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朝文社

    南唐的開國皇帝是南唐先主、烈祖李昪。

    南唐之所以為大家所熟知,其亡國之君後主李煜功不可沒,而事實上,他的建立者李昪也是一位不得了的豪傑,或者說是一位糅合王莽、曹操、朱元璋於一體的資深政治家。

    李昪的真實出身無從考證,按其稱帝后自身的說法,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

    但是這位王孫的童年並未享受過錦衣玉食,小字彭奴的李昪,反而是在唐末這個大動盪的光景裡,成為了一位流浪兒,流浪於濠州、泗州間。

    藩鎮割據葬送了大唐的江山,可是卻也成就了彭奴這位落魄的王孫。得益於唐末五代時期養子風尚的流行,這位流浪的李家子,被割據江淮的楊行密收為養子。可惜好景不長,因天資卓著而又刻苦上進,彭奴自然而然就被楊行密的那些爭寵的兒子們所排擠。

    也許是冥冥中天佑大唐,彭奴並未被拋棄,而是被楊行密交由麾下將佐徐溫撫養,於是,彭奴就又有了一個新名字:徐知誥。

    與五代時期,大多數人過分崇尚武力不同,徐知誥更愛讀書,也更加知道文人的重要性。文化底蘊的不同,使得他與周圍的臣吏將帥在一起時,顯得尤其的鶴立雞群。

    公元905年,楊行密猝然離世,徐溫因緣際會之下執掌了朝政。當徐溫執掌大權後,對楊家的忠臣大肆迫害,並逐步在重要職位上安插親信,但是他卻並不如何信任自己的這位義子。史書上對徐溫的評價是:“溫雖奸詐多疑,而善用將吏。”

    專權之後,徐溫為了自身安全考慮,命長子徐知訓在揚州監視楊氏君臣,而自己駐留在老巢金陵來遙控指揮朝局。

    但是在公元918年,徐知訓突然死於兵變,徐知誥抓住機會,迅速帶軍平叛,掌握住了楊吳政權的中樞,而且他禮賢下士、寬緩刑罰、廣施恩信,使得民心已經漸漸的歸入徐知誥手中。

    待到公元927年,徐溫病死,吳王在徐家的操縱下稱帝登基,徐知誥被任命為為太尉、中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成長為權傾一國的權相,而其年紀尚不足四十。而擺脫了徐溫的桎梏,得以徹底主政的徐知誥,並未繼續迫害楊氏老臣,而是對他們加以籠絡,並對南下江淮避禍的中原士大夫予以結交,在吳國的框架下形成了自己的小朝廷。

    公元937年,時機已然成熟,徐知誥便以齊王的身份,接受了吳帝的禪讓,建國登基,國號“大齊”。

    此時,五代中的後唐已經亡國,徐知誥就恢復了舊姓李氏,更名為李昪,並將國號更為“唐”,以嗣大唐正統,史稱“南唐”。

    南唐建立後,李昪志在保境安民,無意去開拓疆域。同時他奉行與鄰和睦,致力於化解與吳越的爭端。

    當然,這並不是說李昪就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人,事實正是與此相反,他的野心非常大。

    李昪奉行的國策,其根本目的是和諸葛武侯《出師表》不謀而合的。現在的休養生息是一種以逸待勞,而“待天下有變”,就派大軍北伐中原,一舉定乾坤。至於與鄰為睦,不過是防止大軍北上之時,後院起火罷了。

    當然,後來的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就完全被溫柔鄉所侵蝕,將這一基本國策,拋之於腦後,收穫的自然就是亡國之嘆、黍離之悲。

  • 2 # 己齋論史

    南唐末天下大亂,藩鎮割據。其中,楊吳(南吳)是江南較有實力的藩鎮之一。吳國在楊隆演嗣位後,政治混亂,人心不穩。大將徐溫透過權力鬥爭逐漸獨掌吳國大權。海州人徐知誥,少孤流落,後來被徐溫收為養子,並且藉助徐溫的勢力掌握了吳國的政柄。徐知誥一方面對楊氏舊臣竭力懷柔,“高位重爵,推與宿舊”;另一方面則積極扶持自己的勢力。大力招徠、獎拔北來士人。南唐政權中著名的北方人士如韓熙載、常夢錫、馬仁裕、王彥鑄、高越、高遠、江文蔚等,都於此時聚集起來。其次,江南一帶的著名人士如宋齊丘、陳覺、查文徽、馮延巳、馮延魯、邊鎬、遊簡言、何敬塗等,都是此時由徐知誥一手扶植起來。經過20年苦心經營,徐知誥不僅大大緩和了楊氏舊臣的敵對情緒,而且拉攏起支援他的北方人與江南人兩大勢力,所謂“羽翼大成,伸佐彌眾”。終於在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誥廢黜吳帝楊溥,登上皇位,國號大齊,年號昪元。“上下順從,人無異意”,“國中夷然無易姓之戚”。次年,徐知誥改姓名為李昪,改金陵府為江寧府,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以金陵為國都,以原來的楊吳都城揚州為東都,在金陵稱帝,建國號為唐,史稱南唐。[2]於是,在亂世之中,以繼承唐祚為己任、求天下一統的大唐國走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唐得國後,唐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為其基本國策,休兵罷戰,敦睦鄰國,與毗鄰諸國保持了較為平和的關係。同時結好契丹以牽制中原政權。江南地區於是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社會生產逐漸復甦並迅速發展。同時,政府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商業。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在手工業方面,南唐的紡織業、印染業、礦冶業、製茶、造紙、曬鹽、造船、金銀陶瓷、文具製造等,均有突出成就。不僅產量高,而且工藝精細,湧現出許多名產上品。

    烈祖的“息兵安民”國策,造就了江淮地區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南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同時,南唐也是一個藝術的王朝,它在文學、美術、書法、音樂等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李昪設太學,興科舉,廣建書院、畫院。安定、富強的南唐,成為飽經戰亂滄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棲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書服盛於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風”。“北土士人聞風至者無虛日”。南唐的社會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國甚至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割據政權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升元七年(公元943年),烈祖李昪駕崩,子李景(初名景通)繼位,改名李璟(公元916~961)即唐元宗,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這一時期中,戰禍頻起,而吳越的軍事行動往往與中原政權互相呼應。為了對付吳越,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南唐乘閩國內亂之機出兵佔據建(今福建建甌)、汀(今福建長汀)、漳(今屬福建)三州,滅亡閩國,俘閩王延政。形成了對吳越三面包圍的形勢。而吳越也乘勢出兵與南唐爭奪閩國之地,並奪得福州(今屬福建)。保大七年,淮北因處於晉、漢朝代交替的混亂之季,李璟見有機可趁,派皇甫暉出海、泗諸州招納正相互混戰的各路豪強武裝和因戰亂四散的流民。保大九年,馬希粵與馬希祟兵戎相見,南唐遂藉機出師,一舉滅楚,馬希崇降。後來,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唐軍,(以後劉言被其部下殺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又先後統治湖南)繼續據有湖南,楚地得而復失。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周朝三度入侵南唐,南唐始終處於被動防禦的不利局面。壽州一戰,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周軍勢如破竹,遂攻佔泗、濠、楚等州,唐軍一潰千里,淮河水軍全軍覆沒。李璟上表柴榮自請傳位於太子弘冀,請劃江為界,南唐盡獻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兩縣。同時,南唐對大周稱臣。為避周朝鋒芒,李璟遷都洪州,稱南昌(今屬江西)府,自此大唐國力大損,不復大國之強盛。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駕崩,因太子弘冀已亡,李煜(初名從嘉,937~978)繼位,復都金陵。此時的南唐國內政治、社會矛盾積重難返。經濟上,自淮南戰敗後,南唐每年要向中原繳納高額貢奉。南唐原先地跨江南江北,南北之間的經濟有互補性,如江南乏鹽,而江北產鹽。而失去淮南後,南唐不僅失去了重要的鹽產地,還要花巨資向中原政權買鹽。財政上的窘迫,使南唐政權不得不加重賦稅,以至怨聲載道。南唐轄境之的人民對李後主時期繁重的賦稅記憶深刻,直到北宋統一之後許多年,還在提起當年的南唐連鵝生雙子、柳樹結絮都要課稅。南唐後期的政治也日益混亂。隨著新主登基,朝廷內部新一輪的黨爭開始了。當宋軍從周圍步步緊逼時,南唐仍陷於這樣週而復始的政治內耗中,人心渙散。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顯然不通曉政治,這時便把國政託付給做太子時的幕僚張洎。宋滅南漢後,置南唐於三面夾擊之中。後主李煜為自保,明臣服,暗備戰,在遣使向宋請受策封的同時,將兵力署在長江中下游各要點,以防宋軍進攻。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趙匡胤以李煜拒命來朝為辭,發兵10餘萬,三路並進,趨攻南唐:東路吳越王做為昪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率數萬兵自杭州北上策應,並遣宋將丁德裕監其軍;中路曹彬與都監潘美率水陸軍10萬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長江東進;西路王明為池、嶽江路巡檢、戰棹都部署,牽制湖口唐軍,保障主力東進。後主李煜過於依賴長江天險,坐失利用宋軍渡江時反擊的機會。十月,宋軍順利渡過長江。採石、秦淮河、皖口三戰,南唐屢戰屢敗,在長江中游的精銳兵力全部喪失。

    開寶八年三月,宋軍攻至金陵城下。六月,吳越軍隊攻陷金陵東面的門戶潤州。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圍之中,後主急召外地軍隊救援金陵。然而,這一切都為時已晚。十月,由江西趕往金陵的15萬水軍(朱令贇部)在湖口一戰中幾乎全軍覆沒。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斷,成了一座孤城。而後主仍執意守城到底。圍城之中的金陵,糧食乏,士氣低落。十一月十二日,北宋曹彬大軍開始從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襲宋軍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軍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兩年多以後,吳越王錢俶應宋太宗趙光義之邀,赴北宋都城開封。五代十國的歷史終於結束。

    有人說,如果可以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古代的某個片段生活,那麼最應該選擇的就是宋代。因為當時物質富足、藝術繁榮、社會生活豐富多彩。事實上,宋代的這些為後世人們嚮往的風貌在南唐已經頗現雛形。南唐和宋朝相仿,一方面是國勢日危,不斷地喪失土地,另一方面卻是歌舞昇平。所以,如果不必擔憂那日益逼近的中原軍隊的腳步,那麼南唐會是一個最適宜生活的時代。

  • 3 # 萌萌saturn

    李昪。 李昪(888年—943年),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時期南唐建立者。本為孤兒,為楊行密於爭戰中所擄,並以為養子,而楊行密諸子不能容,遂將其給予徐溫(一說為徐溫所擄,並以為養子),並改名徐知誥。南吳時期,因功累升升州(今江蘇南京)刺史、潤州(今江蘇鎮江)團練史,徐知誥為政寬仁,又能節儉自處,獎勵農桑,因此府庫充實。當時,徐溫居升州,並以徐溫長子徐知訓居南吳都城揚州(今江蘇揚州)控制南吳政權,天祐十五年(918年)徐知訓因驕傲荒淫為朱瑾所殺,徐知誥就近自潤州渡長江平變,自是徐溫乃以其代替徐知訓留揚州,日常政事皆由徐知誥處斷。徐知誥在揚州,一反徐知訓之作為,恭敬事奉吳王楊隆演,並且謙卑對待士大夫,對待部屬寬大,生活十分儉僕,並以宋齊丘為謀士,改革稅制,因此國家遂漸富強,人心歸附。南吳順義七年(927年)徐溫去世,徐知誥與徐溫親子徐知詢爭權,徐知誥趁徐知詢入朝的機會,將其扣留,自此完全掌握南吳政權。天祚元年(935年),進封齊王。天祚三年(937年),改名徐誥。同年,篡奪南吳政權,即皇帝位,建立南唐,改年號升元。升元三年(939年),恢復原姓,並改名李昪。李昪登帝位後,勤於政事,並興利除弊,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然而因服用方士丹藥中毒,個性變得暴躁易怒。升元七年(943年)背上生瘡,不久病情惡化去世,諡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祖,子李璟繼位。

  • 4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不堪的時期。自唐朝末期混亂開始,從唐亡計算到趙匡胤建立“宋朝”結束,短短的五十多年時間裡“諸藩混戰割據,群雄逐鹿爭雄”――立足“主統”中原地為主的經過了先後“五次政權更替與交換”。史稱“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在中國南方和北方河東等地區割據有:吳、前蜀、後蜀、南唐、閩、楚、北漢、南漢、南平、吳越等“十個政權”。史稱“十國” 。因為是一個時期的共同並存 ,史學界概定為“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是李昇(又名徐知浩)南唐烈祖,又稱“南唐先主”所建立。 李昪,因是南吳大將徐溫養子,原叫徐知誥。 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稱帝,國號齊。939年(升元三年),自認是唐憲宗之子李恪的世孫,隨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中毒而死,廟號烈祖,諡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葬於永陵。 南唐定都江寧(今南京),傳三世三帝,享國三十九年,是十國當中版圖最大的王朝,也是被“大宋”滅掉的最後一個王國――958年李昪之子李璟(南唐中主)迫於大宋壓力,去皇帝尊號,自稱江南國主。隨後禪位於其子李煜(南唐後主),做起“太上皇”。在975年宋軍攻佔金陵,後主李煜出降,南唐滅亡。 至此大宋統一中原,建立大一統王朝。史稱“北宋”。

  • 5 # 好史不死

    李昪(889年1月7日-943年3月30日),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建立者。

    李昪原名徐知誥,是南吳大將徐溫養子,曾任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後掌握南吳朝政,累加至太師、大元帥,封齊王。

    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稱帝,國號齊。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他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

    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藥中毒而死,是為南唐先主,廟號烈祖,諡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葬於永陵。

    其孫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唐後主李煜。

  • 6 # 籃網資訊

    徐知誥一般指李昪(南唐烈祖)。

    李昪(889年1月7日-943年3月30日 ),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建立者。

    李昪原名徐知誥,是南吳大將徐溫養子,曾任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後掌握南吳朝政,累加至太師、大元帥,封齊王。

    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稱帝,國號齊。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他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

    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藥中毒而死,是為南唐先主,廟號烈祖,諡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葬於永陵。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寧(今南京),傳三世三帝,享國三十九年,是十國當中版圖最大的王朝。

    935年南吳睿帝加封徐知誥為齊王,並將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歸齊國;937年徐知誥建立齊國;同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齊”,改元升元;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958年李璟去皇帝尊號,稱江南國主;975年宋軍攻佔金陵,後主李煜出降,南唐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似乎對美國誤會了,危險真的只在黑人與貧民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