹。

    難堪踞床洗,寧挹扛鼎雄。

    事既兩大繆,飄然籋遺風。

    乃知經世士,出世或乘龍。

    豈比山澤臞,忍飢啖柏松。

    縱使偶不死,正堪為僕僮。

    茂陵秋風客,望祀猶蟻蜂。

    海上如瓜棗,可聞不可逢。

    我們從蘇軾的詩裡可知,安期生和蒯通一樣,是策士,曾經為項羽出謀劃策,項羽不用他的計策,跑到劉邦那兒,卻不能忍受劉邦的傲慢無禮。於是“出世或乘龍”,跑到一個海島上潛心修道去了。

    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

    言歸正傳。蒯通最早出現在史書中的事蹟,是成安君陳餘命令大將軍武臣北略燕、趙地,號為武信君,率領部隊攻打到了范陽。家住范陽的蒯通對范陽令徐公說:“武臣的部隊就要攻打我們范陽了,你在范陽做官十年,殺人如麻,不可勝數。一旦城池被攻破,即便武臣不殺你,你的仇人也會想方設法把刀子插進你的肚子裡,恐怕你的小命難保啊!我可憐你快要死了,所以提前來弔慰你。雖然形勢對你不利,但是,如果你願意聽從我的建議,不僅能保全性命,而且還能富貴榮華。”徐公聽從了蒯通的計策,派蒯通做和平使者去見武信君,說:“將軍帶領大部隊到來,目的不就是為了解放趙地嘛,何必一定要攻佔取勝才能得到呢?我私下裡認為這樣做不是上策。要是你能採納我的計策,可以不必攻打而去招降,那范陽令膽怯怕死,貪婪而且貪圖富貴,想第一個投降,可是又害怕被誅殺,因此堅守城池抗拒你。要是你允許我帶著封侯的寶印去拜見范陽令,那麼徐公一定會投降。給他榮華富貴,再命他去招降尚且沒有被攻下的城池。天下大勢,秦朝即將土崩瓦解,那些人看到范陽令投降後還能榮華富貴,而不投降將遭到殺戮,一定會效仿,那麼燕趙之地就可以不戰而取,傳檄而千里定。”於是“武臣以車百乘、騎二百、侯印迎徐公。燕、趙聞之,降者三十餘城。如通策焉。”(《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史書中沒有說明蒯通是如何進入韓信帳下的,但根據史實推測,應該是范陽令投降武臣後,蒯通先在武臣帳下。後來韓信的部隊出關,虜魏王,破趙、代,降燕,定三國,破楚京索之間,殺成安君陳餘後,蒯通進入韓信帳下的。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成安君陳餘和韓信對峙時,太過自信而不採納廣武君李左車的計策,導致二十萬部隊慘敗,成安君也被殺。韓信知道李左車是個賢能之士,命令軍中不可殺李左車,而以千金購之。把李左車活捉來後,“(韓)信乃親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

    韓信此舉,怎不令天下賢士感動?蒯通一看自己的後臺老闆完了,而韓信又這麼尊重人才,可能會夜裡睡不著覺去想這件事,憑他巧辯幫助武臣招降燕趙三十多城池而名動天下的功績,不難進入韓信的最高決策層。

    打敗陳餘後,韓信的實力大增,部隊從出關時的一萬人擴充套件到二十萬。這時劉邦襲奪韓信的軍隊,讓他帶領少量的軍隊去進攻齊地,卻陰使酈食其說降齊王。韓信“引兵將東擊齊,未度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說下齊,信欲止。”(《漢書》),蒯通欣賞韓信的軍事才幹,已經來到韓信帳下做了謀士。一心想幫助韓信成就天下。要是能夠一舉拿下齊地,有了自己的根據地,就可以自立山頭,將來爭天下的時候進可攻,退可守。而這個時候韓信卻停滯不前,這怎麼行呢!於是蒯通勸韓信說:“將軍奉命攻打齊,可是劉邦那小子卻暗地裡派酈生招降齊王,也不和將軍你通報一聲,這是對你的無限信任啊!再說你奉命攻齊,有沒有接到停止進軍的命令?沒有接到命令,怎麼可以不進攻呢?這不是違抗軍令嗎!況且酈生一個臭儒生,憑三寸不爛之舌說降齊七十多個城池,而將軍你領兵數萬,一年多才拿下趙地的五十餘城。做將軍那麼久,反而沒有一個臭儒生的功勞大!”韓信想想也是,就貪功聽從了蒯通的建議,渡河擊齊。齊王已經聽從酈生勸說投降了漢王,以為齊漢一家人了,也就不再防備漢王軍隊,成天喝酒。韓信於是偷襲齊王田廣駐紮在歷下的軍隊,很快拿下齊都城臨菑,趕跑田廣,得了齊地。酈生被齊王田廣下了油鍋。

    接著韓信打敗田廣和龍且的二十萬聯合部隊,殺了龍且。

    到了漢四年,韓信基本平定了齊地,軍隊迅速擴充套件到四十萬,成為項羽劉邦之外的第三大軍事力量。

    蒯通勸韓信說:“將軍你看現在這個局面,齊王田廣被我們打跑了,而齊地這麼大的地方,暫時還不穩定,需要人來鎮守,不如向漢王請示封個假王來鎮守一下吧。”於是韓信派人對漢王說:“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史記》)這時漢王劉邦正處在項羽的包圍之中,聽說後破口大罵,想制止卻無能為力,只好聽從張良陳平的計策,封韓信為真齊王。

    史書沒有說韓信稱齊假王是誰的主意。但是,根據史料分析,當時劉邦是漢王,韓信又不想謀反,所以應該不至於要稱齊王和劉邦平起平坐,很可能是受人蠱惑,才要做什麼齊假王。再從後來蒯通力勸韓信謀反自立的決心來看,這個主意基本可以斷定是蒯通出的。當然,這種猜測實屬一家之言,隨時接受批評指正。

    深謀遠慮的蒯通知道現在的韓信,把握著天下勝負的關鍵,就假借相認之術來說服他自立,同時也為自己謀取富貴,蒯通又是怎麼說的呢?

    此時蒯通似乎感覺到是他真正施展才能的時候了:齊王羽翼已經豐滿,一旦說服他背漢自立,憑韓信的軍事才能,再加上自己囊括宇內的胸襟和謀略,簡直是珠聯璧合,所向無敵。四海英雄收於帳下,王者氣度可衝雲霄。天之涯,海之角,還有何處不能到?群山蒼翠,黃河滔滔。醉臥紅塵,名留青史。只要我樂意,可以湖中漂。任爾流年,心自逍遙。

    《漢書》中有這麼一段話:

    “蒯通知天下權在信,欲說信令背漢,乃先微感信曰:‘僕嘗受相人之術,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貴而不可言。’”

    以此暗示韓信背漢自立,進而奪天下。暗示不成,乾脆直說。蒯通說,齊王你既然得了齊地,沃野千里,甲士百萬,這是做帝王的資本。接著向韓信分析天下形勢:楚漢爭天下,老百姓肝膽塗地不可勝數,當前二雄爭鬥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史記*淮陰侯列傳》關於蒯通勸韓信自立的對話極富感染力:

    史記上是這樣記載的: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籃嗠,熛至風起。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閒,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漢王將數十萬之觽,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閒,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觽,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願足下孰慮之。

    蒯通見了韓信以後,假借相認之術說相術,後面開始說服韓信自立,蒯通對韓信說:“當初,天下舉兵起事的時候,英雄豪傑紛紛建立名號,一聲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雲霧那樣聚集,像魚鱗那樣雜沓,如同火焰迸飛,狂風驟起。正當這時,關心的只是滅亡秦朝罷了。而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辜的百姓肝膽塗地,父子的屍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數不勝數。楚華人從彭城起事,戰四方,追逐敗兵,直到滎陽,乘著勝利,像卷席子一樣向前挺進,聲勢震動天下。然後軍隊被困在京、索之間,被阻於成皋以西的山嶽地帶不能再前進,已經三年了。漢王統領幾十萬人馬在鞏縣、洛陽一帶抗拒楚軍,憑藉著山河的險要,雖然一日數戰,卻無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敗,幾乎不能自救。在滎陽戰敗,在成皋受傷,於是逃到宛、葉兩縣之間,這就是所說的智盡勇乏了。將士的銳氣長期困頓於險要關塞而被挫傷,倉庫的的糧食也消耗殆盡,百姓疲勞困苦,怨聲載道,人心動盪,無依無靠。以我估計,這樣的局面不是天下的聖賢就不能平息這場天下的禍亂。當今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掛在您的手裡。您協助漢王,漢王就勝利;協助楚王,楚王就勝利。我願意披肝瀝膽,敬獻愚計,只恐怕您不採納啊。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不如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同時存在下去,你和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種局面,就沒有誰敢輕舉妄動。憑藉您的賢能聖德,擁有眾多的人馬裝備,佔據強大的齊國,迫使燕、趙屈從,出兵到劉、項兩軍的空虛地帶,牽制他們的後方,順應百姓的心願,向西去制止劉、項分爭,為軍民百姓請求保全生命,那麼,天下就會迅速地群起而響應,有誰敢不聽從!而後,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諸侯。諸侯恢復之後,天下就會感恩戴德,歸服聽命於齊。穩守齊國故有的疆土,據有膠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諸侯,恭謹謙讓,那麼天下的君王就會相繼前來朝拜齊國。聽說:‘蒼天賜予的好處不接 受反而會受到懲罰;時機到了不採取行動,反而要遭禍殃’。希望您仔細地考慮這件事。”

    蒯通說的比武涉還多,但是說的內容卻跟武涉有所不同,蒯通主要說了三點:

    一 楚漢兩軍相持多年,均已疲憊不堪。

    二 劉項爭雄,勝負關鍵在韓信手裡。

    三 韓信自立以及平定天下的策略。

    蒯通跟武涉主要的不同點在於第三點,武涉勸韓信助楚或者自立,但是沒有說策略,而蒯通連策略都想好了,當然這是跟二人出發點相關的,武涉只要求韓信不助漢就行了,自立也好,助楚也罷。只要不助漢就行,哪裡有心思真心去為韓信謀劃自立的策略,而蒯通不同,他還指望韓信的自立能給他帶來榮華富貴呢,當然要盡心謀劃了。

    韓信再次用要報答劉邦對他的知遇之恩的理由拒絕了,

    韓信:“漢王遇我甚厚……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筆者注:同向)利倍義乎?”

    蒯通:“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烹。夫以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種大夫、范蠡之於勾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願足下深慮之。且臣聞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今足下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竊為足下危之。”

    韓信謝曰:“先生且休已,吾將念之。”

    蒯通然後又陸續從功高震主和時不再來兩個方面又繼續說服韓信,可惜均被韓信拒絕了,

    後數日,蒯通復說:“夫聽者事之候也,計者事之機也,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夫隨廝養之役者,失萬乘之權;守擔石之祿者,閉卿相之位,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毫釐之小計,遺天下之大數,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故曰‘猛虎之猶豫,不著蜂蠆之致蟄;騏驥之躑躅,不如駕馬之安步;孟責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聾之指麾也’此言貴能行之。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願足下詳察之。”

    對比《漢書》和《史記》發現,蒯通和韓信的這段對話有一些出入,後學者一般認為是司馬遷根據《漢書》來編寫的,而且基本照搬。那麼我們可能會猜測:這是蒯通勸韓信時的原話呢?還是班固和司馬遷瞎編的?下面做一個小小的分析:

    我們知道,古代正直的史官是根據事實來說話的。他們為了這個神聖的信念,有時甚至不惜忤逆權貴,捨棄生命,為後世留下大量翔實可靠的史料,也因此受到後世正直學者的尊敬和仰慕。通讀《史記》不難發現,司馬遷多次直接引用了傳記人物的文章或書信,如屈原《懷沙》,樂毅《報燕王書》,李斯《諫逐客書》,司馬相如《子虛賦》等等。我們有理由相信班固和司馬遷的才華和他們的文字表現力能夠把蒯通和韓信的對話寫的盡善盡美,但是這不符合史學家的寫作態度。這種可能被排除之後,我猜測這段對話可能是兩位史學家引用後稍加修飾,或者就是直接引用的。引用誰的呢?《蒯伍江息夫傳》中說:“(蒯)通論戰國時說士權變,亦自序其說,凡八十一首,號曰《雋永》。”對蒯通來說,勸韓信自立失敗定會對他產生深遠影響。應該體現在他的作品《雋永》中,包括他和韓信的那段刻骨銘心的對話。因此我大膽作出這樣的推測:蒯通和韓信的這些對話是引自《雋永》。親歷者的話才是最可信的,也符合班固司馬遷的立傳態度。

    當然,推測未必就是事實,願向對此有研究有興趣的學者請教。

    韓信最終沒有聽取蒯通的勸說。

    被韓信同時拒絕的,還有自己的生機,所以最

    被殺的時候,悔恨不聽蒯通之言。

    這個時候後悔未免太晚了。也因為韓信臨死時的這句話,把蒯通給牽連進去。於是劉邦把蒯通捉來準備扔進油鍋。蒯通大叫冤枉,為自己辯解說: “狗各吠非其主。當彼時,臣獨知齊王韓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爭欲為陛下所為,顧力不能,可殫誅邪!”皇上於是放了蒯通。

    蒯通謀反而得“不烹”,再一次證明了他名動天下的辯士才能。對蒯通的評論,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會得出不同的觀點。班固和司馬遷站在漢朝統治階級的立場來評價,得出文章開頭的評論。如果站在韓信的立場上,蒯通又是何等高大,何等深邃,何等遠見!悔不用蒯通之謀,把皇帝頭銜拱手相讓,身死女子之手,為劉邦“且喜且憐”,為天下扼腕嘆息,千古不絕。

    《淮陰侯列傳》中有這樣的敘述:“蒯通說(韓信)不聽,已,佯狂為巫。”蒯通被捉後準備下油鍋時大呼冤枉。劉邦問:“你教韓信謀反,證據確鑿,你有什麼冤枉?”蒯通說:“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最初看到這兒,我以為蒯通是貪生怕死之徒,為了活命,裝瘋賣傻,又把自己比喻成狗來取悅劉邦,乞憐求生。後來讀元雜劇無名氏的《隨何賺風魔蒯通》,蒯通卻是一個甘赴鼎鑊,視死如歸的壯士。對比思考,我最終選擇了後一種觀點。秦漢時法重,特別是謀反之罪,是要滅九族的,韓信被滅三族,可能是因為韓信一個沒落的貴族,沒有那麼多親戚可誅吧。蒯通也是謀反罪,即使蒯通個人大義凌然,可是為了族人,他也會思量一番,最終作出屈己保族的選擇而裝瘋賣傻自喻成狗,也是有可能的。

    蒯通大難不死,又回到齊地。“至齊悼惠王理,曹參為相,禮下賢人,請(蒯)通為客。”到曹參門下做上等賓客去了。

    蒯通為曹參賓客都做些什麼呢?羅貫中不得志就去寫書,於是有了《三國演義》。蒯通也不例外,身懷利器而不得施展,必然透過某種方法宣洩出來,他也是選擇著書來表達自己廣博的學識,這大概就是後人提到的《雋永》吧!劉向根據前人著述編撰了《戰國策》,對後世影響很大。而《雋永》後來失傳。一些學者考證推論《戰國策》可能就是《雋永》,或者說蒯通是《戰國策》的作者之一。毛澤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那麼對於《戰國策》的作者權問題,我就不敢再多說了。

    英雄老去,慣看今朝。年邁的蒯通手執《雋永》回想往事的時候,是否感到心意從容,抑或在懷想曾經的憾事,不然,為何在自己的墓文中題下這樣的詩句?

    九原若解酬恩怨,不恨高皇恨蒯通。

    或許這詩句是後人的妄測。也許因為《雋永》,蒯通早已釋然並且心高意遠,只是後人閒談無資,於是想念古人,品評舊事,登高誦詩,其詩曰:

    人生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水落雨梁淺,天寒夢澤深。

    蒯生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假如韓信聽了蒯通之言,起兵自立,最後能一統天下嗎?是不能。

    先看一下蒯通的策略,韓信率領當時自己在齊地的軍隊,迫降燕趙,然後出兵劉,項後方,佔領地盤,再去制止劉,項相爭。天下諸侯就會響應,然後這而後,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諸侯。個時候天下諸侯就會感恩戴德,韓信這時本來就佔有齊國本土,只要懷柔以德,自然會天下歸齊。

    這個策略看上去很完美,其實可行性相當的差,甚至可以說是蒯通的一廂情願,這個策略幾乎是項羽此前行為的翻版,是為霸的策略,不是為帝的策略,而項羽此時正自身難保,已經證明了這個策略的失敗。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第一步是可行的,迫降燕趙,燕趙本來就是韓信打下來的,以現在韓信的實力,比原來更為雄厚,迫降燕趙更是沒有問題。

    其次第二步也是可行的,迫降燕趙後,韓信就擁有原來的燕趙齊三國領土,地盤可以說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一了,自身實力雄厚,又有威望,兵員再得到補充,去進攻劉,項空虛地帶,可以說是摧古拉朽,劉,項精兵本來都在成皋,滎陽一帶對峙,而且疲憊不堪,後方兵員實戰經驗不足,又無得力將領,韓信此時進兵劉項後方,結果可想而知。

    再次第三步則是不可行的。此時韓信佔領劉,項後方了,實力又有所提升,但去制止二者相爭是不對的,從劉項二者實力上來講,此時最應該做的是助楚攻漢,滅掉劉邦。劉邦此時兵員比項羽多,而且謀士戰將也多於項羽,項羽則是孤家寡人,手下已經沒有得力將領可以調遣,從以後一統天下的角度考慮,應該助楚攻漢。無論如何,不能制止二者相爭,養虎為患,更何況劉項二人,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最後的第四步更不可行。從道義上講,劉項二人都曾經是韓信故主,韓信自立,靠的是實力,從道義上講,不是太能說過去,而且分封諸侯,走的是跟項羽一樣的路,連上一步制止劉項相爭,走的都是為霸的路線,分封的路線,這是不現實的,割誰的領土都會有怨言,都會心懷怨恨,只是實力小的時候會忍著,實力大的時候肯定還會相爭,是不可能太平的。

    其實即使按蒯通的路線,韓信最後為霸成功,分封諸侯,以當時彭越,英布,項羽的存在,會甘心被分封,而且韓信佔領了齊趙燕的領土,後來又攻佔了劉項的土地,還是要派將領帶兵駐守,這些人中肯定還是會有想稱王稱霸的人,還是會有禁不住誘惑,禁不住遊說,自立為王的人,這又跟陳勝吳廣起義以後的情形類似,再加上當時當時那麼多梟雄在,天下形勢會更加混亂,戰爭肯定會持續更久,韓信能否一統天下,則未可知了。而且以韓信的性格,適合做一位優秀的將領,不適合做一位厚黑的君主,從這方面來講,可能最後的勝利還是劉邦的。

    從根本上來講,蒯通的策略走的是為霸的路線,根本就不是一統天下的策略,還是春秋戰國時候的分封制的路線,在秦統一天下以後,雖然再次天下紛亂,但人心思一,是當時天下的趨勢,分封制是與這個趨勢相背離的。如果韓信起兵自立,後面幾步不按蒯通策略,而是像當年一樣,根據天下形勢,自己制定發展戰略,順時順勢而為,天下到底姓誰,還真不好說。

    但是,韓信當時如果按照蒯通的策略,起兵自立的話,是肯定不能一統天下的。

    最後再來看韓信真的是因為感恩而不反嗎?

    最後,韓信還是沒反漢自立,結果也如同蒯通給他分析的那樣,功高震主後兔死狗烹!

    那麼,為何韓信當時沒有選擇反漢自立呢?真的如韓信所說的那樣,是“漢王遇我甚厚”韓信知恩圖報不忍背叛?還是是韓信“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對劉邦抱有幻想?

    這兩點肯定都有,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最主要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兩點

    第一點——韓信政治資歷

    有句話叫英雄不問出路,這句話用在秦末卻不適用。春秋戰國本就貴族政治當道,而在秦末天下紛亂之時,能稱霸一方自立為王的人,大致是兩類人:第一類,反秦有功之人。第二類。六國之後。

    反秦有功之人,很好解釋,秦國暴虐,所謂人人得而誅之,你打起了反秦大旗,就是有了政治號召力,你反秦並真的和秦國軍隊打了,你就有了政治資本。陳勝一個耕田的,能稱王,就是因為他第一個起頭反秦,並點燃了燎原大火,所以他剛“陳勝王,大楚興”。

    六國之後因六國遺民的擁戴稱王故國就更理所當然了,名正言順,霸王項羽都要藉助他們的旗號安定天下。

    所以,在反秦第一階段,當時天下稱王的,都是這兩類人。

    那麼,我們可以來看下,韓信屬於這兩類人嗎?

    很可惜,韓信兩者都不是。

    首先,從陳勝起義到劉邦入咸陽接受子嬰投降,這一反秦階段,韓信都是隻是默默無名的小人物,一開始是項羽的門前侍衛,就是轉投了劉邦門下,也是不被重用,險些再跳槽,要不是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都不會被劉邦拜為大將。

    可見,在反秦階段,韓信是沒有作為的,相對應的,也就沒有政治地位和聲望資本。

    而六國之後韓信就更不是了,韓信也不是張耳陳餘那樣的六國豪傑,當年窮的要吃漂母的飯,被鄉間嘍囉欺負受胯下之辱,韓信是純正的屌絲出身。

    所以,韓信因為既不六國之後,也不是是反秦功臣,那麼他的政治地位和威望就可想而知的低,所以當年劉邦隆重拜將韓信時,“一軍皆驚”——怎麼是他,而且劉邦派韓信單獨領兵,還派張耳做名義上的一把手。“漢王乃令張耳與韓信遂東下井陘擊趙,斬陳餘、趙王歇。”

    這點韓信很像粟裕,粟裕也是土地革命時期無出彩,解放戰爭時期暴起,毛澤東怕粟裕資歷淺,鎮不住底下如林悍將,派了陳毅幫粟裕,這和劉邦派反秦階段就是一方諸侯的張耳幫韓信起步是一個樣子。

    而韓信雖然靠著自己的軍事才華,立下赫赫戰功,但他依然改變不了不屬於這兩類人的身份。

    反秦有功之人類似二戰的反法西斯聯盟,是正義的代表,能在二戰後享有話語權,六國之後更是有遺民的支援。韓信即便戰功卓著,也是楚漢相爭階段的戰功,對於六國民眾而言,他既不是反抗暴秦的有功義士,也不是六國之後,他的統治是建立在劉邦漢王的身上,是建立在那個打入咸陽接受子嬰投降的劉邦身上。

    如果韓信背漢自立,丟掉劉邦的名頭,以韓信自己的微薄政治聲望,能鎮的住自己打下的地盤嗎?

    這是第一點。韓信既沒有在反秦階段打下政治資本,又本身出身低微不是六國之後——如果背漢自立,韓信對地盤的控制力堪憂

    第二點,也是控制力——韓信對軍隊的控制力

    時間鏡頭調到公元前204年,那一年,韓信大起大落,先喜後悲。

    喜的是韓信當時離開劉邦單獨帶兵已經一年了,攻下了魏國趙國,特別是趙國之戰,韓信背水一戰收服軍心。

    韓信戰術佈置的時候,佈置故意不說清,就很自信的說“今日破趙會食”——今天打贏了趙軍再吃飯。諸將是“莫信,佯應”,等韓信背水一戰,出其不意的攻趙軍背後,並勝利,諸將誠懇的請教韓信所以然,韓信才娓娓道來“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句名言。那時的情況就是“諸將皆服:非臣所及也。”

    韓信帶兵,從一開始拜將時的“一軍皆驚”,到出征初期需要張耳鎮場子,再到後來攻趙用能力降服諸將,諸將異口同聲“非臣所及也”的敬服之聲。韓信漸漸的在軍中樹立起了屬於他的個人威望,這個,是韓信喜。

    那麼韓信悲呢?

    韓信伐趙之後,漸漸樹立起他軍內威望後,劉邦來了。

    那時劉邦被項羽打的灰頭土臉,在成皋被項羽圍困,“漢王逃,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兵敗逃命,還是隻帶著一個人個渡河逃命。

    “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既奪兩人軍”

    文描述的很簡約,當時情況卻是好萊塢大片一樣的跌宕。

    請各位注意,劉邦帶個親信去韓信軍中,是怎麼進的?

    時間是早上,很早的早上,以至於韓信張耳都沒起床。

    方式是自稱漢使,不報漢王大名,偽裝成漢使進去。

    而且是“馳”入趙壁,“即”其臥內,“奪”其印符,“麾召”諸將。4個動作,迅雷之勢,行雲流水,等韓信起床反應過來,已經是“漢王既奪兩人軍”。

    怎麼樣。大家懂了吧

    劉邦不愧是老江湖,薑還是老的辣。

    他帝王心術,本質上不會安全相信任何人。特別是他兵敗落魄到只有一個人陪著,他能相信擁軍而重的韓信看見他落魄而來不會起別的什麼心思嗎?

    所以,劉邦這一奪權行動,充滿了老辣的權謀。

    早上去,還是很早的早上以至於韓信你都沒起床,這的時間選的好,甚至是刻意選的。而且偽稱漢使者,不說是漢王,因為你說是漢王,那就打草驚蛇了,大家都起床來迎接你這個落魄漢王。進去後,在沒和韓信打招呼的情況下,入室奪印召將,動作一氣呵成,用時之短以至於韓信都起完床就發現軍隊被奪了。

    這是劉邦第一次對韓信的奪權,這次奪權,其實已經暴露出了劉邦對韓信坐大的不信任。

    更大的暴露就是,韓信之前靠著背水一戰伐趙戰役樹立的軍內威望,在劉邦面前,竟然是如此的脆弱!

    當韓信睡眼惺忪而又張大了嘴吃驚的看著帳中的高坐的漢王和帳下恭敬的眾將時,韓信心裡肯定是翻騰著苦水。

    從一開始我需要張耳鎮場子,到前面伐趙,你們這些人一臉拜服的對我說“非臣所能及也”,我以為我終於控制了這支軍隊,沒想到今天,劉邦他一個人站在你們面前,你們就眼中只有他了!劉邦就這樣容易的奪了我的兵權!

    這次劉邦奪韓信兵權之時,正好在韓信靠伐趙樹立軍內威望不久,這讓韓信加重了悲傷——自己對軍隊的控制力竟然如此!

    多麼痛的領悟

    當韓信面對歷史的誘惑謀士的勸說時,他心裡一定想起了那一年的一喜一悲。如今他在伐趙成功後,降服了燕國攻破了齊國,他對手下這支軍隊的控制力,是否足夠撐起他背漢自立的野心呢?如果重演當年的一幕呢?

    這就是當年韓信繞不過去的兩個問題

    限於他的種種條件和劉邦的手段威望,如果韓信選擇背漢自立韓信你對地盤,對軍隊能否有足夠的控制力?

    而韓信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結果,不言而喻

    大家要認清這一點,任何時刻,能站在歷史的高位上的人,不會是腦殘,肯定比在座的我們更聰明。

    韓信不會因為僅僅劉邦對他好就選擇一心輔佐他。

    如果韓信是感性多於理性的人,那麼就沒有胯下之辱這個成語典故了,當年混混挑釁韓信要麼你砍我要麼你鑽我褲襠,如果韓信感性多於理性,韓信早砍那個混混了,還鑽什麼鑽。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就說明他的理智認識能戰勝了感性認識。

    而且政治面前,所謂的恩情是那麼的單薄,若干年後他面對人生最大的選擇,他肯定也是經過深思熟慮,考慮過背漢自立的成功率,是否真的如這兩個人所言能成功?

    而要鼎足三分,就要對地盤對軍隊足夠的控制力

    而這兩點,透過理性的分析以及事實的驗證

    都很無情的顯示為否定。

    於是

    韓信,做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決定

    項羽,迎來了他生命中最悲壯的一刻

    劉邦,走向了他生命中最輝煌的頂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很招人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