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飛鳥讀史

    帝辛和楊廣基本上是中國歷史上被詆譭的最厲害的兩個君主了。煌煌大商本是華夏正統,帝辛開拓東夷、淮夷、虎夷,功垂千古,今天中國的大連、天津、青島、連雲港、上海、浙閩等領海之域,是帝辛開闢的,《淮南子》曰: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後幽都。可以說實現了中國的初步統一,在歷史上是有功的,殷代末年有一個很宏大的歷史事件,便是征服東夷,經營東南沿海。而這件事幾乎被周以來的史學家完全抹殺了。在春秋時期,關於紂王的罪狀還只限於比干諫而死。到了戰國,比干的死法就生動起來,屈原說他是投水淹死,呂不韋的門客則說他被剖心而死,到了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已經變成說紂王剖開他的心是為了滿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聖人的心是不是七竅....一直以來以訛傳訛的力量本來就很強大,只能說成王敗寇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吧。世之譭譽,莫得其實。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或至以無為有。故曰堯舜不勝其善,桀紂不勝其惡。桀紂非殺父與君也,而世有殺君父者,人皆無道如桀紂。

  • 2 # 野史故事

    歷史是一件很有趣的東西,它獨有的兩面性和可多重解讀的性質吸引著我們去發掘,思考。又因為他的多重記錄常會引起我們爭論不休,這其中就有商周歷史。

    根據周的記載,紂王荒淫無道,殘害忠良,窮侈極奢,勞民傷財,時間似乎再找不出這種暴君。於是周武王高舉起義大旗,伐紂滅商,建立了一個新的,美好的國家。然而在商朝遺民的記錄中,雖然沒有完全顛倒卻也相差頗多。紂王並非荒淫無道,周武王也非光明正大。

    同一段歷史,兩種記述,將一個人引向了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那麼我們不妨假定周朝的歷史是故意篡改後的,商朝遺民才是真正記述了歷史的人,那麼究竟是誰在抹黑紂王呢?

    一、周朝

    周武王為什麼能得天下?毛主席曾經這樣說過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所以周忘商並不怎麼光明正大,只是在別人平定叛亂的時候乘虛而入。這多少有點趁火打劫的意味。對於殷商之地原本生活穩定的地區的人民來說,是周武王挑起戰爭,擾亂了他們的生活,錯在周,周是不義之師。

    如何才能改變民眾以及後世對自己的看法呢?如果周敗了,那自然無法可想,只能揹負罵名。可是幸運的是周是勝利者,而勝利者是有權書寫歷史的。於是在周朝有意的篡改下,帝辛成了殘暴不仁的紂王,周武王則變成了為民請命,匡扶天下的明君。

    二、嫡長子制度下的受害者們

    帝辛是帝乙的少子,他還有兩個哥哥,分別是帝乙長子微子啟、微仲衍。根據《呂氏春秋》、《帝王世紀》記載,微子啟、微仲衍、帝辛三人是同母兄弟,而微子啟、微仲衍出生時,他們的母親還是帝乙的妾。帝辛是在母親被立為後只後出生的。所以儘管微子啟年長,但根據禮法認為微子啟是庶出而帝辛是嫡出,所以只能立帝辛為傳人。

    同父同母,且身為長子,僅因為出生在母親被立為後之前就不能繼承皇位。微子啟不可能沒有意見,而且耐人尋味的是,在週記述的歷史中,微子啟是以絕對正面的形象出場的。

    統治者的選擇嚴苛的遵守著嫡長子制度,那麼其他貴族必然效法,如微子啟一類的人絕對不在少數。那麼當他們擺脫商的控制後,會如何對待曾經令自己失去一切的始作俑者?

    文學小說的創作,離不開對於歷史的借鑑和矛盾衝突的設定,那麼前人記述下的紂王惡和武王正就成了現成的素材。在他們的筆下,歷史被再度演繹、誇張,惡被放大成了即惡,正被放大成了極正。不同於歷史的枯燥乏味,小說演繹更加富有趣味性、傳播性,於是在小說的傳播過程中,帝辛終於變成了那個十惡不赦的紂王,甚至連商都變得渾濁黑暗。

    當然,以上純粹是片面的胡思亂想,畢竟猜想的基礎是商人記述的歷史。就如同讀周人記述的歷史會對商不利一樣,商人的歷史也會有所偏頗。而且以個人的角度去評論歷史,難免會摻雜個人情感和個人價值取向,權當博君一樂。但這也提醒了我們,歷史的多層次的特性,讀史,需要辯證。畢竟幾千年前一個標點的改變,也許會在幾千年後造成歷史的徹底顛覆。

    歷史無黑白,掩於一抹灰。正史雜談,權作笑談。

  • 3 # 饕餮的盛宴

    春秋末年孔子的弟子貢曾為紂王抱不平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大意是說:殷紂王的不善,不如傳說的那樣嚴重。因此君子非常憎惡居於低下的位置,一旦居於低下的位置天下的一切壞事都會歸到他的頭上來。西漢的《淮南子》一書也說:“桀紂之謗,千歲之積毀。”也就是說紂王的壞名聲是後世之人不斷誹謗的結果。

    民國著名學者顧頡剛先生專門寫了《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一文為紂王辯白。根據顧先生的研究,紂王的罪名共有71條,這些罪名是在不同時代被陸續製造出來的。西周時期周人總結殷商滅亡的教訓時,紂王還只有6條罪名。到了東周時期,又增加了3項罪名。其餘的62條罪名則是從戰國到東晉時期陸續製造出來的。從發生時間來看,顯然出自西周人之口的6條罪名較為可信。但凡勝利者書寫戰敗者的歷史,都是儘可能地描摹戰敗者的醜態。西周之後出現的65條罪名,大概都是莫須有的。否則勝利者在總結失敗者的罪行時,是不會不說的。

    西周貴族所總結的導致商滅亡的紂王罪行是:1.酗酒。2.不用貴戚舊臣。3.任用小人。4.聽信婦人之話。5.迷信自己有天命。6.不留心祭祀。

    第一,嗜酒。

    在這6條罪行中,周人認為最嚴重的是酗酒。考古發掘的甲骨文裡儲存著商代大臣因為“酒疾”不能處理國事的記錄。在已經發現的商代墓葬中,無論貴族還是平民,出土最多器物的都是酒器。可見商代末期的飲酒風之盛,從商王到大小貴族及一般的平民無不嗜酒。因此西周初期周王釋出了一系列的政令,其中就包括了禁酒令(《尚書·酒誥》),規定只有重大祭祀活動才可飲酒。周人認為,商人酗酒之風盛行導致亡國。《尚書·酒誥》說:“庶群自酒,腥聞在上,故天降喪於殷”。這大概是“酒池肉林”傳說產生的主要原因。

    《史記·殷本紀》記載:紂王“慢於鬼神。大冣(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有研究者認為,“酒池”是上古時期人們群聚集飲酒、以水調節酒濃度習俗的反映。《禮記·禮運》上說人類社會之初有“汙尊而抔飲”的習俗。東漢經學大師鄭玄註解說:“汙尊,鑿地為尊也。抔飲,手掬之也。”在原始時代,人們在地上挖坑盛水,用雙手捧著飲用。酒產生以後,“汙尊而抔飲”不會立刻消失,可能會鑿地為池盛酒、聚集酒池邊飲酒。上古時期酒未經過蒸餾度數較低,隨著釀酒工藝提高酒的度數大大提高。商周時期的飲酒器容量較大,推測當時已經在使用兌水調節酒度數的方法。紂王的“酒池”就是兌了酒的水池。紂王只是把人們群飲的小池擴大了而已。(田君:《夏商“酒池”新說》,《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後世傳說紂王使男女在酒池肉林中裸體追逐作樂,也有學者認為那是在舉行裸體祭神儀式,而裸體祭神的習俗在中外許多國家的早期歷史中都是存在的。直到1984年,在雲南紅河某地區的神廟中仍然存在這一習俗。(楊琳:《論古代社會的袒露禮俗——兼論對封王荒淫的認識問題》,《中國文化研究》)

    顧頡剛先生認為紂王使男女裸逐於酒池肉林是西漢時期才強加給封王的罪名。從民俗學角度來看,酒池、男女裸逐可能是上古習俗的遺存。只是在先秦時期人們的眼中這算不上什麼罪名,到了西漢時期隨著社會風俗的演變,再加上紂王的形象在不斷被醜化,人們就將這種上古習俗視為了紂王的新暴行。至於酗酒,這確實是商代政治和社會風氣敗壞的一個方面,也是周人眼中商代滅亡的首要原因。

    第二,用兵東夷。

    紂王在位時征服了商人的宿敵——東方夷人。商代方國林立,商與周邊方國之間的戰爭從未停息過。在所有與商為敵的方國中,東方的夷人是商王國最棘手的敵人。商人與東夷從早期商王中丁時期就開始了,到了商代最後兩任商王時,雙方頻繁爆發戰爭。根據甲骨卜辭的記載,紂王在位時曾經發動對東夷的大規模戰爭。這次戰爭時間長達250天,途經今天的山西、河南、山東、江蘇等地區。這次戰爭紂王大獲全勝,取得了對東夷前所未有的勝利。

    雖然紂王徹底解決了商王朝在東方的宿敵,但也因為這場戰爭消耗了大量國力,為周人進攻商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第三,重用他國之人。

    紂王重用費仲等他國之人,對於同姓貴族並不重用。這也引發了許多貴族的不滿,導致商王朝內部出現了分裂和不團結。作為君主,紂王在這點上確實不高明。

    第四,剛愎自用。紂王是很有能力的君主,但他恃才傲物,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作為君主這是個致命的缺點。

    第五,最讓紂王留下罵名的是狐狸精妲己。但是狐狸精肯定是胡編的,妲己也是春秋以後戰人們創造出來的形象,大概是根據周武王罵的那句牝雞司晨發揮的。不過商代偉大的武丁王也是牝雞司晨的,並沒有人罵他。他的夫人婦好帶兵打仗,還有獨自的封地,現在殷墟博物館陵墓區最大的墓葬就是婦好墓。

    所以,從周武王開始使勁罵自己的手下敗將紂王。隨著周武王的地位越來越高,很多人就跟著繼續罵。罵的人多了,假的也就成了真的。

  • 4 # 師說歷史

    “紂王”是商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帝號帝辛,“紂王”是周朝給予他的諡號,“紂”是“殘義損善”的意思。他是商朝的最後一位君主,有七十多條罪名,是殘酷暴虐的典型,歷史上講到暴君必說商紂。但也有人為帝辛辯白,認為真實的帝辛沒有史書中記載的那麼不堪,如孔子的弟子子貢就講“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後世言惡則必稽焉”,毛主席也曾說“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第一部分:帝辛的功過,他是不是真的罪惡滔天?

    一、帝辛其人

    《史記·殷本紀》記載: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勣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1、這是《史記》中第一次出現關於立長和立嫡之爭記載,說的很隱晦,但對比很明顯。

    (1)繼承人的選擇,一直是歷代皇帝和大臣們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但也一直沒有找到最好的、通用的標準,只有相對優的選擇。嫡長子賢能,被立為繼承人,自然沒有問題。但如果長子、嫡子、賢能的兒子和君主喜歡的兒子,不是同一個人的時候,應該立誰為繼承人,商朝及後世都沒有明確的標準,都是根據當時的政治格局靈活決策的。

    (2)商朝的傳承製度: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的混合傳承製度,不同時間段,傳承製度重心會有所不同,主要是看當時的統治者及繼承者的年齡。如果按照當時商代的傳承製度,繼承人應該是帝辛的叔父,也就是帝乙的弟弟,如比干。但司馬遷的立場很明確,應該立長子為繼承人。這個與商朝的傳承製度不符,是“事後諸葛亮”的行為,也有“用現代或理想標準來苛責古人行為”的嫌疑。熟悉歷史的司馬遷,深知長子不一定賢能,但他為什麼會把“立非長子為繼承人”視為殷商滅亡的重要原因呢?是因為敬重微子啟而感傷帝乙的抉擇,還是想表達一些政治觀點呢?事實上,在《史記》中,司馬遷很多次把政權的衰弱歸結為不選擇長子作為繼承人,後續會專門統計相關的資料來說明。

    2、文武雙全,但都沒用來幹正事,但真的是這樣嗎?

    (1)天資聰穎,有口才,行動迅速,接受能力很強,而且氣力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格鬥。

    (2)智慧足可以拒絕臣下的諫勸。

    首先,要看大臣的建議是否合理?因為格局和角度的不同,臣下的建議不一定是對國家有利的,或者不一定對帝辛的統治有利,又或者與國家當下的發展戰略有衝突。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

    其次,決策是領導的主要職責之一,作為國家資源的最終掌控者,從善如流,接受臣下的建議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但對應著要付出相應的資源,成功了固然好,但如果失敗了,最終是國家承擔損失,也就是君主個人的損失。而臣子則是富貴險中求,成了就功成名就,享受榮華富貴,敗了也沒有太多虧損,最多是身死被殺了。而說“不”則是很難的,敢於說“不”是需要勇氣的,能夠講的合情合理,讓臣下認知到自己的不足,放棄原有的想法,則是需要智慧。另外作為最高統治者,臣下的建議否定就否定了,需要給你原因嗎?而肯運用自身的智慧來否定臣下的建議,說明還不是那麼專橫。

    (3)話語足可以掩飾自己的過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於普通人講,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在古代,很多時候是不允許君主犯錯的,對君主的要求非常之苛刻。如果君主犯錯了,那就讓臣下背黑鍋,但如果君主的言語可以掩飾自己的過錯,那就不用臣下代為受罪了,也是一件好事。而且君主也都想有個好名聲,算是個人品牌管理。

    (4)憑著才能在大臣面前誇耀。

    可以說是教練型領導,紂王文武雙全,的確有這個資格。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未嘗不是一種對臣下的激勵,透過樹立自身有才的形象,勉勵臣下持續學習進步。

    (5)憑著聲威到處抬高自己。

    用法家的觀點來看,這其實是君主把握自己的“勢”,與臣下拉開一定的距離;用儒家的思想來說,則是君臣之間的“禮”。

    3、 食色,性也!追求享樂是人之常情。

    美酒和美女,不只是男人喜歡,女人也喜歡;

    聽自己喜歡的女人的話,這個也無可厚非;

    喜歡音樂,推陳出新,推動中華文化的發展,而特別喜歡北方遊牧民族的勁歌勁舞,說明有進取心啊;

    搞點建築,養些野生動物,對貴族來說,也都是正常的行為,何況天子呢,用現代的話說,這叫追求生活品質。

    酒池肉林,說起來就是配自助餐的泳池派對,玩的很前衛,也很有創意。

    4、加重稅賦。

    這個是對百姓生活有重要影響的行為,但帝辛到底是為了個人的享樂,還是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呢?一個人即使再怎麼造,也花不了多少錢的,畢竟全國的財富都是他的。史記中沒有記載,但帝辛持續多年對外作戰,鞏固了商朝的統治,也拓展了新的疆域。

    5、對鬼神傲慢不敬。

    一方面,這是世俗政權與神治政權的鬥爭,帝辛的曾祖父武乙曾經就有侮辱天神、射天等行為,這也是為了加強世俗政權的統治;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社會的進步,統治階級認識到鬼神只是愚弄百姓的把戲,人世間的事,還是要用人類的辦法來解決。

    總體來說,如果沒有丟失政權,這些其實都不是事,反而可以成為帝辛的功績或軼事,但失敗了,就都成了不可饒恕的罪過。

    二、政治鬥爭

    《史記·殷本紀》記載: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憙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辨之疾,並脯鄂侯。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砲格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而用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1、百姓怨恨,諸侯背叛

    (1)帝辛之前的傳承: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武丁時期,殷商的國勢興盛起來了,之後傳承八代到帝辛,中間的君主除了兩位有簡單介紹,其他的都只是表明傳承順序,沒有其他記載。可能是年代久遠,歷史資料有限,但很大可能是沒有什麼重要的事件可以記載,而有簡單介紹的兩位君主則是因為負面原因被記載,祖甲淫亂,武乙暴虐無道,到帝乙的時候,殷朝已經很衰落了,可以說帝辛繼承的就是一個爛攤子。

    (2)因為王位繼承的問題,比干、微子啟、箕子等都對帝辛的統治心懷不滿,可能存在抹黑帝辛的行為,鼓動民眾及諸侯反叛。

    (3)因為世俗政權與神治政權的鬥爭,原來掌握祭祀權力的貴族對帝辛也不滿,可能存在抹黑帝辛的行為,鼓動民眾及諸侯反叛。

    2、加重刑罰。

    刑罰的目的是讓民眾不要做什麼,是威懾民眾的一個工具。當現有的刑罰不能夠很好的限制民眾行為的下限時,政府都會考慮加重懲罰的力度,堯舜、漢武帝等我們公認的治世時期,也都有加重刑罰的行為。歷史也證明了亂世用法家,治世用儒家,盛世用道家。亂世用重刑,無可厚非。

    3、殺三公。

    帝辛用殘酷的手段殺死九侯和鄂侯,囚禁西伯昌,因為手段過於殘忍,因為被教育西伯昌很賢能,往往會同情九侯、鄂侯和西伯昌,但瞭解一下他們的身份,是三公,是天子以下最高管理層。對應的問題就有兩個:

    (1)當國家衰落的時候,往往伴隨著臣子的權勢過大,即末大於本,作為君主,在有掌控力的時候,要不要考慮剪除權臣,保障國家的安全?《史記》中沒有九侯和鄂侯其他的記載,但在《史記·周本紀》中有明確的記載,因為周朝實力不斷增強,崇侯虎擔心將會對天子的統治不利而諫言帝辛。

    (2)百姓怨恨,諸侯背叛,有天子的責任,而三公作為最主要的輔佐大臣,要不要也承擔相應的責任呢?可能前者的考慮會更多。

    所以這無非是一場政治鬥爭,殺權臣,加強天子的權力,平息民怨。至於殺三公的原因,無非是找藉口了。處置的手段非常殘酷,但政治鬥爭本身就是殘酷的,而且既然已經是亂世用重刑了,也想借殺三公來平息民怨,警示其他諸侯和官員,也就都合情合理了。只是藉口找的不是太合適,效果也適得其反,變成了恐懼,以為是天子殘暴無道,以為是大清洗,人人自危。

    但帝辛在處理西伯昌的事情是可以說是真糊塗,甚至可以說是作死,正是因為這件事,導致了他最終的滅亡。

    (1)當斷不斷,必有後患。既然已經殺了三公中的兩位,最後一位能覺得自己安全嗎?

    (2)既然已經囚禁了,判了砲格的罪行,雖然宣誓效忠,但死裡逃生,效忠也只是表面了的,只要有機會,就會反叛。

    (3)收了土地、寶物,赦免了也就罷了,還賞賜給征伐的權利,可以理解帝辛的想法,想要安撫西部,騰出手來平定東方的諸侯,但放權放的太大了,西伯昌如虎添翼,龍歸大海,再想要限制,可就很難了。

    (4)數典忘祖,不熟悉歷史害死人啊,當年的成湯是如何取代夏朝,建立商王朝的,可不就是因為有了征伐諸侯的權力嗎?現在又把征伐諸侯的權力授予西伯昌,完全是作死的節奏,死有餘辜。

    4、任用“奸佞”的大臣

    費仲善於阿諛,貪圖財利;惡來善於毀謗,喜進讒言。這兩位大臣品行都不太好,通俗的說法叫奸臣,再通俗一點就是壞人。重用壞人的天子不是好天子,而被壞人陷害的人都是好人,因為壞人都是朋黨比周,每天一睜眼就想著為了自己的利益,諂媚天子,陷害好人。我們接受的教育和看到的文學及影視作品都是這樣的。

    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很多我們普遍認同的英明的君主也喜歡用“奸佞”的大臣,如漢武帝時期任用大量奸佞的大臣,用來盤剝富貴群體的財富,收為國有,用於支援前線的戰爭,司馬遷甚至專門為這些人立傳;如乾隆皇帝重用和紳。為什麼呢?因為好用。總要有人幹髒活的,這些人要的只是利益,但可以實現天子的一些非道德的想法。而當目標實現之後,百姓怨氣太大的時候,可以順民意,殺了他們,大快人心,為皇帝博得美名。非常時期,用非常之人。

    費仲貪圖財利,可能是個人品行有問題,但深層次的,很可能是為國家創收。惡來善於毀謗,這也是一種技能,用來羅織貴族官員及諸侯的罪狀,為國家創造財富的同時,加強君主權力。

    還有一個點,這些人都是外來的,而不是原有的貴族群體,但當時的官員基本上都是貴族世襲制,帝辛重用他們,動到了貴族勢力的蛋糕,所以被誹謗,而帝辛最終的失敗則讓他們連帶被黑。

    三、牧野之戰前夕

    《史記·殷本紀》記載: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西伯滋大,紂由是稍失權重。王子比干諫,弗聽。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及西伯伐飢國,滅之,紂之臣祖伊聞之而咎周,恐,奔告紂曰:“天既訖我殷命,假人元龜,無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維王淫虐用自絕,故天棄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柰何?”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紂不可諫矣。”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爾未知天命。”乃復歸。

    1、諸侯多背叛商朝而歸附周朝。跟商湯取代夏的時候非常類似,一方面實力較強,且有徵伐的權力,畏懼;另一方面施恩德,畢竟是在野黨;恩威並施,自然會有很多諸侯歸順了,畢竟帝辛這個時候都在忙著征伐東夷,沒有精力管其他諸侯。

    2、大臣們的諫言:

    (1)比干:是帝辛的叔叔,帝乙的弟弟,但帝乙並沒有傳王位給他,據說這個人很有才能,《史記》沒有記載他諫言的內容。

    (2)商容是帝辛時期主掌禮樂的大臣,據說很賢能,《史記》沒有記載他被罷免的原因。

    (3)祖伊跟帝辛是自家遠房,也是帝辛的大臣。他的言辭很刻薄,直接罵帝辛荒淫暴虐,被上天拋棄,被民眾詛咒,用反面的話語建議帝辛揣度瞭解天意,遵循長法。充滿了迷信的思想,帝辛也的確是有口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生下來成為國君就是天命,也體現了他的自信,而自信則來源於實力。但有一點要留意,帝辛並沒有懲罰祖伊。

    四、牧野之戰

    《史記·殷本紀》記載: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1、是紂王更加淫亂了,還是商、周的實力對比發生了改變呢?相信更多的是後者。

    2、大臣們的表現:

    (1)微子啟、太師和少師叛逃殷朝,帶著祭器、樂器投奔周朝,同時帶去了殷朝國內空虛的資訊。一方面,這些高管貴族,平時享受著榮華富貴,但在關鍵時刻叛離國家,連祖宗祭祀都不要了,引來敵人攻打自己的國家,真的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這樣的人怎麼會是賢能的人呢?真的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帝辛對國內的控制有多強,即使國內空虛,即使之前各種造謠抹黑帝辛造勢,即使民眾怨恨帝辛,即使諸侯背叛商朝,即使這麼多高管貴族,也不能在國內起事,只能投奔敵國。

    (2)比干看起來是強諫死國,但帝辛真的是因為他強諫而殺他嗎?比干之前也有諫言,為什麼不殺他呢?難道是量變引起質變?強諫的言語能比祖伊更刻薄?箕子為什麼又要假裝瘋癲去給人家當奴隸?聯絡起來看,其實殷朝內部存在以比干、微子啟、太師、少師、箕子等為首的反對帝辛的一黨,這些人因為共同反對帝辛而走到了一起。帝辛也知道存在這一黨,但因為仁慈一直沒有處置他們。在關鍵時刻,微子啟、太師和少師叛逃,比干和箕子被出賣,帝辛遷怒微子啟等的背叛,而殘酷誅殺及囚禁其黨羽,但只是囚禁箕子,到最後都沒有殺,完全可以說明帝辛的仁慈,只是在政治鬥爭的時候才會採用雷霆手段。

    3、帝辛的選擇:

    (1)軍隊剛剛征伐諸侯取得勝利,不能及時回防,國內空虛,但周朝的軍隊已經在城下了,形勢非常緊急。沒有抱怨,抱怨也解決不了問題,也沒有遷怒他人,更多的立足當下,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放武器,武裝奴隸,應對周朝的進攻。

    (2)奴隸陣前倒戈,商軍戰敗。但奴隸的陣前倒戈,很多人說這反映了帝辛的不得民心,不敢苟同,畢竟當時是奴隸社會,分處不同的陣營,在當時,奴隸根本都算不得人民,只是人形的生產資料而已。

    (3)一個驕傲的男人:

    帝辛沒有選擇出逃,收集軍隊再打回來,如果真這麼做了,以商和周的軍事實力對比,勝負未可知;

    也沒有選擇投降,按照當時的傳統,戰勝國往往會選擇流放戰敗國的君主,而不是殺死,如果投降,帝辛完全可以繼續做一方的諸侯;如果帝辛真的驕奢淫逸,他會選擇投降的。

    而是穿上那件舉世聞名的寶玉之衣,走入鹿臺,點燃沖天大火,縱身入火海,從容赴死。

    投降是現實的考慮,從容赴死和重新來過都是值得尊敬的,都是男子漢大丈夫的英雄氣概。所謂:活著都不怕,還怕死;死都不怕,還怕活著。

    但帝辛的死,也無疑是讓人感傷的,感傷殷商中興大業的失敗,感傷英雄的逝去,感傷英雄死後還揹負惡名,感傷欺世盜名的無恥小人享受這榮華富貴、受人尊重的活著。

    小結:帝辛繼承的爛攤子,國勢衰落,內部有爭奪王位的叔叔和兄弟、大臣勢力太大、世俗政權與神治政權的爭奪等問題,外部有諸侯的叛離和挑釁。但他個人的魅力、能力和魄力都非常強,大膽啟用新人,加強內部控制,之後對外征伐,鞏固並拓展疆域。因為政治鬥爭失利,利益受損,這些人都會抹黑帝辛。因為兄弟和大臣的背叛,資訊的洩露,被周朝趁虛而入,積極應對,可惜失敗了,戰敗後從容赴死。成王敗寇,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末代君主,即使大有為,但都被新的王朝抹黑,名聲都不太好,也算正常。

    第二部分:誰在抹黑帝辛?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考慮三個問題:帝辛動到了誰的蛋糕?抹黑帝辛,誰是最大受益者?後人為什麼抹黑帝辛?

    一、帝辛動到了誰的蛋糕?

    1、商朝的傳承製度:帝辛即位,比干、微子啟、箕子等不高興。

    2、世俗政權與神治政權鬥爭激烈:帝武乙侮辱天神,帝辛慢待鬼神,最終世俗政權戰勝了神治政權,但負責祭祀的神職人員不高興。

    3、帝辛為了加強國內管理,殺三公和其他貴族、大臣,大膽啟用外族人員,國內的諸侯、大臣、貴族不高興。

    而這三類人恰恰是社會的精英群體,掌握了社會的話語權。

    二、抹黑帝辛,誰是最大的受益者?

    無疑是周朝。周滅商,地球人都知道是槍桿子裡出政權,但要糊弄百姓,表明政權更迭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所以有組織的抹黑前朝末代君主,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太多了,無需說明。

    三、後人為什麼抹黑帝辛?

    1、儒家的影響:

    (1)周成王(周武王的兒子)時期,周公制定“周禮”,而“周禮”是儒家所推崇的。

    (2)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來華人基本上接受的是儒家思想教育。

    (3)按照遞推關係,周公黑的人,自然是儒家要黑的人了,也就是後來的儒生所要黑的人了,所以歷史上紂王的罪行越來越多,反正死人也不會辯駁的。

    2、史家的影響:

    司馬遷的《史記》在史學界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書,研究上古歷史,繞不開《史記》,至於司馬遷為什麼要這麼記載帝辛的歷史。

    (1)周朝在攻下朝歌后,對商朝的文獻資料大肆毀壞,關於帝辛的真實史料很少,而且年代久遠,流傳下來的就更少了;

    (2)周朝延續商朝的特點,非常注重政治宣傳,在取代商朝之後,官方主導,精英跟隨,共同抹黑帝辛,並記錄下來,形成文字資料。而歷史學家又是以實物考證為依據,所以往往對商朝的認知,是周朝對商朝包裝改造後的結果。

    愚見,請斧正。

  • 5 # 鳳陽說文史

    打從入朝以來,精明的姬昌行事低調,言行謹慎,唯恐一不小心被抓住小辮子。九侯被殺,他不敢強出頭;鄂侯被殺,他也不敢吭聲。不敢說話,偷偷嘆息幾聲總可以吧。他躲在室內,偷偷嘆息了幾聲。誰料到這幾聲嘆息,差點要了他的命。

    自甘淪為大內密探的崇侯虎一刻也沒有放鬆過。特別是九侯、鄂侯一個個落馬,他更是小人得意,巴不得順手牽羊除掉西伯姬昌。姬昌嘆息幾聲,豈知隔牆有耳,早有密探把這個“重大訊息”報給了崇侯虎。好啊,西伯呀西伯,今天可算你倒了黴運。崇侯虎三步並作兩步走,猴兒急地入宮向紂王告密:大王誅殺九侯、鄂侯,天下賀之,可是西伯竟躲在室裡嘆息哩。

    紂王一聽,嘆息就是心有怨言,得,抓起來關了。

    有人因言而獲罪,西伯卻因為嘆息而獲罪,被關起來,囚禁在羑(yǒu)裡(地名)。據說這一關就是七年之久,估計紂王都快把這個人給忘了。可是西伯是有勢力的人,他的那些臣僚們可不是吃素的,想盡辦法要解救姬昌。西伯手下有一個名喚閎夭的臣子,頗有智慧,認為要救西伯,就得投紂王所好。紂王所好者,聲色犬馬也,他便不斷地獻上美女、寶馬、奇珍異寶。

    紂王果然龍顏大悅,那天正好心血來潮,便下令釋放姬昌。起初紂王還認為姬昌是個威脅,現在覺得這個人根本就不是對手,老子隨時可以玩死他。這時姬昌“三公”的頭銜早被罷免了,“西伯”的稱號也沒了,紂王不認為他是潛在的威脅,便把他打發回岐周去了。

    姬昌果然是個聰明人,他沒忘了表示“謝主隆恩”,回到岐周後,便把洛西之地拱手獻給了紂王,同時順帶提了一個小要求:廢除炮烙之刑。

    諸君想想,姬昌剛剛被釋放回家,怎麼就吃了豹子膽,膽敢提出廢除炮烙之刑的建議呢?以我的猜測,喜歡藝術的紂王估計已經對炮烙之刑失去了興趣,玩久了就不好玩了,沒了新鮮感。大概因為如此,姬昌乘機建議廢除炮烙之刑,既不忤逆紂王,又可以討到好名聲,何樂而不為呢?紂王既撈得一塊洛西之地,心頭高興,也給了姬昌一個大大的面子,果真廢了炮烙之刑。只是天下人,只為姬昌鼓掌,卻無人為紂王喝彩。

    朝廷之上,敢說話的人死了,不敢說話只敢嘆氣的人也被關進大牢,掌權的人,自然落到小人手中。紂王底下有哼哈二將:一個叫費中,在溜鬚拍馬上有獨到的功力,無人可敵;另一個叫惡來,人如其名,只有惡的來,善的不來,此人在造謠誹謗上有極深的造詣,罕有對手。這哼哈二將,興風作浪,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殷人絕望,諸侯離心。可是沒關係,有紂王撐腰,自然是政壇上的不倒翁。

    在紂王眼中,百姓算個球?別礙著老子開心就好。至於諸侯,這個就比較麻煩一點,比對付小民要難一點。當然,別看紂王聲色犬馬,他還是英武蓋世的,只是叫他離開奢華的王宮,離開小淫娃妲己,他卻是不捨。要如何擺平諸侯與諸夷呢?費中與惡來這兩個傢伙肯定不頂用,誰來代朕征伐呢?當然啦,當時帝王還是沒有自稱“朕”的。

    紂王左思右想,姬昌可以。他被關了七年,連嘆氣都不敢了,況且一釋放回家,就知道獻上一塊地來孝敬君王,總算是調教乖了。紂王給了姬昌象徵權力的弓矢斧鉞,並把“西伯”的稱號還給他,把征伐諸侯的權力交給他。說到這裡,不佩服姬昌都不行,他獻了一塊地,撈到的東西遠遠比失去的東西要多。

    西方霸主又回來了!

    西伯姬昌很能賣乖,得到征伐大權後,他不失時宜地表示效忠,率一大批諸侯入朝進貢。這真的給紂王掙足了面子。

    可是有一個人卻十分擔憂。

    這個人就是比干。

    比干是殷商朝廷中為數不多的正直人士,在惡人當道的朝廷裡,比干怎麼就沒事呢?原來他的身份不一般,他可是紂王的叔叔哩。比干當然也知道帝國一片烏煙瘴氣,但他畢竟是這個圈子裡的人,再怎麼說也要力挽狂瀾,要保住殷商帝國。

    他對紂王說,你別被西伯騙了,西伯到處“陰修德行善”。注意這個“陰”字,這是有陰謀的。別看他帶著一大幫諸侯前來進貢,其實那些諸侯早就被西伯收買了。

    西伯已經坐大,殷帝已失權重矣!

    紂王本來就對這個喜歡嘮叨的叔叔很討厭,在他看來,比干就是自以為聰明的傢伙。要說到聰明,世界上還有誰比得上我紂王嗎?你看殷商衰敗了那麼多代,一到我手裡,中興了,諸侯們都乖乖聽我的了。

    當然,這時的紂王,對叔父比干還有一點點尊敬,雖然不願聽他嘮叨,卻也不至於為難他。其他人就比較倒黴了。

    比如說,有一個大臣名為商容,算是朝中稀有人物,是個賢臣,深受百姓愛戴,我估計他沒有被迫害死,是有比干罩著他。紂王聽了比干的嘮叨,又要聽商容嘮叨,一怒之下,把商容的官帽摘了,就地免職。

    其實比干說的一點都沒錯。

    表面上諸侯跟著西伯一起來進貢,像是對朝廷忠心耿耿,其實只是擺擺架勢罷了,實際上都心向著西伯。

    這裡有一個例子頗能說明問題,諸侯之間遇到糾紛,根本不去紂王那裡仲裁,反倒都跑到西伯這裡論理。

    有一回,虞、芮兩個諸侯國的百姓因為國界線附近的田產歸屬而爭吵起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執不下。既然這樣,大家一想,西伯不是很公道嗎?那就讓西伯給評評理吧。於是兩國民眾各派代表入周,各自認為必定會贏得訴訟。進入周境後,他們發現農民們的田地之間留了很大的距離,大家相互謙讓,要把這塊地讓給對方。不僅如此,周人彬彬有禮,特別尊敬長者,大家相處都很和諧。這就是周人的精神文明建設,不是擺花樣,真有點禮儀之邦的模樣。

    看到這裡,虞、芮兩國民眾代表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你看看周人相互謙讓,我們卻在為那點蠅頭微利爭吵不休,顯得那麼沒修養。要是把爭吵這事上訴到西伯那裡,豈不是讓天下人恥笑嗎?想到這裡,大家也不好意思去找西伯了,商量說:“我們所爭的,是周人恥於取的。我們去西伯那裡幹嗎呢?自取其辱罷了。”當即決定,對於兩國有爭議的那塊地,雙方都不要了。一件爭論不休的事,就這樣解決了。後來孔老夫子說過一句話:“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想必與此故事有關。

    這件事後來便傳開了,這時有人開始散佈一種說法:“西伯蓋受命之君。”西伯大概要接受天命成為君王吧。

    不過想要成為受命之君,還是任重道遠的,有道義是一回事,還得看實力。西伯固然是個出色的首領,但其武功不及其父季歷。如今他握有徵伐之權,得找個懂軍事、知謀略的幫手,就像當年商湯找了伊尹一樣。無論什麼時候,世上總有許多能人異士,關鍵要看你有沒有認真地找尋。一個偉大人物浮出水面,此人正是赫赫有名的姜尚姜子牙。

    摘自醉罷君山《歷史中國:夏商周原來是這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嗨氏大仙撕逼,五五開開掛到韋神轉戰虎牙,鬥魚今年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