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86229045213

    還是我朝的領袖們最厲害,那麼多神蹟 ,出神入化 ,匪夷所思。感覺長征,抗戰八年都是在抖國軍,小日本玩。放在蘇德戰場,哪還有什麼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分秒秒殺隆美爾,曼施坦因。

  • 2 # 每日一段歷史

    讓華人民揚眉吐氣的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

    1950年6月25日,北韓戰爭爆發,在戰爭初期,由於攻其不備,且有大批蘇聯武器的援助,北北韓金日成的北韓人民軍節節勝利。

    7月7日,為了支援南北韓李承晚政府,在美國的操縱下成立了“聯合國軍”,由美軍遠東總部統帥麥克阿瑟任司令官,統一指揮16個國家組成的侵朝軍隊。

    到1950年8月初,北韓人民軍已經佔領了北韓南部90%以上的土地,迫使對方退守洛東江以東的大邱,釜山一隅。麥克阿瑟乘北韓人民軍主力深入,後方空虛之際,組織7萬多部隊,於9月15日在北韓中部西海岸的仁川港地區登陸,對北韓人民軍開展前後夾擊。

    麥克阿瑟仁川登陸

    新中國政府在美軍介入北韓戰爭後立即發出嚴正警告,要求美國停止侵略行徑,不要玩火自焚,然而,美國政府無視中國政府的警告,於10月1日悍然越過三八線,佔領了北北韓首都平壤,並蓄意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一些城鎮和鄉村,“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狂妄地叫囂:“鴨綠江並不是把兩國(指中朝)截然分開的不可逾越的障礙”。新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敵人的嚴重威脅。

    內部未平,外有強敵,在形勢空前嚴峻的時刻,毛主席以空前的魄力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決策,任命彭德懷為華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0月19日,華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北韓戰場。

    根據毛主席對抗美援朝初期作戰部署的構想,考慮到志願軍倉促入朝,裝備和後勤均無保障,先要在平壤以北的德川--寧遠一線構築防線。如敵人來攻則分割殲滅之。如美韓軍兩路來攻則打孤立較薄之一路。主打偽軍,兼打美軍。如時間許可則將工事繼續增強,不主動打平壤。在志願軍裝備到位、空中和地上均對敵軍具有優勢條件之後,再打平壤,即在六個月後再進攻。

    毛主席和彭總

    但是,敵人的推進速度太快。“聯合國軍”在10月中旬就佔領平壤,並集中約13萬人的兵力,分東、西兩線大舉北犯,直指中朝邊境,企圖在11月23日即“感恩節”前全部殲滅北韓人民軍,結束北韓戰爭,送美國大兵回家。

    狂妄的麥克阿瑟全然不知華人民志願軍已經入朝,為了在感恩節前結束戰爭,他命令部隊以最快速度向北推進,飲馬鴨綠江。到10月20日,“聯合國軍”就已經抵達了志願軍預定防禦地區,未發現志願軍入朝,且認為北韓人民軍已無還手之力,乾脆以團或營為單位,多路分兵向朝中邊境猛攻,位於西線的韓軍第2軍團態勢突出,且與東線部隊之間敞開80餘公里的缺口。

    由於在平壤以北構築防禦陣地的最初構想已不現實,10月21日毛主席在給彭總的電報中指出:“現在是爭取戰機問題, 而不是先有一個時期部署防禦,然後再談攻擊問題。” 彭總和志願軍指揮員們依據毛主席的作戰方針和當面敵情迅速調整部署,決心靠運動戰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打出志願軍防禦戰的空間。

    志願軍渡江

    志願軍大致部署是“西打東擋”,在西線集中了3個軍又1個師,突襲當面的韓軍3個師,以第42軍2個師在東線黃草嶺、赴戰嶺阻擊美軍第10軍及南韓軍第1軍團,保障西線作戰。

    1950年10月25日7時許,志願軍第40軍第120師第360團在雲山以北與進犯的韓軍第1師先頭部隊接觸,將其擊退。10時許,40軍118師在兩水洞與韓軍第6師第2營和炮兵中隊遭遇,即以攔頭、截尾、斬腰的戰法,乾淨利落地將其全殲,是為“抗美援朝第一戰”。

    10月26日,韓軍第6師先頭營進至鴨綠江邊並炮擊中國邊境,志願軍迅速撒網,悄悄地將韓軍包圍,28日夜,第40軍主力在溫井以東向韓軍第6、第8師發起攻擊,至29日晨即將其大部殲滅。118師於29日晚,將由楚山折返古場的南韓軍第6師第7團大部殲滅。此時,志願軍在西線已經全部展開。

    “聯合國軍”雖然損失了一些人馬,但仍認為中國只是象徵性出兵,故繼續向北推進,渡過清川江以北的兵力增至5萬多人。而志願軍已經集結了15萬人作戰,兵力居優勢,遂於11月1日黃昏發起攻擊。第39軍在雲山將美騎1師第8團大部和韓軍第1師第12團殲滅,並擊潰了騎1師第5團和韓1師15團,斃傷俘敵2000餘人。同時40軍,38軍已包抄到西線“聯合國軍”側後。

    在志願軍的猛烈打擊下,猝不及防的“聯合國軍”紛紛被俘

    “聯合國軍”西線部隊驟然發現志願軍入朝作戰的是大規模兵團,懼怕被阻於清川江北全部殲滅,匆忙於11月3日開始全線撤退,志願軍隨即轉入追擊作戰。由於“聯合國軍”機動性很強,當日即大部撤至清川江以南。志願軍為保持主動,乃於5日停止進攻,結束西線作戰。

    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第42軍主力抵達黃草嶺、赴戰嶺地區,與美第10軍的陸戰第1師展開血戰。從11月2日到11月7日,陸戰1師與韓軍第3師在50餘架飛機、40餘輛坦克配合下向志願軍陣地發動猛烈進攻,但始終被阻擊在三巨裡東西一帶,不得西進。而向惠山鎮進攻的美軍第7師也被北韓人民軍阻止於豐山地區。

    這次戰役,華人民志願軍與北韓人民軍英勇奮戰13天,共殲滅“聯合國軍”1.5萬餘人,粉碎了“聯合國軍”感恩節以前佔領全北韓的企圖,並將其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獲得初戰勝利,從而初步穩定了北韓戰局,取得了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聯合國軍”的經驗,增強了勝利的信心,為爾後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為了保證戰役的突然性,志願軍入朝時利用黃昏和夜暗分路過江,使美“聯合國軍”不便進行空中偵察和空中襲擊。志願軍各部隊的偵察隊偽裝成北韓人民軍,使得“聯合國軍”大意輕敵。由於以上措施得當,加之狂妄的“聯合國軍”判斷中國出兵的可能性極小,因而對志願軍行動未能察覺,使志願軍收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

    在毛主席、彭總的運籌帷幄下,第一次戰役消滅“聯合國軍”15000多人,把敵軍趕到了清川江以南,給了猖狂的敵人當頭一棒,使得北韓戰局從被動變為主動,大長了華人民的志氣,向全世界宣告了毛主席領導下站起來的華人民不是好惹的!

  • 3 # 西大橋下的說書匠

    1939年9月1日爆發的德波之戰,就是一場贏在出其不意的戰役,波德之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西方的第一戰,德軍首次成功的實施了“閃擊戰”,出其不意的對波蘭發動了戰爭。

    這場戰役的結果,使得波蘭軍隊全軍覆滅,波蘭軍隊死亡了6.6萬餘人,傷13.3萬餘人,被德軍俘虜的人有69.4人萬人,10萬人逃至鄰國,而這場德波之戰,僅僅只打了40天不到,波蘭這個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就從歐洲的政治地圖上被抹掉了!

    下面筆者就結合實際來闡述分析一下德波之戰為什麼是一場出其不意的戰役!

    為什麼說德國贏得波德之戰是贏在出其不意呢?

    第一,德國一方面在外交辭令上麻痺波蘭政府,使得波蘭政府放下戒心,一方面又命令裝甲部隊向波蘭挺進,打了波蘭一個措手不及!

    當時的波蘭政府高層目光短淺,缺乏戰略謀劃能力,對於當前形勢非常樂觀,認為德國方面不會向波蘭發動戰爭,並且有英國,法國這些老牌歐洲強國的保證,使得波蘭就對德國放鬆警惕了!

    當時,德國發起了全國動員,做好了全面入侵波蘭的準備,而波蘭方面這個時候對於德國動員全國戰時準備的訊息卻置若罔聞,並沒有在邊境部署重兵,直到1939年8月31的時候,才象徵性的做了一次全國的戰時動員,但是這個時候,一切已經晚了,德國軍隊已經成勢,德國動員了44個師,1939架飛機,2800輛坦克,總兵力88.6萬人,從多個防線向波蘭境內進發,而波蘭高層這個時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知道德華人要動真格的了,因此聯盟命令軍隊佈置防線,抵禦德國軍隊的入侵。

    但是德國軍隊已經成勢,波蘭軍隊已經很難在短時間集結起來,到1939年10月6日的時候,德國陸軍擊潰波軍主力,僅僅在華沙就俘虜了波軍12萬人,就這樣波蘭軍隊全軍覆滅。

    第二,波蘭軍隊還停留在中世紀的作戰方式,而德國軍隊則是用裝甲坦克打了波蘭軍隊一個出其不意!

    我們都知道波蘭的戰敗,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軍事觀念的落後的,波蘭軍隊對於飛速發展的軍事裝備缺乏應有的敏感性,對當時世界機械化的武器屬於處於一個一無所知的所知的狀態。

    當德軍的裝甲坦克在波蘭平原上馳騁的時候,波蘭的騎兵對於這樣的攻勢,還處於一個懵逼狀態,當德軍的坦克裝甲群對波蘭的防軍發起出其不意的攻勢的時候,波蘭軍隊徹底被打蒙了,被打的是節節敗退,而讓人感到詫異的場景是,波蘭軍隊還用戰矛冷刀這樣的冷兵器對裝機坦克進行攻擊,結果可想而知,波蘭軍隊死傷無數。

    這場德波之戰,德國軍隊通用了機械化的坦克裝甲部隊打了波蘭軍隊的一個出其不意,波蘭軍隊的意識還停留在一戰時期的冷兵器對峙,這就使得波蘭軍隊處於一個落後就要捱打的局面。

    而波德之戰的結果告誡我們,無論戰爭是否存在,任何時候一定要危機意識,提前做好防範措施,保持高度備戰的意識,前往不要盲目,抱有僥倖心理,當戰爭來臨的時候,一定要堅決丟棄幻想,儘快的轉換戰爭意識形態,進入到戰爭狀態!

  • 4 # 小談史料

    甲午中日海戰,大名鼎鼎的北洋水師竟然土崩瓦解,要知道那時候的北洋水師可是東亞第一水師,在世界上也是排的上名次的,竟然被彈丸小國日本徹底打敗了,當時上至光緒皇帝,下至普通老百姓,估計每個人都想不通,我們天朝上國竟然輸了,這一輸將近一個世紀,這一輸,有多少中華兒女扼腕嘆息,即使現在的GDP超過了日本,我們依然在科技,社會進步方面差日本太多,革命尚未成功,我們仍需努力

  • 5 # 一顆子彈就夠了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還是挺多的,尤其發生在三國時期,把戰爭謀略發展到了頂峰。以下列舉三場比較有名的戰役。

    首先是項羽的鉅鹿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07年,這場戰爭的背景是在項梁、陳勝被殺之後,秦國的大將章邯和王離帶領四十萬軍隊直撲趙軍,項羽帶領五萬軍隊援助,在巨大的兵力數量差距面前,項羽想了一個辦法:在大戰之前,他讓士兵們包餐了一頓後,就命令士兵把鍋給砸了,把渡河的舟給燒掉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破釜沉舟”。項羽的目的就是表明,這次行動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既然有了必死之心,將士們就靠著這個士氣殺向了鉅鹿城,因為他們沒有後路,最後,也是成功的擊敗了40萬軍隊。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其次是曹操的官渡之戰。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是歷史上一場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爭。這場戰役中,曹操攻守相濟,利用了袁紹軍隊的內訌,巧施火攻,把袁紹的軍糧給燒了,然後一舉打敗了一盤散沙的袁軍。

    最後是赤壁之戰。曹操在官渡之戰風光了一把,赤壁之戰卻是極大的恥辱。這一戰曹操號稱帶領八十萬水軍,由於曹操計程車兵全是來自北方,水土不服,為了防止暈船,就把船都用鐵鏈子連線在了一起,但是卻被孫劉聯軍共計5萬人以火攻大破曹軍。

    歷史上的這種以少勝多的戰役還很多,都是值得後人去探索學習的。

  • 6 # 君子萬萬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

    衛青、霍去病(時年21歲)各率騎兵5萬,“步兵轉折踵軍數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北海(沙漠別稱或曰即今俄羅斯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盪滌,匈奴單于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他和衛青發起的對匈奴的進攻性戰爭,改變了漢朝長此在對匈奴戰爭中的守勢狀態,一舉打敗匈奴。從而長久地保障了西漢北方長城一帶,也就是在漠南地區的邊境安全,此戰為漢朝進擊匈奴最遠的一次。

    經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從此成為中國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終生奮鬥的夢想。而這一年的霍去病,年僅二十二歲

  • 7 # 95後

    歷史中總有不少以少勝多,反敗為勝的神奇戰役,堪稱奇蹟也不足為過。這些能夠出其不意勝利的戰役分不開優秀的指揮官和英勇計程車兵的努力,還有佔據了一點點的好運。這些偉大的勝利都是歷史上重大的轉折點,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歷史上有哪些贏在出其不意的偉大戰役。

    最早的出其不意的戰役《長勺之戰》

    說到兵法戰法,中國說第二,誰敢說第一,春秋時期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次戰役,被稱之為長勺之戰。當時齊桓公為了報一年前的齊國君位爭奪戰之中復魯國插手了,就決定帶領兵強馬壯的齊軍去攻打魯國,順便擴張齊國的勢力範圍。

    魯莊公感受到齊國的兵馬來勢洶洶,就動員全國之力,一起來對抗齊軍,但是魯國國力對比於齊國來說實在是太弱了,集結全國的兵力數量上也少於齊軍,在大家都認為魯國一定無法取勝的戰爭,然而這個時候在長勺這個地方,卻發生了很大的轉折。

    魯軍一直不跟齊軍正面對抗,一直就撤退到了長勺這個地方,在這個地方拉開了陣型,齊軍兵強馬壯,先前的戰鬥也嚐到了連勝的甜頭,加上魯軍一直不一直防守,根本就沒有把魯軍放在眼裡,認為對方只是殊死一搏,做最後的反抗,在調整好陣型後,對魯軍發起了第一次衝鋒,但是魯軍只是射箭,阻攔齊軍的進攻,並不派兵出戰,這樣一來二去,齊軍在連續衝鋒了兩次都沒有和魯軍短兵相接,也沒有衝進魯軍的陣地,於是齊軍士兵在第三次衝鋒的時候還是認為魯軍不會出戰,士氣也變低了,反而魯軍這邊由魯莊公親自上陣擂鼓,發出攻擊的命令,這次出其不意的出擊,打的齊軍節節敗退,軍心大亂,把齊軍趕出國境,並射殺齊桓公子公子雍,洗滌干時之戰所蒙受的恥辱,國勢為之一振。

    最後弱小的魯軍取得戰爭的勝利,為後來魯齊講和,立下了重要的基礎。

  • 8 # 雪堂說史

    中國古代王朝更迭,戰亂頻仍,也誕生了許多經典的戰役,要說出其不意,真有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熱血沸騰的。

    1、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這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諸侯蜂擁而起,共同推舉原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新的懷王,其實這個懷王就是項羽和叔父項梁扶持起來的。

    項梁戰死後,懷王想要收攏權力,遏制項羽,就派出兩路軍隊。劉邦這一路去攻打函谷關,宋義和項羽這一路去救趙國。並且約定,誰先攻破函谷關進入咸陽,就讓他做關中王,也就是原來秦國領地的王。

    宋義和項羽這一路明顯難度更大,因為他要面對消滅了陳勝的秦國老將章邯。宋義畏縮不前,項羽殺掉宋義,然後破釜沉舟,以一當十,打敗了秦軍主力,其他各路諸侯軍隊歸順了項羽。

    而劉邦這一路順風順水的進入了函谷關,佔領了咸陽。

    項羽不服,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隨後也進入咸陽,自稱西楚霸王。之後,項羽分封天下諸侯,把劉邦分到了蜀地作漢王,並且把投降他的包括章邯在內的三個原秦國將領分封在關中,遏制劉邦。

    劉邦進入四川后,為了打消項羽的疑慮,故意燒燬了棧道,表示無心再出來和項羽相爭。

    之後劉邦聽從了韓信計策,又假裝後悔,開始重修棧道,吸引了章邯正面的注意,其實主力部隊繞遠路,從故道陳倉殺出,打敗了章邯等人,佔領了富饒的關中,為最後打敗項羽,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人力物力基礎。

    2、霍去病遠征突襲匈奴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面對強悍的匈奴束手無策,只好採用屈辱的和親的政策獲取暫時的和平。經過高祖、惠帝、文帝、景帝多位皇帝的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期終於開始反攻。

    年僅18歲的霍去病就跟隨舅舅衛青開始軍旅生涯。機智勇敢堅毅的霍去病很快就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公元123年,漢武帝封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領1萬人,狂奔數百里,閃擊匈奴,消滅了有15萬人之多的匈奴兩個最大部落,一舉扭轉了對匈奴的劣勢。

    有人勸霍去病成家,霍去病說出了千年來讓人熱血沸騰又遺憾無比的話:“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可惜一代將神、冠軍侯、驃騎將軍霍去病24歲病死,讓人不勝唏噓。

    3、李靖風雪過陰山

    剛剛透過“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的李世民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北方突厥的頡利可汗就率10萬大軍大舉進攻,逼近長安城。李世民被迫在渭水與頡利簽訂城下之盟。具有雄才偉略的李世民哪裡能嚥下周口氣,轉過臉來,就積極備戰。

    以軍神李靖為大總管的李靖在萬里戰線上佈置下天羅地網。並親率3000戰士在風雪交加的惡劣天氣中突襲陰山。頡利可汗面對突降的神兵驚慌失措,錯誤判斷了唐朝軍力,倉促撤退,一發而不可收拾,眾叛親離,再也無力對抗唐軍。

  • 9 # 寰宇長劍

    這樣的戰例在古今中外戰史上簡直數不勝數,尤其是在我人民軍隊歷史上,出其不意一直是我軍的致勝法寶。筆者在此列舉三個。

    1、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

    北韓戰爭爆發後,隨著北韓人民軍的節節推進,美國為了挽救一潰千里的南韓,很快派兵介入北韓戰場。在佔有絕對優勢兵力火力的美軍面前,北韓人民軍招架不住,美韓軍隊乘勝推進至中朝邊境的鴨綠江畔,並且隔著鴨綠江向中國境內施放冷槍冷炮。

    美韓軍的舉動嚴重威脅到中國邊境的安全!為了維護國家主權的安定,中共中央發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

    就在北韓戰爭爆發後的第4個月,即1950年10月25日,由華人民解放軍改編而成的華人民志願軍26萬大軍越過鴨綠江開進北韓,抗美援朝戰爭由此拉開序幕。

    自從越過三八線後便在北韓國土上橫衝直撞的美韓軍便覺得無人敢攖其鋒,更沒有想到積貧積弱長達百年之久的華人敢介入北韓戰場。

    於是驕橫的美韓軍在清川江以北的溫井、兩水洞、雲山遭遇志願軍伏擊,被殺得大敗虧輸,損失了1.5萬餘人,就連美國陸軍的頭號王牌師——騎1師都險些被志願軍圍殲。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希望的在感恩節前結束北韓戰爭的計劃成為泡影。

    2、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

    在第一次戰役中捱了頓狠敲的麥克阿瑟雖然獲悉了中國出兵北韓的準確訊息,卻沒估計到中國軍隊的兵力,更沒把中國軍隊放在眼裡。

    過完感恩節後,麥克阿瑟緊接著部署新攻勢,宣稱要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

    於是,麥克阿瑟集中了美軍、韓軍以及英國、土耳其軍隊在內的20餘萬大軍,分兩路沿著北韓半島東西海岸線向北進攻。

    此時志願軍的另一支部隊——第9兵團15萬人馬從東面進入北韓,西線部隊還是第一次戰役時的部隊,於是志願軍總部利用東西兩路敵軍空隙過大的弱點集中兵力於西線,利用夜色對西線的美韓軍突然發起攻擊,在西起新安洲、東至價川,南至三所裡、龍源裡的區域內再次大敗美韓軍,美軍第25師、騎1師遭到重創,就連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在撤退時因為被志願軍追趕太緊,一不小心乘坐的吉普車翻到了溝裡,重傷而亡。

    東線,美軍不知道第9兵團已經入朝,更不知道志願軍將士克服半個月內缺糧、缺暖的困難,突然發起攻擊。經過激戰,東線美軍在長津湖被志願軍殺得大敗,乾脆跳下日本海乘船逃走。

    整個第二次戰役志願軍共消滅美韓軍3.6萬餘人,其中美軍就有2.4萬人,乘勝推進到三八線。麥克阿瑟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計劃再次遭到破產,此戰被美國軍界稱之為“美國建軍以來最大的失敗,是美國陸軍史上最黑暗的時刻”,之後美華人開始真正重視中國和中國軍隊!

    3、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

    這是華人民志願軍在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主動進攻。

    懾於前兩次戰役中中國軍隊的兇猛,美韓軍膽戰心驚,於是美華人為了穩定軍心,假惺惺的向中國方面提出和談的請求,以此來求得喘息之機,捲土重來。

    針對敵人的陰謀,志願軍和北韓人民軍不顧連日作戰的疲勞,集中30萬大軍兵分兩路,從三八線東西兩側對美韓軍發動突然進攻。

    驚魂未定的美韓軍沒想到中朝軍隊會突然發動進攻,僅僅三天,中朝軍隊就全面突破美軍設在三八線南面的五道防線,並且佔領南韓首都漢城。美韓軍再次倉皇潰逃,志願軍則銜圍窮追4天直到三七線附近。因為戰鬥力已經達到極限,並且擔心美韓軍仿效仁川之戰從側翼偷襲的危險,於是在三七線以北停止進攻。

  • 10 # 桌面戰爭兵棋

    (凡爾登戰役)

     

    歷史中總有不少以少勝多,反敗為勝的神奇戰役,堪稱奇蹟也不足為過。這些能夠出其不意勝利的戰役分不開優秀的指揮官和英勇計程車兵的努力,還有佔據了一點點的好運。這些偉大的勝利都是歷史上重大的轉折點,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歷史上有哪些贏在出其不意的偉大戰役。

    (後世對於長勺之戰的描述)

    【1】最早的出其不意的戰役

    說到兵法戰法,中國說第二,誰敢說第一,早在春秋時期發生在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次戰役,被稱之為長勺之戰。當時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為了報復魯國插手了一年前的齊國君位爭奪戰,就決定帶領兵強馬壯的齊軍入侵魯國,並且擴張齊國的勢力。魯莊公感受到齊國的來勢洶洶,於是動員全國之力,一起對抗齊軍,但是無奈魯國國力實在太弱,集結的兵力也少於齊軍,在一場大家都認為魯國無法取勝的戰爭在長勺發生了轉折。

    (長勺之戰的示意圖)

    魯軍一直暫避齊軍進軍的鋒芒,一直撤退到了長勺,這個適合反攻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拉開了陣型,齊軍嚐到了連勝的甜頭,根本就沒有把魯軍放在眼裡,認為對方只是殊死一搏,做最後的反抗,在調整好陣型後,對魯軍發起了第一次衝鋒,但是魯軍只是射箭,阻攔齊軍的進攻,並不派兵出戰,這樣一來二去,齊軍在連續衝鋒了兩次都沒有和魯軍短兵相接,衝進魯軍的陣地,於是齊軍士兵在第三次衝鋒的時候還是認為魯軍不會出戰,士氣也變低了,反而魯軍這邊由魯莊公親自上陣擂鼓,發出攻擊的命令,這次出其不意的出擊,打的齊軍節節敗退,軍心大亂,最後弱小的魯軍取得戰爭的勝利,為後來魯齊講和,立下了重要的基礎。

    (凡爾登戰役後,被炸禿的樹幹)

    【2】一發偏彈的勝利

    說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規模最大的、傷亡最慘重、時間最長的一定是凡爾登戰役,這場由德國和奧匈帝國對法國發起的戰役,德、法兩軍對峙,各自投入了100多個師的兵力,在戰爭初期德國低估了法國的戰力並沒有迅速的取勝,形成了膠著的戰壕站形態,雙方利用火炮對轟,進入了消耗戰的態勢。

    (凡爾登戰役消耗的炮彈彈殼)

    裝備精良的德國對法國的威脅十分巨大,這樣消耗下去,最先撐不住的一定是法國,德國的炮彈如同飛雨般降落在法國的陣地上,在德國強大的攻勢下,四道陣地的法國已經被突破了三道陣地,眼看就要敗局已定大勢已去。法國的一名士兵不知道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的操作失誤,一枚偏彈射向了德國的陣地,但是這枚偏彈不偏不斜的打中了德國後方的一個秘密彈藥補給基地,就這樣凡爾登戰役中規模最大的爆炸發生了,這枚偏彈引爆了德國所有的補給炮彈,瞬時間德國的火炮都成了“燒火棍”變成了一堆啞炮,法國順勢轉守為攻,集中火力攻擊德國的大型火炮,德國在失去了炮彈和火炮的雙重打擊下輸掉了凡爾登戰役,這枚出其不意的偏彈也為法國取得勝利立下了不朽的戰功。

    (中國志願軍秘密進入北韓)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出自於孫子兵法中,趁對方沒有意料就採取行動,攻擊對手沒有防備的地方。許多戰役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都是利用這一兵法取得勝利,除了以上舉出的兩個例子,還有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中國抗美援朝,志願軍秘密進入北韓參加戰爭,給了美國當頭一棒等等。

  • 11 # 七追風

    “麻風國王”鮑德溫四世,年僅16歲就打贏的蒙吉薩戰役。

    (電影裡的鮑德溫四世)

    耶路撒冷王國國王鮑德溫四世,從小患有嚴重的麻風病,13歲即位之後,就表現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

    1174年秋,鮑德溫四世得知,薩拉丁的大軍準備從埃及入侵耶路撒冷,於是他決定主動出擊。鮑德溫四世帶著300多名騎士和數千名步兵出發了,他們最初的目的,是在薩拉丁來到耶路撒冷之前阻止他。

    結果,薩拉丁帶來了26000人的龐大軍隊,把鮑德溫四世牢牢的圍困在了阿斯卡倫。薩拉丁的目的是耶路撒冷,而且他看到對手的實力實在太弱,於是處死了部分俘虜,只留下一部分人阻擋鮑德溫四世,大部隊繼續向耶路撒冷進軍。

    此時,薩拉丁為了給龐大的軍隊提供補給,命令他們分散在一個廣闊的區域,這樣可以沿途攻打據點、搶掠財物。

    (電影裡的薩拉丁)

    薩拉丁認為,鮑德溫四世的兵力,和自己無法抗衡,連尾隨騷擾自己的膽量都沒有。

    不過,鮑德溫四世年少氣盛,它有著自己的打算。

    鮑德溫四世成功召集了大約500名騎士,以及3000人的步兵,成功突出包圍圈,追趕薩拉丁。

    鮑德溫四世避開沿途的小股敵軍,沿著海岸進軍,在穿越了山谷之後來到了蒙吉薩,追上了薩拉丁的主力。

    薩拉丁大為震驚,他的軍隊毫無防備,有些還在劫掠,有些還在帳篷裡休息,因為較為分散,連組織成統一的陣型都來不及。

    (聖物十字架和騎士們)

    就在薩拉丁大軍一片混亂的時候,鮑德溫四世穩定了軍心,讓大家不再害怕龐大的敵人,然後升起聖物“十字架”,懇求上帝護佑成功。祈禱之後,鮑德溫四世的部下發起了衝鋒,騎士們揮舞長劍衝入敵軍陣營中。

    薩拉丁的軍隊在一片混亂中毫無抵抗能力,有些部隊直接逃走,大多數的因為毫無組織,幾乎被全部殲滅。薩拉丁本人看到大勢已去,在2000人左右的馬穆魯克衛隊掩護下,倉皇逃跑。

    鮑德溫四世不僅擊退了龐大的敵軍,還繳獲了薩拉丁的各類物資和戰利品,收穫巨大。但是他自己的軍隊,也陣亡了1100人,受傷750人。

    相比較而言,薩拉丁26000人的大軍,傷亡人數達到了18000人左右,完全屬於慘敗。

    雖然這次勝利並不能挽救耶路撒冷王國的命運,但是僅僅從此次戰役來說,大膽追擊,以少勝多,16歲的鮑德溫四世確實為自己締造了一個傳奇。

  • 12 # 非常道畢延河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孫子兵法·計篇》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諾曼底登陸,就是一次出其不意的戰役,被稱一次為最大的驚天軍事騙局。

    諾曼底登陸,代號“霸王行動”(英語Operation Overlord),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以英美兩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

    諾曼底登陸打響的時候,德軍統帥隆美爾還在度假呢,德軍防線毫無準備,直到戰役開始三天後,希特勒仍然堅持認為巴頓將會率領盟軍主力在加萊登陸,諾曼底的登陸只是個“假動作”。等到希特勒明白過來之時,盟軍已經開始向法國縱深推進了。

    盟軍三百萬人的軍事大行動,居然騙過了精明的隆美爾,天才的希特勒。真可謂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說來也是不可思議,當隆美爾晉見希特勒受領西線任務時,希特勒告訴他自己的直覺盟軍的登陸地點就是諾曼底地區,希特勒的第六感覺有時候人驚人的準確。但是盟軍的騙局做得太完美,一系列欺騙與干擾行動讓希特勒不得不相信,以加萊為防禦重心,放棄了諾曼底。

    要實施諾曼底登陸這一大規模的戰役,盟軍共集結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陸軍共36個師,約153萬人。海軍投入作戰的軍艦約5300艘。空軍作戰飛機13700架。

    如此規模的行動,要騙過希特勒並非易事。

    為了欺騙希特勒,英國首相丘吉爾指示英國的情報部門制訂了一個“對敵人實施心理欺騙”的計劃。這個計劃被丘吉爾命名為“衛士計劃”。計劃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透過各種途徑,誘使德軍分散在歐洲各地;二是要使希特勒相信,盟軍將在法國北部的加萊港登陸。

    盟軍創造性的在英格蘭杜撰一個為“美國第一集團軍群”的部隊,讓聞名遐邇的巴頓將軍做光桿司令,迷惑德軍的注意力。據此,納粹德國的情報部門上交給希特勒一份材料,其中寫道:“現已查明,巴頓將軍目前正在英格蘭擔任某種高階軍事職務。 ”希特勒如獲至寶,隨即認定:既然巴頓在英格蘭東南部頻頻出現,那麼,將來盟軍的登陸地點必然在加萊地區,主將也一定是巴頓。

    盟軍還找來一個蒙哥馬利的替身現身北非演講,使得隆美爾以為蒙哥馬利一直在北非。因此,德軍的重兵佈置在了加萊地區。

    盟軍制定“水銀計劃”,一方面海空軍佯動,在英國東南部造成大規模集結的假象,與此同時還動用特工,電子干擾等手段使得德軍判斷登陸地錯誤。

    一系列的假動作,讓德軍相信加萊地區是盟軍登陸地點,而不是諾曼底。盟軍的戰略欺騙可以說是完全成功,達到了軍事上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諾曼底的成功證明了孫子的一句話,“兵者,詭道也”。

  • 13 # 愛尚文史

    首先看一下,出其不意的概念。孫武在《孫子兵法·計篇》中,解釋得非常詳細。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由於本人是三國迷,所以接下來,根據孫子兵法的標準,列舉幾個三國時期“出其不意”的經典戰例:

    第一: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釋義:有能力而裝作沒有能力,實際上要攻打而裝作不攻打。

    對應戰例:呂蒙白衣渡江

    戰役簡介:

    呂蒙是東吳的第三代大都督,從他接任都督以來,一直都覬覦著荊襄的這片土地,無時無刻不想拿下荊襄,為東吳開疆拓土。

    當關羽大舉進攻襄樊的時候,呂蒙深知時機已到。於是裝病,率士眾返回建業,讓陸遜接替了自己的前線工作。在關羽眼中,東吳繼呂蒙之後,就沒有會打仗的將領了。如今派一個黃毛孺子陸遜來鎮守荊州邊境,是因為東吳沒有人才了。

    加之陸遜任職期間,多次寫信恭維關羽,多次向關羽示弱。使得本來就目空一切的關羽越發的驕傲自負。做了一個後悔一生的決定。主動撤走了荊州的邊防重軍。

    最終呂蒙白衣渡江,出其不意的突襲荊州,糜芳、傅士仁等皆倒戈降吳。

    遠在襄樊的關羽,尚還矇在鼓裡。等他知道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了。不僅沒能成功攻還江陵,反而被呂蒙的一招“存恤耆老”搞得人心離散,身首異處。

    第二: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釋義:欲攻打近處卻裝作攻打遠處,欲攻打遠處卻裝作攻打近處。(也就是“聲東擊西”)

    對應戰例:白馬之戰

    戰役簡介:

    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戰初期,袁紹親自引軍進至黎陽。拜上將顏良為先鋒,包圍曹將劉延於白馬。情況非常緊急。

    曹操採納了荀攸的計謀,分兵至延津,假裝渡河要襲擊袁紹的後方。實則親提主力大軍,進攻白馬,以解劉延之危。

    袁紹聞知有兵渡河,果然引大軍西迎。曹操日夜兼程趕往白馬。相距十里,顏良大驚,遂領兵迎戰。曹操遣張遼、關羽為先登,領一支親騎襲擊顏良,大敗河北軍。

    關羽瞅準時機,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

    第三:利而誘之,亂而取之

    釋義:對方貪利就用利益誘惑他,對方混亂就趁機攻取他。

    經典戰例:延津之戰

    解除白馬之圍後,曹老闆認為白馬並不適合防禦,於是主動放棄了白馬據點,沿河向西轉移人口和物資。袁紹從延津渡河,打算追擊撤離的曹操。

    文丑、劉備率先渡河,快馬加鞭,領五六千騎兵火速追擊。

    當時曹操身邊只有五六百人,於是下令,讓騎手卸鞍放馬,沿途散佈物資。文丑軍士見到馬匹、物資,相繼脫離隊型,只顧爭奪馬匹、物資。

    曹操下令五六百人齊出,大敗河北軍,大將文丑被斬,劉玄德倉惶奔逃。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是兵家最常用的戰術策略之一,各時代的經典戰例數不勝數,所以這邊我也就不一一列舉了。

  • 14 # 水電李峰文

    三國時,鄧艾,鍾會偷渡陰平迅速滅蜀算是吧!官渡之戰時,曹操本來是退守許都的,因為雙方實力懸殊,後得對方謀士許攸來投,併火燒烏巢,斷其糧。並乘其亂,出其不意贏得官渡之戰的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很少書法大師,而當今的大師層出不窮,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