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宗吾說過“孟子的性善說,荀子的性惡說,俱是一偏之見,我所講的《厚黑學》,自然是更偏了,其偏的程度,恰與王陽明“致良知”之說相等;讀者如果不明瞭這個道理,認真厚黑起來,是要終歸失敗的,讀者能把我著的《心理與力學》看一下,就自然明白了。但是我們雖不想實行厚黑,也須提防人在我們名下施行厚黑,所以他們的法術,我們不能不知道。”
3
回覆列表
  • 1 # 四季影像

    兩者都是大師,作為後來者,無論學識還是理論水平都無法望其項背,但事情就是這樣,越是高人,大家越是想研究明白,他們究竟是如何“成功”的?說一下,自不量力的觀點,希望大家權當笑料。

    無論是 “高人”還是我等草民,都是這個世界上一份子,都有力所不能及的事,再高的理論,也不能說服世上所有人。

    個人覺得無論是孟子的性善說,還是荀子的性惡說,還是李宗吾的"厚黑學“,無非是在竭力透過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解釋這個莫名其妙的世界。

    他們說的只是他們的人生體驗,總結出來的經驗理論,有些道理可能是世界的本來規則,基本大道,怎麼麼解釋都沒有錯,我們只有吸收他們的理論,然後對自己再體驗,再總結,才能適合自己。

    善與惡 我認為是事物的兩個本來的面孔,就像瞎子摸象的故事,誰先摸到了善 就認為是善,誰先摸到惡 就認為是惡。李宗吾先生,認為”厚黑“才是人混社會的最高境界,為何我們又因為悽美善良的故事流淚?!只能說,心存善念,透視厚黑,看見未來。

    套用蘇軾的一首詩:”題西林壁“ --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的這首詩,我認為是解釋人生的最好角度。每個人生存的環境不一樣,接觸到的人物不一樣,經歷的事情不一樣,決定了,每個人的生命個體體驗生命時,就會有不同的經驗和教訓,總結起來,總能找到自己認可的人群,但同時就否定了,另外的不認可的人群。

    細細品味,從小接受的教育,大人很多教育我們這個,這樣做是對,這樣做是不對的,假若你停留在”大人“的經驗中,你永遠不能成長為你自己!我們要透過不斷地否定前人的經驗理論,否定自己已知的思維模式,才能不斷的成長。

  • 2 # 樂活光陰

    李宗吾厚黑學說的文化背景是,西學壓境如洪水猛獸,各路文化精英紛紛全盤歐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似乎都已落伍,他的“性惡說”託名於荀子,從學術角度沒什麼傳承,與王陽明也在學理上也夠不成批判性的對立,不過拉個有名頭的借勢而已,可以作為政治謀略之類參考,不是學術正路,江湖文化而已。

    可以理解為,看似以中學為體的個人獨創,實質上屬於“殖民文化”,是人口論、進化論、馬基雅維利學說的“中國山寨版”,借三華人物表達庸俗的社會達爾文弱肉強食的理論,用中國元素重新包裝,很適合中外閒適人士雅俗共賞,記得林語堂先生是把李宗吾的文章當好的“幽默”文學欣賞的。很獨到的解讀方式,也僅至於此。這一解讀方式被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發揮的淋漓至盡,色香味俱全,成為全華人民的視聽盛宴,不亦樂乎,一塌糊塗。

    至於各人在什麼年齡層次解讀是個人的事,正如我的有些掃興古板的解讀!

  • 3 # 別人雲亦云

    你理解成極端也對,但是要明白下他們的出發點,王陽明支援性善論,讓大家致良知;李宗吾說性惡論,讓人直面黑暗,從而躲避黑暗。其實都是為了讓人向善,但是手段來說李宗吾更偏,如果不明白要點,去行厚黑權謀,很容易害人害己,很多人不懂,就會陷入偏門。王陽明說人有良知,能知善惡是非,良知被環境矇蔽了,所以我們要恢復光明的良知,反省和事上磨練,符合孟子之後儒學思想,偏的不明顯,不過是有點過於強調良知(普通人辨別良知不一定準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消費券,還是發現金,你認為哪種形式對人民生活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