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季茗想
-
2 # 邯鄲令
統一文字 統一度量衡 統一道路 帝國第一任丞相 怎麼可能對帝國沒有貢獻呢 再說李斯也算是後戰國時代的新法家代表人物 只不過他的功勳被他後來所犯的罪行掩蓋了
-
3 # 鳳陽說文史
鄭國作為一名間諜被發覺,秦國統治者雖然做了恰當的處置,但仍引起了一場反對外來之士的軒然大波。
秦國宗室、大臣紛紛到秦王嬴政那兒進言:“諸侯國來的人,大都為其主子進行遊說,充當奸細。請大王將他們統統趕走。”秦王在為鄭國之事震驚之餘,同意了他們的意見。住在咸陽的遊士紛紛打點行裝,人心惶惶,準備離開秦國。
被驅逐的人中,有一個叫李斯的人。……但是,他不甘於受命運的擺佈,他要抗爭,於是精心炮製了一篇能打動秦王嬴政的文章。這就是文筆甚佳,流傳後世的《諫逐客書》。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對秦王列舉了遊士對秦國所做的貢獻,並曉之以利害,顯示了他對時局及遊士這一階層的地位有十分深刻的認識。秦王嬴政被打動了,他下令收回成命。秦王能從諫如流,的確是關係秦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的英明之舉。秦國得以在各國匯聚來的人材的支援下,繼續其吞併諸侯的統一戰爭。秦王嬴政所以能聽李斯的進諫,除了他的氣度,李斯文章的力量外,還另有原因。那就是在秦王的記憶中,這個極富才華的人曾向他提出一個很有創見的間諜戰略。
李斯的諜報戰略主要有如下內容:
1.趁秦國實力大大強於諸侯國,加緊行動,使之無法再度形成“合縱”之勢。否則“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這是李斯提出的軍事、間諜戰略的共同目標。
2.間諜戰略的主要打擊物件是各國用事之臣,干擾敵方戰略決策。
3.主要手段是派間諜持金銀財寶秘密進入諸侯國,對各國權臣、名士進行收買、分化瓦解。對不聽從收買的以“利劍刺之”。對敵方君臣進行離間,使之內部混亂,上下離心,以利於達成秦國之戰略目標。
4.“使良將隨其後”,間諜活動與武力進攻相結合,軍事活動藉助間諜活動創造的條件,對諸侯國給以最後一擊。
關於這個間諜戰略的提出與制訂還另有一種記載。魏華人尉繚到了秦國,對秦王嬴政建議:願大王不吝惜財物,賄賂各國掌權之臣,擾亂其決策。這樣不過需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尉繚是戰國時有名的軍事家,有此見識不足為奇。但從時間上看李斯進言是在鄭國被發覺之前,尉繚則是在秦王收回逐客令之後才到秦國的。從內容上看,二者大致相同,但李斯的建議更為完整,尉繚的建議更具體一些。這也從另一方面表明,這一戰略是為適應秦統一中國戰爭之需要而產生的。這一戰略被秦始皇採納也是經過一番思考,由於李斯、尉繚等人極力促成才確定下來的。李斯在秦居總攬全域性之位,尉繚亦居國尉之重地,兩人對這一戰略進行了積極的推動。
從事戰略間諜活動的間諜和間諜活動的戰略,在此之前就出現了。但是把間諜活動戰略作為長遠國策來加以制訂、推行,秦統一中國的諜報戰略尤為值得重視。這一戰略集中體現了那一時期間諜活動的特點:間諜的主要構成是遊士;主要活動方式是遊士對各國君主以遊說方式干擾其戰略決策;主要打擊物件是敵方君臣;離間其君臣關係,幹掉敵國忠心耿耿的才智之士。間諜戰在戰國後期主要表現為秦國在一條秘密戰線上與“山東六國”的角逐,當然這不排除“山東六國”間相互勾心鬥角。
為了完成一個長遠的政治、軍事甚至經濟戰略,必然要隨之有一個與之配合的間諜戰略。間諜戰中,為了長遠目標,也必須有計劃,有完整的戰略目標、戰略措施去開展活動。應急式的,窮於應付的間諜工作方式,從戰略角度看是不允許的,也是效果不佳的。只有具備一個與之配合的間諜戰略,才能提高其他方面戰略執行、制訂中的預見性,及時地排除障礙。從間諜工作的戰略發展來看也是如此。具備明確戰略指向的間諜工作才是一種藝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從系統功能角度來看,各種間諜活動才能充分發揮效能,相互配合。否則;只能是零亂的,低效的。從戰役、戰術角度看,間諜戰的活動方式在低層次上某種意義上又可能帶有“臨時應付”的色彩。但是也應以間諜活動的戰略為背景展開,並與間諜戰略及其他方面的戰略相配合。
軍事、政治、外交、經濟等手段的適時配合,是間諜戰發揮威力的外部因素。只有這些外部因素與間諜活動有機的,自覺的配合起來,間諜在敵內部做的工作才能擴大戰果,轉化為軍事、政治、外交、經濟等方面的有利條件。外部因素的有力、適時的配合也將為間諜的活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間諜戰略自然地融入了“大戰略”,成為“大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當今世界,為了制訂、推行“大戰略”,各國政府紛紛成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一類的最高層次的戰略協調機構,而情報工作首腦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人物。這既表明了諜報工作在“大戰略”中的地位,也表明諜報工作的戰略制訂與推行,已與“大戰略”密不可分,並必須做為其中一部分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的現實。間諜戰略已是國策中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它的制訂與推行,必須在最高層次上進行決策與協調。
摘自趙英《爾虞我詐——中國古代四千年諜海風雲》
回覆列表
想要了解秦帝國,需要從瞭解李斯開始。《史記》記載:“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
李斯對於秦國乃至後世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公元前247年背楚入秦——公元前213年任左丞相期間,在這34年裡,李斯的功績可以概括為三個層面:政治上(輔佐秦王一統天下、建立中央集權制)、經濟上(統一度量衡和貨幣)、社會上(書同文、車同軌)。
政治層面的貢獻:
一是輔助秦始皇一統天下(李斯最重要的功績,沒有之一,否則後面的貢獻就沒了基礎,無從談起);二是形成了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制,把之前的諸侯各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設縣,徹底消除了諸侯國分裂割據的隱患,對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一制度在秦以後沿用了近兩千年。
經濟層面的貢獻:
1.統一度量衡。秦朝一統天下後,原六國舊制度量衡標準不一,成為影響當時經濟交流和發展的桎梏,為了統一度量衡的標準,李斯將度制(長度)改為以寸、尺、丈為單位,採用十進位制計數;將量制(容積)改為以合、升、鬥、斛為單位,也採用十進位制計算;將衡制(重量)改為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並用法律的形式進行規範。這一改革影響深遠,在我們現代的生活當中還能時常看到它的身影。
2.統一貨幣。李斯將貨幣的鑄造權收歸國家所有,統一貨幣,廢除原來秦以外通行的所有貨幣,禁止珠、玉等作為貨幣流通,將黃金作為上幣,以鎰為單位,每鎰重二十四兩;以銅製半兩錢作為下幣,一萬銅錢摺合一鎰黃金,統一貨幣是經濟史上的一個創舉,而李斯所主持鑄造的圓形方孔的半兩錢(俗稱秦半兩)因其造型設計合理、使用攜帶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社會層面的貢獻:
1.統一文字。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接受李斯“書同文字”的建議,禁用原諸侯國的古文字,統一書體為秦篆。為推廣統一的文字,李斯親作《倉頡篇》作為學習課本,供人臨摹。之後,李斯又將秦代官吏程邈創造的新書體——隸書,作為官方正式書體。篆書、隸書作為書法藝術獨具一格,在中國書法中佔據重要地位。
2.修馳道車同軌。為了政令暢通,運輸便利,李斯以咸陽為中心,修築通往河北、山東、兩湖、江浙一帶的“馳道”;在雲南、貴州地區修築“五尺道”;在湖南、江西修築 “新道”, 透過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各地聯絡在一起。同時,為與道路配套,李斯將車軌的寬度統一定為六尺,保證車輛在各個道路暢行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