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sdqst聖殿騎士團

    劉姓的來源主要有三個。一是以國名為姓氏。帝堯的後人受封於劉(今河北唐縣),建立祁姓劉國,周宣王時國滅,逃往秦國的子孫便以國名為氏。此為祁姓之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二是出自姬姓,其源頭有二:一說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王季之子(周成王叔祖父)於劉邑(今河南偃師西南),其後裔便以邑名為姓氏,形成姬姓之劉。另一說是東周末年,周匡王姬班封其小兒子於劉,號稱劉康公,其後代遂以邑為姓氏,這是姬姓之劉的又一來源。三是源自改姓或賜姓。如劉邦賜婁敬、項伯為劉氏。

  • 2 # 官破曉

    中國劉姓的人很多,現在劉姓為中國第四大姓。佔漢族人口的5.4%。

    一、劉姓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堯(伊祁放勳)之後,受封於劉(今河北省唐縣),建立祁姓劉國,後裔因以為源於祁姓,傳說出自上古堯帝的後裔祁氏被封於劉國(前稱定州唐縣,今河北唐縣),屬於以國名為氏。相傳,唐堯是遠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領袖,名放勳,他賢達善良,後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為五帝之一。據傳說唐堯出身在順平縣 ( 原完縣 ) 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稱作堯山,堯因地名而為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封在劉國(今河北唐縣),子孫遂以國名為氏,世代相傳為劉氏,史稱劉氏正宗。

    又一說劉姓始於劉累(部分留氏族譜作“留被封殺累”)。《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陶唐既衰,其後有劉 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竹書紀年》雲:“孔甲元年,廢豕韋氏,使劉累豢龍。”《竹書紀年》雲:“帝孔甲七年,劉累遷於魯陽。”

    二、劉姓源於晉國士氏。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後遷魯縣,至商代彭氏而為豕韋氏。商末國於唐,周成王滅唐,遷之杜(今西安市南杜陵),為唐杜氏。周宣王時國君杜伯無罪被殺,其子杜隰叔奔晉,其孫杜蒍在晉國擔任士師,其玄孫士會因功封於範(今河南省範縣),子孫遂以封邑範為姓,稱為範氏。士會嫡子範文子士燮,為國之賢臣;次子士魴,立彘氏,士魴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復劉氏,漢高祖劉邦就是他的後代。士會不僅是範氏、隨氏得姓始祖,也是劉氏的大顯祖。《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範宣子說)“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王符在《潛夫論》中稱讚道:“劉氏自唐以下,漢以上,德著於世,莫若範會(即士會)之最盛也”。鄭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說:“堯之後分為六,唐氏、杜氏、範氏、劉氏、 韋氏、祁氏,皆為著姓,豈堯之不泯歟”!

    三、劉姓源於姬姓。出自周定王賜給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左傳》成公十一年:晉郤至與周爭鄇田,王命劉康公、單襄公訟諸晉。

  • 3 # TT歷史有話說

    1 來自祁姓。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為帝嚳次子帝堯伊祁氏(陶唐氏)的後裔,帝堯初封於陶地,又封於唐地,故又稱陶唐氏。其號曰[堯],史稱為唐堯。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此為祁姓劉氏。

    2 來自姬姓。為周太王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東周時重封王室成員劉康公為劉國國君。此為姬姓劉氏。

    3 來自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一、項伯助劉季滅楚有功,故賜姓劉。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于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于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 4 # 地理科堂

    祁姓,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帝堯初封於陶地,又封於唐地,故又稱陶唐氏。其號曰[堯],史稱為唐堯。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此為祁姓劉氏。堯陶衰後有劉累,劉累過後有杜伯,杜伯之後有士會。

    根據新華網介紹,據統計,中國歷史上劉姓稱帝、稱王者達92人。可以說,從西漢開國到現在2000多年,前半段時間裡,劉姓人的主要工作就是當皇帝,是名副其實的“帝王專業戶”。[1]

    姬姓,為周太王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東周時重封王室成員劉康公為劉國國君。此為姬姓劉氏。周朝滅亡後,姬姓劉氏退出歷史舞臺。

    劉姓的起源演變:1:最早源於源於祁姓,2:源於姬姓的劉氏起源於春秋時期,3:外族改姓。[2]

    中文名

    劉氏家普

    1來自周姓2 來自秦姓3 來自他姓

    起源

    1 來自祁姓。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為帝嚳次子帝堯伊祁氏(陶唐氏)的後裔,帝堯初封於陶地,又封於唐地,故又稱陶唐氏。其號曰[堯],史稱為唐堯。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此為祁姓劉氏。

    2 來自姬姓。為周太王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東周時重封王室成員劉康公為劉國國君。此為姬姓劉氏。

    3 來自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一、項伯助劉季滅楚有功,故賜姓劉。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于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于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2]

    人口

    最新統計表明,劉姓總人口排全國第四位,祁姓(劉姓)人口在中國北方的北京市排在第4位,在遼寧、陝西二省也均排在第4位;而在華東的上海則排在第6位,在廣東省排在8位,在福建省排在第9位,在臺灣省排在第9位;在四川省排在第4位。如果從人丁繁衍、人口數量來說,現代劉姓是北方強於南方的話,那麼從宗族的興旺發達、繁榮顯赫來說,則明顯地是南方祁姓(劉姓)勝過北方祁姓(劉姓)。在南方劉姓中,又明顯以湖南、四川、湖北、江蘇等省的劉姓最為興盛,如湖南的劉少奇家族,四川的劉湘家族、劉伯承家族,湖北的劉華清家族,江蘇的劉海粟家族、劉淇家族,福建的劉步蟾家族。劉姓中,除少數成員明確屬於少數民族在漢化過程中改姓為漢字姓劉氏之外,絕大部分都自稱源於漢代皇族,是由2000年前那支曾創造過兩漢文明的古老豐沛祁氏(劉氏)一脈發派繁衍而成,都是漢之子孫、劉邦及其兄弟的後裔。

    分佈

    劉姓主要分佈在中國本土地區,此外還廣泛地分佈世全世界各地。在海外的劉姓,又主要分佈在中國南部和東部周邊國家,如東南亞南洋地區,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緬甸、印支三國;又如南北北韓、日本;其次則是北美、澳洲;再其次是歐洲和南美,非洲則是世界上劉姓人口相對較少的地區。在中國本土,據不完全的統計,劉姓的人口主要分佈在北部和中南部,如在北方,劉姓與王、李、張3姓一同為中國北方大姓,約排在第4位;而在中國東南,劉姓的人口所佔的比例相對要小在於在北方與中南部人口中所佔的比例,但也排在前20位之內。

    中華劉氏始祖苑。

    遷徙

    劉姓最初發源於今河北唐縣,而始姓劉氏卻在今天的陝西省省境。祁姓劉氏傳至戰國時,有人在魏國任大夫,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有子劉清,輾轉遷移到今江蘇豐、沛之地。劉清生劉仁,號豐公,劉仁生劉(火+瑞-王),字執嘉。嘉有四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劉邦,即漢高祖。建西漢後,分封同姓於各地,其後支派繁衍,於是形成了全國一大姓氏。兩漢時期,劉姓的遷徙主要是由祖籍豐沛地區經長安和洛陽兩個首都向全國各地輻射,中原的劉姓為避“董卓之亂”而不斷向四方遷徙,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靠蜀漢。魏晉南北朝之時,劉氏大舉南遷,在這同時有許多少數民族劉氏加入到漢族劉姓之中。永嘉之亂後,晉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紛紛南遷,彭城劉氏宗族成員也大批南遷至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形成東晉南朝時期著名的京口劉氏。

    魏晉到隋唐五代,劉姓的遷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動:一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劉姓由華北、西北、大漠、關外地區向中原地區遷徙。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劉氏長期在中原定居,最後完全漢化。另一方面,因為中原地區長期戰爭而動盪不安,為了躲避戰爭的災難,原來居住在中原、華東、江北地區的漢室後裔劉姓,紛紛向東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對安定的地區遷徙。其中,主要是原居豐沛一帶的楚元王后裔彭城劉氏、原居河北的中山劉氏和原居山西的洪洞劉氏向東南江浙閩一帶遷移。隋唐時期,劉姓支脈遍佈大江南北。宋代以後,劉姓就已遍佈全國各地,從明末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明清時期劉姓一方面繼續保持晉唐以來就開始的由華北向東南的遷徙大勢,同時又在“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向西南地區遷徙,並由中國東南沿海開始大規模向南洋地區拓展,從而形成了劉姓的第一次移民海外高潮。

    郡望

    劉姓祠堂

    1、彭城郡:西漢的時候設立,當時將楚國改為彭城郡,後又改為彭城國,治所在彭城。此支劉氏 是漢高祖的後代。

    2 、沛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相縣。相當於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市。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時劉賈。

    4、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5、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此支劉姓多出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

    6、梁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為漢文帝之子劉文所開基。

    7、頓丘郡:西漢、西晉兩次置郡。此支劉氏多出自匈奴劉氏。

    8、南陽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宛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 西漢長沙定王劉發。

    9、東平郡:漢晉置郡,治所在無鹽。南朝宋改稱東平郡。此支劉氏,其開山基始祖為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

    10、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為廣陵王之子劉宏所開基。

    11、竟陵郡:西晉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劉氏為後漢劉焉所開基。

    12、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洛陽市東北。此支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

    13、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14、廣平郡:漢置郡,治所在廣平。此支劉氏出自西漢景帝之孫劉蒼之後。

    15、丹陽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劉氏為臨懷劉氏分支,起開山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7世孫劉會。

    16、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宣帝廣陵王劉胥。

    17、長沙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臨湘。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長沙定王劉發。

    18、臨淮郡: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劉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六世孫晉永城令劉建。

    堂號

    1、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2、漢裡堂:漢皇祖陵所在地的金劉寨劉氏裔孫乃漢高祖劉邦後裔,世世代代為漢皇祖陵填墳祭祀,為表明自己是劉邦後裔又是在漢皇故里,故所建家祠是“漢裡祠”,所以堂號是漢裡堂。

    3、御龍堂:夏相劉累,相傳他善於養龍,被封為御龍氏

    劉累、中山靖王墓

    4、藜照堂:漢代的劉向,元帝的時候校書天祿閣,有一天,一個老翁穿著黃衣,拿者藜杖,吹著柺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書給劉向。劉向問:“你是誰?”他回答說是太乙之精,聽說他好學,特來看他。劉向一生著述很多,見了老翁後,才思更加敏捷了。*姓啟劉國;望出彭城。

    5、濡須劉氏宗祠光裕堂:譜載濡須劉氏乃劉楚之後,唐齊國公劉沼生三子,長子劉楚,為光州大都督、沛國忠簡公。南宋末年吾始祖劉文(字遷一)由安徽休寧率族遷至濡須芝山。家世顯赫,人丁興旺。至明朝更為鼎盛,嘉靖年間都堂劉侖建立了吾族光裕堂,建祠於芝南一字城。後其侄劉汝佳主修光裕堂劉氏宗譜,續輩:廷、有、宗、曰、大、邦、多、世、必、奇、希、先、名、永、錫、裕、後、德、同、居。以此對族人寄予厚望。自濡須始祖遷一公始,吾劉氏世居於無為南門一字城,期間有明御史、湖廣巡撫劉侖,工部主事劉汝佳等名吏。按“廷有宗曰大、邦多士必奇、西先名永錫、裕後德同居”派文,至“先”輩已二十世矣!

    6、蒲編堂:由三國蜀漢皇帝劉備而來,東漢末年,劉備家居涿縣,幼年喪父,貧苦無依,和母親一起織蓆賣草鞋為生。起事後,常被政敵蔑稱為“織蓆販屨小兒”。劉備稱帝后,常思其母編織蒲席之苦,茶飯無味。劉姓後人遂以“蒲編”為堂名,以告誡子孫勿忘祖先創業之艱辛,以簡樸勤奮為本。

    淮濱欄杆劉老寨劉氏家譜排字:林、永、華、同、學、桂、金、潤、松、煥、均、銀、湖、樹、炳、城、錦、源、材、煇、增、鋒、潔、彬、煒、坪。(附註:1.以上20字以中間為準。2.第三字禁止林、章幫三字。3.以金字為十九世往後推。)

    江蘇是漢家劉氏的發源地,中華劉姓的搖籃。當年的漢朝皇族,就是從江蘇豐沛地區崛起於世的。後來,江蘇的彭城--今徐州市,更成為天下劉姓公認的郡望。歷史上,江蘇地區劉姓也是名人輩出,族姓盛興。一直到現代,江蘇劉姓在整個劉氏族姓中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此處特將江蘇劉氏從華東地區劉姓中單獨抽出作為一節向讀者介紹。

    豐縣劉氏

    今江蘇省豐縣趙莊金劉寨,就是當年的劉邦出生的豐邑中陽裡,當地人又稱之為漢皇故里。這裡有一支劉氏家族,世代守護著漢家祖先的陵墓,他們自稱為漢皇故里劉氏。據(豐縣)中華劉氏宗親會會長劉恆心行生提供的《古豐劉氏族譜》和《漢祖流史》記載,漢皇故里劉氏是漢高祖劉邦的後裔,出自漢文帝第二子、漢景帝之兄梁孝王劉武。本族以劉邦為一世始祖,以梁王劉武為分派祖,以劉武的第6代孫靈鄉侯劉欣為迴歸豐縣漢皇故里開基始祖。

    豐縣漢皇祖陵的大門

    正史記載載,公元前168年,劉武由淮陽王改封為梁王。當時仍留住長安,直到公元前161年才正式就國來到河南,肇基劉氏梁藩王族。劉武所建的漢代梁王國建都睢陽(今河南省商丘縣),統轄從河南開封到山東泰安一帶的40多坐城市。梁國疆域遼闊,土地肥沃,是西漢中期勢力最大的幾個藩國之一。梁孝王劉武生梁共王劉買,劉買生梁平王劉襄,劉襄生梁貞王劉毋傷,劉毋傷生梁敬王劉定國,劉定國生14個兒子。第五代梁王劉定國的第十個兒子劉欣(族譜誤作"劉欣")封陵鄉侯(族譜誤作"靈鄉侯"),從睢陽移居沛郡豐縣金劉砦漢皇故里,世守漢朝皇帝祖陵墓地,後裔遂繁衍成今日漢家劉氏的正宗之一--江蘇豐縣金劉砦漢裡堂劉氏,又稱古豐劉氏或豐沛劉氏。陵鄉侯劉欣在漢成帝建始二年被削爵免為庶民,從此留在漢皇故里祭掃祖墓,專盡孝道。他的後裔到宋代有第45代孫劉運太,開始纂修漢皇故里劉氏的第一修族譜。後來,因金兵和蒙古相繼入侵中原,古豐地區也戰果紛飛,劉氏族人為避戰亂,一度失散避亂南遷。後來戰亂平息,一部分劉氏族人又重返故里,繼續承擔起守陵掃墓的責任。

    漢皇故里劉氏自漢高祖劉邦至中華劉氏宗親會會長、漢皇祖陵管裡處主任劉恆心會傳遞世系如下:

    1劉邦→2劉恆→3劉武→4劉買→5劉襄→6劉毋傷→7劉定國→8劉欣→9劉孝→10劉貢→11劉晨→12劉煒→13劉然→14劉熙→15劉陵→16劉隆→17劉泰→18劉光→19劉崇→20劉乾→21劉符→22劉元康→23劉弘聖→24劉淳→25劉裕→26劉祥→27劉邕→28劉權→29劉祖哲→30劉立顯→31劉洪昭→32劉群範→33劉敦誠→34劉諭銘→35劉後起→36劉賢明→37劉孝慈→38劉義禮→39劉謹遵→40劉記敬→41劉福海→42劉澤紀→43劉延慶→44劉傳仁→45劉運太→46劉繼榮→47劉昌意→48劉期明→49劉家龍→50劉修磊→51劉廷立→52劉獻麟→53劉安康→54劉興成→55劉基建→56劉業立→57劉遵德→58劉崇文→59劉西安→60劉漢川→61劉宗堯→62劉德遠→63劉萬成→64劉懷楨→65劉應祥→66劉汕配→67劉士祿→68劉官配→69劉本鍵→70劉敬思→71劉作檢→72劉法崇→73劉偉徵,劉恆心→74劉偉。

    劉順(江蘇豐縣劉家營開基始祖)

    劉順,山西洪洞人,元末自山西洪洞大槐樹奉旨移民遷到江蘇豐縣歡口劉大營,江蘇豐縣劉家營開基始祖,豐縣藜照堂劉氏,漢高祖邦公後裔,漢文帝恆公大系,山陽公劉秋直裔。豐縣劉氏是徐州地區名門望族,有660年的歷史,12萬人口。清朝四世三公的劉墉家族是他的後人。[3]江蘇豐縣劉大營劉氏世系表1世漢高祖邦公→2世漢文帝恆公→3世漢景帝啟公→4世長沙定王發公→5世春陵王買公→6世鬱林太守外公→7世鉅都尉回公→8世南頓令欽公→9世光武帝秀公→10漢明帝莊公→11漢章帝旦公→12河間孝王開公→13解瀆亭侯淑公→14解瀆亭侯萇公→15漢靈帝宏公→16漢獻帝協公→17太子馮公→18山陽公康公→19山陽公瑾公→20世山陽公秋公→21祥公→22瑞公→23洪公→24遠公→25明公→26錦公→27鵬公→28勤公→29真公→30家公→31新公→32春生公→33常公→34展公→35松公→36純公→37昭公→38繼公→39承信公→40齊公→41晉公→42江公→43海泊公→44功公→45蘭公→46慶公→47均公→48萍公→49冬雨公→50田公→51耕公→52金公-53湖公-54世【豐縣劉大營始祖順公】[3]劉順,主要分佈在豐縣歡口、劉大營、山東諸城,也有遷到臺灣者。[3]江蘇省邳州市宿羊山第一大姓劉氏為劉順的曾孫劉湘、劉濱於明朝嘉靖23年遷來邳州徐樓耿老埠、宿羊山,後世主要居住在宿羊山一帶,人丁興旺。[3]沛縣劉園藜照堂劉氏

    據世界劉氏宗親總會秘書長兼(沛縣)中華劉氏宗親總會會長劉忠新先生提供的資料,沛縣劉園藜照堂劉氏屬於西漢皇族,出自漢高祖劉邦長子齊王劉肥、城陽景王劉章一支。這支劉氏家族以"藜照堂"為堂號,以劉邦為族譜第一世始祖。劉園劉氏傳遞世系如下:

    1劉邦(漢高祖)→2劉肥(齊王)→3劉章(城陽景王)→4劉喜(城陽共王)→5劉延(城陽頃王)→6劉義(城陽敬王)→7劉武(城陽慧王)→8劉順(城陽荒王)→9劉勳(高廣節侯)→10劉賀(高廣哀侯)→11劉福(高廣質侯)→12劉吳(高廣侯)→13劉畋→14劉般→15劉瑾→16劉沇→17劉耿→18劉憍→19劉*(亢+鳥)→20劉詻→21劉距→22劉富→23劉凗→24劉模→25劉耀→26劉珩→27劉鉞→28劉澧→29劉椿→30劉光→31劉基→32劉鎮→33劉渭→34劉軻→35劉炎→36劉坤→37劉鍾→38劉廣業→39劉錡→40劉法→41劉樹→42劉煇→43劉垣→44劉錄→45劉琥→46劉煥→47劉信→48劉定家→49劉盛→50劉慈→51劉滿→52劉和亭→53劉傑→54劉茂→55劉祿→56劉致→57劉樸→58劉鐧→59劉嶺→60劉子龍→61劉恕太→62劉爵一→63劉禮→64劉學道→65劉士棠→66劉玉璋→67劉效春→68劉彥德→69劉敬漢→70劉鳳奎→71劉忠新、劉忠保、劉忠國、劉忠家、劉忠智、劉忠傑。

    沛縣朱王莊藜照堂劉氏

    沛縣朱王莊劉氏是沛縣有名的望族大姓,相傳屬於中山靖王劉姓大宗,出自三國蜀帝劉備次子劉永。但劉氏明確可知的始祖,則是明朝初年的劉元、劉真、劉冠、劉啟4兄弟。據1998年劉鴻愛主編的(沛縣藜照堂五修)《劉氏族譜》記載,最早遷回劉邦當年發跡起家的根據地沛縣開基始祖,是劉備的曾孫、劉永的孫子劉乾玄。當年劉備的次子劉永受封為為思王,後改封為甘陵王。蜀漢亡國後,劉永隨後主降魏,徙居洛陽,被削去王爵,貶為鄉侯、奉車都尉。劉永生子名叫劉晨,劉晨,字耀輝,娶妻張氏,生3子:劉乾玄、劉乾鎮、劉乾清。魏晉之際,洛陽一帶戰火頻繁。後來又發生"八王之亂",洛陽再度成為兵荒馬亂之亂。遷居於此的蜀漢劉氏皇族,為了避難,又開始向四處遷散。劉晨的次子劉乾鎮和三子劉乾清均南遷江浙和福建,而長子劉乾玄則遷回沛縣故里,落籍沛縣西北老劉莊。從此,這支劉氏皇族就以庶民的身份在沛縣世代居住下來,形成沛縣的劉氏望族。他們以劉邦為本族始祖,以劉乾玄為迴歸沛縣開基祖。劉乾玄的後裔,第10代有劉永祥,唐太宗貞觀時官任青州知府;劉永祥的兒子劉賢,顯慶年間進士,官任滕縣縣令。第15代有劉崇,長慶年間官任彭城刺史。宋代有劉贊,宋寧宗嘉定二年中武舉人,後官封蕩邑將軍。沛縣劉氏傳到明朝初年,有劉元、劉真、劉冠、劉啟4兄弟,相傳是劉乾玄的第29代孫,則成為沛縣藜照堂劉氏4大房的房祖。族譜所記自劉備到劉元的傳遞世系如下:

    劉邦……→劉勝(中山靖王)……劉備→劉永→劉晨→1劉乾玄→2劉殷→3劉祁玉→4劉昀→5劉*(四+助)→6劉熜→7劉璠→8劉行本→9劉麒→10劉賢→11劉迪→12劉衍→13劉懋→14劉崇→15劉盩→16劉恆信→17劉朝舉→18劉俊臣→19劉孝祖→20劉荃→21劉漳→22劉耀→23劉馨→24劉彤→25劉贊→26劉顒→27劉綱→28劉熙→劉元、劉真、劉冠、劉啟。

    劉元的後裔,主要居住在沛縣劉田寨、劉碼頭、劉園、曹文家、魏婁、王小婁、河南新鄉市等處;劉真的的裔,則主要分佈在沛縣孟橋、劉岔婁、劉邦店、沛城西關、石灰窯等地;劉冠的後裔,主要分佈在沛縣丁莊、城子廟、劉香莊、馬口和山東鉅野、鄆城等地;劉啟的後裔,則主要居住在沛縣廟道口、東劉莊、秦崗等處

  • 5 # 敬恩2

    劉姓是中國最有影響的著名大姓之一。劉姓人群佔了5.4%。總人口約6500萬。為華人第四大姓,起源有; 1 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2 源出於杜姓。杜伯的孫子士會在晉國任士師,晉襄公死後,士會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因晉國國內有變故而留在秦國,其後世取姓劉(即“留”之意)。 3 出自姬姓,為周太后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4 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主要的改姓記載有: 一 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于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于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二 匈奴在漢武帝時交戰敗北,分為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歸順於漢,從此被賜漢姓為劉,這就是我同學知道的那個典例了,漢武大帝看多的緣故吧~。 三 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后,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 四 又劉邦為了感謝項伯曾多次救助他,賜他劉姓,並對項伯的遺族多人封侯,皆賜姓劉氏。 五 還有東漢的王常,曾起兵反對王莽,在昆陽之戰中立大功,後被更始帝劉玄賜姓劉。 六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複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補充:這些大多是我查到的情況了,不過就自己多知道還要補充的一點是,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而姬姓也是,甚至是黃帝本人的姓氏。黃帝是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為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稱之公孫軒轅。國於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族主要有兩大分支:一為顓頊族,二為帝嚳族。而上面所提到祁姓和姬姓都為帝嚳族,所謂同宗。但好玩的是我以前曾看到過記載說,匈奴族和鮮卑族同黃帝也有血緣關係,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鮮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黃帝族系。所以說來說去,匈奴和劉邦本來就是一家人,老祖宗都是黃帝。哈哈~黃帝是傳說中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帝王,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中華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個姓直接或間接來源於姬姓。據說他有25個兒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 關於劉姓的尋根,也是一個生動的事例。史籍有兩種說法:一說劉姓起源於黃帝之子12姓中的祁姓,因帝嚳及其子堯為祁姓,故劉姓是堯的後代;二說劉姓出自周朝的姬姓。而《新唐書·宰相世系》在認為“劉氏出自祁姓”的同時,又說劉氏子孫中那位養龍的劉累的後代到了周朝被封為杜伯,稱唐杜氏,後來杜氏的後人中有位士會由秦歸晉,其子留居於秦,稱劉氏。不同的說法關涉到劉氏的起源地。若說被成王封於劉邑的劉氏,則其地在今河南偃師;若說留居於秦國的劉氏,則其地在今陝西鳳翔。對於這樣的問題,河南的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考察,最後認定劉姓的始祖為夏朝第13位皇帝孔甲的“御龍氏”劉累。劉累所居的邱公古城,在今河南省魯山縣的昭平湖風景名勝區內。這裡尚存有邱公古城址、劉累墓等遺蹟。這一研究結果很快得到社會有關方面的認可。現在,河南省平頂山市申辦2003年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第四屆大會的承辦權,已獲成功,正在進行有關的籌備工作。 劉姓是中華民族的著名大姓,歷史悠久流長。劉(劉)字形從金從卯,本義是指斧鉞一類的兵器。劉又是古邑名。原始社會末期,帝堯第九子源明封於劉邑,建劉國,得劉姓,這就是中國最早的劉姓。因帝堯本姓祁,後人又稱這支劉姓為祁姓之劉。這支劉姓經四千多年的繁衍發展,自強不息,人丁興旺,名人輩出,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逐漸成為天下劉姓的主體,並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影響和貢獻。

  • 6 # 考古班二愣子

    劉姓是一個不得了的姓氏,從人口數量的角度看,劉姓排中國第四,是個巨無霸大姓,劉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最讓劉姓驕傲的是,劉姓是中國歷史上當皇帝人數最多的姓氏,有“劉天下,李半邊”的說法。歷史上劉姓稱王稱帝的有66人,先後建立了西漢、東漢、蜀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後漢、北漢、大齊等政權,是中國建立封建王朝數量最多,時間最長的姓氏。

    劉姓的起源有四支:

    第一,源於祁姓。史書記載,黃帝有25個兒子,其中14人得姓,共有12個姓,分別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黃帝的次子玄囂姓祁,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帝嚳生放勳,放勳即是帝堯。堯帝的後裔祁氏被封於劉國(前稱定州唐縣,今河北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帝堯祁姓之後的這一支劉姓是中國劉姓最古老最主要的來源。

    第二,源於姬姓,是周代先祖古公亶父的後裔。周武王死後,成王繼位,封自己的弟弟姬季子於劉邑(今河南偃師),其後裔以封地為姓氏,這一支是河南劉氏。

    第三,源於賜姓。劉邦建立西漢,對其中的一些功臣賜姓劉。例如,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策,勸劉邦入關中建都,得到劉邦重用,賜姓劉;當初鴻門宴上項伯對劉邦有救命之恩,後來被賜以劉姓。

    第四,源於其他氏族。漢代和北方遊牧民族實行和親政策,把皇室宗親之女遠嫁單于為妻,其後代姓劉;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複姓獨孤氏改為劉姓;其他少數民族如女真族烏古論氏、移刺氏,滿足寧古塔氏、留佳氏等改姓劉。

  • 7 # 香香的芝麻餅

    很多劉姓的祖先是匈奴人,具體看我發的文章!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的強敵出現,他們入侵中國,很嚴重影響了中國的歷史程序!今天要講一講秦漢時期中國的一個強敵:匈奴!   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匈奴民族部落聯盟的最高首領稱為“撐犁孤塗單于”,漢義“天子廣大”,稱頌其首領的權力是神授的。漢譯的簡稱才叫作“單于”!   匈奴原本是活躍在中亞蒙古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其騎兵擅長使用長矛和弓箭作戰。   這使其在冷兵器時代作戰有很大的優勢!公元前3世紀時匈奴興起,並在從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達到全盛!強大起來的匈奴不斷犯邊境!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使蒙恬出擊匈奴,匈奴被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此後數十年不敢侵犯邊境!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匈奴出現了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首領:殺父頭曼單于而自立。是中國少數民族中第一個雄才大略的軍事家,匈奴強大起來!逐漸佔領了中國以北的地區!   西漢時期,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率兵32萬北擊匈奴,被困於白登山(今山西太原)七天七夜,後得以突圍,後採取和親政策!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收復河南地區;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奪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萬人,設武威、酒泉、敦煌、張掖四郡;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率五萬騎兵分兩路出擊,衛青擊潰單于,霍去病追殲左賢王7萬餘人,封狼居胥。兩軍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   公元前71年漢朝再次聯兵二十幾萬合擊匈奴,大獲全勝,匈奴元氣大傷!   公元前60年,匈奴降漢,漢完全控制了西域,匈奴實力大減,己無力擾漢。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朝漢,提出願婿漢以自親,娶王昭君與漢修好。呼韓邪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此時雙方相安無事幾十年!   東漢時期,匈奴分裂為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安置在漢朝的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公元89年,將軍竇憲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北匈奴逐漸西遷中亞,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公元195年,東漢末年農民軍起義,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   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   216年,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陽郡,匈奴單于王朝終結。匈奴被漢化!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鐵弗人建立過胡夏。   公元4世紀,匈奴人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在幷州離石起兵立漢國,稱漢王,後稱帝,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   311年劉淵子劉聰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   318年,匈奴貴族靳準殺死劉聰子劉粲及其家族,自立為漢天王。劉聰族弟劉曜在長安稱帝,改國號為趙,消滅了靳氏。匈奴衰弱!   匈奴在中國北方衰落後,鮮卑人迅速進入蒙古高原,匈奴與鮮卑不斷混血通婚,後代稱為鐵弗人。   428年鐵弗人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   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北韓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至此,匈奴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身份從中國歷史中徹底宣告終結,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消融於漢族為主體的華夏族!   漢時和親政策後,按照匈奴貴者皆從母姓的習俗,匈奴子孫姓劉!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等等,據說有一些目前還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等地!成為劉姓起源的一部分!   匈奴主要是歸附了劉氏,胡人附劉,十胡九劉。大部分的單于氏族人也簡化為單氏,同時此姓的發音也隨之發生變化,由單于(Chán yú音潺漁),變為單(Shàn 音善)。據考證,單于氏也並沒有絕跡,現今主要分佈在山東的歷城、益都等一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暗戀那些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