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註定了的天命嗎?
9
回覆列表
  • 1 # 準備的激情

    打倒大明的是大明混亂的政治格局,自己人之間沒有起碼的政治信任。中央與地方相互暗算,導致雖然是一個國家,但是本身的政權和軍權混亂。人心散了,隊伍就沒有戰鬥力了。

  • 2 # 三十六說史

    明朝並不能說亡於清軍,一個國家的滅亡,其實不僅僅如此,在我看來,明朝是輸給了時代。

     明朝末年外戰爭明朝都光榮地取得了勝利 早在萬曆年間,日本便對中國大陸居心莫測,卻在北韓被明朝軍隊趕回本土。而到了明朝末年,又有多個西方殖民國家和明朝發生衝突,如明朝荷蘭的料羅灣海戰,甚至連英國還和明朝在虎門發生衝突,這些對外戰爭明朝都光榮地取得了勝利。

      擁有先進火器的明朝,但是為什麼唯獨面對滿清的時候,敗的如此慘?甚至後來還被曾經屢戰屢敗的農民軍攻下了北京城,皇帝上吊自殺,國家崩潰?

      這是一個引人思考的問題,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也有人是這是崇禎的鍋,更多的人還將矛頭指向文人集團東林黨。這是說的都有道理,但一個國家的滅亡,其實不僅僅如此,在我看來,明朝是輸給了時代。

      有人說,美洲的作物在明朝傳入中國,這不是一個好的機會嗎?恰恰相反,明朝末年處於小冰河時期,也就是相對比較寒冷的時期,這時候很難推廣這些高產作物。不僅如此,在1600年到1644年是一個極度嚴寒的時期,因此,北方實在寒冷,糧食減產,更為可怕的是降水區南移,北方地區長期頻繁受旱,陝西則是重災區,赤地千里。

      天災即是人禍,北方長期的受災,讓百姓苦不堪言,農民起義在北方各地爆發,成為一種趨勢,張獻忠和李自成的崛起不斷拖著明朝後腿,而且被打敗了就投降,然後沒多久又開始起事,反反覆覆,拖垮著明朝為數不多的國力。

      最為致命的是東北滿清的崛起,薩爾滸之戰,在文官指揮下,把大明北方的火槍精銳打光光了,明朝北方能用的兵越來越少,而明初建立到明末的衛所軍,早就失去了戰鬥力,缺衣少食,缺乏訓練,這些餓著肚皮的新兵蛋子如何和滿清野戰?所幸有城牆,可以依靠火器,讓滿清的騎兵無所施展。但是滿清不斷掠奪人口和工匠,還有賣國賊孔有德帶給滿清技術,讓滿清裝備了防禦火器的棉甲和戰爭之王火炮。

      而且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滿清和農民軍的配合相當好,滿清在明朝北方打砸搶,一片狼藉之後,農民軍就出來搞事,等農民軍被壓下去之後,滿清就出來掠奪,反反覆覆,再大的家底也被打沒了,財政問題成為明朝最大的問題,沒錢,火器盔甲怎麼造,沒錢,士兵吃什麼?

      很有趣的是,王公貴族不缺錢,文人集團也不缺錢,但唯獨大明中央沒錢。

      明朝朝廷內部也是一片混亂,在多疑的崇禎皇帝領導下,東林黨集團,不斷搞黨爭,政治黑暗而腐敗,他們一奪得權勢就告訴皇上不能收工商稅與民爭利,一邊自己斂財。最讓人不齒的是貪汙前線軍隊的軍餉,剋扣工匠的工資,導致生產出質量差的火器,在這樣的情況下,軍隊要怎麼打贏?

      和明朝軍隊缺衣少食,缺乏裝備的情況相反,山西的晉商不斷地給滿清送錢,送糧,送鐵器,這仗要怎麼打呢?

      好吧,明朝就這樣滅於農民軍和清軍手下,但是農民軍對上清軍,可能贏嗎?當然不可能,如果沒有清軍打光明朝精銳,農民軍根本沒機會滅掉明朝,所以清軍在幾個賣命的帶路黨引導下,很輕鬆地奪得中原。

      在明朝末年,是一個比誰更差的年代,明朝方面也是有不少能人輩出的,毛文龍,盧象升,何騰蛟,李定國,有的光榮戰死,有的戰死於內鬥,成為內鬥的犧牲品。百姓們也自發組織抵抗過,但終究不是對手。明朝的滅亡,迎接了一個更舊的時代到來,許多新的事物,成就都毀於一旦,正如那句詩——是非成敗轉頭空。

  • 3 # 澹奕

    第一,明朝軍隊出現了大量叛軍投靠滿清;第二,南明朝廷諸王為爭奪皇位互相攻擊內訌不止。女真鐵騎進入山海關之後,出現了大量投敵叛國的明朝人(並不是所有明朝人都那麼有骨氣)在滿清到處屠戮時,這些人是真正的急先鋒。

    崇禎煤山自盡後,南明依舊有廣大領土、巨大軍隊和基本完整的行政機構,條件要比當年的南宋好太多,然而令人心寒的是,南明出現了大量割據政權,當年朱元璋分封藩王為的保衛宗室,沒成想卻弄巧成拙。

    清朝攻打李自成的軍隊,佔領西部與北方大片領土,南明各方勢力跟傻瓜一樣,靜靜的看著,無動於衷,就等著清朝穩定了北方,直接揮軍南下。

    北宋與西晉都滅於外族入侵,而明朝則亡於農民起義,雖然晉與宋的王室貪圖奢華的生活,但是西晉與北宋滅亡後,百姓還是非常傷心的,東晉與南宋建立後,民心與政權也迅速穩定。

    反觀明朝,明朝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導致了大量農民流離失所,民心渙散,原本富有的江南地區因為資本主義萌芽,手工發展,沒有土地的百姓依舊有生活來源。然而明朝退守南方後加重了賦稅,用於宗室生活與自身軍隊養護,對於抵抗外敵及百姓卻毫無益處,讓江南百姓苦不堪言。

    江南百姓由此叫苦連天,而清朝新來乍到,為了能徵收到賦稅,就採用了“誰耕種,誰納稅”的辦法,承認了佃農對租種土地的所有權。為了收取人心,根據文臣范文程的建議,賦稅徵收就按萬曆時期的較低標淮徵收。另外,還實行減稅,大幅減免本年度“清統區”的正賦,徵收辦法是清軍所過之處免徵糧一半,未過之處只要真心歸順,可免徵糧的三分之一。除免了部分本年度的賦稅外,還規定,以前年份老百姓欠崇禎朝的賦稅,統統不再交納。

    明朝大量百姓,恨不得這個政府早死,聽說清軍南來,有人甚至還嫌清軍太慢,埋怨“清兵如蟹,曷遲其來”!(當然後來的事實證明,清朝也並不比明朝政府好哪裡去)

  • 4 # 正義化身——霍去病

    大明被大順打垮的,大清江山是吳三桂從三海關打到雲南收復的天下,八旗渣渣只是跟在吳三桂後面殺了很多手無寸鐵的百姓逞兇。

  • 5 # 苟或

    為什麼?你得問崇禎,無論從兵力,將領,後勤,大明都完暴八旗軍隊,然而崇禎將不會用,稅收不會收,又不懂得黨爭平衡,國家在他的胡搞瞎搞之下,爆發了歷史上最嚴重的農民起義,連他的兄弟叔伯幾乎都被農民軍屠殺殆盡,你問為什麼?

  • 6 # 孤狼嘯月31600808

    明朝並沒有敗給滿清,而是敗給了李闖流寇。滿清只是適逢其時而已。 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攻佔明朝國都北京。一片石之戰後,清軍趁勢入關。

    明末農民起義又稱明末農民戰爭、明末民變、李自成之亂 、張獻忠之亂等,爆發於明末崇禎年間的一場農民戰爭。是從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部農民軍從小到大,從分散到集中,從遊擊流動作戰到運動流動作戰,最終推翻明朝的戰爭。

    明朝末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天災人禍不斷髮生。明末因為皇太極在邊外的威脅,明政府被迫削去驛站,無數人家破人亡,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明末農民起義首先爆發於陝北。這兒土地貧瘠,生產落後,賦稅和徭役嚴重,加之連年發生災荒,所以率先引起農民起義。

    明末農民戰爭是中國封建社會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封建腐朽勢力和清軍的囂張氣焰。200萬農民革命大軍在黃河南北、長江上下十幾個省的遼闊地區,與明清地主階級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這次戰爭從明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王二起義開始,經過池之戰、洛陽之戰、襄陽之戰、成都之戰和山海關之戰,至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敗,起義軍與明軍戰鬥17年,與清軍戰鬥14年,是中國歷史上歷次農民戰爭的最高發和總結。

  • 7 # 忘川河邊蒹葭

    明軍主力基本上是李自成流民軍給報銷的,雖然一開始流民軍完全不是官軍對手,但正如《大明劫》裡孫傳庭講的,李自成的軍隊可以一敗再敗,他(孫傳庭)卻一次也輸不起。

    天災,人禍,戰亂,腐敗製造越來越多的流民,流民隊伍滾雪球似的壯大,更何況百戰餘生大浪淘沙活下來的流民軍隊戰鬥力越來越強,再加上窮逼朝廷發不出糧餉只會有越來越多官軍轉投流民軍隊,再能打的官軍都被耗死了。

    更何況還有關外韃子跟李自成流民軍默契配合,官軍調來鎮壓流民軍時,韃子就趁機入關搶掠,官軍調去關外禦敵時流民軍又鬧騰起來了。

  • 8 # hao33合親1斤兵

    幾個重要原因絕對令人想不到!!

    一、東北遊牧民族對物質地極大渴望帶來地超大動力,這種動力常常以一擋十。就像持久各種飢餓者看到滿足就在眼前,就會失去任何控制,且力量極大。且北方民族體質大大強於南方,但僅限於中低溫狀態。二、人口稀少地區,對複雜社會無知無畏,顧慮少,自然發揮出來地力量很大。這種無知無畏在早期征伐與社會原罪製造上起了巨大累積作用。相反,明軍人際關係複雜,特別是末年,黨同伐異到白熱化,使軍隊人人驚恐。因此戰力削弱到極大點。

    三、皇帝並立,各政治集團貓膩變成了罪惡。並使軍隊失去戰鬥力。特別是投降派騎牆派等在巨大物質利益和網路控制下,對自己亮起了屠刀……

  • 9 # 愛看愛思考

    首先,清軍的戰鬥十分強悍。這個是客觀事實。明朝?政府尤其是朝廷的文官集團,內鬥不止,還有就是對於軍隊以及軍官的極度不信任。以文官來管理武將才會讓明朝的軍隊戰鬥力?及其低下!並不是明朝的軍隊和軍人不會打仗,而是受到至酷太多了!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就是鐵證。這樣還能夠指望武將來,拼命保衛,大明朝政府?一分耕耘一份收穫。明朝政府這樣對待武將,也是最終完敗的重要原因!

  • 10 # 冷兵器研究所

    八旗軍又不是賽亞人,也不是亡靈軍團,他們擊敗明軍的原因很簡單——當時的明軍根本就沒有數百萬之眾。

    明代軍隊原先以衛所為主,有500多個衛所,每個衛所的兵力是5000多人,這樣總兵力是200多萬人。這適應元末明初大規模戰爭後地廣人稀的現實,隨著經濟和人口和社會的發展,衛所制度逐漸荒廢。到了明朝中後期衛所土地大半被侵佔,衛所士兵變成了軍官的農奴,軍官的家丁變成了戰場的主力。山東的一個衛所按規定有5000多士兵,平常應該由1500多人處於戰時狀態,3500多人在耕種土地。但根據明朝文官查訪後發現,整個衛所有戰鬥力的只有主將身邊的100餘人的家丁。明朝將領將自己的族人、戰俘、蒐羅到的各種高手充當自己的家丁,這些家丁待遇豐厚,工資待遇十倍於普通士兵,打勝仗時可以幫助主將搶人頭,打敗仗時可以保護主將撤退,家丁的多少是明朝晚期一個將領最核心的資本。

    明朝末期出名的大將手下沒有幾百、上千家丁在身邊,那簡直是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晚明的家丁中也出了不少猛人,比如李如鬆手下的李寧,他在北韓戰場表現十分出色;比如洪承疇手下的孫守法,他生擒了闖王高迎祥。當然了最出名的家丁當屬努爾哈赤,正是努爾哈赤在李成梁手下當家丁期間,他學到了李成梁的兵法,熟悉了明軍的作戰特點。家丁的收入大部分靠主將的非法所得,也就是主將剋扣普通士兵的餉銀供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擔任過京營指揮官,在李自成逼近是,吳老爹就對自己老闆實話實話:“我們明面上兵力是八萬,實際上只有三萬在崗,能打的只有我家養的3000奴才。您要他們出戰可以,得加錢,不多,一口價,100萬兩”。我們在看明末史書中看到少數明軍的絕佳表現大多就是這些家丁上演的,因為他們和主將的利益真正捆綁在一起。

    (洪承疇打仗猛,全靠家丁給力)

    明末紙面上的200多萬大軍,其實九成以上都是常年領不到工資、給主將耕種土地的農奴。以遼東為例,紙面上遼東有十五萬左右大軍,實際上有戰鬥力的部隊只有李成梁、祖大壽等將門的上萬家丁。八旗軍興起後,儘管它的人數不佔優勢,但精銳部隊數量面對戰場上的明軍其實是佔優的。由於少量家丁是將領的真正依靠,所以在戰局不利時,這些將領就會爭相撤退,只要家丁部隊不受損,他們就還能當官。吳三桂就是典型,他可以帶著家丁救自己老爹,也可以在松錦之戰中搶先跑路。所以在清軍入關後,很多明朝將領就選擇了投降,因為他們的精銳真的不佔優勢。以左良玉部隊為例,他的部隊最多時號稱八十萬,實際力量是多少哪?左良玉死後他的兒子左夢庚投降了清軍,清軍一盤點才知道他的部隊總人數拖家帶口是30來萬,實際兵力是10萬左右,能符合八旗軍標準的才3萬多人。清軍入關後就是這樣收攏了大批炮灰部隊,他們採取了孤立高層,提高中層的方式徹底接手了這些部隊。昔日桀驁不馴的左夢庚、劉良佐等人都失去了軍隊的控制權,逐漸被架空。八旗軍就是這樣瓦解、並擊敗了紙面上數百萬的明朝大軍,不是八旗太牛,是明軍積重難返。

  • 11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弄清楚兩個史實。

    一、“滿清”是一個仇滿的民族情感忌諱詞,源於辛亥革命“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反清情緒,回到問題,當稱滿洲八旗軍,或者清國八旗軍。崇德元年,皇太極改金為清,改女真為滿洲。此時的滿洲清政權,是一個自立的國家,尚未正式繼承中華王朝正朔成為一個朝代。

    二、清軍並未達到大明朝,換句話說,清軍入關時,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推翻了明朝。大明朝的覆滅,當以崇禎帝上吊為標誌,而不是清軍入主中原、定鼎燕京。所以說,大明朝不是滿洲八旗軍打倒的。

    源於此,回到問題上來。

    清軍入關時,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統率的兵力不止十萬,滿洲旗兵和壯丁十二萬人左右,另有蒙古兩萬四千人,漢軍三萬三千人,總計大概是十七萬多人。漢軍中,有不少是毛文龍舊部,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以及祖大壽、洪承疇帶著降清的前明精銳。

    李自成率部六萬軍隊東征,加速了吳三桂的四萬關寧鐵騎和王永吉的數萬正規軍(《清史列傳·吳三桂傳》記載是“五十萬”)降清。

    《清宮風雲》張豐毅版多爾袞

    多爾袞和吳三桂的聯軍擊潰李自成倉皇逃出京師後,先後派出多鐸、阿濟格、豪格、何洛會等以及吳三桂、孔有德等多路大軍進攻李自成、張獻忠和南明政權。

    清軍滿漢大將協力征戰,勢如破竹,而李自成、張獻忠雖各有數十萬義軍,但要分兵迎戰清軍和南明軍的分別進攻。李自成、張獻忠死後,他們的餘部雖仍有十餘萬之眾,分別投降南明,聯明抗清,但南明內部內訌,如兵部尚書史可法不能約束劉澤清等四鎮,左良玉與馬士英的矛盾激化導致其子左夢庚率部二十萬人降清,而朱明的王爺們為爭正統相互傾軋,自我削弱反清勢力。像在長沙一役,南明重臣如大學士何騰蛟等搶功逐利,蔑視聯明抗清的李錦所率的李自成餘部,結果十多萬兵力敗給了只有數千兵力的清朝守軍。

    義軍和南明軍的內訌,以及君臣之間的猜忌和內鬥,加劇了他們的失敗程序。即便李定國有過五月內兩闕名王的佳績後,與一同降明的孫可望等矛盾加劇,最終還是敗給了尚可喜、吳三桂等多路清軍的夾擊。

  • 12 # 一枚明粉

    上面的回答都很好,就是沒有從制度角度來談軍隊數量。我就來補充一下吧。

    明清雙方軍事制度有根本上的不同,也可以理解為不是一個發展階段上。1620年的明軍很像1840年的清軍,1620年的清軍體制很像1400年的明軍體制。我們分別來談:

    1、清軍體制與清軍數量

    清軍的八旗制度,基本是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一體,動員力很強。

    長途遠征基本是三丁、五丁抽一,百公里內甚至能做到傾國而徵,松錦決戰救動員了三分之二的丁。

    這些丁基本指正軍,是要披堅執銳的,戰鬥力非常強悍。

    考慮到劫掠的作戰目標,隨軍發財,照顧甲兵的人也很多,甚至有幾倍。官方名詞為“廝卒”。

    1648年,八旗男丁346931人。其中包括滿洲55330人、蒙古28785、漢八旗及其他262816,雖然入關作戰有損失,但還有補充,所以人數並不一定減少。所以按照滿蒙三丁抽一、漢軍十丁抽一.。一次投入作戰兵力大致在六萬左右。

    加上廝卒、跟班,就在10萬左右。

    補充:八旗男丁是體制內戶口,其實許多遼東百姓是沒有編入旗籍的,基本處於農奴層次。數量遠遠超過旗人口。

    (八旗制度)

    2、明軍體制與明軍數量

    明中葉以下,明軍的世兵基本是吃一點工資,做點買賣,戰鬥力等於無;明王朝只能在既有體制上訓練選鋒,或者直接募兵。

    1638年,明朝軍隊大致有遼東軍薊遼軍25萬,宣大山軍20萬,陝西五鎮軍18萬,京軍14萬,京畿四鎮8萬。沿邊集京師周邊就有85萬,內地各省加起來額兵在50萬以上(不算鄉兵、民壯等)。是不是大明有150萬軍隊。

    但事實上,宣大山西20萬部隊,其中八萬是雜兵,負責送信、看倉庫之類;10萬是守兵,看城門,守堡臺,分散在各個地;只有兩萬部隊屬於戰兵,有野戰能力。

    (松錦作戰是明清雙方最大動員限度,明軍在17萬上下。清軍正軍在15萬上下,廝卒也不至於少)

    按照統計整個大明的戰兵在30萬左右。能投入到一個戰場的在十多萬。(野戰軍佔總兵力五分之一已經很高)

    到了南明就更差,四鎮號稱額軍12萬,還有各地雜牌軍。加上南京駐軍。多鐸南下報告明軍降兵23萬多。按照比例最多四萬野戰軍。

    這也是有人差異,為啥劉良佐投降前號稱三萬,投降後只有三千。其實差別就在這。

    總結

    軍隊數量得結合軍事制度、軍事體制、兵種分類、作戰投放能力來談。明清戰爭中,雙方軍事作戰、動員制度差別非常大。

    在單個戰場投放兵力:明軍10-15萬;清軍因距離問題6-15萬,還有同等數量的廝卒;而南明總計有戰鬥力部隊不足四萬。

    所以一對比,明軍軍事上並不佔據優勢。所以“奴之人口,不足內地一大縣”,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深挖制度,就會發現本質的區別。

    所以分析歷史要制度本位,經過分析後的資料才是有價值的資料。

    不然150萬明軍;幾十萬南明軍(至於說左良玉80萬大軍的忽略);10萬滿洲兵。驢頭馬嘴,不死一個維度的比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歷史上大多忠臣工於謀國,拙於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