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雍正王朝中老八他們趁機發難時,老十三及時出現扭轉了局面,可是自始至終都沒有老三的蹤跡,為什麼他不出現?如果在的話,會如何選擇?
4
回覆列表
  • 1 # 雍親王府

    縱觀《雍正王朝》中的“八爺黨逼宮雍正”事件,那些參與康熙朝時期“九子奪嫡”的眾位康熙皇子中,雍正、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八爺黨”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皆出現在了朝堂之上,共同經歷了這場“逼宮”。

    而除去早先被康熙皇帝下令圈禁終身的大阿哥胤褆、廢太子胤礽,和被雍正發配去看守皇陵的十四阿哥胤禵,似乎只有三阿哥胤祉沒有身處這一事件的旋渦之中,甚至都沒有出現在當時的朝堂之上。

    實際上,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僅僅是三阿哥胤祉自身的態度決定了他不會主動參與其中,就連“逼宮行動”中對立的雍正和八阿哥胤禩,也幾乎是完全“無視”了胤祉的存在,這才使得其成為了整個事件中,徹頭徹尾的“局外之人”。

    在“九子奪嫡”中,胤祉就已經開始了他的明哲保身之路。

    參與“九子奪嫡”的眾位康熙皇子,分別組建了自己的政治勢力聯盟,包括以太子胤礽為首的“太子黨”,以大阿哥胤褆為首的“大爺黨”,以八阿哥胤禩為首、勢力強盛的“八爺黨”,以及以雍正為首、貫徹“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策略的“四爺黨”。

    這些政治勢力為了爭奪皇位,上演了一場場明爭暗鬥的戲碼,可謂是爭得頭破血流,反而是三阿哥胤祉則表現出了一副與世無爭的姿態,帶著李紱、陳夢雷等一眾文人墨客,自始至終都在編撰的書籍。

    而這也便成為了人們口中的那個由文人組成的“學究派”團體——“三爺黨”。

    如果細品三阿哥胤祉在“九子奪嫡”中表現,我們不難發現,其似乎採取的是與雍正一樣的“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策略。

    雍正表面上不去結黨營私,主動延攬朝臣,而是本著“孤臣”的態度,盡心辦事,從而贏得了康熙的好感與信任。

    反觀胤祉,他做的是更加的耐人尋味,甚至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似乎除了編撰《古今圖書整合》之外,再無其他可以拿得出手的政績。

    而即便是如此,我們也不難發現胤祉的別有用心。

    一方面,這部《古今圖書整合》,編撰圖書一萬卷,被譽為是“不朽之盛世”,就連康熙對此都誇讚不已,毫無疑問,這部書便是胤祉最有分量的政治籌碼,憑藉此就可以讓康熙以及朝中大臣對其是刮目相看。

    另一方面,胤祉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編書上,這也使得他非常容易為人所忽視的同時,也不會去樹敵,即便是無法染指皇位,他也可以憑藉其中立的態度與表現,最終能夠在康熙去世後依舊得以安身立命。

    所以,從胤祉在“九子奪嫡”中的表現我們就不難發現,他有“奪嫡”的想法,不然他就不會公開的檢舉大大阿哥胤褆用“魘鎮”詛咒太子胤礽的事情,然而他卻表現的非常的內斂和低調,除了一份自知之明外,更多的還是為自己留下一條後路。

    果然,康熙去世後,隆科多手捧康熙遺詔,當眾宣佈雍正為新君的時候,胤祉甚至搶在了十三阿哥胤祥之前,第一個向雍正跪拜,承認雍正的地位,從而用自己的這一份“擁立之功”,抹殺此前兄弟二人所有的誤會與猜忌。特別是他還有著雍正兄長的敏感身份,這個時候更應該率先納上自己的一份“投名狀”了。

    而在雍正登基之後,胤祉也就此告別了政治舞臺,除了在李紱即將被問斬之前主動向雍正求情赦免李紱外,再無其他的政治表現,甚至是在李紱向其求援的時候,為了不引火上身,他還將與自己關係緊密的李紱推去向李衛求助。

    這些都說明,此時的三阿哥胤祉已然是無心政治,他想要的只是安安穩穩的了此殘生,做一個瀟灑的王爺,而再無其他奢求。至於“逼宮”這樣大逆不道的忤逆之舉,胤祉斷然是不會將自己置身其中,並且還會主動地敬而遠之。

    對於胤禩而言,胤祉沒有兵權,就意味著他沒有任何的利用價值。

    回顧雍正與胤禩在這場“逼宮事件”中的對峙,兵權無疑是雙方博弈的核心焦點。

    胤禩為了控制京城九門以及宮禁防衛,積極拉攏手握兵權的九門提督隆科多,並且與隆科多密謀,用步軍統領衙門的兵馬撤換圖裡琛的御林軍,以最大限度挾制雍正。除此之外,胤禩還以弘時為內應,利用弘晝政治上的不成熟,“誤傳聖旨”,進而在四位關外“鐵帽子王”的配合下,奪下了豐臺大營的兵權。

    可以說,胤禩這一次是充分吸取了此前“奪嫡之夜”中,因為失去豐臺大營兵權而痛失好局的經驗教訓,在“逼供行動”的一開始,就將兵權放在了所有安排的首位來看待。而也正是由於在兵權上的短暫優勢,使其佔據一定的主動地位,甚至一度將雍正就此逼上了“絕路”。

    可最終,因為由於十三阿哥胤祥拖著病體,坐著擔架,前往豐臺大營,重新奪下兵權,進而帶兵入宮勤王,使得胤禩等人在兵權上的優勢蕩然無存,這才最終挽救了這場危機,同時也使得八阿哥胤禩等人精心策劃的這場“逼供行動”就此破產。

    由此可見,兵權是決定這次“逼供行動”成敗與否的勝負手,有兵權的隆科多,四位關外的“鐵帽子王”,甚至是雖被雍正發配看守皇陵,但仍然在軍中有著重要影響力的十四阿哥胤禵,都是胤禩所要爭取和團結的物件。

    反觀此時已然處於“養老”狀態且沒有兵權的胤祉,他既不會為胤禩等人所拉攏和爭取,也不會被視為“逼供行動”的阻礙,毫無“利用價值”的同時也不會產生威脅,也因此必然會被胤禩選擇無視掉。

    至於雍正,對於三阿哥胤祉的感情則要複雜許多。

    其實,如果按照傳統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皇位傳承製度,身為雍正兄長的胤祉,對於雍正來說,始終都是一種威脅與挑戰。

    於是乎,雍正對於胤祉採取的是“拉”和“壓”相結合的對待方式。

    先來說“拉”。

    雍正保留了胤祉誠親王的爵位,並且賜予了他“御前免跪”的恩典,這對於胤祉來說已然是莫大的殊榮,可以說雍正是給足了自己的這位兄長面子。同時,作為胤祉重要“親信”的李紱,也得到了雍正的重用,先是擔任副主考和主考的差事,隨後又外放到湖北做了巡撫,直至提拔其做了直隸總督。這些都是雍正拉攏胤祉,主動向其示好的方式。

    當然,這其中也有雍正對於胤祉能夠識大體、顧大局,率先帶領一眾康熙皇子承認自己的新君地位的一種感謝與褒獎。

    再來說說“壓”。

    對於胤祉來說,似乎除了一個親王的頭銜以及“御前免跪”的恩典,雍正並未給其安排差事,可以說是將其隔絕在了朝堂之外,進而使得其影響力再也無法施展。以至於在這次關外的“鐵帽子王”進京面聖,共商“整頓旗務”的朝堂大會上,竟然都沒有安排其到場,也說明胤祉已然是被雍正排擠出了權力的核心圈之外了。

    可即便是如此,雍正對於三阿哥胤祉還是不放心,所以便來了一手“欲擒故縱”,讓其領著自己的兩個兒子,弘時和弘晝去查抄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家財。雍正則正是要透過這樣的舉動,來辨別這三人是否與“逼宮行動”相關,是否與“八爺黨”眾人進行了暗中的勾結。

    而胤祉也看出了雍正的想法和意圖,因而也用自己的方式來“自證清白”。

    首先,在接到雍正的旨意後,絲毫沒有任何的遲疑,馬上遵旨前往抄家,可以說是非常的主動,對此並不膽怯。

    其次,在面對“活出喪”的弘晝的時候,對其進行了批評與勸諫,以此表明對於雍正決策的擁護。

    再次,真到了抄家的過程中,胤祉並沒有進入府中,也沒有與胤禩等人及其家人有任何的交流,以證明的自己的坦蕩,不懼搜查。

    而也正是胤祉這樣的表現,雍正最終認定,胤祉確實與“逼供行動”毫無關聯,胤祉也就此得以全身而退,真正做到了明哲保身,最終也是能夠以善終收場。

  • 2 # 日小堯茗居

    始終不明白雍正帝的兒子,序齒為老三的“弘時”竟然能背叛他爹倒向了八爺黨,實在讓人費解,看了電視劇《雍正王朝》的這一段看的頭疼發脹,弘時究竟為了什麼?

    沒有暴力的玄武門之變當然就是“唇槍舌戰”了,蓄謀已久的以整頓旗務為導火索的宮廷政變真正的面對面的開戰了,發動者是“八爺黨”,領導者是八阿哥胤禩,被擁立者就是雍正帝的序齒老三弘時。【這就是三阿哥弘時】

    是呀;題主問的對 ,都在朝堂之上唇槍舌戰他去哪裡了,我們先了解一下這位雍正帝的老三弘時:

    愛新覺羅·弘時,滿族,清朝雍正帝第三子,乾隆帝的異母哥哥。康熙四十三年生, 母齊妃李氏。雍正四年二月被命為允禩之子。據載他年少放縱,行事不謹慎而在雍正五年被削除宗籍。雍正五年卒,年二十四歲。雍正十三年乾隆即位後,追復弘時宗籍。

    這是雍正帝序齒老三弘時的簡單人物介紹,的確弘時在雍正第五年去世,年齡二十四歲,只是有一點弘時是在削除宗籍當年死去的。【八爺黨逼宮的公開化】

    雖然在雍正朝的歷史上沒有八爺黨及關外四個鐵帽子王爺帶兵入京這一說,可是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設計的活龍活現,目的就是奪皇權,由弘時取而代之。

    按照八阿哥胤禩的說法,弘時只不過頂個名頭,為了從雍正皇帝手裡奪取最高權力的巧立名目,為其合法化讓弘時當傀儡,最後由八王議政,胤禩為太上皇。

    可關外四個王爺來了,八爺黨的重要成員也齊活了,弘時不見了。【雍正皇帝此刻明白了】

    現在我們分析看,弘時作為雍正皇帝的兒子向自己的父親逼宮,看似非常愚蠢,可到了真章他還是一定膽怯的,他不敢保證這次由整頓旗務而發動的宮廷政變一定成功,所以就沒有自信心。

    如果弘時的自信心發生動搖,必然他要“留一手”,那就是不與自己的父皇雍正皇帝正面交鋒,閃開自己的身子,八爺黨逼宮成功了,他會出現在前臺當幌子,失敗了這小子還能繼續隱蔽下來。【雍正帝沒拿老八當回事】

    在八爺黨逼宮失敗後對於“弘時”有過交代;那就是由雍正皇帝指派弘時與他“三叔胤祉”及和親王弘晝去被改了名字的“阿其那,塞思黑”家裡去抄家,和親王弘晝沒有參與就對了,因為被改了名字的八阿哥胤禩在被抄家時與弘時有幾句對話:

    阿其那:老三,難為你還能叫我一聲八叔!八阿哥胤禩這句話問的合情合理,雖然被改了名字,那是他們父輩之間的事,無論如何該,他還是弘時的八叔。

    阿其那:老三,你一定要把八叔沒幹完的事幹下去,你得爭,不能灰心喪氣,記住;你是皇子。

    【抄家時的弘時與八叔見面】

    根據弘時去抄家證明弘時在八爺黨逼宮時他沒有公開露面,所以在這一段時間弘時沒有危險,但是假傳聖旨的事已經遭到了父皇雍正皇帝的懷疑,緊接著出現了追殺弘曆一事使弘時徹底暴露。

    不過有一點始終沒明白:雍正皇帝本來子嗣就少,為何把弘時過繼給八阿哥胤禩做兒子,這不是故意把弘時推向八阿哥胤禩一邊嗎?為何弘時能不折不扣的維護八阿哥的利益並站在他那一邊?

    弘時在雍正登基後一直住在大內,而且聰明能幹,可搬出去獨立生活開始為何就“桀驁不馴”,以行為不檢點被圈禁,這是為什麼?

  • 3 # 紅雨說歷史

    八爺逼宮的時候,三阿哥弘時並沒有在朝堂上表現出來而是分別站在雍正兩側一邊是三阿哥弘時,一邊是五阿哥弘晝。三阿哥弘時,沒有明確發言和站隊,反而是五阿哥因為說了一句“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被旗主王爺帶來的官兵共管了。”雍正問五阿哥弘晝十三爺的去向,弘晝說:“不知道。”平白無故捱了雍正一巴掌。

    三阿哥不說話,一方面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讓雍正猜疑。另一方面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八爺失敗了,他也不會有什麼事。八爺逼宮雍正在十三爺幫助下逆轉以後,雍正在召見了三阿哥弘時和三爺允祉。三阿哥弘時反而倒打一耙要求懲治阿其那,塞思黑。13爺的死更是讓雍正怒不可遏,將其所有的原因歸到了八爺黨的身上,派三阿哥弘時,五阿哥弘晝,三爺允祉去抄家。

    五阿哥弘晝透過自導自演活出喪,不參加抄家,明哲保身表示自己不願參與到這種爭鬥中和朝廷政事中。三阿哥弘時本來就在八爺允祀的忽悠下結成一派,在逼宮成功後,當皇帝的是弘時。所以三阿哥在抄八爺的家的時候,並沒有像在雍正面前保證的那樣嚴懲和憤怒,他還是叫了八爺一聲八叔。

    八爺允祀其實已經明白了一切,他並沒有責備弘時在雍正面前落井下石,反而對弘時的行為大加讚賞。他忽悠弘時,大概是“你是皇子,就必須有這樣的心思”。潛臺詞就是“你要心狠手辣,將來才能當皇帝。”所以紅時候來喪心病狂的派遣刺客去暗殺弘晝。這一行為也最後為雍正親手殺死弘時埋下伏筆。

    老三允祉去哪裡了呢,老三在《雍正王朝》中表現的也是屬於不參與政事的行為。就連科考舞弊案,李紱找他,他都推給李衛。八爺逼宮事件,他自然看的清楚能躲則奪。老三在歷史上參與過九子奪嫡的,李紱就屬於三爺黨一撥。《雍正王朝》中三爺在政事涉獵甚少,明哲保身,又有自己的小九九,這點心思康熙,雍正都看的透,所以既沒有對他委以重任,也沒有對他強行打壓,而是時刻警示提點。所以老三是不會參與的,談不上選擇。

  • 4 # 楊角風發作

    在《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片段莫過於九子奪嫡和八王議政逼宮了。

    而不管是九子奪嫡也好,八王議政逼宮也罷,彷彿都沒有老三胤祉什麼事,那麼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一、

    關於九子奪嫡,我們知道排在老四胤禛之前的皇子,就有三個,分別是老大胤禔、老二胤礽、老三胤祉。

    老大和老二自不必說,一個是最早暴露奪嫡心思的,一個本就是太子,結果在熱河八大山莊,老大胤禔被永久圈禁,太子胤礽被廢,雖然後來再次復立,但是權勢已去,最終因為自己的zuo,再次被廢。

    而導致老大胤禔被圈禁的主要推手就是老三胤祉,他早不舉報,晚不舉報,偏偏選擇太子胤礽即將被廢的時刻舉報老大胤禔魘鎮太子,足可見其手段之狠。

    難怪被康熙帝臭罵一頓:

    “你的書讀到狗肚子裡去了嗎?”

    至此之後,老三胤祉一直鬱鬱寡歡,再無大動作,直到雍正帝即位。

    雍正帝即位,第一個帶頭下跪的就是老三胤祉,同樣也是他第一個在朝會上下跪請求安排工作的,而且是當初告破科場舞弊案的真正幕後指揮者,甚至為了救李紱不惜丟掉了御前免跪的特權,這麼一個緊緊向雍正帝靠攏的人,為什麼在八王議政逼宮時,卻沒有出現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結合歷史來講,還得回到《雍正王朝》該劇最開始的時候。

    史書上的胤祉可不像劇中那麼羸弱,他可謂文武雙全,無論文學造詣,還是騎射武功,在眾皇子裡面都是數一數二的。胤祉曾經在康熙三十一年跟康熙帝比騎射,結果並不輸康熙帝,不過後來,他就一心專研文學這一塊了。

    由於他跟太子胤礽關係比較好,雍正帝即位後就罰他去守陵了,後來又因為老十三胤祥去世後胤祉遲到且面無憂色,將其圈禁,與劇中不同,史書上他在雍正十年就鬱鬱而終了。

    二、

    但是在劇中,老三胤祉絕對是一個隱藏的高手:

    首先,他知道如何投其所好,所謂的其就是指康熙帝,由於清朝是從馬背上打下來的天下,但是坐天下再靠馬背是不行的,所以康熙帝非常注重漢文化學習。在劇中就有明顯的體現,比如開篇鏡頭中的兩副對聯,比如康熙帝賜給江夏鎮的牌匾,比如弘曆騎著康熙帝“大馬”寫九九寒暑表等。

    在這種氛圍下,清朝的各位皇子都要潛心學習漢文化,劇中的老大粗只有一個老十,但凡他能多讀點書,地位絕對不一般。

    而老三胤祉,為了投康熙帝之所好,在康熙三十九年,糾集了一群文人學者,開始編書,第一部書《佩文韻府》就是在康熙帝五十年完成的,當然在劇中是在老四胤禛追繳戶部欠款的時候完成。

    並得到了康熙帝的大力讚賞,這比起老十隻會修戲園子來講,要高大上的多:

    “朕告訴你,朕是拿體己錢給三阿哥還了債,從康熙三十九年起……現在第一部《佩文韻府》已經出來馬上可以付印……”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點沒有,在康熙帝表揚老三胤祉的同時,老三抬起頭斜眼鄙視了一次老四胤禛。

    在當時的朝局下,支援老三胤祉的和支援老八胤禩的人最多,而支援老三胤祉的基礎,可是天下的讀書人,這樣算起來,更有希望。

    正是懷著這種心態,老三胤祉也是一心向往皇位,他在明知道老大胤禔魘鎮太子胤礽的情況下,沒有制止和上報,說到底,那時候他奪嫡的障礙是太子胤礽,讓老大去魘鎮太子,對他有利。

    等到太子之位不保的時候,大家一心想爭替康熙帝招待蒙古王公的差事,結果給了老八胤禩,看得出老三胤祉十分失落,回去後也悶悶不樂,甚至對前來套話的老大講:

    “唉,我還能幹什麼,不過是吊幾句文罷了。”

    三、

    等到太子胤礽即將被廢后,他又來了精神,直接告了老大一狀,此舉一下子就消滅掉了兩位強有力的競爭者,不得不說他的厲害。

    再後來他被罵後,就明白自己不是當皇帝的料,於是開始觀望,不再偏向任何一邊,這種狀況直到雍正帝即位當晚都展現的淋漓盡致。

    明明康熙帝已經口述了傳位遺詔,可是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不認,當時的老三胤祉就傻傻地坐在凳子上等著隆科多,面對十七阿哥和十阿哥打架,都不拉一下。

    一旦他確認了雍正帝就是皇帝了,他接連跪了好幾次第一:

    即位當晚的一跪,這一跪奠定了他的地位,也透過行動劃清了跟老八胤禩的界限;在康熙帝靈堂上他接連兩跪,以實際行動打消了老十四胤禵的非分念頭,給了雍正帝臺階下;第一次朝會上,又是他第一個帶頭下跪,緩解了老十當眾放屁的尷尬。

    就是他的表態,讓雍正帝大為欣慰,給了他一個御前免跪的特權。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一個個對手的倒下,雍正帝越來越不放心這個三哥了,為什麼?

    雍正帝登基後,先是把國庫欠款給追回來了,肯定得罪了康熙朝的那些老臣;隨後拿掉諾敏、張廷璐,等於拿掉了隆科多和張廷玉等大臣的舉薦權,還敲打了他們;再後來就是掃除老十四胤禵、以及自己的得力干將年羹堯等勢力。

    隨著新政的推行,此時的雍正帝基本掃除了大部分障礙,除了老三胤祉勢力和老八胤禩勢力。

    不要忽略了老三胤祉是天下讀書人領袖這個事實,實際上他才是清流派的隱形大BOSS,只不過他十分清楚雍正帝的為人,所以也不止一次跟李紱講:

    “巨來,你這官還沒有做通……四弟這個人我瞭解,小心把你打成朋黨!”

    四、

    雍正帝執意要殺清流派的李紱等人,並不是完全因為他們一個勁地彈劾田文鏡,也不是他們的結黨,更不是他們反對新政,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他要消除老三胤祉的勢力。

    之前清流派領袖中有一個二愣子,叫孫嘉誠,雖然本事大,但是膽子也大,竟然學會了用天象來要挾雍正帝,不拿下他勢必會有更多人效仿,果斷借年羹堯之手幹掉孫嘉誠。

    死了孫嘉誠,還有李紱、謝濟世和陸生楠,老三胤祉實現自己的抱負,依靠的也是這幾個人,殺掉他們,老三胤祉不救,那麼天下讀書人自然不會再支援他。

    這就是雍正帝的邏輯,逼著老三胤祉求救,而且他成功了:

    “一個親兒子,再加上我這個親阿哥,面子總算夠了吧?御前免跪的恩典我也不要了……”

    就這樣,雍正帝巧妙地把原先支援老三胤祉的人,轉嫁到了自己的親兒子弘曆頭上,當然,他自己在讀書人心中是萬得不到好的,這一點他是很明白的,所以此計堪稱高明。

    聽了老三胤祉放棄了自己的權力,雍正帝才慢悠悠的掏出了赦免文書,至此,清流一派再也掀不起什麼波浪了,連帶他們的領袖老三胤祉,也鬱鬱寡歡的退出了政壇。

    等除掉了老三胤祉勢力之後,擺在雍正帝面前的只剩下老八胤禩的勢力了,當然,後來他兒子弘時也出來蹦躂了一下,只不過他太小兒科了,動動嘴就給辦了。

    等到雍正帝對老十三胤祥講:

    “要是膿包,遲早得擠了他!”

    這之後就是驚心動魄地除老八胤禩之戰,此時的朝會上老三胤祉為什麼沒有出現?

    很簡單,這時候的老三胤祉已經被剝奪了權力,也無心參與政事,更可能的是,他早已料到了雍正帝會衝老八胤禩下手,為了避嫌,不參加。

    而還有一個更大的可能,就跟當初他靜靜地坐在凳子上等傳位詔書一樣,他在等待這場戰鬥到底誰才是贏家。

    只有知道了結果,他才能決定下一步怎麼做啊!

    等到結局已定,再無懸念,雍正帝環顧身邊可用之人,驚訝地發現,沒了,老十四已經命在旦夕,其他的兄弟死的死,圈禁的圈禁,只有一個三哥可用,於是老三胤祉最後的差事,就是抄老八胤禩的家。

    你說老三胤祉幸運嗎?

    幸運!

    你說老三胤祉悲劇嗎?

    悲劇!

  • 5 # 達摩說

    三阿哥胤祉這時已經徹底失勢了,所以他肯定不會再出席了。

    作為《雍正王朝》中最低調的皇子,胤祉奪嫡的路數與其他皇子不同。他取悅康熙的辦法是籠絡清流文人編纂叢書,也曾經一度很受康熙的重視,成為九子奪嫡的重要勢力之一,而他的勢力主要儀仗於天下的清流文人和士子。但隨著他揭露大阿哥魘鎮太子一事,瞬間暴露了他奪嫡的野心和陰謀,逐漸為康熙所不喜,失去了奪嫡的希望。

    自此胤祉明白,自己基本上是沒法爭這個皇位了,於是他開始遠離是非,坐山觀虎鬥。康熙去世時,胤禛和胤禩等人為了皇位爭得面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宮外為了爭奪豐臺大營的兵權,暗流湧動,甚至人頭落地。而胤祉始終穩如泰山地坐著,等待結果。當胤祥帶兵包圍了暢春園,隆科多帶來了傳位詔書之時,他便第一個出來下跪宣誓效忠。之後,在康熙葬禮上,老十四大鬧靈堂,又是胤祉下跪,緩和了局勢。然後,在雍正的第一次朝會上,老十當眾放屁,胤祉再次下跪效忠,算是給雍正撐了腰。經由這三跪,胤祉終於獲得了御前免跪的特權,由此奠定了自己在雍正朝的地位。

    但雍正逐漸意識到,自己在推行新政的過程中與清流士人產生了嚴重的矛盾,諸如李紱、謝濟世、陸生楠等人,極度反對雍正“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這也成為雍正在加強集權道路上的極大障礙,而天下清流士人的總後臺就是胤祉。所以,雍正下一步就要翦除胤祉的羽翼,完成權力的進一步強化和集中。

    於是雍正利用李紱、謝濟世、陸生楠參劾田文鏡,反對新政之事,下令問斬三人。此時胤祉如果不出手相助,那他在天下士子可就是顏面盡失了,所以胤祉必須管。經過一番激烈的明爭暗鬥,雍正愣是逼著胤祉讓出了最關鍵的御前免跪特權,這才將赦免李紱的詔書拿出,命弘曆前去赦免李紱。弘曆由此贏得了天下清流士子之心,胤祉至此徹底失勢。

    胤祉失勢後,肯定對權力鬥爭更加謹慎,唯恐避之不及。胤禩及八爺黨徒利用八王議政,試圖逼宮篡逆,以他的政治嗅覺,不可能不提前嗅出一二分,所以他必然會拒絕參加朝會。而已經收回胤祉權力的雍正,肯定也不會強人所難,因為此刻的胤祉在朝廷已無影響力,不會再左右朝廷的輿論了,是否請他參加朝會,已經無關大局。

  • 6 # 李飛叨

    三阿哥在康熙晚年的奪嫡之爭中,是個比較特殊的存在。他致力於營造文治燦然的形象,目的還是要爭取大位。不過在雍正登基後,三阿哥變得十分謹慎,明哲保身成了第一要務。

    康熙對於太子胤礽的失望,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於是其他的眾位阿哥都產生了奪嫡之心。大阿哥選擇背後捅刀子,並搞封建迷信暗中使用魘鎮之術、四阿哥走孤臣路線埋頭苦幹、八阿哥走群眾劇照塑造賢王形象、十四阿哥則著眼於兵權。和所有人不同的是,三阿哥選擇營造文治燦然的君子形象,以此博得康熙的歡心。

    在前期的奪嫡之爭中,三阿哥和大阿哥兩人針鋒相對,在被大阿哥背後陰了一記後,他當著康熙的面,揭露了大阿哥用魘鎮之事謀害太子,一下子把大阿哥徹底幹殘,永遠圈禁。而透過這件事,康熙也知道了兒子們之間的內鬥到了何種地步。在我看來三阿哥雖然幹掉了大阿哥,但也由此失去了康熙的聖心,原因很簡單:你既然要知道,為什麼不說出來,你的書都讀到狗肚子裡了嗎?

    三阿哥從此也死了奪嫡之心,只和李紱等文人往來,不在摻和其他阿哥的爭鬥,這讓他反而能置身事外把局勢看清楚,所以在胤禛被宣佈為即位人時,他第一個帶頭向胤禛跪拜,表示了臣服。而胤禛此後也對這位哥哥不錯,甚至給了他御前免跪的恩典。

    三阿哥冷眼旁觀,對局勢和雍正的為人都瞭然於胸。他知道雍正最討厭的就是結黨亂政,所以在這一點上從不越雷池一步。李紱等人不滿田文鏡的做法,準備聯合清流官員們群起而攻之,他就曾勸李紱,聯名上摺子的做法不妥,小心皇帝把你們打成朋黨!

    李紱沒有聽這位老恩主的話,果然被雍正視為結黨亂政,結果和陸生南、謝濟世被押到法場,最後還是弘曆出面才逃得了性命。由此可見三阿哥對雍正瞭解之深。而以他的這種洞察,豈能不知道八阿哥搞出來的“八王議政”註定會失敗?有怎麼會參與其中呢?畢竟,經歷過康熙晚年奪嫡之爭的三阿哥,知道只要掌握兵權的十三阿哥在,其他人就不可能翻盤!

    更何況,即便他想參與,八阿哥等人也未必會事先和他通氣。畢竟他在八阿哥等人的心中,是個絕對的中立派!

  • 7 # 步武堂

    這個問題問的挺模糊的,在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被稱為“三阿哥”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康熙的皇三子胤祉,另外一個是雍正的三兒子弘時。八王爺允禩逼宮發正在雍正四年,這個時候就只有就只有雍正的三兒子弘時被稱作“三阿哥”了。康熙的皇三子胤祉已經長了一輩,通常被稱作“三王爺(誠親王)”,並且胤祉也改稱“允祉”了。

    這樣說來,八王爺逼宮的時候,三阿哥弘時是在場的,不在場的是三王爺允祉。所以我想題主其實是想問“八王爺允禩逼宮的時候 三王爺(誠親王)允祉為什麼不在場,如果在場他會如何選擇?”

    的確,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八王爺勾結關外的鐵帽子王在朝堂之上突然發難,打著“恢復八王議政”的旗號企圖逼宮政變的時候,三王爺允祉並不在場,其實不在場的不僅僅是三王爺允祉,十四王爺允禵也沒有參加。

    從電視劇的場景來看,當時參加朝堂議事的王爺,就只有八王爺允禩,九王爺允禟,和十王爺允娥。當然還有在關鍵時刻出現的十三王爺允祥。

    那麼三王爺為什麼沒有出現呢?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以本人愚見,三王爺沒有出現,應該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雍正的這一次朝堂議事根本就沒打算讓他參加,也就是沒通知他。第二就是三王爺允祉也沒打算去,估計就是雍正通知他參加這個朝堂議事,三王爺允祉也會想辦法逃避。

    首先說說雍正為什麼不通知三王爺允祉參加朝堂議事。

    雍正四年,雍正皇帝推行新政遇到了來自方方面面的巨大的阻力和堅決的反對。雍正面臨著“四面楚歌”的嚴重的“孤立局面”。

    火耗歸公在西北的年羹堯那裡遭到了反對,年羹堯甚至為此殺了雍正親自派去西北配合(監督)年羹堯推行新政的孫嘉誠。儘管年羹堯為此最終被雍正處死,但“用人失誤”讓雍正和“言官們”的矛盾加深。

    攤丁入畝儘管在江蘇巡撫李衛的“軟硬兼施,鬥智鬥勇”下在江蘇試行,但是攤丁入畝的新政還是因為觸犯了“官紳地主”的利益而遭到了既得利益被侵犯的官神地主的牴觸。

    而田文鏡在河南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得罪的就是所謂的“天下讀書人”,不但引起了河南生員的罷考風波,還遭到了以新任直隸總督李紱為首的“清流們”聯合彈劾“酷吏”田文鏡,並大有死磕到底的架勢。

    由雍正皇帝親自主抓的“鼓勵旗人自食其力”,號召旗人“學習農桑”的旗務整頓,在八王爺允禩的暗中挑唆下,那些早已習慣了“不勞而獲”的所謂“八旗子弟”軟磨硬泡,陽奉陰違。把朝廷分給他們的用於“自食其力”的土地變賣,依然是靠“鐵桿莊稼”不勞而獲。雍正算是白費心血。

    這個局面在八王爺允禩看來就是一個扳倒雍正皇帝的絕好的機會。八王爺允禩認為,因為新政遭到普遍反對,而雍正又強行推行各項新政,甚至為了殺一儆百對反對派產生震懾,雍正不惜要拿那些和他死磕到底不依不饒的“清流領袖”開刀。

    雍正逮捕了李紱和陸生楠,謝濟世三位清流領袖,並強令殺了這三位“結黨亂政”的禍害。雖然雍正最終還是透過四阿哥弘曆在最後時刻赦免了李紱的死罪,但是八阿哥胤禩從中看到了雍正已經“人心盡失”。

    於是,八王爺允禩策劃了一場在他看來“勝券在握”的逼宮政變,他的策劃是以說服雍正招關外的鐵帽子王進京協助“整頓旗務”開始的。這個說服工作是由已經與八王爺允禩勾結在一起的三阿哥弘時出面進行的。

    第二,三王爺允祉是經歷了“九子奪嫡”的過程的皇子, 也是最早承認雍正登基,跪拜山呼“吾皇萬歲”的皇子。儘管“跪的早”,但是在康熙朝九子奪嫡的時候,三王爺允祉並非是當時還是四阿哥胤禛的擁護者更不是同黨,這位三王爺允祉表面上經營出一副“只管潛心讀書,編書,修書”的與世無爭的“讀書皇子”的形象,其實在九子奪嫡當中,這位三阿哥胤祉是一個一直在冷眼觀察尋求機會,伺機而動的“心機深重”的皇子,對於儲君之位他還是有“覬覦之心”的。

    算是“飽讀詩書”的三阿哥胤祉是非常的謹慎的,他絕對不回隨意出擊,但他的出擊對於對手來講就是致命的,康熙朝他只出擊過一次,就是非常及時的揭發大阿哥魘鎮太子。當時太子被廢,如果能夠擊倒大阿哥,那麼他這個三阿哥就成了實際的皇長子,作為儲君的機會就要比其他皇子優越很多,所以胤祉選擇了這個對他來講最恰當的時機,一擊即中,大阿哥胤褆被終身圈禁。

    在整個康熙朝,三阿哥胤祉看到的機會僅此一次,但這個機會,或者說他的“用心”還是被康熙敏銳的察覺,一句“你早為什麼不說!”讓胤祉膽寒,他知道這一次沒能“投機成功”,自此便“安心編書,無問世事”。

    到了雍正朝,作為誠親王的允祉依然是“明哲保身”的態度,儘管因為是雍正的三哥,又“首跪有功”被賜予“御前免跪”的待遇,但是他對雍正的態度一直是“敬而遠之(懼多於敬)”。同時,作為讀書人集團(清流)的後臺主子,允祉對於雍正的新政並不完全贊同,至少“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一條在允禩看來的確是有辱“讀書人的斯文”,侵害了“讀書人的特權”。

    李紱是清流領袖,也是三王爺允祉的門人,這個以“道德和道義的制高點佔領著”自居的清流領袖對於雍正的新政總體上不滿,對於田文鏡在河南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而“作賤讀書人”更是深惡痛絕。而作為李紱的主子的誠親王允祉,並沒有在李紱死磕田文鏡的時候幫著雍正說話,他的所謂“勸解”更像是“火上澆油”。

    在這樣的背景下,誠親王允祉是很不願意摻和所謂“整頓旗務”的政務當中,在他看來,很多的事根本沒法討論,雍正看好的事,誰反對都沒用,如果組團反對就會揹帶上“朋黨”的標籤。對於他這個“皇上四哥”,他覺得躲遠點最好,他寧可尋找時機搞點兒“煽風點火,添油加醋”的小伎倆,也不願意或者說不敢和雍正公開對著幹。

    按照這樣的邏輯,即使雍正通知允祉參加關於整頓旗務的朝堂議事,這位三王爺允祉也會大機率找藉口缺席。作為飽讀詩書的“文人”,允祉應該就是嗅到了八王爺招關外鐵帽子王進京這件事沒那麼簡單,說不定就會在朝堂之上針鋒相對。他既不敢支援八王爺,也不願意像張廷玉那樣立場堅定的站在雍正一邊。

    所以,假如允祉真的參加了八王爺發起逼宮的朝堂議事,基本的演變步驟應該是:三王爺允祉一開始是絕對的保持沉默,不做任何表態,相當於“坐山觀虎鬥”——這也算是允祉的喜好。

    當他能判斷出基本獲勝的一方的時候,他會站出來以“拉偏架”的方式趁火打劫取得自己的利益。當一方真的敗下陣來的時候,允祉最大的可能選擇一定是“痛打落水狗”——這個表演他很擅長。

    總的來講,這位三王爺更像是一個以超然的形象包裝的“機會主義者”。

  • 8 # ESGG

    出現的王爺基本上都是要被清洗的(當然可能也有個雍正的眼線,一直沒說話),三阿哥屬於繼位當夜就拿了原始股,再混賬出事也輪不到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