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14177847723

    還記得石人一隻眼,挑動天下反嗎?其實這些傳聞有些是人為的就是在造聲勢,也有一些是當時的政局已經出現不穩和苗頭,大家有所察覺但又不可明說,所以編造的封建迷信。無風不起浪。

  • 2 # 歷史麻辣鍋

    首先,把結論先丟擲來:這肯定不是穿越者的預言,也不是他們用時間機器來觀察到的!

    因為這些都是一種有特殊政治目的所謂預言,通俗的說法是“政治預言”,在當時,它還有一個專有名詞,叫作謠讖。這裡的謠是歌謠的意思,讖就是驗證、預言的意思。一般,這些所謂的謠讖都是透過兒童童謠、僧侶、銘文石刻等途徑在坊間和宮廷進行傳播,用來打擊政治對手或實現自身的政治目的。

    既然是人為杜撰並刻意傳播的,那為什麼流傳至今的那些謠讖從後世的角度來看都是那麼的準確呢?比如這個問題中提到的亡秦者胡,女主武王之類的?

    我們就來說說“亡秦者,胡也”這個說法吧。在《史記》中司馬遷是這麼記載的。說是秦始皇在巡遊天下的途中,有個叫燕華人叫盧生替秦始皇去東海尋訪神仙。結果,神仙自然是沒有找到,退而求其次,就找到了一本“天書”。這本“天書”裡面就有一句“亡秦者,胡也”的記載。

    因為秦始皇喜歡尋仙,這個傳聞已經在當時的坊間流傳開了,同時也有不少方士為了尋得榮華富貴,拼了老命來皇帝這裡嘗試一下。這些方士,平時練練丹藥,吹吹牛,哄哄皇帝開心還是挺拿手的,但是一旦皇帝要求乾貨的時候,他們就傻了眼。

    這位盧生到底有沒有去海島上尋仙,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位盧生是個聰明人,拿了一冊“天書”作為交代。這“天書”自然是最容易杜撰的。至於這“天書”用的是哪一國文字,是怎麼寫的,寫在何種媒體(竹簡、帛、紙)上,《史記》中都沒有寫。我們也無從得知。

    《史記》中這位盧生是一個關鍵的引子。秦始皇誤認為“胡”是北方的匈奴,於是還引出了蒙恬北擊匈奴,修築秦直道等事件。後來,秦始皇發現自己被騙了,開始“焚書坑儒”。在民間傳說中,這位盧生可謂是秦始皇修築長城、焚書坑儒這些暴政的始作俑者。

    這裡就引出了第一個疑點:既然後來秦始皇發現了盧生的“天書”是假的,那為什麼還要繼續攻擊匈奴,並派蒙恬和長子扶蘇長期駐防震懾。

    按照《史記》的邏輯,這裡就有了一個自我矛盾的地方。

    第二個疑點:《史記》的編寫距離秦始皇那個年代已有八十多年了,在此期間,我們沒有發現有“亡秦者,胡也”這個謠讖的記載。這說明,這條謠讖是《史記》第一次出現的。

    第三個疑點:從《史記》以前的史書上,比如《左傳》、《國語》中均有類似的謠讖記載。比如“檿弧箕服,實亡周國”是講褒姒禍害周幽王天下的謠讖;而“丙之晨,龍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鶉之賁賁,天策燉燉,火中成軍,虢公其奔。”這條謠讖預言的就是那場著名的假途伐虢的戰爭。而《史記》中還記載了其他許多謠讖。僅涉及秦始皇的就不止這一條。這說明至少在司馬遷以前,在記錄史實時就有加入謠讖的習慣。

    第四個疑點:胡解釋為胡亥或者匈奴都太過於牽強。其實,從字面上來看,匈奴比胡亥更有針對性。至少胡可以代表匈奴,但是很難特指是胡亥。因為“胡”僅僅是胡亥這個名的二分之一,還不包括胡亥的姓氏。這就很有馬後炮的嫌疑。

    退一萬步講,這秦也不是直接亡在胡亥的手上。最後一任秦王是子嬰,滅秦國的是劉邦,殺秦宗室的是項羽。倒是“亡秦必楚”這句話更為應景。

    因此,“亡秦者,胡”這個說法並不準確而且很大程度是後世寫史書的時候附會上去的,並不是當時的謠讖。

    而“女主武王”這事是記載在《朝野僉載》裡。據記載,當時有本書叫《秘記》,裡面預言,唐朝三代之後,有個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殺光李氏子孫等等。而根據李淳風這個大預言家的觀察,這個人應該在皇宮裡。唐太宗很煩惱,還因此殺了李君羨(小名五娘子,五和武同音,娘子和女主)。這一年是貞觀二十二年,距離李世民駕崩還有一年,此時武則天已經進宮十年了。

    這個史料被《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採納寫入了史書。

    其實關於這個謠讖,也未必是真實的。

    第一、有沒有《秘記》這本書還不一定。第二、《朝野僉載》是唐代的筆記小說,作者張鷟是高宗朝的進士,還喜歡寫寫傳奇小說,當時,還有寫傳奇來博取功名的傳統,所以不排除有拍馬屁的嫌疑,當作為正史,可信度不高。第三、李君羨被殺這件事情比較無厘頭,令人存疑。為了能使整件事情貫穿起來,後世編史書的就把這兩件事情給串了起來。

    綜上所述,這些言論都是後世附會上去的,因為年代久遠,又有當世的文人喜歡杜撰,所以後世就有了各種看似準確的各種預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人適合做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