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嚮往天空的一抹藍

    1、要糾正不良的姿勢、體位。

    這不僅能緩解關節疼痛,而且能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對負重關節如膝、髖關節尤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根據具體實際情況,可適當的使用柺杖之類的用具,有利於減輕受累關節負荷。

    2、適當鍛鍊對保護和改善關節功能,緩解疼痛,以及增強受累關節周圍肌力有著很大的幫助。

    3、在工作中,應把自己的病情告訴一起工作的其他人,以便使它們能有所瞭解,必要時另行安排適當工作。

    4、對風溼症應該有充分的認識要了解導致風溼症的病因病機,病人應消除顧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大多數病情較輕,不會導致全身性殘廢,不要病急亂投醫。要在醫生指導下,根據具體情況,制訂治療方案,採用綜合治療,自能收到較好療效。

    5、對受累的關節應加以保護,注意保溫,防止感受風寒溼氣並使其能得到充分休息,不要過度使用,避免關節劇烈活動和過度負重,防止關節承受不恰當的重力和暴力,以減少關節的反覆損傷,如髖關節或膝關節受累者,應避免過久站立,跑步,打球或長距離步行等。

  • 2 # 岐黃傳人初登場

    保養怎麼說呢,不要受涼吧,不過已經類風溼了保養沒有什麼實際效果了,我都是用內服藥酒治癒的輕的一兩料,嚴重的兩三料藥酒就行了

  • 3 # 風溼免疫科喬方醫生

    類風溼的定義、症狀、自我判斷、治療,此貼下許多醫生都講得非常詳細了。

    我就來講講類風溼的“前世”,不講“今生”了。

    類風溼關節炎最久遠的追溯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類古老的疾病,古希臘首先提出這類疾病和症狀,從古至今,被類風溼性關節炎折磨的人不計其數。如果不幸得了這種病,也不必過分垂頭喪氣,因為現代醫學發展已經是今非昔比。公元前4000年的古蘇美爾人的泥板上就記載著:柳葉對於關節炎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埃及, 醫學著作《埃伯斯紙草文稿》 記錄了乾的柳樹葉子有止痛功效。

    最早的關節炎病理記錄可能來自古埃及人,在公元前1550年左右一份紙莎草紙上還引用了再往前1000年的埃及博學大師印和闐對關節炎的描述。可見,在更早期的古埃及王朝就把關節炎辨識為特定疾病。

    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已出現風溼(rheuma)一詞,意為流動,反映了最初人們風溼病病因的推想,即著名的“體液論”。

    公元前380年,希波克拉底建議使用苦艾酒治療風溼病。不過那個時候的苦艾酒並不是今天高酒精度的蒸餾酒,而是糧食釀造低度酒裡浸泡了一些植物成分形成的藥酒。當時多數浸泡的是苦艾(Wormwood)、茴香等。現在回頭看可能主要還是酒精、苦艾裡的大麻成分等麻醉了病人。

    西方國家對類風溼治療的探索

    1570年,法國醫師Cuillaume Baillou 首次使用”rheumatism”命名“風溼病” ,認為風溼病是一組獨立的系統性肌肉骨骼疾病。1776年瑞典化學家Scheele從痛風病人的腎結石中分離出尿酸 ,尿酸的發現標誌著“現代風溼病學”的開始。

    公元1600年,歐州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魯本斯是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他的畫作裡就有關節炎患者變形的手指。法國印象派大師畫家雷諾阿是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由於雙手關節嚴重變形,他需要把畫筆綁在手臂上才能繼續作畫。

    受古西醫放血治療潮流,曾經也有時間流行用放血治療風溼病。類似的忽悠人的方法也曾橫行一時。比如,1795年,美國騙子醫生elisha perkins鼓吹他的perkins牽引器能夠排幹風溼病人體內引起疼痛的有害帶電液體而治療疾病,病人只要用它摩擦面板20分鐘就能見效。另外有些騙子製造類似的所謂電子項圈等等騙人。

    1758 年英國Edward Stone 教士發現曬乾的柳樹皮對瘧疾的發熱、肌痛、頭痛症狀有效。

    1768年,英國著名內科醫生william heberden出版著作《醫學彙編》,首次明確區分關節炎和痛風。

    近代醫學終找到有效治療方式

    1828 年,法國藥劑師亨利·勒魯克斯( Henri Leroux) 和義大利化學家拉斐爾·皮里亞( Raffaele Piria) 成功地從柳樹皮裡分離出了活性成分水楊苷( Salicin),並對它進行了提純,驗證了它的解熱鎮痛療效。

    1852 年, 蒙彼利埃大學化學教授 Charles Gerhart 發現了水楊酸分子結構, 並首次用化學方法合成水楊酸, 然而該化合物不純且不穩定導致無人問津。

    1876 年, 鄧 迪 皇 家 醫 院 醫 生John Maclagan 在 《柳葉刀》 上發表了首個含有水楊酸鹽類的臨床研究, 該研究發現水楊苷能緩解風溼患者的發熱和關節炎症。

    1897 年德國化學家 Felix Hoffman透過修飾水楊酸合成了高純度的乙醯水楊酸, 乙醯水楊酸很快通過了對疼痛、炎症及發熱的臨床療效測試 。

    1899 年 Felix Hoffman 合成的乙醯水楊酸化合物被註冊為 “阿司匹林”(aspirin) 。 至此, 阿司匹林作為非處方止痛藥問世。當時主要是由德國bayer公司生產。

    越來越多的類風溼“特效藥”被發現

    1904年,波士頓內科醫生Joel Goldthwait藉助X線檢查首次成功地區分骨關節炎和類風溼關節炎,此後醫生們開始明確區分骨關節炎跟類風溼關節炎。

    在古西醫時代,人們一直認為服用金可以醫治百病,甚至“金飲料”被稱為萬能藥。1920年代,醫生認為RA由結核桿菌引起,因此利用金製劑對結核桿菌的抑制作用來治療RA。儘管後來明確了類風溼關節炎與結核桿菌無關,但金製劑確實能延緩患者關節損害和疾病進展,機理尚未明確。

    阿司匹林作為消炎止痛藥物,可以一定程度緩解RA患者的關節疼痛等症狀。但並未真正徹底控制住病情。而真正改變RA患者病情控制的是糖皮質激素。據說1855年以來人們就開始研究腎上腺皮質激素。但真正開端可能還得從1927年算起,當時Rogoff和stewart用腎上腺勻漿提取物為切除腎上腺的狗進行靜脈注射使之存活,證明了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存在。根據這個實驗推測,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是由某單個物質引起的,但後來人們從提取物中分離出來47種化合物,其中就包括糖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

    1935年,科學家取得了小牛的糖皮質激素結晶。

    1940年代發現類風溼因子。20世紀40年代: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質激素第一次被用於治療RA。

    1944年美國內科醫生Philip S.Hench第一次用激素治療類風溼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

    1948年7月,亨奇醫生第一次將可的松注射到一名27歲患有嚴重RA的女性患者體內。治療幾天後,這名患者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可以正常地舉起雙臂、站立、走路,這個突破性的進展就像一顆炸彈瞬間傳播開來。1949年4月20日,亨奇醫生和肯德爾公開了14例應用可的松治療的病例,這個報道再次在業內引起了巨大轟動。

    糖皮質激素的療效是如此的神奇,當時立即被醫學界廣泛傳頌,並因此於1950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但很快醫學界發現了糖皮質激素的副反應(參考《糖皮質激素治療紅斑狼瘡的是與非》)。大家開始反思糖皮質激素治療RA。

    越來越多的類風溼“特效藥”被發現

    20世紀50年代:抗瘧藥、甲氨蝶呤第一次被用於治療RA。起初甲氨蝶呤被認為安全性不好、毒性很大,但經過大量臨床試驗後驗證了其安全性,如今已成為治療RA的基礎藥物。

    20世紀60年代:青黴胺第一次被用於治療RA。青黴胺是青黴素的降解產物。早在1943年即由Abraham、Chain和Barker等牛津學者發現。

    1966年,隨著對類風溼關節炎的深入瞭解,美國風溼病學會正式命名了:類風溼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和強直性脊柱關節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在此之前,它們被命名為類風溼關節炎外周型、類風溼關節炎中軸型。自此,這些經典風溼性疾病分類被識別出來。

    20世紀80年代:環孢素A第一次被用於治療RA。1973年,環孢素A從一種真菌提取物中分離出來,並在1976年被發現擁有獨特高效的免疫細胞抑制作用。

    我們可以參考在今天稱為風溼病學聖經級的參考書《Textbook of Rheumatology》(簡稱 TOR)。第一版的TOR是1981年出版的。RA治療章節的作者是Ruddy博士,當時提出肌肉注射金製劑和口服青黴胺是主要藥物選擇,而羥氯喹是備選方案。考慮副反應等,環磷醯胺和硫唑嘌呤僅作為試驗性方案。儘管當時甲氨蝶呤已經開始在面板科嶄露頭角。

    1985年的第二版TOR面世,硫唑嘌呤已經批准用來治療RA,而環孢素、甲氨蝶呤和全身淋巴結照射作為試驗方案。不過必須提醒的是,當時RA治療首先考慮用對症藥物的非甾體消炎藥,而上述提到的金製劑、硫唑嘌呤等等只是症狀控制不佳時再使用。

    1987年美國多個風溼病專家挑選了他們自己認為的「類風溼關節炎」病人共262個人,同時選擇他們認為的不是類風溼關節炎的262個「非類風溼關節炎」的「風溼科其他病人」。然後他們做對比。然後選擇出了7個標準。儘管「1987年類風溼關節炎分類標準」(簡稱「1987標準」)存在眾多缺陷,但當年還是被大家廣泛認可。但隨著治療類風溼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理念的進步,我們已有更好的阻遏RA骨破壞的藥物,例如甲氨蝶呤、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生物製劑等。但是「1987標準」讓醫生們診斷偏晚延遲。

    20世紀90年代:來氟米特第一次被用於治療RA。1995年《關節炎與風溼病》雜誌發表了來氟米特治療RA的Ⅱ期臨床研究,證實來氟米特可有效治療RA。

    1993年第4版的TOR,作為當時領軍人物Ted Harris前瞻性的指出,對於RA應該及早使用改善病情的抗風溼病藥物,而不是沿用過去方案的先對症處理。不過當時考慮副反應而首選羥氯喹、柳氮磺吡啶。其次有金製劑、青黴胺,最後才輪到甲氨蝶呤。最早開始把甲氨蝶呤提到RA治療首選地位要遲到1997年第5版的TOR。此時,源於中國遺傳學及生物統計學專家李景均先生提出並推廣的臨床試驗兩原則「隨機、雙盲」已經吹遍整個醫學界。而RA治療的前瞻性隨機雙盲對照試驗已很多很多。正是因為隨機雙盲對照試驗肯定了甲氨蝶呤無可動搖的RA治療基石地位。

    1996年,研究人員透過高通量篩選在40萬種化合物中發現了JAK激酶的先導分子,隨後於1997年初開始了藥物化學研發專案。3年後,託法替布檸檬酸鹽(CP-690,550-10)被發現,其穩定的晶體結構、良好的溶解性及口服給藥效能使其被確定作為新藥的有效成分,開始進行研發。

    20世紀90年代末:對靶向細胞外單一炎症因子作用的大分子生物製劑開始用於治療RA。

    新型生物製劑嶄露頭角

    2001年的第6版TOR的作者是Mark Genovese。這時進一步肯定了甲氨蝶呤跟其他藥物聯合治療價值、來氟米特也被學界認可;而最關鍵的是生物製劑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單抗的驚豔登場。

    在此後的第7版、8版本的TOR是進一步肯定生物製劑的價值,並且新的生物製劑藥物湧現。同時由於生物製劑跟甲氨蝶呤聯合治療的極為優異的療效,醫生們開始探討類風溼關節炎診斷的極早期診斷。並希望透過早期診斷和干預來阻遏類風溼關節炎進展。由此誕生了新的類風溼關節炎分類標準。(參考《類風溼關節炎的歷史與今天》)

    自1993年起,在歷經長達20年的臨床研發研究後,終於在2012年底,託法替布(尚傑)5mg每日2次的給藥方案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 批准,用於治療RA。2017年3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正式批准託法替布在中國上市。

    而到今天,類風溼關節炎治療的基本要點包括:

    不管使用什麼方案,首要目標是讓病情緩解或處於低疾病活動度;多個改善病情的抗風溼病藥物聯合使用是常見選擇,一般聯合方案裡應包含甲氨蝶呤;生物製劑性的改善病情的抗風溼藥物是強有力的治療藥物;糖皮質激素起效迅速且肯定,但由於副反應,不建議長期使用。可以作為疾病誘導緩解的橋樑作用,直到其他改善病情的抗風溼病藥物見效而減量、停用;關注類風溼關節炎的心腦血管風險。

    能看到這個地方,不知道您是否有收穫?

  • 4 # 膳食一度

    類風溼關節炎之所以叫“類風溼”,是因為有這種疾病的人,幾乎就是“人肉天氣預報員”,每次颳風、下雨、降溫之前,他們都能準確地預先感知(關節疼),比天氣預報還要準。隨著患病時長的增加,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的身體機能和生活質量漸下降,致殘率逐漸升高,這為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痛苦和負擔。

    整形是照顧病人

    很多人容易把類風溼與風溼看做同一個病種,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是兩種症狀類似但病因不同的病。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病毒感染性疾病,多見於青少年,而類風溼性關節炎則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生於20~40歲女性。

    類風溼關節炎的特點

    治療師在女性手部做按摩therapist doing massage on female hand

    類風溼關節炎病變在骨,正所謂“腎主骨生髓”,骨的生長髮育全賴骨髓的滋養,而骨髓乃腎中精氣所化生,因此腎督虛是本病的本質。在此基礎上,朱良春教授提出了“益腎壯督”的治頑痺思路,並研製出了益腎蠲痺湯,在發病初期效果很好。

    朱教授指出,類風溼關節炎具有起病緩慢、病情纏綿的特點,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在治療上必須始終堅持整體觀念,辨證結合辨病,標本同治,並宜採取綜合措施,內外並治。除辨治之內服藥外,還應配合燻洗、藥浴、外敷、膏貼、理療、針灸、推拿等,這樣可以協同增強,提高療效。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患者要堅持長期服藥,即使症狀緩解後,還需繼續服藥6~12個月,才能鞏固療效,減少或防止復發。

    類風溼關節炎的推拿治法

    手法:按、揉、捻、搖、擦等。

    部位:上肢以雙側手指、掌指、腕關節為重點,下肢以雙側足趾、踝關節為重點。操作要求:

    1.上肢

    (1)患者仰臥勢:兩手臂自然伸直,置於身體兩旁。醫者可先在右側用按法從掌背面向上沿腕背、前臂至肘關節。往返3~5遍,然後患者翻掌再以揉法施治,並配合肋、腕、掌指關節的被動運動。

    (2)接上勢,在肘、腕部以按揉法1~2分鐘,並配合肘關節的伸屈和腕關節的搖動。然後以捻法,捻每一手指關節與掌指關節,並配合小關節的搖動,最後再搖肩關節,搓上肢3~5次。左右相同。

    2.下肢

    (1)患者俯臥勢:醫者先用揉法施於臀部,再向下沿大腿後側、小腿後側,直至跟腱,往返2~3次。

    (2)患者仰俯勢:醫者站於旁,用揉法施於大腿前部及內外側,再沿膝關節向下到小腿前外側、足背,直至趾關節。同時配合踝關節屈伸及內、外翻的被動運動。

  • 5 # 風溼科石曉燕主任

    在生活中是一種常見的症狀,經常會在寒冷、潮溼的時候發生,最容易發作的時間是在早晨起床時。一般情況下,如果早上起床時感覺到關節上活動不輕鬆,非常難以靈活的運轉起來,或者是經常出現發熱、貧血的症狀,就需要敲個警鐘了。在這些現象剛剛發生的時候就去醫院裡檢查一番,是非常有必要的。

  • 6 # 春天的陽光

    類風溼病是多種溼邪和風邪帶熱邪的結合體,每個類風溼病人的內部邪症都不一樣,要治療必須慢慢來,快則三到五年兩百天中藥,慢則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七百天中藥左右,以養為主,功邪為輔的原則,時間長了,風溼分子和風邪自然從五臟中慢慢出來離開人體,病人可以知道風溼分子和風邪出來的過程,當出來完了,病人的身體也就好了。

  • 7 # 中醫光子

    ,最最科學的、戰無不勝的、透過雙盲實驗的xxxx醫學說類風溼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不能根治?還有那麼多人相信?真是居高聲自遠!自身免疫病、神經官能症、麻疹、非典……哎!忘了,所有這些,不能根治,怎麼擔得起最最最最科學的擔子?

    文盲奴才相,名人放屁香。

  • 8 # 崔醫生科普風溼痛風

      類風溼關節炎(RA),屬於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在中國的發病率為0.35%左右,是造成喪失勞動能力以及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給社會經濟也造成一定的負擔。目前據統計,八成的患者發病於35-50歲之間。並且類風溼更青睞女性,女性朋友們的發病率是男性的三倍。

      目前對於類風溼的發病機制和病因我們仍然不完全清楚。主要有以下的影響因素:

      1.免疫紊亂。這是發病的主要機制。我們體內產生的正常物質被當做抗原,錯誤的引起機體的特異性免疫應答,導致關節炎。不斷地發展之後破壞我們的關節軟骨、骨,導致畸形。

      2.遺傳學因素。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類風溼發病和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3.環境因素。目前研究認為一些細菌、病毒等可能透過啟用淋巴細胞產生抗體,影響類風溼的發病和病情進展。

      類風溼的症狀一般是從關節症狀開始的。

      1.早晨起床後明顯感覺關節僵硬,就是所謂的“晨僵”。95%以上的類風溼患者都會有此症狀。因為主觀性較強,所以症狀持續超過60分鐘才比較有意義。

      2.關節疼痛和壓痛,多為對稱性。最常見的是我們的雙手指關節、腕部等,其次是腳趾、膝蓋、肩等關節。

      3.關節由於炎症而出現腫脹,晚期則會出現周圍肌肉萎縮、畸形。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導致患者無法自理。

      目前仍無法保證完全治癒。但經治療八成以上都可緩解症狀,只有少數會致殘。早期發現,積極治療是關鍵。

  • 9 # 農村小靜靜hj

    主要說:風溼病比較常見,主要表現有四肢大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關節畸形,會隨著天氣的變化而加重。平時要注意保暖,避免著涼,我婆婆就是風溼關節炎,一下雨,就疼的厲害,然後不能受冷,雖然天氣熱,還是要穿厚點衣服,可以用藥抹上幫助緩解。

  • 10 # 藥事健康

    類風溼通常是類風溼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簡稱,這是一種慢性、系統性、炎症性的疾病,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目前病因尚未明確。女性多發,男女患病比例約為1:3,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30~50歲為發病高峰。

    通常情況下,疾病早期發生關節炎的部位多以小關節為主: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拇指指間關節、腕關節、足趾蹠趾關節(見示意圖,紅色點位置)。常發生對稱性積液和軟組織腫脹,關節有觸痛且出現活動範圍受限、握力下降等敏感性特徵,還有可能出現掌紅斑,指尖不能對合手掌等。明確診斷的患者手部小關節會有特徵性的關節畸形表現,包括尺側偏移、天鵝頸和手指紐扣畸型。

    部分患者也可能表現為持續性單關節炎,通常會累及中、大關節,如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見示意圖,綠色點位置)。腕關節可能是手部小關節以外最常受累的上肢關節,疾病早期會出現伸展能力喪失,晚期可造成掌側半脫位和腕骨橈側移位。肘關節在早期和晚期均會出現伸展能力喪失(固定於屈曲位),最常見皮下類風溼結節。肩關節通常在疾病後期受累,可能發展為“凍結”肩,患者在夜間以受累肩側臥時,常引起疼痛。下肢髖關節受累通常發生於較為嚴重或病程更長的疾病中。

    如果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軟骨和骨遭受侵蝕而導致關節被破壞,最後引起關節畸形。該病通常從外周關節進展到近端關節,影響患者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例如穿戴、如廁、步行、上下樓、坐立起身、開瓶、開關門和打字。如果治療不完全奏效,可在10-20年間造成嚴重運動殘疾。

  • 11 # 營養角度看健康

    中醫上講是溼寒侵入身體了,營養方面看是細胞缺少足夠的營養,受損了,需要給細胞充足完整的營養可以修復,尤其是多酚類的營養素,是天然的抗氧化的營養,可以修復受損的細胞,細胞健康了身體就健康了。

  • 12 # 海晏河清一灣月

    類風溼病和風溼病都是結締組織病。風溼一詞源於古希臘,相當於祖國醫學的痺證,指關節及周圍軟組織、肌肉肉骨胳出現的慢性疼痛。

    類風溼病也叫類風溼關節炎。是一個以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疾病。

    1.概念

    類風溼關節炎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累及結締組織,其特徵性症狀是對稱性、周圍性多個關節慢性炎症。造成受累關節疼痛、腫脹、功能下降,病變持續反覆發作。最終造成關節破壞喪失功能。

    2.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①感染因子,尚天被證實有導致本病的直接感染閨,但一些病毒、支原體、細菌都可能透過某些途徑影響類風溼的病情進展。

    a.改變滑膜細胞或淋巴細胞基因表達

    b活化B淋巴細胞,如EB病毒

    c活化T淋巴細胞私巨噬細胞並釋放因子

    d產生自身免疫性

    ②遺傳傾向

    2.臨床表現

    ①關節表現

    a晨僵,持續時間長,常達1小時以上。是觀察本病活動性的指標之一。持續時間越長,關節炎症越重。

    b關節痛和壓痛,常為早期表現,多呈對稱性和持續性,時輕時重。

    c關節腫大

    d關節畸形

    e特殊關節如頸椎關節,肩、骨寬、顳頜關節受累。

    f關節功能障礙。

    ②.關節外表現

    a類風溼結節,是特異性面板表現,出現在20%至30%的患者,多位於關節隆突部及受壓部位皮下。

    b類風謹血管炎,心包炎。

    c肺及胸膜改變

    d胃腸道和腎病變主要由藥物刺激引起

    e神經系統好脊神經受壓和周圍神經受壓而產生的病變如感覺異常等

    f,貧血

    g,乾燥綜合徵

    3.檢查

    4.治療,目前多采用綜合療,其中以藥物治療最為重要。

    ①一般性治療,包括休息、制動、鍛鍊、理療等

    5.預後①約有10%患者在短期發作後可自行緩解,不留後遺症。另約有15%的在1到2年間進入關節和骨的明顯破壞期。多數患者時輕時重,出現關節畸形和功能受損。

    ②早期經合理治療,有逆轉的可能,若關節軟骨受到破壞則不可逆轉。

    ②死於內臟血管炎、感染、澱粉樣變性等。

  • 13 # 紅豆140904351

    類風溼病一般指類風溼關節炎,是西醫的稱謂,而中醫稱為痺症。

    一、西醫

    (1)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高致殘率疾病,給患者身心帶來嚴重影響,致病因素同遺傳有關,也同人體長期處於寒溼環境有關。如果能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就能避免出現關節畸形、致殘。所以說及時治療尤為重要。

    (2)早、中、晚期三個典型症狀

    早期: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大,一般呈對稱性,周圍面板溫熱、潮紅,當自動或被動運動時都會引起疼痛。

    中期:多處關節腫痛相繼發作,幾乎沒有緩解期,逐漸發生關節脫位、畸形和強直,同時關節肌肉萎縮、痙攣失去關節功能。

    晚期:受累關節變成僵硬而畸形,膝、肘、手指、腕部都固定在屈位,最後不能動彈,甚至整個人癱瘓在床。

    二、中醫

    (1)中醫把類風溼關節炎稱為痺症。痺症是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酸楚、麻木、灼熱、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症。痺症多因外感風、寒、溼、熱之邪,內因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致使肌肉、筋骨、關節、經絡痺阻,氣血執行不暢,不通則痛。因感受外邪不同,在症候表現上分為行痺、寒痺、溼痺、熱痺別。

    (2)食療原則

    a: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本病食療大法。

    b:行痺治以祛風通絡、散寒除溼,宜食生薑、紫蘇、鯇魚、鱔魚等;寒痺以溫經散寒、祛風除溼,宜食櫻桃、胡椒、羊肉等;溼痺治以除溼通絡、散寒除痺,宜食赤小豆、薏米、老絲瓜、扁豆、鯉魚等;熱痺治以清熱通絡、祛風除溼,宜食苦瓜、芹菜、藕、番茄等。

    c:忌食生冷,以免助寒,痺阻經絡,加重病情。

    d:慎食辛辣、油膩的食物,如辣椒、酒、肥肉等。

    e:採用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飲食,因Omega~3脂肪酸本身就有止痛、消炎特性,而且沒有副作用。平時多吃點深海魚、南瓜子、亞麻籽油10克/天(每天一勺)。

    (3)食療方

    a:紫蘇煎

    組成:紫蘇葉10克,幹木瓜15克,粳米100克。

    製作:將以上各物洗淨,放入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開後,改用文火繼續煮至米熟爛即成。

    用法:空腹食用,每天2次。

    功效:祛風通絡,散寒除溼。

    b:薏米酒

    組成:薏米200克,白酒500毫升

    製作:將薏米放入瓶內,加入白酒,密封瓶口,每天振搖1次,半月後即可食用。

    用法:每次10~20毫升,每天2次。

    功效:除溼通絡,祛風散寒。

  • 14 # 風溼小醫生

    類風溼關節炎是對稱性、多關節受累為主要臨床表現,慢性、進行性、破壞性關節炎性疾病,同時它還是系統性自身免疫病。

    類風溼關節炎關節表現的特點是:疼痛、壓痛、腫脹,以小關節為主,多個關節受累常見,往往表現為對稱性的關節疼痛及腫脹。早期有的病人也可僅為少關節受累。另外還會出現長時間的晨僵。病程長的病人關節會出現畸形和功能障礙。

    類風溼關節炎需要記住的是:1、天氣不是病因也不是治療方法;2、類風溼關節炎目前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3、類風溼關節炎早期診斷,早期達標治療,預後良好。4、類風溼關節炎還會有關節外損害,可以引起發熱、貧血、類風溼結節、肺臟間質纖維化等,需要重視。

    類風溼關節炎雖不能治癒,但隨著科學水平發展,治療手段越來越多。希望病人不能諱疾忌醫。類風溼關節炎不再是“不死的癌症”,病人需要了解的是1、早期規範治療,儘早應用改善病情抗風溼藥,控制病情進展。2、個體化原則,應根據病人的病情特點、對藥物的反應及副作用等選擇個體化治療方案。3、功能鍛鍊,藥物治療同時不是不動,關節的功能鍛鍊很重要。

  • 15 # 幕後老牛

    類風溼以限制肢體動作,使之疼痛,腫脹,關節受到了傷害等表現為主症的全身反應性疾病。此症狀直接影響到生活的質量,因此應該及時調整,就醫治療。

    此症可能會與免疫有聯絡,透過調整免疫功能,會有一定的作用。同時,與風與溼有直接關聯,通過了除風抗溼,使得症狀有明顯改變。

    傳統醫學認為是風,寒,溼相遇,阻礙了氣血執行,從而導致為痺症。透過除風,散寒,抗溼相結合的方法,取得了顯著療效。由此可見,這個認為是有一定的根據的。

    在民間,採用了理氣行血,調氣活血,與除風散寒,除溼通絡等等方法,也有明顯的效果。可見.此症是風,寒,溼與氣血瘀滯所產生的一組綜合症,應該嚴格預防,積極的治療,保持良好的心態,爭取早日康復。

  • 16 # 石上柏155

    類風溼,有不死的癌症之稱,是一種至殘率極高的疾病,得此病者幾乎痛苦終生。中醫叫痺症、尪痺。

    中醫對此病治療有明顯的效果,下面就介紹一下外治療法。

    一、乳香15沒藥10細辛5血竭5三七5上好冰片5,研未,加生薑20,搗爛,加適量75%的酒精調成糊狀,外敷疼痛的患處,包紮固定十小時,每天敷一次。有面板過敏的外敷時間少於四小時,或改用它法。一般敷1-3天,效者十之有九。單位克。來源:天津中醫學院學報.胡錫琴。

    二、蒼耳子炒黃去刺。取穴:陽溪、曲池、崑崙、陽陵泉,均取雙穴。熱盛配大椎;寒盛配命門;溼盛配足三里。每穴用四粒,膠布固定,每日敷一次,每次8小時,中途按摩一次,每穴按3分鐘,半個月為一療程,效者十之有九。如用一方過敏的可試用此方。來源:江西中醫藥.喻建平

    以上兩方只能緩解,不可根除,要治好還需服一些中藥,如寒者用烏頭東加減,熱者白虎東加減,寒熱錯雜者複方桂枝東加減,詳細就不談了,患者可根據自己的體質找有經驗的中醫辨證施治。

    民間還有治療此病的方法很多,如蜂針療法,刺血療法,黑多擬蟻酒療法等等,對症的療效也很好。

    此病纏綿難愈,患者治療需要有耐性,國內還有不少名家及其傳人都能治療,如朱良春等。

  • 17 # 煙波鶴349

    中醫言溼有三:溼熱、溼寒和純溼(即不熱不寒),於時間場計:立夏立春和春分;按平面空間場看:東南、東北和正東。西法沒有自然場論故只好言寒溼為類風溼!而中醫之症名可直顯其情性,當今之高醫們何必曲水彎山!……

  • 18 # 何懿醫生

    春水初生,

    春林初盛,

    春風十里,不如你。——馮唐《春》

    漫花飛舞的季節,大多數人都會沉浸在春天所給予的愜意中,然後,有那麼一部分人群卻愁容滿布。他們就是——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因為天氣變化頻繁,病情會在此時加重。今天。就由我,天天博士來會會這名不見經傳的類風溼,揭開它的廬山真面目吧!

    概述

    首先,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類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最主要的臨床症狀就是侵蝕性、對稱性、周圍性多關節炎。從發展過程來看,可分為無症狀期、未分化關節炎期、臨床症狀期,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簡單說,就是喪失勞動力和致殘。流行病學資料顯示,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以20-50歲人群為主要目標,女性患者約3倍於男性。

    臨床表現

    (一)關節表現1.晨僵∶早晨起床後關節及其周圍僵硬,活動不開的感覺。持續時間超過半小時的話,可要格外警惕啦。2.關節腫痛∶最常出現的部位在雙手近段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有沒有發現,這些都是小關節哦!3.關節畸形∶女性患者更容易出現晚期的關節畸形,因為女性同胞們做的精細活兒更多,家庭主婦也不例外。

    (二)關節外表現∶其病理基礎是血管炎,血管如河流般分佈在人體各處,所以患者的關節外表現可以說是全身性的,各個器官和系統均可受累。

    檢查與診斷

    1.血象∶可有輕至中度貧血,活動期血小板可增高,白細胞分類一般正常。2.自身抗體∶常用的有類風溼因子,但目前臨床工作中抗CCP抗體更具說服力。3.炎性指標∶血沉和C反應蛋白屬於常規檢測。4.影像學檢查∶X線平片對診斷、分期、監測均很重要,超聲以及MRI對明確關節積液和軟組織有獨到之處。新的檢測手段有血清學APCA,抗RA33,GPI等等。診斷主要按照1987年和2010年ACR和EULAR分類標準,前者準確率高,敏感性低,後者則相反,目的是早起識別病變,更早一步規範治療。

    治療

    作為一名內科醫生,我的武器當然是藥物治療了,但需要強調的是目前這病不能根治!主要治療目標是減輕症狀,防止畸形,保持受累關節功能。目前常用藥物有∶(1)非甾體抗炎藥∶美洛昔康、依託考昔、雙氯芬酸等,一般只選擇一種。(2)改變病情抗風溼藥∶具代表性的是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羥氯喹、柳氮磺吡啶,其中甲氨蝶呤最為經典,可謂是里程碑似的藥物,除了需補充葉酸,由於易引起肺間質病變,所以入院後常規完善胸部影像學檢查排除。(3)糖皮質激素∶一提激素,很多患者都避之不及,我想要告訴大家的是,小劑量,合理使用就是治病的藥,而不是毒。緩解疼痛,立竿見影,外面什麼“祖傳神藥”很有可能就是大劑量激素,若長期不規範使用,併發症可就出來了,那時候就成了“拆了東牆補西牆”。(4)植物類藥物,如雷公藤總甘,白芍總苷,正清風痛寧等。(5)生物靶向製劑∶最經典的就是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如中國產的益賽普,也可為是甲氨蝶呤之後,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第二個里程碑似的藥物;總之,一分錢一分貨,貴。

    相信大家現在對於類風溼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大家夥兒可別忘記專業醫師的指導哦,患者朋友們,這個季節就多注意保暖,堅持規範用藥,不擅自停藥,用藥。

  • 19 # 風溼閏月說

    類風溼關節炎是自身免疫病屬於風溼病的一種,大家要注意區分開風溼和類風溼。類風溼關節炎症狀上以對稱性手指或四肢小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可以有晨僵,血液檢查類風溼陽性和抗環瓜氨酸抗體陽性的較多見。如果臨床症狀與類風溼高度相似,但是類風溼因子和抗環瓜氨酸抗體陰性,且排除結締組織病的,診斷為血清陰性類風溼關節炎。更多類風溼科普關注我的動態和公號閏月醫話。

  • 20 # 重慶鑫舜風溼醫院

    類風溼是什麼?

    對中老年人而言,類風溼是很常見的疾病之一。此病會使病人有一定程度的疼痛,嚴重時甚至會影響病人的生存能力。不過,還是有很多朋友會問什麼是類風溼,也不知道它有什麼症狀,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從醫學角度看,導致類風溼的具體原因還不清楚。大家都知道,類風溼是一種主要為炎性滑膜炎以及慢性系統性疾病。該病比較顯著的特徵是病人的手足關節出現炎症,除關節外還有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溼,甚至可導致病人的關節出現畸形和功能喪失症狀。所以,對類風溼病人應引起重視,儘早治療。

    在大多數病例中,出現類風溼的病人是女性,而女性的發病率是男性的三倍。與此同時,該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最多在40歲以後發生。一般而言,患有類風溼的病人會有體重下降,容易疲勞,而且體溫低。此外,在早上起床時,病人會發現他們的關節異常僵硬,這也是關節炎的一個表現。

    看到這些介紹,相信大部分的朋友都已經知道了什麼是類風溼以及類風溼的症狀。對類風溼病人而言,該病可大可小。如不及時治療,極易導致患者發生病變,因此患者應儘早治療,儘量保護自身關節和肌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閃婚閃離的女人心裡是什麼想法?就不擔心二婚更不好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