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驃騎校尉83
-
2 # 歷史研習社
路易斯安那地區是法國在北美大陸的殖民地。這塊殖民地並非是指1812年美國建立的路易斯安那州,而是指從密西西比河直至落基山脈,北起加拿大,南到墨西哥灣的廣大地域。歐洲七年戰爭(1756-1763)中,法國戰敗,割讓了一部分北美殖民地給英國,為防止英國得寸進尺,它主動將路易斯安那及新奧爾良市轉交給盟友西班牙。1799年,法國拿破崙上臺,1800年,他強迫戰敗的西班牙籤訂秘密協議,歸還路易斯安那。法西密約一年後才公開,1801年5月傑斐遜風聞此事,認為路易斯安那在軟弱的西班牙手中尚且無妨,若易手軍事強國法國,將後患無窮,拿破崙會進一步“盤算加拿大“,“挑動印第安人騷擾美國邊境”。他提出,美國“必須取得通向密西西比河出海口和新奧爾良的通道,否則就將最後失去阿巴拉契亞山脈後面的一切”。(傑斐遜)
為此,美國製定了一個購買這一地區的計劃,1802年,美國與法國開始談判。不料談判非常的順利和迅速,法國政府的讓步使美華人驚訝的合不攏嘴。其實,法國是為形勢所逼,迫不得已。
首先,就在美國提出購買計劃不久前,拿破崙命令2萬大軍進攻海地,不料在海地遭到慘敗,連褲子都給虧進去了。拿破崙急需新的資金,用來繼續支撐曠日持久的戰爭。第二,拿破崙認為,法國與英國再次互掐,英國必將進攻新奧爾良乃至路易斯安那。法國在北美大陸的軍事力量非常薄弱,根本不可能守住。眼瞅著就要被英華人佔領,還不如順水推舟,賣給美國,讓英華人天狗吃月亮——無處下牙。最後,法華人從北美大陸撤出,可以集中力量,應付歐洲戰事。畢竟拿破崙的理想是統一歐洲,不是耗在北美。(拿破崙)1803年4月30日,美法兩國簽訂條約,美國付給法國8000萬法郎(約1500萬美元),從法國手中購買了整個路易斯安那地區,總面積達260萬平方公里。這筆交易,正如美國曆史學家亨利·亞當斯在《美國曆史簡介》中所說的那樣,“美國政府付出瞭如此小的代價,就獲得瞭如此多的東西”。
參考書目:1、約翰·加拉蒂《美國簡史》,紐約1981年2、《美國曆史簡介》,美國大使館文化處編譯出版,香港1982年3、吉爾伯特·菲特、吉姆·里斯《美國經濟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 -
3 # 葉子評論
其實,美國買到路易斯安娜和阿拉斯加是一樣的,都是趁火打劫的傑作!
現在的美國坐擁937萬平方公里的大片領土,但是建國之初它只有十三個州,它是透過一步步向西擴張才成為現在世界上的領土第四大國的。
然而,當我們仔細審視美國向西擴張的過程時,會發現有兩片土地,即路易斯安娜和阿拉斯加分別從法國和沙俄購買,這兩大列強都是吃肉不吐骨頭的主兒,咋就把地賣給美國了?其實在這兩片地上,美國才是那個趁火打劫的。而且美國運氣好,這些Continental大國雖然在美洲有殖民地,但是自己老家總是打仗,殖民地總是顧不上,北美又只有美國一個大國,美國買下它們的殖民地也是順理成章。
路易斯安娜——法國的無奈
話說這路易斯安娜本是法國的殖民地,然而法國在北美和英國打了場七年戰爭,把法國北美最好的殖民地加拿大拿走了。法國還不得不把路易斯安娜讓給西班牙,以補償西班牙與法國同盟後損失掉的佛羅里達。
拿破崙上臺後,法國勢力強大,又從西班牙處拿到了路易斯安娜。本來法國是想努力開發加勒比海一帶,藉此帶動路易斯安娜,沒想到法國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海地獨立了,法國本來想去鎮壓,按說也是萬無一失,但是法國軍隊在海地遭遇瘟疫,損失慘重,不得不接受海地獨立的既成事實。
這樣一來,法國想建立圍繞加勒比海的殖民帝國的圖謀就破滅了,路易斯安娜也就變成了法國的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而另一件讓法國糟心的事是,由於法國在大革命和隨之而來的拿破崙時期是動不動就要和全歐洲開戰的,此時法國眼看著它的Continental敵人越走越近,第三次反法同盟快要建立,更要命的是英國馬上就要加入。如果英國成為法國的敵人,英軍可以從加拿大南下佔領路易斯安娜,而法國不掌握海權,對英國到時候的軍事手段連增援的可能都沒有。
另外,美國剛剛建國,對領土的渴望也很灼熱。路易斯安娜就在西邊,就是美國下一步想要的物件,如果法國不能好好處理與美國的關係,美國出兵佔領路易斯安娜也並非毫無可能。
此時的路易斯安娜對法國價值已經不大,又面臨北邊和東邊兩個勁敵,拿破崙也只能同意把路易斯安娜賣給那個看上去稍微和善一點的美國,總不能白白便宜老對手英國吧!
法國就這樣把路易斯安娜賣給了美國,而這次也談不上法國有多失敗,路易斯安那購買條約1803年4月30日簽字,5月18日英國就正式向法國宣戰了。可以說,美國這次趁火打劫節奏感掐得比較好。
阿拉斯加——沙俄擴張也有極限
沙俄擴張速度和麵積都很驚人,甚至早在彼得大帝時代,沙俄就開始探索白令海峽一帶。後來沙俄移民逐漸到達阿拉斯加,進行殖民活動。但由於阿拉斯加氣候嚴寒,直到19世紀60年代阿拉斯加仍然是人口稀少的蠻荒之地,似乎沒有什麼可供開發的價值。
除了沙俄移民,來自美國和英屬加拿大的移民也逐漸來到阿拉斯加。沙俄意識到了南方的兩個鄰居——英國和美國也對阿拉斯加有所企圖,對此也十分警惕,但由於阿拉斯加離自己核心區太遠,似乎也沒有好的管束辦法。
這次美國的好運又來了。如同以前的Continental霸主法國一樣,強大的陸權國沙俄也深深介入了Continental爭端,樹敵很多,導致了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的爆發,英國、法國、撒丁王國和奧斯曼帝國聯手對抗沙俄,沒想到沙俄外強中乾,軍事力量弱,後勤差,在離本土很近的戰場被遠道而來的英法聯軍暴揍。這還不算,英法的艦隊都已經打到了遠東的堪察加半島。
沙俄很害怕英國藉機從加拿大入侵阿拉斯加。沙俄的慘敗也導致國內政局不穩,經濟壓力大,此時的沙俄統治階級急需用錢。
那怎麼辦?既然阿拉斯加快要保不住,又急需用錢,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賣掉,而買家也就只有美國了。
美國這次又趁火打劫買下了阿拉斯加,當時美國國內很多人不理解,覺得阿拉斯加除了冰雪什麼都沒有,嘲笑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蘇沃德,笑話阿拉斯加是“蘇沃德的冰箱”。至於後來阿拉斯加豐富的黃金和石油資源,就不是美華人當初購買的時候能料到的了。
-
4 # 昭楊
我反對票數最高的答案認為美國從拿破崙手裡購買路易斯安那是”趁火打劫“的結論。因為提出要出售整個路易斯安那的是法國,不是美國。而且美方作出購地決定的是派往巴黎的談判代表,他們當時根本就沒拿到總統和國會的授權。
美國擴張圖,白色為路易斯安那
事實上,路易斯安那購地案的起因是因為美國希望永久解決密西西比河使用權問題(因為美國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出產的農產品長期沿著密西西比河航道運輸出口),因此想購買新奧爾良港口和今天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以東部分一小塊土地。
但長期商談下來,有人認為法國和美國要想解決在北美的利益衝突,必須就整個路易斯安那問題作出徹底了結。然而,當時美國總統傑斐遜本人和法國外交大臣塔列朗都不同意這個決定。談判拖了兩年之久。
直到1803年,因為法國在海地的軍事鎮壓行動困難重重,再加上英法關係緊張,法國備戰的原因。拿破崙授意財政部長向美國使節提出2250萬美元出售整個路易斯安那的計劃(之前美國打算200萬美元購買新奧爾良),在巴黎的美國代表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答應此動議,才達成了購地案。
為什麼法國會將200萬平方公里土地低價賣給美國呢?看似這是賤賣,實際上價錢便宜有價錢便宜的理由。路易斯安那雖然是法華人開闢的殖民地,但因為七年戰爭中法國敗給了英國,其盟友西班牙的殖民地佛羅里達被割走。於是決定將路易斯安那轉交給西班牙作為補償。直到1800年拿破崙透過在1800年簽署的《聖伊爾德豐索密約》(Treaty of San Ildefonso),法國由西班牙輕鬆取回了路易斯安那的主權。原本拿破崙可能有在北美大展宏圖的想法,所以美國即使想購買新奧爾良港都無法成交,但國際局勢的變換讓拿破崙改變主意。
首先是英法爭霸的格局發生變化,拿破崙於1802年和英國達成《亞眠和約》,雙方結束敵對行動。這是美國提出購買新奧爾良動議後,拿破崙不急於同意的原因,因為在英法和平的情況下,沒有英國海軍的封鎖和干擾,法國還是可以進一步發展路易斯安那殖民地的,當時法國外交部長塔列朗也是持這個意見。但是1803年後,英國佔領地中海馬耳他島不歸還,英法矛盾再次加劇。拿破崙已經預見將要再次和英國為首的反法聯盟開戰,因為海軍不佔優勢,預計將無法經營北美殖民地,不如把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籌措經費。
其次是遠征海地的失敗。法國大革命開始後,法國控制的海地殖民地黑奴發動了反抗奴隸主的起義,到了1800年前後黑人起義軍已經控制了大半個海地。1802年底,拿破崙派遣妹夫勒克萊爾將軍從本土率3萬達軍前往鎮壓,結果遭遇失敗,不得不接受海地獨立的事實,小小的海地都無法制服讓拿破崙對於繼續保留路易斯安那信心更加不足。
當時,路易斯安那兩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只有60000名法國殖民者,基本上集中於新奧爾良和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一些戰略要點,對於廣袤的內地根本沒有實際控制能力。密西西比河流域生活著很多各自為政的印第安部落。因為法國殖民者的控制力度太弱,美國總統傑斐遜根本就不願承認法國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大部分地區的主權。
所以法國名義上是出售整個路易斯安那,但實際上只是出售的是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些戰略要點,美國若要獲得真正的全面管轄權,還必須自己處理印第安部落問題。
第三,出售路易斯安那有利於鞏固美法關係,拿破崙希望美國在未來的英法之中傾向法國或者至少保持中立。另外,當時英美關係並未緩和,將路易斯安那給美國不僅可以緩和法美矛盾(這個行為相當於宣佈法國退出北美大陸並把領地轉交美國),還可以加強美國的力量,這對佔領加拿大的英國其實是牽制,事實上,1812年確實爆發了英美戰爭。
綜上所述,法國廉價賣出路易斯安那,有鞭長莫及,人力兵力不足的客觀限制,也有聯美製英的外交打算。
總體上來說,路易斯安那不在當時拿破崙帝國戰略的中心,因此可以放棄,正如拿破崙1799年放棄了法國遠征埃及事業一樣。在他眼中,歐洲大陸才是法國最關鍵的爭霸舞臺。
回覆列表
從美國的觀點來談,當年的美國總統傑佛遜鑑於沒有新奧爾良港的控制權,害怕法國控制密西西比河,阻礙美國的商業輸,另一方面他也需要路易斯安那州來統一從東到西的領土。因此派遣特使到法國提議購買奧爾良島,從而試圖控制新奧爾良和密西西比河的航道。
拿破崙在1819年被放逐於聖赫拿島時自述,1804年他建立起法蘭西第一帝國自己稱帝,之前就已預見需要大筆的錢財,而且若賣路易斯安那州的西部給美國,可使美國與佔據路易斯安那東部的英國正面對抗,使在歐洲重新開打的法英戰爭,能由新大陸的美英戰爭來掣肘。
因此當美國使者抵達法國時,拿破崙對美國的提議非常感興趣,三天之內,就完成了談判,沒有任何的阻力,拿破崙就決定賣地,5月3日,拿破崙就簽定賣契,行文財政部和外交部。
不過,當初拿破崙要求價碼在五千萬到一億法郎之間,最終是以六千萬法郎成交,雖然幾乎是法國當年五分之一的財政預算,但美國並未給整數,僅僅給了一千兩百五十萬美金,因為傑佛遜扣除了法國革命者檢查美國商船,因而損失的兩百五十萬美金。而為了這塊土地,美國沒有選擇的向英國和荷蘭的兩銀行借錢,利息是百分之六。
當時法國有人激烈反對,具有烏托邦視野的當代文豪夏鐸布理昂(Chateaubriand, 1768-1848)就認為這是一大片可以保有並開發的地區。美國方面也有反對的聲音強調這片沼澤荒地的代價太高。
就這段歷史,對當時的法國,是一樁非常好的買買,因為長久以來,沒有人想要路易斯安那州,即使當時這一塊地有美國領土的一半面積,而今天又是法國的五倍大,但要照管僑民的代價實在不小。當時該州的生產力很小,氣候也差,黃熱病和沼澤地等都是問題。至於後來此地區因棉花和蔗糖致富,已經是1812年之後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