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傾聽文史

    老舍的戲劇《茶館》寫於新中國成立後,為什麼把王利發寫死,可能為了批判舊社會吧,我是這樣認為的。

    故事就發生在一間不斷改良的茶館,30年來,“改良改良,越改越涼”,作者有意批判改良主義、軍閥混戰,無論政治上是誰贏了,苦的永遠是老百姓,老舍對北平的老派人士,比如王利發,秦二爺等人是挺同情他們的,戲劇結尾把我感動哭了,連窩窩頭都沒得吃,太慘了,白色的紙花,宣告生命的隕落和一個時代的終結。

    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中國古代戲曲都喜歡大團圓結局,比如湯顯祖的《牡丹亭》,杜麗娘生而可以死,死而可以生,生生死死都是為了愛情,最後還魂和柳夢梅永結同心。老舍《茶館》以悲劇結尾,引人深思。老舍早年留學英國,學習西方悲劇的寫法,也不無可能。

  • 2 # 每月弓長

    對於《茶館》這部作品來說,王利發不得不死。個人的悲劇比個人的大團圓,更具有意義。

    王利發在風燭殘年裡上吊自殺在自己的酒館裡,也是對過去舊時代必然會被毀滅的一個最好的註腳。

    王利發的悲劇是身處社會帶來的必然結局

    作為一個在底層不斷抗爭的小人物,王利發也是當時社會的見證者。為了生存,他世故圓滑。他爸爸告訴他“人緣頂要緊”。八面玲瓏,瞿穎奉承,是作為一個茶館老闆的處世哲學。但是社會的動盪,讓這些處世哲學已經無法讓王利發適應各方面的各種要求。

    王利發為人處世已經做得比很多人好了,但就是這樣一個角色,在舊時代裡都不得善終,才能凸顯出來,小人物在身處時代中的悲慘境遇。

    在戲劇作品裡面,悲劇是很重要的表現形式。

    酒神狄奧尼索斯

    悲劇淵源於古希臘,由酒神節祭禱儀式中的酒神(狄奧尼索斯)頌歌演變而來。在悲劇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盡磨難,甚至失敗喪命,但其合理的意願、動機、理想、激情預示著勝利、成功的到來。

    《茶館》故事最後,三位老人在淒涼的秋風中撒紙錢為自己送葬,每人都發出了自嘲式的自我審判。這種看起來可笑但是又可悲的實質,也是《茶館》悲劇的突出表現手法。

    老舍將悲劇和喜劇巧妙地放到《茶館》故事裡面,用喜劇的形式表現悲劇,就會產生強烈的反諷。同時也讓我們讀者生出同情,為什麼不能讓王利發善終?為什麼,明明只差半年啊!

    但是,即便王利發平安的再熬過了這半年,以他對社會的所見所聞而產生的看法,真的能讓他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嗎?

    總結

    與其說老舍《茶館》裡不讓王利發看到光明,不如說舊時代沒有光明。王利發這個角色根本就看不到未來的樣子,他無法生出希望。也就無法迎接明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確診膽管癌前一年膽管有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