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將西話

    名高萬古,莫如孔明。許多人對諸葛亮的印象不錯,於是一提到立業,必然首推蜀漢。

    一、蜀漢真的如此?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吳主使五官中郎將薛珝聘於漢,及還,吳主問漢政得失,對曰:“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皆菜色。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至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

    這個故事發生在景元二年(261),吳國的五官中郎將薛珝出使蜀地,他發現蜀漢老百姓臉上露出菜色。菜色是什麼?就是老百姓因為營養不良、飢餓,導致臉色發青。

    並且值得注意的是,不是個別的老百姓臉上有菜色,而是“民皆有菜色”,帶有普遍性。

    公元207年,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益州是的確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民殷國富”。從212年劉備入蜀,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劉備家族統治益州約五十年何以會有如此變化呢?

    那就是蜀漢戰爭頻繁。一是劉備奪蜀,二是漢中之戰,三是夷陵之戰,四是諸葛亮平定南中,五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六是姜維九伐中原。

    常年的戰爭,糧草、兵源、錢財都來自於益州百姓。想起蜀漢發行的“直百錢”,就惡夢連連。蜀漢百姓苦不堪言,真可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由此可見,蜀漢並非立業之地。

    二、東吳又怎麼樣呢?

    據《三國志 孫權傳》記載,黃武五年(226年)春,令曰:“軍興日久,民離農畔,父子夫婦,不聽相卹,孤甚愍之。今北虜縮竄,方外無事,其下州郡,有以寬息。”

    以上史事至少說明了好幾個事。首先是,東吳有比較長期的戰爭。

    自魏文帝曹丕病故之後,吳大帝孫權攻江夏、戰石亭、徵合肥、決芍陂、襲六安、擊柤中等不下九次北伐。較蜀北伐,規模大,耗兵糧大。

    其實,東吳不僅與魏、蜀作戰,發生在境內的戰爭也比較多。肅清山越的鬥爭從未停歇。《三國志 諸葛恪傳》記載:“自前世以來,不能羈也。皆以為難。”

    其次是,說明東吳老百姓兵役、勞役負擔十分沉重,生活困苦。

    如果你想在東吳立業,那麼,你可能經常在戰爭的環境中,這樣一來安全指數必然下降。

    三、曹魏適合於立業嗎?

    其實,自曹操秉政以來,魏國境內叛亂頻繁。《三國志 何夔傳》言長廣郡發生“牟平賊”從錢叛亂,“夔率郡兵與張遼共討定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南陽間苦徭役”,於是侯音執太守東里袞與吏民共反。

    次年春正月,曹操病死洛陽,因“士民頗苦勞役,又有疾癘,於是軍中騷動,群僚恐天下有變,欲不發喪。”

    曹丕繼位以來,說:“聞比來東征,經郡縣,歷屯田,百姓面有飢色,衣或短褐布完”。

    所有情況,都反映了勞役之重已經使百姓難以忍受,老百姓生活艱苦。

    到了魏明帝曹叡時,特別是蜀相諸葛亮死後,魏西方大患解除,曹叡大修洛陽,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高十餘丈,使百姓“力役不已,農桑失業”。可以說曹魏敗落,起自魏明帝曹叡。

    所以,立業在曹魏時期,難以有可靠的保障。

    那麼,在群雄逐鹿的東漢末年,就安不下一張立業的桌子了嗎?

    據《資治通鑑》記載了東吳大臣張悌的一段話:“司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苦,民心歸之亦已久矣。”

    說明了司馬家族自掌控曹魏政權以來,採取了一些輕徭薄賦的措施,司馬懿還大將提拔底層軍官,如鄧艾、石苞、州泰等。

    由此可見,在司馬氏時代,立業無論是做個平頭百姓,還是從軍都是很有出路的。所以,三國歸晉,不是沒有道理的。

    小結:在群雄逐鹿的東漢末年,要想立業,戰亂頻仍的蜀漢、東吳都不是最佳之選,說不定就搜刮的一毛不拔。曹魏時期,干戈不息,說不定就要被捉去“鑿冰”。

    相比較而言,只能說司馬氏統治下,立業還是有一片天地的。

  • 2 # 醉裡挑燈看世界

    我會選擇在大別山區建立功業。

    首先,大別山離曹魏之中原,孫吳之江東,劉備之荊襄都特別近,可於三國混戰時坐收漁翁之利,進則直搗黃龍,退則據山自守。

    其次,三國混戰時可廣招附近交戰區流民,發展壯大自己,待其三敗俱傷之後可以聯合一家攻另外一家,搶奪地盤。

    最後,也是最主要的,大別山區附近安徵潛山有美女二喬,可以棄江山於不顧,娶二喬以終老。

  • 3 # 秦國尉

    在三國當中,不是每一塊地盤的份量都是一樣的。有的地盤處於重要的戰略要地,像荊州,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有的地盤盛產軍隊,像西涼,就是三國騎兵的重要來源;也有的地盤什麼都沒有,這種就比較多了,像劉備之前待過的新野,就是這種沒什麼特點的城池。這些地盤被爭奪的次數不會很多。當然,對於那些富裕的地盤,情況則完全不同。而在三國中,至少有三塊富裕地盤被不斷爭奪。

    冀州

    冀州的歷史非常早,被稱為“華夏九州之首“,可見它的地位和歷史淵源。

    這是一塊非常龐大的地盤,在東漢末年,它包括了今天的北京、河北、遼寧、山西、陝西、天津,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這是不僅在地理位置重要,且資源也異常豐富的地盤。

      在漢朝的時候,中國的經濟基本還是集中北方。北方是當時最繁華的地區,不僅人口多,而且這裡的耕地面積也不少,物產豐富。東漢時期,這裡原本是韓馥的領地。

    袁紹仗著自己本事大,趕跑了韓馥,自己佔領了冀州。他也依靠冀州的富饒,一度成為東漢末年,實力最強大的諸侯。

      就來拿曹操在當時跟他相比,也有很大的距離。所以,在官渡之戰爆發以前,曹操才會那麼沒有信心。

    而曹操後來能夠穩定北方,冀州對曹操的支撐,也是非常的重要。

    漢中

    漢中是蜀地的一個重要屏障。它與關中相連,劉邦當年就是依靠漢中發家,最後打敗項羽。不過,跟冀州不同,漢中的富裕,除了它本身有一定的資源,更大的原因還是治理有方。

    張魯本人是五米鬥教的傳入,他在漢中積極傳教,借用五斗米教,穩定漢中。

    再加上張魯性格較為寬和,政令也不是那麼嚴苛,得到漢中百姓的支援。

    因為漢中的穩定,所以在三國時期,關中難民曾多次湧入漢中。

    這些人的到來,雖然會增添漢中的負擔,但也增加了漢中的人口。

    在張魯時期,漢中擁有十萬戶人口,算是相當的不錯。

    益州

    益州這塊地方可以富裕,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跟益州的治理有關。

    益州是從劉璋的父親劉焉開始,便逐步獨立出去的。劉焉透過奏請漢靈帝,在全國立州牧,從而把益州的大權抓在自己手裡。

    從此,益州也開始在亂世中,獨立的發展起來。因為穩定,益州也曾吸收過不少逃難的百姓,從而增加益州的人口。

    而且,益州又是一個非常適合耕種的地方。諸葛亮說”益州沃土千里“,可不是憑空說出來。從劉焉到劉璋,益州雖然經過不少波折,但總體還是穩定。

    而劉璋的個性雖然軟弱,但也沒造出什麼大亂子。所以,益州還是可以平穩發展。成為當時的一個富饒之地。

  • 4 # 雲不出

    哪裡沒戰爭在哪裡過。可以先在荊州劉表的南陽生活,因為諸葛亮在那裡。曹操南下南陽時候,可以遷到許昌生活。如此基本一輩子就差不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追女生送什麼禮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