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秦始皇陵沒有開挖, 原因只是因為水銀超標?
15
回覆列表
  • 1 # 繁華落盡143055745

    我覺得,也不光因為這個,最重要的還是不要開挖,現在科技還不太發達,不能保護好陪葬品,而且不開挖也讓子孫後代繼續保護下去

  • 2 # 玉儒於成

    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秦始皇兵馬俑始皇兵馬俑,19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墳丘東側1.5公里處,當地農民打井無意中挖出一個陶製武士頭。後經國家有關組織的挖掘,終於發現了使全世界都為之震驚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現代考古證明,秦始皇陵地宮完整的儲存在封土堆下,幾千年來未被盜掘。可見,當年始皇也是頗費工夫啊!秦始皇陵墓地宮水銀之謎,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取樣。經過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原來是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始皇棺槨地宮珍寶之謎,根據《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瞭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始皇弓弩地宮自動發射器之謎,《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裡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總之,始皇陵中還有許多秘密,至於為什麼還沒有開挖?可能也是有原因的。或許,終有一日這些秘密會真相大白。歷史是一面鏡子,知曉過去·,面向未來。想知道更多有趣的未知的歷史故事,敬請關注講歷史的人。

  • 3 # 三七不是藥

    就是秦皇墓室是二千多年來儲存完好的皇陵,裡面的歷史文物價值連城,而墓室太大要是大規模挖掘會使空氣汙染裡面的精美文物。所以要小心

  • 4 # 鱤覚67009250

    秦始皇一生豐功偉績,當然如此偉大的帝王身上也留存了很多謎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這位在生前驕橫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在死後留下的陵墓依然撲朔迷離,成為中國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難破解的謎團之一。 40餘年來,關於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從未停止過,雖然近來又有重大發現,但陵園最大的秘密——地宮之謎,仍然深藏在地下等待後人發掘。地宮是放置秦始皇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兩千多年來,深藏地下的地宮構成了先秦文化中最大的謎團之一。

    秦陵地宮內部結構情況,司馬遷在史記中作了詳細的記錄。

    始皇即位後就開始修建陵墓,統一中國後,從各郡縣徵來70餘萬人,在驪山挖成既大又深的地宮,令工匠做了防盜的機弩矢,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用機械相互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讓它永久不滅。秦二世胡亥下令後富有子者從死,一群嬪妃宮女就這樣為秦始皇殉葬了,秦始皇屍體下葬和陪葬一切安置之後,所有工匠葬於墓道內,無一倖免。

    1981—1982年,中國地質科學院物探所兩次測試,發現封土中心部位有汞異常反映。經1988年以來10餘年的仔細勘探,發現了地宮周圍的地下宮牆,系用未經燒製的磚坯砌成,四面有斜坡門道,東邊五個,北邊西邊各一個,宮牆之內平面近方形的地宮,面積18萬平方米。

    著名考古學家夏鼎先生生前曾推斷,當時在墓室頂部繪畫或刻日、月、星象圖,可能儲存在始皇陵。秦陵地宮頂部可能繪有代表天體的二十八星宿圖,地宮中部安排著百宮次位、宮觀臺閣,下部是以水銀做成的百川江河、大海。

    地宮的深度是研究者們爭議最大的地方。其中最大膽的推斷出自於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們推斷地宮的深度在500—1500米。

    既然地宮達到了如此的深度,那麼,隨之而來就會產生一個工程技術上的問題,這就是採用什麼方式去處理地下水呢?在始皇陵附近的村民家中,散落著許多五邊形的石質材料,大小規格非常精確,經專家檢測,這是當年始皇陵地面建築的排水管道,兩千多年前的排水設施依然那樣堅固、結實,可見當年工程的嚴格。在地宮結構的研究方面,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秦始皇陵地宮的結構形式,不可能超越時代,而應當和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的大型墓室結構近似,即多層臺階或近似方形的土壙,但其土壙的規模應較目前已知的大型墓室大許多倍。

    7《史記》記載,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介紹,透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佈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銀的分佈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中國渤海、黃海的分佈位置相符。“秦始皇曾親自到過渤海灣,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畫進自己的地宮。如果這被證實,說明秦代對中國地理就有了調查和研究,也是個新發現。”研究員說。

    地宮中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使人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且汞是劇毒物質,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

    近十年來,陝西省秦俑考古隊在秦陵封土周圍進行了細緻的鑽探工作,考古人員在秦始皇陵四周找到了若干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現甬道中五花土並沒有人為擾動跡象。 既然地宮依然保持完好,我們為什麼沒有發掘呢?作為古代陵墓遺蹟,國家一直主張保護為主,長期以來,出土文物的保護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是限制發掘工作的主要原因,目前在沒有完全瞭解地宮情況的基礎上,因為現在我們還沒有一種特殊的發掘或探測技術,既能夠了解地宮情況而又不毀壞地宮,所以貿然發掘將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到那時再採取措施就來不及了。

  • 5 # 一朵奇葩出牆來

    在華人的思想中,講究一個入土為安,就是無論一個人生前犯了多大的過錯,從他死的那一刻起,一切了斷,蓋棺定論。其次,中國自古有一個古訓,那就是:盛世不挖陵。說是迷信也好,說是文化也罷,秦始皇陵就這樣奇蹟般地被儲存到了現在。

    秦始皇陵未被開挖,主要有以下幾點考量。

    1.發掘能力夠不夠?

    依造目前的科技條件,一旦陵寢開啟,陵寢中的各類陪葬品將在一瞬間灰飛煙滅。即使有幸保留下來,也會失去原有的研究價值。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當年兵馬俑最開始其實都是彩俑,一出土和氧氣反應才變成了現在這個顏色,兵馬俑只佔秦始皇陵的一小部分,如果貿然挖掘,將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試想一下,開挖秦始皇陵墓,必然需要一個大於秦始皇陵的巨型無氧環境,秦始皇陵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其次,根據司馬遷的記載,秦始皇地下陵寢中以水銀象徵百川江河,一旦水銀洩露,其汙染程度不下於核爆炸。

    2.能不能建造一個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周長與《漢書》說的“週迴五里有餘”的資料相近,為2000米,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這樣的話,我們在發掘前首先應當建造一個跨度不能小於500米的保護大棚,如果不能建造500米跨徑的大棚,挖掘秦陵簡直就是不可能的。

    另外,秦始皇陵墓一旦開啟,必然會是一場耗費數年的工作,雨季來臨時,為了防水,要搭建一個棚子把考古工地罩起來防水。那麼問題來了,要在地面上建一個把皇陵完全罩住的大房子,中間還不能有柱子,因為打樁立柱子勢必影響地下墓室地宮結構,跨度幾百上千米,也是難以完成的巨大工程。

    3.挖掉了墳會使秦陵地面景觀消失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墳,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觀就會消失。秦始皇陵沒有了墳堆,如何能讓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讓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艱辛與偉大?如果不挖掉墳,而用大棚把秦陵“包”起來,那這個新建的大棚又如何與陵園景觀以及周圍山巒協調起來呢?有人說,既然在封土上面搭建大棚有難度,那就在陵上找到墓門,往下挖一個洞,一直接挖到地宮不就得了?那麼,地宮在哪?又有多深呢?前兩年考古探測發現: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墳堆頂臺下,距地面約35米深,地宮約相當於一個準足球場那麼大。

    4地宮深深 如何上下?

    如果地宮距離現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當於15層左右的高樓,這樣的立壁,如果是石或哪怕是土石結合的還算牢固,如果像兵馬俑坑那樣只是板壁和土壁,會不會導致塌方?退一步說如果加固,那不是改變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態,變成了現代人工製品?還有,兵馬俑坑離地表3到5米左右,在旁邊圍上圍欄,不用下去也能看個清楚,可地宮深了十倍以上,在上面圍個圍欄不讓下去,難道要遊客用望遠鏡看不成?如果構建下去的通道,橫七豎八地建成樓梯、鋪上滾梯、豎起電梯,豈不是破壞了地宮的內部結構景觀?

    另外秦陵如果開挖。還面臨遊客在牆上刻畫名字,攀爬樑柱拍張靚照,盜墓人覬覦寶藏地震、滲水、風化、黴菌等自然破壞等諸多風險。

  • 6 # 王朝的廢墟

    很多人都在關注秦始皇陵到底能不能挖,其實以現在的技術水準,發掘並不存在太多問題。

    首先,新中國建立以來,那麼多重磅考古發現,有一般貴族的墓葬,有帝王級別的陵寢,都已經為發掘帝陵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不論是發掘技術,還是保護技術。最關鍵的是,現在的政府很有錢,也願意在這方面投資,誰都知道發掘一座帝陵,尤其還是秦始皇這樣級別的,對於帶動旅遊業能起到多麼大的作用,相比而言,購買裝置投的那些錢根本不算什麼。況且很多技術中國已經很成熟了,甚至現在已經開始支援國外的考古與文物保護了。

    其次,所謂水銀超標也好,機關暗器也罷,其實更多的是以訛傳訛,中國目前發掘了這麼多墓葬,還沒聽說哪位考古工作者因為這兩個問題而出事,更沒有聽說文物因此而毀壞。

    但為什麼秦始皇陵至今都沒有進行發掘呢?

    其實在建國之前是發掘秦陵最好的機會,但冷兵器時代單靠人工確實很難挖開這麼大的陵墓,進入熱兵器時代,陝西一沒遭到外華人入侵,二來即使是軍閥割據總體也算是社會穩定,沒有外人來挖。而統治陝西的軍頭們,也還沒有像孫殿英那樣靠挖墓籌措軍費的想法。因為華人自古鄙視盜墓的,輿論壓力太大也犯不著去挖墓。

    建國之後發掘,一是依舊要面臨盜墓者死的輿論壓力,二是沒技術沒錢,尤其是萬曆皇帝定陵略顯失敗的發掘,讓最高領導人介入叫停了對帝王陵墓的發掘。

    至於現在,最大的阻力其實是來自於文物法,一來法律規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一切建設要履行報批手續,特別是秦始皇陵這種又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遺址,要走完手續非常麻煩。二來學界已經形成了不發掘就是最好的保護的共識,所以主動發掘的執照國家文物局很難批准。201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曾經申請對秦始皇陵園範圍內一座陪葬墓進行發掘,就被國家文物局駁回了。

    當然要開挖秦始皇陵也不是沒有可能,申請搶救性發掘或許是唯一的辦法了。但這裡名氣太大,工程選址會繞開它,盜墓賊吃了豹子膽也不敢去盜墓,沒有破壞拿來搶救性發掘呢?所以只有天災了,比如地震、大水什麼的,對陵墓造成了破壞,為了搶救珍寶,或許就會批准發掘,當然我想也沒人會盼望這種情況出現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以“你為了天下服了我,那我,就毀了這天下,看看誰比誰狠”寫一個古風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