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風一起千帆動
-
2 # 大秦魂的微博
不得不說,這麼弱智的問題敢拿出來問,除了智商無底線,臉皮也厚到無上限了!但是我還是得不厭其煩的再解釋一遍,管仲思想的根基是道家思想,主體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代不可能成為政治家的主導思想,只有周天子最喜歡他們,任何諸侯用儒家思想治國,都得步周天子後塵——玩兒完~!
-
3 # 天理之昭明靈覺處
歷代統治者和改革家的思想都離不開儒和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儒或法有主次之分。在東周,偏重於儒的話可能來不及看到改革成果就被別國滅了。商鞅三次見秦孝公,談帝道談王道,秦孝公都認為他在胡言亂語,第三次談霸道深得孝公之意,商鞅才開始了以法為主的改革。管仲作為春秋時期成功的改革家,他的思想肯定是偏重於法,但他的尊王攘夷,一統天下不論出於何目的都是儒家的思想。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孔子和孟子看到了人性的善,那是在沒有利益衝突的時候。商鞅和韓非看到了人性的惡,那是在面臨利益衝突的時候。所以儒家和法家的觀點其實是對立的:儒家弟子看不到這世界醜惡的一面,而法家弟子則看不到世間還有美和愛的存在,但他們都推崇管仲。管仲認為“善”和“惡”都不是絕對的,但“私”和“貪”卻是永在的,自私和貪婪才是人性。管仲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對人性的瞭解,並想辦法使之得到滿足。利用人們的逐利之心最終實現社會財富最大化。
我個人是這麼看這個問題的:儒家弟子都是看著《喜洋洋和灰太狼》長大的,以為這個世界充滿了玫瑰色,直到碰了壁才發現童話裡都是騙人的;法家弟子是看《權力遊戲》長大的,在他們眼中這個世界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所以他們主張嚴刑峻法。相比之下管仲是一箇中立者,他看到了人性的自私和貪婪,他認為人性不一定本善,但也絕非至惡。這個世界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醜惡的一面,它的美麗無法遮擋醜惡,它的醜惡也無法掩蓋美麗,至於那些醜惡的部分正是管仲立志要改變的。他有一種“若欲治平天下捨我其誰”的豪情壯志,他希望把國家的富強建立在每個國民生活幸福的基礎上,希望合天下眾人之私而成大公。
-
5 # 鳳陽說文史
霸,這個字,按字典上的解釋,就是依仗權勢、強力佔有的意思。用句很難聽的話來講,就是把你的變成我的。我們還是用今天比較文雅和諧的說法, 就是:做大!做強!
所謂霸術,簡單地講,就是成就霸業的技術方法。這是春秋時期較為流行的一種“成功學”。先後成就了大大小小的十九霸!最傑出的就有五霸!
最早系統化的實施“霸術”成功學,且獲得巨大成功的人,非齊桓公姜小白莫屬。
在許多人的想象中,稱霸者一定很會砍很會殺且蠻橫無理,事實上並非如此。姜小白以前打仗,有勝有敗,所獲甚少。後來依管仲之謀實施霸術,就不再用兵了,即使用兵,也不打仗,收穫反而極多。
這說明霸術並非全靠武力,而是一種謀略。當武力不足用時,只要謀略得當,同樣還是有條件能夠做大!做強!
話說長勺之戰後,齊國吃了敗仗,齊桓公姜小白受了挫,就開始反省,後悔用兵,沒聽管仲的話。變回和原先一樣,再不問政事,整日和美女們飲酒為樂。
凡有事來找他,他就推脫:“何不問仲父?”“你們去問仲父吧!”
管仲的身份,百官之一,和別的大夫們沒啥差別。但如今他代君行令,指揮百官,行使的都是君主的權力,所以他這個宰相自然也就高於眾官之上了。
姜小白把三分之一的稅賦分給他為薪酬,讓他當替身行使君權,於是,他這個宰相成為最新的貴族,凌駕於百官之上。其他貴族大夫們眼紅了,十分不滿。
好你個管夷吾!你何德何能,騎到我們脖子上來了!
於是,舊貴族們紛紛向小白告狀,說管仲其實是個不學無術之輩,並沒什麼真才實學。如今什麼事,一問要問管仲,二問還是要問管仲,事事都問管仲,好像我們齊國沒有君主了!他都快要取代你了!
姜小白終於被激怒了,責問管仲。
“管夷吾!你知罪否?”
管仲說:“臣謹守中庸之道,何罪之有?”
“他們都罵你是官霸!霸佔了他們的權利。你自己說,你究竟有什麼本事!寡人聽說,你不過是利用諸大夫的勢力恐嚇了寡人,然後再借寡人的聲威去欺壓諸大夫,從而狐假虎威,居中兩邊漁利!”
一句話說到管仲的要害上了。管仲聽了,冷汗直冒。
小白喝道:“你如今在齊國呼風喚雨,竟然與寡人平起平坐!像你這樣發跡的,原來卻都是賺了寡人的!那寡人又能得到什麼?”
管仲道:“在夾縫中求生,唯有謹行中道。主公說的沒錯,我正是在主公與諸大夫的夾縫中生存,如今我既然已經成功地做到了霸百官、令朝野,那麼,主公您只要依葫蘆畫瓢,照搬我的做法,不就也可以成功地霸諸侯、令天下了麼?”
小白不解道:“我如何照搬你的做法?”
管仲道:“主公您看,我管仲不過百官之一,但借您的勢,就可以稱霸百官、傳令朝野,幫您把齊國管理得井井有條!既然我可以成為官霸,那您就一定可以模仿我成為諸侯霸!您雖為諸侯之一,但只要做到這兩點:上借天子之勢,以行王道;下察各方矛盾,大行公道;居中調停,化解紛爭。代理天子行使王權,幫助大王管理諸侯,你就可以稱霸諸侯、號令天下!合情合理合法,哪還需要打打殺殺,搶人田地?到那時,整個天下,都要聽你指揮,你不也就同樣可以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嗎?”
這就是最早的“霸術”,指導齊桓公後來終於成為春秋第一霸主,實則起於管仲之謀。
摘自吳閒雲《霸王的春秋:一匡天下齊桓公》
-
6 # 我是一個小書蟲
管仲的思想偏法,管仲是法家的先驅!
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他輔佐齊桓公稱霸,成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
管仲的思想偏向法家,下面是理由。
1 管仲公開倡導政府制定法,管仲仰慕《周禮》中記載的古代天則,但是他認為古代這些治國之術的根基需要輔以清晰的法律和規定。
《管子.任法篇》“有生法,有守法,有法於法……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
2 管仲認為要抬高君主的力量和權威,要把民眾的利益轉移到國家的力量上。通俗的說就是“國強民弱”。這也是後來法家的思想,治國以國家權力,力量為目標,民眾的利益被忽視和犧牲。
《管子.明法解》中“明主在上位,有必治之勢,則群臣不敢非為”。這類似法家的“勢”,加強君主權威力量。
3 管仲創造了一些措施來規範人民的生活方式,更加有效的控制民眾,甚至嘗試統一人們的習俗。這樣可以有效把人們的力量動員起來,更好為國家服務。
4 管仲進行全面徹底的改革來增加國家的財富,國家壟斷了鐵,鹽,酒的經營,這樣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使國家更強大。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管仲注重“法”,注重君主的權威和力量,提高國家的力量和利益,忽略和犧牲了民眾的利益,所以說管仲的思想偏向法家,他也被稱為“法家的先驅”。
管仲首創“霸道”,即所謂的“尊王攘夷”,維持孱弱的周王朝,來穩定中國之列國的政治和軍事平衡,這種平衡就需要強化周王朝正統的合法地位,而同時一個強有力的諸侯國君以周的名義來統攝列國,有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味道。
孔子雖然不贊成這種做法,但是孔子在一定程度還是感激管仲維護了周王朝的正統,(其實這只是管仲的手段,而非目的),孟子則堅持反對“霸道”,認為應該由“真正”的君主統治,依靠以德服人的“王道”,所以管仲後來成了儒家反對的典型。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到,管仲的思想偏法!
回覆列表
法家和儒家的關鍵區別在哪裡?我覺得是對周代思想文化的態度。禮樂,德治,宗法,這些周文化的內容,都是法家所極力反對的。法家認為禮樂文化修養是純粹的浪費時間,毫無作用。德治已經完全過時了,要用法治取而代之。還有,宗法制的大家庭被拆散,鼓勵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告發。儒家強調的家庭成員之間感情徹底被對國家的忠誠所取代。
具體考察管仲的所作所為,他反禮樂,德治,宗法嗎?完全沒有。齊國捨己為人,用自己的財富物質來幫助其他國家,把本來已經滅亡的刑,衛這些國家又重新建立起來,這個難道不是大公無私的道德行為嗎?和秦國不擇手段的消滅其他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還有,春秋初期的周王,已經毫無實力,威望喪盡了,連一些小國都敢去和它公開開戰。管仲帶著許多國家一起去朝見周王,把自己的行動都打上週王同意的標籤,這個大大加強了周王的威信,維護了尊卑有序的周禮,扭轉了周王權威下降的趨勢。另外,義務幫助燕國抵抗蠻族入侵,這些顯然都是典型的儒家政策---尊王攘夷。後來,燕莊公送齊桓公出了國境,因為周禮規定國君不能送出國土,管仲就把所到之處的齊國國土給了燕國,他維護禮制到了這種程度。孔子對周禮的熱衷恐怕也不過如此吧?
就算保甲制,這個同樣把大家庭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容易分開,和宗法制其實也並不矛盾。後代的儒家社會一樣一直有保甲制。怎麼就專屬法家了呢?就這點捕風捉影的單一證據怎麼就說明管仲是法家了呢?其實不說他是儒家就已經很謙虛了,說他是法家實在不敢苟同。在春秋時代法家這個學派根本就還沒出現,所以,不可能有法家。(轉自百度貼吧,借花獻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