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資治通見
-
2 # 禾育托幼中心
劉邦為義帝發喪,號召天下共同討伐項羽,集合5路諸侯,56萬聯軍殺向彭城。
各諸侯服從項羽,只是因為滅秦時,楚軍勢大。殺義帝讓在項羽徹底成為了眾矢之的,諸侯借題發揮,出師有名,劉邦不過是火上澆油。
諸侯王對待劉邦,壓根就是同盟的態度;劉邦的地位也就是一個主持分封的諸侯王(漢王),還不如當初的楚霸王;異姓王們對待劉邦的態度跟當初劉邦對待楚霸王沒有任何區別。
劉邦借鑑了項羽失敗的教訓,採取了關鍵性的步驟:
將反對勢力從肉體上徹底消滅;具體戰術是四個字:以快打慢,具體體現在三點:
① 對於每個反對派,都先發制人,打反對派一個措手不及,等反對勢力明白時,劉邦已經幹完了,
② 先幹掉最大的反對派,比如韓信,導致群龍無首,所以,鴻門宴上項羽沒有幹掉劉邦是最大的戰略失誤;對於功臣,劉邦的策略是:消滅上層,整頓中層,安撫底層,活下來的才論功行賞,(非功不侯啊),
③ 採取欺騙手段,各個擊破;比如說殺掉韓信之後,告訴彭越,韓信是因為謀反被殺的,不是自己主動要殺的,結果呢,彭越自己被呂后變成了肉醬;等英布明白過來的時候,已經沒有同盟可以連手了;這樣可以防止反對勢力連手,雙拳難抵四手,好漢打不過人多啊
就是說,從整體實力上看,劉邦遠遠不如韓信、彭越、英布三人的總和,要知道,這三人是擊敗項羽的主力啊,而劉邦的實力不如項羽,但是,劉邦的戰術得當,結果,以快打慢,等他們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先發優勢啊
劉邦的基礎力量是最底層的無產階級,這就決定了,他一定會實現集權制。
打下天下之後,實現集權制的最大障礙是士族精英和寒門知識分子(起義隊伍裡面的地主階層),而對於寒門起家的開國皇帝來說,士族精英和寒門知識分子只是他利用的物件,所以,他殺這些人就沒有任何心理障礙與現實的阻力,對於劉邦來說,殺起這些人來一點不手軟;
另外,對於寒門來說,集權制更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比如陳平,對陳平而言,跟著項羽,最多永遠是楚國的一個重臣,而投靠劉邦,則有可能成為全天下的一個重臣,顯然棄楚投漢更符合陳平的職業規劃。而張良本人就是貴族,他的理想就是復國(恢復南韓),所以,劉邦打天下之後,是容不下他的;至於韓信,在劉邦取天下之前,就已經自封為假齊王了,劉邦不殺他,天理難容;
-
3 # 嘉佑風雲
相比較朱元璋劉邦可以說沒殺什麼功臣的,劉邦殺功臣和其他朝代都不同。
劉邦殺的主要是異姓王,其他跟隨他打天下的功臣並沒有誅殺,而且這些諸侯有的一直到東漢時期依然是諸侯。
-
4 # 社會我亮哥
第一個是燕王臧荼,他以謀反罪名消滅。接著是韓信,罪名同樣是企圖謀反,呂皇后對被軟禁多年的韓信仍不放心,又用計將他處死於長安宮中,並且誅連三族。劉邦的懷疑猜忌和殘酷無情,使得將士和功臣們人心惶惶,有的甚至被逼得真的反叛起來。韓王信就是在極度恐懼的情況下乾脆公開投降匈奴的。燕王盧綰一直是劉邦的親信和心腹,但最後也被劉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謀反企圖。趙王張耳本是劉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謀反被廢除王位,貶為宣平侯。公元前196年,當另一將領陽夏侯陳豨被逼反叛時,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勸彭越一同謀反,彭越猶豫著沒有答應。劉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將他逮捕後處死。最殘忍的是,劉邦殺了彭越之後,為了威脅警告其他將領和功臣,竟將他的屍體剁成肉醬,再派人分賜給各位諸侯和功臣品嚐。功臣們因此更加膽顫心驚。彭越事件後,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倖免,也被迫鋌而走險,起兵反叛。結果也被劉邦親自統兵鎮壓。這樣,在漢朝建立的短短7年之內,劉邦就利用各種藉口,將除遠處偏遠南方而又勢力弱小的長沙王吳芮以外的所有異姓諸侯王相繼剷除。
-
5 # 指動濟南
劉邦殺掉的功臣多數是異姓王,等到把這些異姓王殺掉後,還立下一個規矩: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用這種辦法來確保劉氏江山的穩固。漢朝初立,劉邦封了8個異姓王:齊王韓信、韓王韓信、燕王臧荼、燕王盧綰、梁王彭越、趙王張敖、準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
下面就分別說說這8個異姓王的下場:
1、齊王韓信被呂后所殺。韓信先是被告謀反,被劉邦貶為淮陰侯,軟禁在洛陽長樂宮。高祖十年陳豨謀叛,劉邦領兵平叛。韓信託病沒有跟從,暗中聯絡陳豨並和家臣商量,要假傳詔書赦免罪犯和奴隸,襲擊呂后和太子。結果被人告發,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把韓信騙入長樂宮中,殺於鍾室裡,夷滅三族。
韓信之死野史有一則傳說:劉邦曾對立有大功的韓信說,只要韓信“頂天立地於漢土,絕不加兵刃於其身。”所以韓信被殺時,呂后將他吊掛在長樂宮大鐘裡,頭頂被大鐘罩住,不見天日;腳也懸空起來,無法立地。然後命宮女用削尖的竹子(不是兵刃)將其殺死,沒有違背劉邦當初的諾言。
2、韓王韓信被懷疑有二心投降匈奴,後被漢將柴武所殺。韓王信在漢朝立國後,先是被劉邦把封地遷移到太原以北抵禦匈奴,後韓王信主動要求遷移到離匈奴更近的馬邑。漢高祖六年,馬邑被匈奴包圍,韓王信屢次向匈奴求和,被劉邦懷疑有背叛之心,派人責問。韓王信害怕被殺就投降了,把馬邑獻給匈奴,並和匈奴一同攻打太原城。
劉邦率軍征討後韓信逃往匈奴,此後同部下多次侵入漢界。漢高祖十年,韓王信勸說陳豨謀反。次年春,又和匈奴騎兵一起侵入參合縣(今山西陽高縣東北)。漢朝派十八功侯之一的柴武迎擊,柴武勸降韓王信無果,最終把韓王信斬殺。
3、燕王臧荼擔心被清洗造反被殺。燕王臧荼原是項羽舊部,投降韓信從而歸順劉邦。漢朝立國後韓信被殺,許多項羽舊部紛紛被捕殺,擔心被清洗的臧荼於是造反。劉邦帶兵征伐,臧荼戰敗被斬殺。
臧荼留有一個孫女很牛,叫臧兒。她生了一個女兒,叫王娡。王娡先嫁給一個平頭百姓,叫金王孫,育有一女。後來算命的人說王娡有生天子的命,臧兒強行把女兒帶走送進宮裡,得到太子劉啟寵愛,又順利成為漢景帝劉啟的皇后。王娡給劉啟生了一個兒子,叫劉徹——就是後來的漢武帝。
4、燕王盧綰被懷疑有二心逃亡匈奴,死於漠外。燕王臧荼被殺後,盧綰被封為燕王。漢高祖十年陳豨謀反。劉邦率兵征討,盧綰從封國帶兵協同作戰。陳豨派使者向匈奴求救,盧綰也派臣下張勝出使匈奴,阻止匈奴發兵。已被殺掉的臧荼的兒子臧衍逃亡在匈奴,他對張勝說,你能得到燕王重用,是因為通曉匈奴的事情;燕國能長久存在,是因為有諸侯造反。現在你們消滅陳豨,下一個就該輪到你和你的燕王了……張勝認為言之有理,就他暗中勸匈奴幫助陳豨攻打燕軍。
後來張勝把這番話告訴盧綰,盧綰也醒悟了,就派範齊出使陳豨,勸他逃亡。但此事被陳豨的降將告訴了劉邦。劉邦召盧綰前來,盧綰稱病不去。劉邦先後審食其、趙堯召盧綰前來。盧綰更加恐懼,乾脆閉門謝客。最終,劉邦從匈奴降兵那裡聽說了張勝的言行,於是判定:“盧綰造反了。”漢高祖十二年,劉邦令樊噲為將軍攻打燕國,自己因病無法親自率兵。又聽信誣告,讓陳平、周勃取代樊噲,令他們到軍中就殺掉樊噲。
盧綰聽說劉邦生病,帶著家人和親信數千人在長城外等待,希望劉邦病癒後去長安謝罪。一個月後劉邦死了,盧綰只好率眾逃奔匈奴。匈奴封他為東胡廬王,後死於匈奴。
5、梁王彭越流放中被呂后“截胡”殺掉。陳豨造反時劉邦率兵討伐,途中向彭越徵兵。彭越只派了將領帶軍隊趕去。劉邦很生氣,派人責問彭越。彭越準備去謝罪,他的部將扈輒說:“你當初不去,被責問了才去,去了就會被抓起來。不如現在造反。”彭越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後來,彭越準備把得罪自己的太僕殺掉。太僕就逃到劉邦那裡,稱彭越、扈輒密謀造反。劉邦就出其不意襲擊彭越,彭越毫無防備而被抓。經審理認為他有罪,但劉邦赦免了他,貶為平民,流放到蜀地。
彭越流放途中遇到呂后,哭著向呂后辯解,希望回到故鄉昌邑。呂后答應了,帶他回到洛陽。呂后對劉邦說:“彭王是壯士,流放到蜀地有禍患,不如殺掉。我把他帶回來了。”呂后讓彭越的門客告他謀反,劉邦認定其“反形已具”而誅殺,滅其家族。
6、趙王張敖承襲父親張耳的王位,娶劉邦長女魯元公主為妻,因國相貫高謀刺劉邦失敗受牽連,最終被貶為宣平侯。
漢高祖七年劉邦經過趙國,張敖從早到晚親自侍奉,態度謙卑。劉邦箕坐、傲慢,不把張敖放在眼裡。趙國的國相貫高、趙午原是張耳門客,雖然已60多歲了,但性情剛烈,容易衝動,就勸張敖:“如今你侍奉陛下這麼恭敬,他對你粗暴無禮,我們替你殺掉他!”但不被張敖允許。漢高祖八年,劉邦返回途中再次路過趙國,張敖獻上美人,臨幸而懷孕(劉邦的小兒子、後來的淮南王劉長)。之後,貫高等人在柏人縣館驛夾牆裡藏下武士,想要截殺劉邦。劉邦路過此地留宿時順口一問:“此縣叫什麼?”回答:“柏人。”“柏人,就是被別人所害的意思!”劉邦認為此名不吉利就沒有留宿而離開。
漢高祖九年,貫高等人的計謀被告發。張敖、貫高等被抓到長安。審訊中貫高說:“只有我們這些人參予了,趙王不知。”官吏嚴刑鞭打數千下,用燒紅鐵條去捅刺貫高,逼他誣告張敖是主謀,雖然體無完膚,貫高始終不肯。廷尉把貫高供詞上報劉邦,劉邦說:“壯士啊!誰熟悉他,用私情套他的話。”中大夫洩公和貫高是同鄉,就被派去了。兩個人見面後,洩公慰問、寒暄一番,問張敖究竟有沒有參與。貫高說:“趙王確實沒反,只有我們這些人參與了。”於是劉邦赦免張敖。
劉邦讚賞貫高是講信義的人,就派洩公把赦免張敖的訊息告訴他,準備也赦免貫高。貫高確認張敖被釋放後說:“我被打得體無完膚而不能死的原因,是為了證明趙王沒有謀反,如今趙王已釋放,我死而無憾。何況作為臣子要弒殺皇帝,還有什麼臉面再活著!縱然陛下赦免我,我能不慚愧嗎?”說完,卡斷咽喉而死。
7、淮南王英布因被誣陷造反,兵敗後被長沙哀王吳回所殺。韓信被誅殺後,英布就已心生恐懼。後來彭越被殺,被剁成肉醬,劉邦還把肉醬裝好派人賜給各諸侯。英布更加害怕,就暗中部署軍隊以防萬一。
英布有個愛妾生病看醫,和醫師住對門的中大夫賁赫想巴結英布,就帶著禮物到醫師家宴請英布的愛妾。這個愛妾病好後見到英布就稱讚賁赫,被英布懷疑她和賁赫有私情,準備逮捕賁赫。賁赫就逃往長安,告發英布謀反。蕭何認為此人是因怨仇誣陷英布,建議劉邦派人暗中驗證一下英布。但是英布見賁赫潛逃告狀,自己暗中進行軍事佈署的事也說不清,就殺了賁赫全家造反了。
英布先攻下荊國又攻下楚國,在蘄縣和劉邦所率領的軍隊相遇。劉邦在軍前問他:“你何苦要造反?”英布說:“我想要當皇帝!”隨即兩軍大戰,英布多次戰敗,同100多人逃到江南。長沙哀王吳回派人找到英布,稱要和英布一起逃亡,英布相信了他,和吳回到了番陽,被在民宅裡殺死。
8、長沙王吳芮是唯一得以善終的異姓王。子孫世襲五代,最終因沒有後人繼承而終止。吳芮曾是張良的好友,在其勸導下擁立劉邦,漢朝立國後被封為長沙王。吳芮得以善終全靠張良的計策:把大部分領地都讓給劉邦的子女,把衛隊分給荊王劉賈……
8名漢初的異姓王,6個被殺、1個被貶為侯,1人得以善終並延續給子孫後代。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皇帝通常都是以“家天下”理念治國,可以放心“家人”,不能放心“外人”,在打江山時立有大功的“外人”如果不能和吳芮一樣,幸運的交了一個給他出謀劃策的朋友張良,難免會身首異處。可惜張良只有一個,吳芮也只有一個……
-
6 # liuzhjx
劉邦僅僅是安邦定國後剪除異姓王,算比較厚道了,畢竟為了自家天下!如果是項屠夫還和劉邦焦灼的時候就逼死義父,他得天下那就是秦朝翻版了!!
-
7 # 洛囈羽
劉邦掐功臣,其實主要就是韓信,其他的大多是舊王重新任命,韓信經反覆調查取證才確定他確實參與謀反,最後處死。當中最不該死的是盧綰,因為和劉邦是鐵哥們,劉邦把邊陲要塞交給他,戰功不多的情況下封王,只要沒有謀反之心,劉邦絕不會殺他。總得說盧綰不具備當王的才能,認不清形勢,劉邦算是害了他,給個諸侯乾乾就行了。本來是劉邦安排在異性王中的嫡系,沒想到為了權利猶豫不決,想認錯的時候晚了,他的摯友劉邦掛了,算是再沒機會過上好日子。
回覆列表
劉邦和朱元璋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愛殺功臣的皇帝
兩人都出生布衣,與他們出生入死並幫助他們打下江上的功臣,在登上皇位之後的劉邦和朱元璋卻把這些“兄弟”功臣給殺了?劉邦殺了哪些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無一倖免。
主要功臣:
漢太祖劉邦自起兵至滅項羽,以及後來削平異姓諸侯王,至高帝12年(公元195年),共封功臣143人。最初僅排定18人位次,分別為:[蕭何]、曹參、張驁、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陳武、王吸、薛歐、周昌、丁復、蟲達。高後二年(公元前186年),呂后下詔讓陳平序定其他功臣名次。
那麼劉邦為什麼要殺這些功臣呢?
劉邦殺的功臣都有誰?
劉邦殺的功臣: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信。
韓信、彭越、英布這三個王的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人告發他們謀反,其中韓信是兩次被人告發,彭越也是兩次被人告發。燕王臧荼後來造反,兵敗被殺。劉邦殺的都是異姓的王,而同姓的都免遭殺害,告老還鄉了。
劉邦殺功臣的原因:
高帝五年,漢初劉邦稱帝,有封王封侯者百餘人,這些漢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有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曹參、陳平、灌嬰、周勃、樊噲等人。其中,韓信、彭越、英布被誅,恰巧三人都是異姓諸侯王。
而漢高祖劉邦誅殺的功臣,大多是異姓諸侯王(還有陳豨)。
王的地位高於侯。有一個問題,漢初功臣那麼多,有哪些人該被封王?難道是僅以軍功論?蕭何、張良不提,曹參攻下兩國、一百二十二縣,戰功僅次於韓信 ,分封時地位低於彭越、英布等人,這是為何?
原因在於蕭何、張良、曹參他們的嫡系身份,劉邦沒有封他們為王的必要。而分封其他諸侯王,卻是迫於無奈。彭越、英布、張耳、臧荼這些人原非劉邦陣營人物,有幾人本來就是原先項羽分封的十九國諸侯中的一員。劉邦與項羽爭霸最終得勝,實在仰仗於與他們的連橫合作。韓信雖可稱是劉邦嫡系,但在韓信攻略齊地後,成為僅次於項羽、劉邦的第三大勢力。在楚漢相持的形勢下,韓信的立場左右著戰爭的結局,齊、楚之立更是他以手中兵權要挾劉邦的結果(勝項羽後,劉邦馬上收回韓信的兵權)。
盜匪劫掠之後,參與者都要分一杯羹,這是常理。軍功階層或王或侯,也是歷朝歷代馬上得天下後的必然秩序。
這些異姓諸侯王都立於劉邦稱帝之前,分封只是對既成事實的承認。當時,劉邦僅是漢王,尚屬於項羽式的霸王,與其他諸王尚“亡上下之分”。異姓諸王有權置丞相以下所有官吏,自為法令而“不用漢法”、“自拊循其民“。即使後來劉邦稱帝,誅殺異姓諸侯王,卻又另立一批同姓諸侯王,與諸侯王”共天下“的局面也沒有多少改變。王畿與東方諸侯國的分立,這種郡國並行制,實在是西周封建的翻版。(漢初,漢室直接控制的地域也只有關中、漢中、巴蜀、河北、淮北、江漢等地,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景帝時期。平定”七國之亂“後,形勢才開始扭轉。)
異姓王難以把控,林立於東方的局面對劉邦十分不利,甚至使他不敢都洛陽。定都長安,正如張良所說,是出於”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目的,而後再找機會剪除異己。而另一方面,異姓王也未必能安分守己,滿足於分贓結果,而一人謀叛,則牽動全域性,人人自危。事實上,諸王被誅,每人都有謀反的舉動。威脅到皇權,又哪有善終的道理,必定是場你死我活的較量。
皇帝雖愛猜忌,但異姓諸侯王之外,漢初功臣多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