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旅行中國
-
2 # 亂彈廣場
樂毅是燕華人,是燕國的名將。燕國地處北地,一直受到齊國的威脅,恫嚇。後來燕國派出間諜蘇秦挑撥離間各國之間的矛盾,更是挑撥齊國和秦國開戰,齊國沒打過秦國。燕國趁機聯合諸侯討伐齊國,樂毅是燕國將領下齊七十餘城。樂毅一戰成名
-
3 # 驄驄濄愙
簡單概括:今河北人,樂羊之後,文武雙全,打遊戲時,有的開發者定的武力72,智力90,統帥89,政84,德90,著名的戰役就是統帥燕國大軍連下齊國70餘城就剩下即墨還有那個什麼城來著,沒有攻下,後齊國採用離間之策,燕君聽信讒言,棄用樂毅,使齊國有機可乘,出現了歷史著名的田單火牛陣大燒燕國軍,復收國土,後燕國.....算了,史記上有記載,自己去看吧……
-
4 # 共賞五千年
樂毅,樂氏,名毅,字永霸。可以說是“三國”人,但一直居住在靈壽(今屬河北靈壽),也可以說是靈壽人!魏將樂羊後裔,先祖樂羊為魏國開國君主魏文候手下的將領。曾率兵攻取中山國,因功被封在靈壽,因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裡。中山復國後,又被趙武靈王所滅,樂毅也就成了趙華人。在趙國受到舉薦,後來覺得在趙國不太受重用,於是在“沙丘之亂”時,其乘機離開趙國前往魏國,到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當了大夫。
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深得趙人推崇。樂毅可以說文韜武略,文武雙全吧!不但道德品質優秀,而且在軍事理論與實踐方面有比較高的造詣,其代表著作有《報燕惠王書》!是戰國時代燕國的著名軍事家,輔佐燕昭王,被封為昌國君。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
5 # 狼煙一九三一
樂毅:戰國時期靈壽人(今河北省靈壽縣東北)燕國大將,著名軍事謀略家,趙國將門之後,少聰穎,喜兵法,因趙武靈王內亂,避禍入魏,魏王任大夫,後出使燕。時燕昭王築黃金臺,拜郭隗為師,招賢訥士,精兵簡政,以圖自強,知樂毅有大才,聞名天下,遂以禮相待,以誠相見,互剖肝膽,虛心請教,優禮有加,毅見燕昭王有雄才大略,又虛懷若谷,善納諫言,明晰事非,用人不疑,對已更是引為知己,遂委身燕國,以報知已,以展抱負。燕昭王更是委以重任,聘為亞卿,位居燕大將騎劫之上,樂毅積極為昭王整軍備戰,積蓄力量,以待時機。時天下霸主齊湣王,驕橫自恣,內欺於民而失信,外擴張領土,以大欺小連年征戰,結怨於諸侯,國內奸臣當道,賄賂公行,朝綱混亂,湣王昏庸,結果民怨沸騰,齊國霸態勢如江河日下。燕昭王認為時機成熟,欲舉兵伐齊,問計於樂毅,毅日:齊系霸主之餘,地廣而人眾,根深而民武,習兵法,善攻戰,對此大國,雖有內患,僅憑一國之力,恐難取勝,如大王定要取齊,須合趙魏秦韓五國之力,孤立元兇,方可取勝。於是昭王派樂毅去趙,使趙聯秦,派劇辛去魏聯韓,各國怨齊日久,均表贊同。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舉全國之兵,合秦,趙,魏,韓五國之力,興兵伐齊,齊湣王率齊國主力迎聯軍於濟水(今山東濟南西北),兩軍對陣樂毅親率燕軍猛攻,秦將白起,趙將廉頗,魏將晉鄙都是當時名將一起隨樂毅大破齊軍,直殺得屍橫原野,血流成渠,齊湣王大敗,逃回都城臨淄,毅遣歸聯軍,獨率燕軍窮追不捨,孤軍深入,遂圍臨淄,舉城驚恐,湣王棄國都奔衛,後又去魯,最後逃奔莒城固守。樂毅入臨淄,虜獲頗豐,悉數運回燕國,燕昭王坐鎮燕國,見捿報頻傳,後見攻破齊國都,大喜,遂親至濟水慰軍,以鼓士氣,為謝樂毅之功封樂毅為昌國君。樂毅不負眾望,半年內連下七十餘城,僅剩即墨,莒城,聊城未破,樂毅採取了圍而不攻之術,對已佔領之地採取減賦稅,廢苛政,尊風俗,護文化,善名流,收人心。欲從根夲上瓦解齊國,正當旗開得勝,大張旗鼓,勝利在望之時大幹一番事業的關鍵時期,燕昭王病故,燕惠王即位,燕惠王為太子的,與樂毅不睦,惠王登基後,樂毅被騎劫誣均,又中齊國大將田單反間之計,燕惠王遂派騎劫收樂毅兵權,樂毅長嘆: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遂面向去趙國,趙惠文王見樂毅來歸,以上卿之禮待他,封他為望諸君(今河南商丘東)。樂毅客居趙國。
騎劫寡恩少謀,又狂妄自大,他來齊國,一改樂毅策略,激起民變,又被田單用火牛陣攻破,騎動兵敗齊將田單乘勝追擊,收復失地,燕軍大敗,燕惠王后悔莫及,欲招回樂毅,樂毅作書答謝,後樂毅作燕趙兩國客卿,往來於兩國之間,從事兩國溝通外交事宜。樂毅後代遂居趙,現在河北省邯鄲市東南有大小樂堡是其後代居住之地,趙國在現邯鄲市叢臺公園,築有望諸謝亭臺,臺上有一建築叫舞劍房以記念樂毅。一九九三年遊叢臺我曾有一首小詩以記念此行,今錄於後。《望諸謝》望諸謝坐落於叢臺西,夲是燕將樂毅故居,樂毅客居邯鄲,曾於此舞劍,今故名舞劍房。
舞劍房內風如舊,曾是刀光劍影,當年英雄薈萃,一時多豪傑,數靈王,趙奢,更有平原,廉頗,算信陵,春申,七國雄傑俱往矣,空留這塵封臺謝,任後人憑傷!
-
6 # 歷史告訴你
看了這麼多回答,你們都忘了一點,樂毅是華人!
他出生在中山國,就算他中山國籍吧。
樂毅的身世其實本身就很複雜,今天我就來起底一下。
先來看他的姓,子姓,樂氏。看過我之前文章《商人後裔》的會知道,子姓是商湯的後代。商湯和堯、舜、禹合稱為“堯舜禹湯”,金庸的《鹿鼎記》裡面韋小寶說的是“鳥生魚湯”。
商被周滅以後,商王室的後裔被封於宋(此處略過武庚),建立宋國。
宋戴公的一個兒子叫公子衎,字樂父。後來他的子孫以他的字為姓,形成“樂”氏。
樂氏子孫的一支後來遷居到魏國,出了一個名將,叫樂羊,和吳起同時代。樂羊有個兒子叫樂舒,跑到中山國去做了將領。這種情況在春秋戰國是很正常的。
不巧的是,魏、中山兩國剛好又爆發了戰爭。樂舒率軍殺死了魏相翟璜的兒子翟靖,翟璜不計前嫌,推薦自己的門客樂羊為將,討伐中山。中山國君一怒之下,殺死了樂舒,並把他煮成人肉羹,送給樂羊品嚐。樂羊為表和樂舒無任何感情,竟一飲而盡。
此後,樂羊攻陷中山國都,中山國滅,樂羊因功被魏文侯封於中山靈壽,從此,其後代世居於此。
後來中山復國,又歸於中山;中山被趙所滅,又歸於趙國。
中山被趙所滅是趙惠文王在位時期,而樂毅出生在趙惠文王的父親趙武靈王在位時期,所以樂毅是中山華人。
也許是因為趙惠文王得位不正(武裝奪權),也許是樂毅還有魏國情節(樂羊是魏華人),樂毅離開趙國來到魏國效力。
剛好這時,齊國利用燕國的“子之之亂”,攻陷燕國都,燕國最有作為的國君燕昭王上位。
燕昭王築“黃金臺”,延攬天下能士,力圖一雪前恥。
恰巧,當時魏昭王派樂毅出使燕國,燕昭王一眼就看上了樂毅,誠懇請求樂毅留下,一起創業。也許是良馬一直不遇伯樂,樂毅放棄了魏國,從此就留在燕國。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樂毅幫助燕昭王富國強兵,又合縱將不可一世的齊國打殘。
樂毅的結局就和他的先祖一樣,他因燕惠王的猜忌隻身逃到了趙國,而他的家室全部留在了燕國。後來燕惠王封樂毅的兒子樂間為將,父子倆又分別成為敵對國的將領,樂氏悲劇重現。
樂毅文武全才,既是文官又是武將。
-
7 # 秦徵說
:亂世出名將,盛世多名臣。他就是一個治國能臣,濟世良將,文武雙全,諸葛亮的偶像,諸葛曾自比漢代的“管仲樂毅”
樂毅(yuè yì),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回覆列表
樂毅(yuè yì),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武將。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生平往事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斯,魏國開國君主)手下的將領。曾率兵攻取中山(參見魏滅中山之戰),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死後,葬於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裡。中山復國後,又被趙武靈王所滅(參見趙攻中山之戰),樂毅也就成了趙華人。
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趙國曾有人舉薦他出來做官。到了武靈王在沙丘行宮被圍困餓死後,他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
後來他聽說燕昭王因為子之執政,燕國大亂而被齊國乘機戰敗,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齊國,不曾一天忘記向齊國報仇雪恨。燕國是個弱小的國家,地處偏遠,國力是不能克敵制勝的,於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禮賢下士,他先禮尊郭隗藉以招攬天下賢士。正在這個時候,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燕王以賓客的禮節接待他。樂毅推辭謙讓,後來終於向燕昭王敬獻了禮物表示願意獻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為亞卿,他擔任這個職務的時間很長。
合縱攻齊
當時,齊愍王很強大,南邊在重丘戰勝了楚國宰相唐眛,西邊在觀津打垮了魏國和趙國,隨即又聯合韓、趙、魏三國攻打秦國,還曾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又擊破了宋國,擴充套件了一千多里地的領土。他與秦昭王共同爭取尊為帝號,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東帝的稱號,仍歸稱王。各諸侯國都打算背離秦國而歸服齊國。可是齊愍王自尊自大很是驕橫,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認為攻打齊國的機會來了,就向樂毅詢問有關攻打齊國的事情。樂毅回答說:"齊國,它原來就是霸國如今仍留著霸國的基業,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可不能輕易地單獨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聯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一起攻擊它。"於是燕昭王派樂毅去與趙惠文王結盟立約,另派別人去聯合楚國、魏國,又讓趙國以攻打齊國的好處去誘勸秦國。由於諸侯們認為齊愍王驕橫暴虐對各國也是個禍害,都爭著跟燕國聯合共同討伐齊國。
樂毅回來彙報了出使情況,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樂毅於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
齊愍王聞報,親率齊軍主力迎於濟水(在今山東省濟南西北)之西。兩軍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攻。齊愍王大敗,率殘軍逃回齊國都城臨淄(參見濟西之戰)。樂毅遣還遠道參戰的各諸侯軍隊,擬親率燕軍直搗臨淄,一舉滅齊。謀士劇辛認為燕軍不能獨立滅齊,反對長驅直入。樂毅則認為齊軍精銳已失,國內紛亂,燕弱齊強形勢已經逆轉,堅持率燕軍乘勝追擊。率軍追擊,果然令齊國大亂失度,齊愍王拜逃。
連戰連克
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愍王見臨淄孤城難守,就逃跑到莒邑並據城固守。樂毅單獨留下來帶兵巡行佔領的地方,齊國各城邑都據城堅守不肯投降。樂毅集中力量攻擊臨淄,拿下臨淄後,把齊國的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部奪取過來並把它們運到燕國去。燕昭王大喜,親自趕到濟水岸上慰勞軍隊,獎賞並用酒肉犒勞軍隊將士,把昌國封給樂毅,封號叫昌國君。當是燕昭王把在齊國奪取繳獲的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繼續帶兵進攻還沒拿下來的齊國城邑。
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燕國前所未有的強盛起來。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 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
功敗垂成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瞭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只兩個城邑罷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準備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憂的,只怕別的將領來。"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樂毅心裡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趙國把觀津這個地方封給樂毅,封號叫望諸君。趙國對樂毅十分尊重優寵藉此來震動威懾燕國、齊國。
齊國田單後來與騎劫交戰,果然設定騙局用計謀迷惑燕軍,結果在即墨城下把騎劫的軍隊打得大敗,接著輾轉戰鬥追逐燕軍,向北直追到黃河邊上,收復了齊國的全部城邑,並且把齊襄王從莒邑迎回都城臨淄。
燕惠王很後悔派騎劫代替樂毅,致使燕軍慘敗損兵折將喪失了佔領的齊國土地;可是又怨恨樂毅投降趙國,恐怕趙國任用樂毅乘著燕國兵敗疲睏之機攻打燕國。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同時向他道歉說:"先王把整個燕國委託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戰敗齊國,替先王報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沒有不震動的,我哪裡有一天敢忘記將軍的功勞呢!正遇上先王辭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誤了我。我所以派騎劫代替將軍,是因為將軍長年在外,風餐露宿,因此召回將軍暫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計。不想將軍誤聽傳言,認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拋棄了燕國而歸附趙國。將軍從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麼對得住先王待將軍的一片深情厚意呢?"
為此,樂毅慷慨地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書中針對惠王的無理指責和虛偽粉飾,表明自己對先王的一片忠心,與先王之間的相知相得,駁斥惠王對自己的種種責難、誤解,抒發功敗垂成的憤慨,並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為昏主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爭精神。
於是燕惠王又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於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樂毅死於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