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豆豆看八卦

    項羽是楚國抗秦名將項燕的後人,不但出身顯赫,而且能文能武,從那句著名的“力拔山兮氣蓋世”就可以看出項羽是個大英雄,項羽跟虞姬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而劉邦開始只是個街頭混混,文化,武力都比不上項羽,就算娶了美女也是花言巧語騙來的,好比鮮花插在牛糞上。

    論人品,項羽為人忠義,嫉惡如仇,身先士卒,打敗秦將章邯,王離的秦軍主力立了大功。劉邦為人腹黑,奸詐,擅長虛以委蛇,項羽仁義放過了他,他後來卻反叛了項羽,竊取了天下。

    但平心而論,項羽就算在鴻門宴殺了劉邦,也會因為不擅管理,再次導致天下大亂。劉邦雖然使用計策得到天下,但善於聽取能人的建議,反而將漢朝初年治理的井井有條,對百姓是好事。

    劉邦出身於底層,青少年時期穿行於市井村野之間,對於老百姓,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感,這從他三教九流的人,只要稍有才能,就得以任用這一點,就可見一斑。

    同時,他在入關之後,嚴格約束軍隊,與老百姓“約法三章”,提出:“殺人者處死,傷人者及搶劫者抵罪,除此以外的秦朝嚴刑峻法,一律革除”,也是他善待老百姓的有力佐證。但出身市井鄉野的他,身上的流氓習性不改,特別是表現在為人處世的小節上,和對待父母子女的態度上,都曾有過為人鄙薄的行為,落下了話柄,為後世所詬病。

    比如,他在西逃的路上,恰遇自己的兒女,兒女們上了他逃跑的車。後來,他嫌車載過重,跑得不快,甚至將自己的親生兒女推下車,而且一連三次將他們推下去,最後還是夏侯嬰將他們抱上車,才沒被亂軍殺死。

    推翻秦朝大部分的功勞都是項羽,很多硬仗都是項羽帶兵打下來的。而劉邦前期都是躲在項羽後面挑一些軟柿子捏,慢慢的壯大自己的軍事實力。在推翻秦朝前期,項羽曾設下鴻門宴,準備殺掉劉邦。但被劉邦提前得到訊息。劉邦一到就當面跟項羽請罪,並大加讚賞項羽。並且向項羽保證肯定不會跟他爭天下。項羽一心軟就放過了劉邦,氣得范增說了一句名言:“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項羽是個十分心軟的人。不善權謀心計的人,反觀劉邦能屈能伸,該裝逼的時候就很能裝,比如巴結項伯,給項羽示弱等等,把最深的計謀藏在心底。

    項羽是個大英雄,但劉邦也算是一位明君。

  • 2 # 老魚美食日記

    一、劉邦開創歷史新紀元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任碭郡長,被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馬。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 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後, 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二、項羽——烏江邊的悲情英雄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三、劉邦為何能當上皇帝?

    1.仁義

    顯示劉邦性格“仁”的事例,最有名的是“約法三章”,這對於“以吏為師,道路以目”的秦國父老來說,不啻是開天闢地的大解放。於是“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如果說不住秦宮室,還軍霸上,是張良和樊噲共同教育的結果。很難說“約法三章”是張良的主意。因為劉邦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說過“天下苦秦久矣”的話。他自己就被秦的苛法迫害過很多次,以至於“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幾乎像個野人。如果不是陳勝吳廣起義,他不知還要隱藏到那一年。可以說,對於秦帝國,他一定有仇恨的。然而,一旦得勢,劉邦的“解恨”之法是“悉除去秦法。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從潛意識裡,劉邦成了秦地百姓的代言人,秦父老就是劉邦的“子民”了。項羽就不同了,項羽的解恨之法是“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秦人的表現自然而然地是“大失望”。

    正如韓信所說,劉邦的仁,不是“婦人之仁”,而是反項羽之道而行之的“君王之仁”。這種大氣,時將天下人民視為自己子民的態度決定的。相較而言,項羽眼裡只有一個自己的地方——“楚”,只有一處自己的人民——“江東父老”。他的事業是做給江東父老看的,因此他會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其後項羽眾叛親離就不足為怪了。

    2、忠厚

    《漢書》說劉邦“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劉邦給人的印象就是“長者”,也就是厚道人的意思。

    劉邦的這個性格,是在長期的底層“公務員”經歷中練就的。劉邦的忠厚,就是後來人們說的“黑厚”。他五十多歲起兵,人生的歷練已經非常豐厚。對於人情世故,眾人能力高下等用不了多久便了然於心,因此才會有“為亭長,素易諸吏”。就像後來的與他同樣出身的朱元璋所說:“自起兵以來,閱盡人情真偽”。於是他們就高高樹立起“忠厚”的大旗,用以鎮流俗,統人心。這是他們兩位布衣皇帝的生存、發展、成功的法寶。難怪韓信在蒯通勸他反叛劉邦時,始終不信劉邦會辜負他。韓信的“猶豫不忍倍漢”是有理由的,拿韓信自己的話說就是:“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3、果斷

    劉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當斷則斷。劉邦有一個很出眾的地方,就是大事情就不拖泥帶水,很能擔當。當初,他押送“徒”去驪山服徭役,這些苦命人半途逃亡的很多,劉邦估計到了驪山就沒有幾個人了,乾脆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這在當時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因為這意味著劉邦從此就和他服務的這個帝國走到了對立面去了。陳勝說:“等死,死國可乎?”把自己的命運拽在自己手上,氣幹雲霄。劉邦也是這個意思。不過,劉邦更低調。

    從劉邦的一生來看,準確的“斷”為他的成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問題是,劉邦又怎麼拿捏得準呢?答曰“好謀”——就是把自己的“斷”,和收集資訊與諮詢、分析、研究結合起來,做出決斷。在鴻門宴上,劉邦從項羽嘴裡聽到了“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迅速分析出項羽陣營的項王、亞父、項伯、項莊等人的情形,於是,鴻門脫險後,“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這個“立”字把劉邦的果斷寫得極其到位,準確的反映出劉邦性格中決絕的一面。事實證明,這個曹無傷是殺對了的。

    劉邦的斷,政策方向感很強。這立足於他對於人事的清醒認識。他還定三秦,對於自己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堅決實行郡縣制。對於自己鞭長莫及的地方,才姑且實行分封制。當初滎陽之圍,劉邦束手無策。酈食其對劉邦說要分封六國之後為王,共同對付項羽。劉邦在“恐憂”的情緒中同意了,並治了印。張良回來後一番“八不可”言說,劉邦幡然醒悟,大罵:“豎儒,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可以說,劉邦堅持皇帝“直轄”關鍵的郡縣,是他後來對付韓信、彭越、黥布、陳豨等人的基礎。也是後來漢景帝平息“七國之亂”的保證。

    4、知人善任

    劉邦對於他自己的認知是非常清醒的。當韓信拜將以後問劉邦:“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直接問他你劉邦有項羽勇猛嗎?有項羽強悍嗎?有項羽仁厚嗎?有項羽強勢嗎?漢王劉邦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這是很勇敢的回答。像這樣的“不如也”,劉邦說過多次。而且是當著自己的下屬說的。從心理學上講,劉邦的理智戰勝了心中的自卑。沒有自卑的人就能不恥下問,獲益良多。同時,劉邦對自己的前途有十分有信心。對於別人關於自己的種種神話傳言,“心獨喜”。自己也認為是命中註定的成大事者。他病重時呂后請來名醫,為他治病,醫生安慰他說病可治,劉邦破口大罵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換言之,劉邦對自己在歷史中的角色有很準確的把握。他也演好了這一角色,從而開創了大漢江山四百年基業。

    四、項羽的閃光點

    李清照《夏日絕句》雲:“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作為一個失敗了的歷史人物,不但沒有被人們所唾棄,反而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蓋世英雄,受到了人們普遍的惋惜、喜愛和頌揚。是什麼力量使項羽能夠突破華人勝者王侯敗者寇的思維定勢呢?這完全是因為項羽人格的魅力!

    1、拔山蓋世的英雄氣概

    《 史記・項羽本紀》載:“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後來項羽隨其叔父項梁舉事,從者雲集。公元前208年救援鉅鹿時,他手刃觀望不前的上將軍宋義,然後率領楚軍主力破釜沉舟,同秦軍決戰。

    劉邦乘楚攻齊之際,由洛陽率諸侯兵56萬人攻佔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得知彭城失陷,立即率領精銳3萬攻擊漢軍,結果彭城之戰以3萬擊敗漢五國聯軍56萬,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空前絕後的奇蹟。由於種種原因,結果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失敗了;但垓下突圍時,他嗔目而叱,大呼馳下,仍然表現出了頂天立地、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得了世人無限的欽敬和懷念。

    2、光明磊落的率直品格

    世人不僅崇拜項羽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而且非常喜愛他光明磊落的率直品格。在秦亡漢興之際,天下紛擾,亂世之秋,權謀機變百出,人心偽詐,但項羽卻率性而為,坦蕩磊落。無論是戰場上兩軍的對壘衝殺,還是政治上的鬥心角力,他都不失其真率,彷彿不知欺詐謀變為何物,天真得讓人既喜愛又嘆息。

    劉邦通達人情世故,懂得人心需求,善於用爵邑籠絡利誘人才,善於以權術御人,而且經常採用陰謀手段去離間項羽與部屬的關係,項羽也往往上當受騙。與奸詐的劉邦相比,實際上項羽更具有人格優勢

    3、生死與共的悽美愛情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為忠於愛情,拔劍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勵項羽的鬥志。項羽和虞姬的故事,將人間愛情的悽豔壯美演繹得淋漓盡致。項羽,這位叱吒風雲、鐵骨錚錚的英雄男兒,此刻為了兒女情長,竟淚如泉湧,難捨難分。他的似水柔情,感染了周圍所有的人,也感動了世世代代的人們。

  • 3 # 迴旋刀

    因為劉邦善於用人。軍師:張良、蕭何。

    用兵如神的韓信,忠心耿耿的樊噲!

    最後只有張良一人全身而退。

    為了自己的野心,張良可以拋妻棄子。

    他殺伐決斷。

    項羽,有血有肉,鐵骨錚錚,頂天立地。

    項羽,只怪他的心不夠狠。在多次能除掉劉邦時,動了惻隱之心。

    項羽過於正直,不使用陰謀詭計。

    對待虞美人的態度,與劉邦形成反比。

    人們喜歡項羽,是因為他重情重義,俠骨柔情!

  • 4 # 人間一壺酒

    厚顏無恥和殘暴兇狠都不妥當。

    評價歷史人物都是多面性的。並不是說一個詞就能把一個人的一生的描述完成。

    首先說劉邦吧。作為小人物,他的發跡,有它的侷限性。所以他表現出更多的,潑皮無賴型。但是這個人還是很有智慧。比如被項羽追擊的時候,他把他的孩子媳婦都推下馬車。這樣的話如果是別人看到的話,就會鐵了心了追隨他。同樣的事情隨劉備也幹過。還有他善於納諫吧。比如說先去咸陽城,約法三章。

    項羽是沒落貴族。你現在說就是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或者叫憤青。是將軍的後代呀,能打仗。而且有貴族氣息。或者叫貴族精神。但這也恰恰是他的歷史侷限性。因為歷史發展到他這已經不是分封諸侯了。

    當然他也有他自身的性格的缺點。他的不足恰恰是劉邦的長處。

  • 5 # 閒聊天下

    在秦未反秦勢力中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原諸侯國貴族後裔為代表勢力,他們主要反對是秦的中央集權體制,目的是復辟分封制;一類是以庶民階層為代表勢力,他們反對秦的暴政。劉邦的勝利是代表了庶民階層的利益,適應了潮流,而項羽代表舊貴族利益,逆潮流而動,必然失敗,這與個人所謂狹義人品無關。劉邦率漢軍攻破咸陽,約法三章,而項羽後入咸陽燒殺搶掠,你說在大義上誰的人品更高?劉邦得天下後,並未廢除中央集權體制,而是修正了大秦治政手段;假如項羽獲勝,他必然恢復分封制,因為他還沒完全取得政權就自封為西楚霸王,由此可見一斑。後人歌頌不是羽項仁義,而是他的骨氣,李清照“生要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一很好例證。

  • 6 # 伯禽哥

    ps:另一個答主所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個原因,想說下這句話是對的,但是絕不是這個問題的答案,你要知道,幾十年後還出了一個司馬遷,更何況此時,史料具備很大的真實性,"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話的背景“自李唐始”。

    再ps:說明一下,我是項羽粉。

  • 7 # 青馬文綜課堂

    謝邀,首先要明白,劉邦的厚顏無恥在他拓展自己勢力的過程中並不是個缺點,他能收住眾多能人志士,這個人身上吸引人的東西肯定遠遠超過了被人討厭的東西;項羽再殘暴兇狠,也動搖不了後人對他攻滅暴秦的讚賞。不管是後世人對劉邦人品的非議還是對項羽氣概的讚揚,都要歸結於一個人——司馬遷。

    真史的歷史究竟是什麼樣的,咱們已經不能全齊原貌,只能從前人的記述中去窺探這兩個人身上最可能接近真史的點點滴滴。

    現在我們瞭解劉邦和項羽,主要從司馬遷的《史記》中來。歷代文人學者說劉邦,多贊其事功而非難其人品。魏晉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參觀廣武楚漢相爭的古戰場:嘆道:“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時沒有什麼真英雄,卻讓一個無名小卒成就了帝業。這應該是最典型的對劉邦的蔑視。但是一個人的成功往往和其品行是分不開的,司馬遷對劉邦的評價其實並不低,稱其為“大聖”,那麼為什麼後人對劉邦的影響就不知不覺變味道了呢?問題就出現在司馬遷寫歷史過於追求客觀了(玩笑話)。劉向、班固稱《史記》“不虛美,不隱惡”,司馬遷對劉邦記述的過程中好的壞的全寫了,但是人就有這麼個毛病,別人好的一面看不見,總瞅著壞的一面,並在傳播中不斷放大,劉邦的形象就在一代一代的傳說中崩潰了。這就叫“人言可畏”!其實,像劉邦這樣創立一個新王朝的歷史人物,在鬥爭的過程中很難簡單用好壞去評價,我們更多地應該探討他所做的對後世產生了什麼影響。

    關於後世對項羽的評價,多虧了司馬遷及司馬遷所處的時代。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司馬遷寫史記,只有帝王才能列入本紀,其他進入列傳,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能給項羽寫本紀就足以說明他對此人功績的肯定。但就是因為司馬遷的這一舉動引起了後世人的注意,如果列入列傳,就很難說了。其次,漢武帝之前,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淺,帝國正統傳承觀念還不濃厚,漢朝為了體現自己秉承天意滅掉暴秦,注意力全放在怎麼黑秦朝了,對項羽的重視程度也就減弱了。所以種種原因吧,司馬遷對項羽的肯定也就流傳了下來。

    同時,秦滅六國,後來六國舊貴族起來反秦,無論項羽還是劉邦都是六國貴族後代,從情感上看,劉漢統治下的人們對於項羽的殘暴並不那麼討厭,因為在那個年代,國家法律都很殘暴,何況在戰爭時期,這樣人們反而對其推翻暴秦的英雄行為讚譽有加,再加上後世人的演義,楚霸王項羽的正面形象就更足了。李清照有詩:生當作豪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那個以文人為重的大宋王朝,可見李清照對於項羽的這種勇猛男人的愛慕。

    最後一句話,我們很難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但我們可以透過研究歷史得知一些真實的東西,哪怕是弄清楚為什麼造假,然後為後人所用,這才是研究歷史的真正目的。即所謂,歷史是活著的人為了活著的人活的更好,而去書寫或者探究死了的人的故事。

  • 8 # 半島風

    這個問題很簡單,洗過衫衣的人都應該知道最髒的位置就是領袖,就算你用盡千方百計也難以擦洗乾淨。沒有人敢矇著眼睛過馬路,卻矇著眼睛過一生,有些人是被迫矇著眼睛,還有是不敢睜開眼睛。但總會有人挺頭胸膛走在迎接光明的路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像攝影如何避免擺姿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