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求圖55

    一、秦朝:亡於二世胡亥,宦官能立皇帝這個皇帝也有名無實的擺設。

    二、西漢:漢哀帝劉欣本來就極其昏庸無度,由庶出9歲的劉衍即位為漢平帝,大司馬王莽掌權,後取而代之建立“王莽新朝”。

    三、東漢:

    漢順帝死後,此時東漢宦官、外戚、黨羽之爭已經嚴重到將皇權瓜分,大將軍梁翼立8歲太子為漢質帝,次年嫌其礙眼竟然將其毒死,再立十五歲的劉志為漢恆帝,漢恆帝28歲誅殺梁翼全族,後立漢少帝、董卓進京平亂後董卓又一家獨大,看少帝不順眼,就廢了漢少帝,立9歲的劉協為漢獻帝,東漢進入滅亡倒計時,220年被曹魏禪讓。

    四、西晉:西晉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王朝之一,司馬炎篡位以後一口氣封了27個同姓王,立弱智的司馬衷繼位,然後就直接導致了長達15年的“八王之亂”,因為太弱又慘遭“五胡亂華”,五年後西晉滅亡。

    五、唐朝:唐嘯宗(820年/824年)時期唐朝宦官專權,番鎮(軍閥)割據、朋黨之爭的亂像已經嚴重到可以替皇帝做主,如:唐代宗、唐文宗都是宦官擁立的,更有甚者,宦官一不高興竟然把唐敬宗給殺害了,再後來軍閥朱溫嫌麻煩就直接取而代之,唐朝滅亡!

    六、宋朝:兩宋的滅亡也同樣是自取滅亡,自王安石變法被叫停以後,宋神宗及以後幾個帝王昏庸到只會對內施行橫徵暴斂,對外卑躬屈膝割地、賠款等,不僅喂發了西夏、遼、金、元的貪婪,還養肥了他們的國力和武力,以至於被這幾個國家輪番暴打,後被元朝所滅。

    七、明朝:明朝自“土木堡之變”以後就開始走漫長的下坡路,特別是萬曆朝張居正被清算以後,朝廷內部的皇權、宦官、黨羽之爭不斷,內憂外患愈演愈烈,內有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外有女真人(後金)入侵。萬曆中後期、泰昌、天啟、崇禎近百年來的時間,明朝基本上出於內訌的苟延殘喘狀態,有人說滿清入關等於是撿了個江山一點也不為過!

    八、滿清:滿清統治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後半段基本是走下坡路,特別是嘉慶以後近百年的時間裡,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溥儀這幾個帝王執政的時候也是大清內訌最嚴重的時候,整個大清脆弱的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反正不是被捱打就是在捱打的路上,最後直接後宮執政直到被軍閥推翻滅亡!以上大一統的八個王朝中,除宋被外族(元朝)直接消滅以外,其他的七個王朝都是因內訌、內亂造成的滅亡,而造成內訌、內亂的又是因君弱臣強造成的,而造成君弱臣強的又是因宮廷內鬥、兄弟、父子、母子、夫妻、同族等相殘的結果(秦朝:胡亥殺害兄弟姐妹二十多人;西漢:呂后誅殺劉姓宗親多人,漢武帝殺自己的兒子和孫子等……哪一個王朝的宮廷內鬥都是慘絕人寰),以至於後來皇帝死亡都沒有兒子上位,或者孩子還在吃奶就做了皇帝的尷尬,幾歲、十幾歲、民間找到的、弱智的皇帝又能管住誰,誰又能服管呢?

    可見,各個王朝的滅亡被外族所滅的機率不大,內亂也是皇室先亂造成的,能瓦解各大王朝的是他們自己作死而至!

  • 2 # 傑哥000

    西漢主要是外戚專權

    東漢是太監專權,外戚專權

    可以這麼理解他,因為西漢都是外戚專權。到了東漢皇帝都知道了外戚喜歡專權,所以皇帝都相信太監

  • 3 # 紅小豆館主

    所謂大漢王朝的瓦解應該是指東漢末年的分崩離析,並出現了三國割據的局面。東漢末年的紛亂,從西晉開始便有文人士大夫對其進行總結,說法眾多,從現代史學界的研究來看,導致漢王朝崩潰的原因是比較清晰的。

    首先是豪強地主的問題,東漢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就是當年在西漢末年王莽之禍時,依靠地方豪強地主的力量建立了新的國家。那麼什麼是豪強地主?就是有廣闊莊園的大地主,為了保護他們的財產,還建立了武裝力量,像《水滸傳》裡的祝家莊、扈家莊、李家莊,就是這種豪強地主的雛形。所謂豪強,還有一大特點,便是每個家族都有人在朝廷中世代為官,不僅當官,還要當大官,東漢末的袁紹、袁術,他們家就是這方面的典型,四世三公,四代人都有位極人臣的大官,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聲望極高,號召力極強。這種豪強地主,集政治、經濟、軍事力量於一身,形成大計程車族,在東漢末年已經成為了多種政治勢力。比如說山東有五大家族,河南有六大家族,都能獨霸一方,都能算是土皇帝,那麼割據只是時間問題了。

    第二是黃巾起義的問題。漢末,張角、張梁、張寶三兄弟以太平道發動了黃巾大起義,其勢席捲全國,朝廷僅靠自己的力量已經難以鎮壓,並號召天下兵馬勤王,我們熟悉的劉備、孫堅都是在這場戰爭中嶄露頭角的。黃巾起義後來雖然被鎮壓了下去,但天下勤王,也大大鼓動了那些地方豪強地主,他們的實力得到極大的增強,形成了不可逆轉的地方軍事化的局面,也就導致了諸侯分立的局面。雖然後來經過不斷的兼併戰爭,變成三國鼎立,最終西晉歸一統,但其實都是豪強地主在黃巾起義的催化下形成的政治格局,並透過不斷演化形成的歷史過程。

  • 4 # 國家人文歷史

    提供以下幾個思考維度供大家參考:

    一、外戚

    篡漢立新外戚 王莽

    西漢晚期,篡漢立新的王莽就是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憑藉外戚身份,其伯、叔在漢元帝、漢成帝時就已經官至大司馬、大將軍,漢成帝時王家更是權勢喧天,出現了五人同時封侯的盛況顯赫一時,到了王莽本人時,已經具備了篡位奪權的時機。東漢後期皇帝多是年幼繼位,其中最兇的漢殤帝僅百日小兒就被抱上皇位,朝政只能是母后臨朝聽政,這就給了外戚專權制造機會,對於此,史籍《後漢書·皇后紀》的作者范曄就明確指出其弊端:“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

    二、宦官

    西漢的宦官專權相對較輕,不過也有陷害忠良、無惡不作的大宦官如漢元帝時的石顯者。東漢則是宦官專權的重症期,皇帝年幼登基,外戚專權,等到皇帝長大後依靠身邊的宦官把權力奪回來,對這些宦官相當信任,這就給宦官專權留下來空間,東漢桓帝就給他幫助他從外戚梁冀手中奪權有功的五位宦官封侯拜將,食邑最多者如單超獲封邑20000戶,後又拜車騎將軍。東漢到後期,董卓正是打著誅滅宦官的旗幟揮師東向,進軍洛陽,漢朝中央從此失去對地方的控制,漢家百年基業從此名存實亡,說禍起宦官,一定也不誇張。

    三、地方豪強勢力

    西漢對地方豪強一直採取抑制政策,不過隨著時間的過渡,許多開過功臣、外戚、大工商業者憑藉手中的特權,不斷兼併土地、蓄養私人武裝力量,逐漸晉升為地方豪強,建立起自己的經濟基礎——自給自足的“大莊園”經濟,這種狀況從漢武帝時產生就一直延續到西漢末年,這些地方豪強中中央命令陽奉陰違,割據一方如同國中之國。到了東漢,著重狀況越演越烈,東漢光武帝就是在得到南陽豪強地主、河北豪強大族勢力的援助才最終建立東漢,所以,東漢王朝一直奉行的是與豪強大族共天下的政策,世家大族不斷髮展壯大,到了東漢末年,世家大族中有如汝南袁氏、潁川荀氏、琅琊王氏、清河崔氏等等,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爭霸、天下失控局面的形成都與此深有關聯。

    四、皇權旁落

    漢殤帝劉隆

    在封建時代,皇權至高無上,如果皇帝賢明,能夠大權在握、虛懷納諫、親賢臣、遠小人,勤政愛民,外有猛將戍守、內有賢臣輔助,尚能使國事不費、國勢不衰,倘若皇帝平庸、資質平平或者昏君倍出、親信小人,天下勢必大亂。西漢皇帝除漢成帝外都還勉強看得過去,到了東漢中晚期,繼位都是幾歲的娃娃甚至不滿百日的小兒,其對於朝政根本就一竅不通,最終造成了宦官、外戚的交替專權,朝政腐敗、政局動盪,天下大亂,毀盡漢家幾百年基業。

    總的來說,漢家江山的瓦解絕不任何一種單一因素的結果,它是一連串連鎖反應的結果,皇帝資質平平,親信宦官、外戚,造成宦官、外戚亂換執政,對地方豪強又無有效的抑制手段,群雄惟中央命令陽奉陰違,割據一方,這樣帶來的勢必是政治腐敗,官員魚肉百姓,走投無路的百姓只能揭竿而起,從而引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天下大亂,風雨飄搖的漢家江山最終也難逃覆滅的結局。可以說,是漢朝的皇帝、外戚、宦官、地方豪強等人風風火火地把漢家王朝一起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的!

  • 5 # 彬彬46887256

    西漢亡於外戚王莽篡位,東漢亡於權臣曹丕篡位。黃巾起義嚴重削弱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力,刺史改州牧增強了地方割據勢力。伴隨權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將漢獻帝劉協遷都許縣,東漢王朝已名存實亡。220年,漢獻帝劉協被迫以禪讓形式退位,東漢王朝最終瓦解。

  • 6 # 四川達州人

    東漢王朝本來是三條腿。

    世家—外戚—宦官,雖鬥爭激烈,但都是東漢政權的平衡穩定基礎。袁紹故意引外兵入京,外戚宦官先後滅亡,三條腿瘸了兩條,還就自以為世家可以掌握一切,誰知道更兇悍的軍閥集團崛起。也算是自掘墳墓。董卓李傕郭汜,繼起的曹操呂布,可比世家兇殘的多。

    西漢王朝亡于思想太跳脫。

    儒家以公羊學派為首,無時無刻不在尋求聖王之道,誰要是提出能契合三代(堯舜禹)思想的,就是聖人,劉漢政權都要讓位。

    王莽得48萬人上書推薦。記住,這是48萬讀書人,那個年代全國讀書人不會超過這個資料太多。而幾乎大多數的西漢王侯都在對王莽代漢表示沉默,48萬士子的氣勢實在無人敢當。結果王莽被架在火上烤死了,不得不繼續烏托邦式改革。等大家發現改革根本不能實現,王莽當然就被多數人拋棄。

  • 7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有這麼一句話: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可以說東漢的衰敗,桓靈二帝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本來外戚與宦官存在著一個微妙得平衡,但漢恆帝上臺以後重用宦官,搞了一次黨錮之禍,到了漢靈帝時期又搞了一次黨錮之禍,兩次黨錮之禍的後果就是東漢的根基被動搖。

    本來士大夫,豪強的心還是向著朝廷的,但這兩次的禍亂,讓士大夫能們寒了心,他們開始有了各自的打算。天下經過這兩位帝王的折騰,清正的官員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錮,宦官更加為所欲為,殘害百姓,因而激起民變,黃巾起義爆發,士族豪強趁著這波起義壯大自己,最後起義雖然被鎮壓,但地方豪強的崛起已勢不可擋,最終群雄並起,400的漢朝被瓦解。

  • 8 # 剛剛圖774

    是誰滅亡了大漢?消滅黃巾軍的皇甫嵩大軍又去哪裡了?皇帝的親軍西園軍、羽林軍又到了何處?漢獻帝竟然沒有一兵一卒,那些兵都去那裡了?這確實是一個迷!

    為什麼董卓一率兵進京就可以掌控朝政?洛陽難道就沒有京軍,難道就沒有人可以制約董卓嗎?

    其實不然,確實是有人可以制約董卓,比如丁原,但是後來呂布叛變,丁原被殺。這不是一個特例,因為董卓進京後大肆排除異己,誰敢擋道輕則降職、流放,重則滅人滿門。

    像原來那些掌握軍權的皇甫嵩等人都被奪取了兵權,原來的西園軍、羽林軍要麼被解散,要麼掛冠而去,西園軍、羽林軍大幅度縮水,而他們的職能都被西涼軍替代。

    到了後來,經過了董卓、李傕、郭汜兵亂之後,漢獻帝身旁已經無兵可用,剩下的只有楊奉的幾千人而已。諾大的大漢帝國,皇帝竟然無兵可用,真是可笑至極,這皇帝當得真窩囊。

  • 9 # 文紅35

    外戚問題。孔子問題,含章玉玷,或唯王事。是或唯王亊。記得衛青嗎?漢武帝親征,朝延一定是他老婆們,誰冒泡了,衛子夫。衛青這小舅子馬上變運糧官,給姐夫送糧。。。衛青上位了吧!所以王。。。

  • 10 # 夕陽山外山28

    讓我說的話,就是醫學的進步,人的壽命長了,而資源無法供養更多的人,人人為了生存都在拼命為自己生存,而王法恰恰是保護人生存的,又無法去減少人口的生殖速度,可王法又無法找到供養更多人的方法,亂由此生,王法到了此時無法壓眾求生存的渴望,由亂而亡,亡而生變,週而復始

  • 11 # 溫讀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個誰寫的,是小說家羅貫中寫的。這個理論只能在中國史中成立,在世界史中無法印證。

    出現了朝代/政權更替,無非是三種情況:

    1. 外族入侵建立新政權

    2. 內部的下至上的叛亂/起義

    3. 貴族高層政變

    而大漢朝呢,不幸,這三種都出現了。

    外族方面:

    西漢拼了老命才勉強打贏匈奴,家底打空了,大家總是覺得西漢到了漢武帝,後邊就沒了,緊接著就是王莽篡漢了。實際上還有,比如家喻戶曉的昭君出塞就發生在武帝后邊。漢武帝窮兵黷武打空了家底,後面的皇帝也就只能學祖宗劉邦的老套路,繼續和親。

    東漢末期,西羌動盪不休,其他諸如各大少數民族業已成型,這可以在三國西晉之後,就進入了“五胡亂華”階段,漢人慘遭屠戮,民不聊生。這些都是外族入侵的證明。

    叛亂起義方面:

    西漢有赤眉軍,東漢有黃巾軍,五斗米神教,這些都是大量農民參與。一旦作為經濟基礎的小農經濟被打破,那麼必然要進行新一輪洗牌。馬克思唯物史觀就提到經濟基礎的重要性,資本主義國家一旦成型,基本再難分裂(東西德、南北北韓系人為)。

    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鉅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

    起義者頭綁黃巾,所以被稱為“黃巾”或“蛾賊”,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在北方冀州一帶起事。他們燒燬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掠,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黃巾軍勢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全國性暴亂,這基本已經進入內戰階段了,內戰影響有多大?這個就看民國時期,大大小小內戰就沒停過,民國極大的落後於西方工業社會,就連曾經的附庸日本也超越我們,企圖佔領我們。古代全國性的叛亂起義根本止不住,秦亡於農民起義,隋亡於農民起義,明亡於農民起義)

    貴族高層政變方面:

    王莽老兄作為白帝后人,自然要報當年劉邦斬白蛇之仇。好的,西漢涼涼,大漢涼了一半,涼於貴族高層政變。

    後邊東漢劉秀同學登場,劉秀同學戰力爆表啊,昆陽之戰把愣是憑藉手裡幾萬雜兵,硬生生的把號稱百萬的新朝軍隊打爆了,成功給大漢回滿了血。鼓掌!

    都說富不過三代,最富的皇帝也只能多撐幾代而已。

    有一點很奇怪,只要皇帝壽命越趨於年輕化,那麼離滅亡越近。西漢劉邦62歲,漢武帝70歲,文帝景帝宣帝元帝成帝也都活了40開外。

    而東漢的皇帝們,只有劉秀,明帝獻帝活過了40這道坎。這裡就能發現,一旦出現先皇英年早逝,多半會出現君弱臣強的局面,臣子只要一狠心一跺腳,皇位多半是到手了。參考司馬家、趙匡胤家。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朝宋有皇帝叫劉裕劉昱劉彧,文帝其中兩子叫劉浚劉駿,他們取名不考慮避諱和同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