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7
回覆列表
  • 1 # 不想見人

    第一、“蘑菇定律”:指初入世者常常會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或打雜跑腿,就象蘑菇培育一樣還要被澆上大糞,接受各種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處於自生自滅過程中。

    這個定律非常適合形容剛步入職場的新人,或者說職場新人大多遇到過這種待遇,公司把職場新人分配在不那麼受重視的部門,或者職場新人的工作就是打雜跑腿,“吃雜糧,幹雜活,做雜人,受雜氣,擔雜責”,做的總是不起眼的工作,受的卻是所有人的氣,說不定還要代人受過,承擔和自己毫無關係的責任和指責。

    第二、“踢貓效應”: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物件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這個大約對職場新人來說也不陌生,經常會遇到不那麼英明的上司,他自己受了氣,不論是來自工作還是生活,總會把他這種壞情緒發洩在他的下屬身上,而作為下屬的我們卻需要承受著無端的怒氣。在職場,也總有一條界限很明確的“食物鏈”,每個人都會選擇比自己職位低的人進行發洩自己的怨氣,很多時候,不僅是上司這樣,我們自己本身也會無意識的對別人撒氣,到最後那個職場新人實在找不到比自己等級低的人的時候,也許一個垃圾桶就是其發洩的物件了。

    第三、“投射效應”: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

    在職場,投射效應最明顯的體現在那些所謂的“職場小人”身上,而這種表現就是“以己度人”,他們總是用自己的想法來評判別人,覺得“人以群分”,完全自以為是的把別人劃分在和自己一樣的範圍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比如自己陰險狡詐,也總覺得別人是一樣的,所以這類人在職場總是以小人身份出現。“蘇軾與佛印”的故事也是一個例子。

    第四、“29歲現象”:年齡將屆30歲,卻發現尚未成家立業,相較於周圍的成功者,很多年輕人心態失衡、焦慮,一改過去勤懇、踏實的本色,變得情緒波動大、不耐煩、工作浮躁等一系列現象

    隨著職場工作和生活的競爭越來越大,人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在職場,表現很突出,在看到周圍人成功以後,就會越來越覺得自己一事無成,不升職不加薪,變得非常浮躁,急功近利,總是自慚形穢,甚至自我放逐,表現為對父母不好交代,對同學朋友不好意思相見和更羞於提起自己的收入,無法面對自己,這就是“29歲現象”,其實雖然職場競爭大,但是有時候需要一點耐心,給理想一點時間,也許29歲只是一個開始。

    刺蝟效應:又稱“距離法則”。

    “刺蝟效應”的意思就是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尤其是在職場的人際關係中,尋找一個合適的距離會給彼此一種安全感。如果距離太近,就會造成被窺視被入侵的感覺,勢必會產生摩擦和尷尬,而且也會產生厭煩的情緒,如果距離太遠的話,又會使人覺得太生疏,不夠友好。所以在職場我們要和同事、上司、下屬都處在一種合適的距離範圍,相互容納並且相互吸引。

    根據美華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社交區域劃分規則,個人距離為46到76釐米,這是朋友、熟人和非正式社交的合適距離,而正式的社交距離為1.2到2.1米,處在合適的距離內,既不會感覺太過親密使人不舒服,又不會覺得太過疏離。

    蹺蹺板效應。

    “蹺蹺板效應”是指人際交往中,往往是先一方受惠,隨後又是另一方受惠,按照這樣的過程持續下去,也是就一種你來我往,這就是職場中人際交往的蹺蹺板效應。如果總是一方付出,另一方接受,那麼這種關係不會持久。在職場的蹺蹺板效應中,最重要的兩個核心原則就是互利互惠和欲取先予,這才可以促進一段好的職場關係。

    出醜效應:又稱為“仰八腳效應”。

    “出醜效應”是指精明的人犯的小錯誤不會為其減分,反而會使別人更喜歡他。其實也就是不犯錯誤的人給人的感覺不真實,距離很遙遠,反而那些會犯錯的人更討人喜歡,更能給人以信任和安全感。古人講“人無暇,不可與之交也”,更何況在職場,人皆有嫉妒之心,所以適當在一些場合“出醜”,或者暴露一下自己無關痛癢的缺點,會使別人更喜歡你,更願意與你交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男生提分手比女生提分手難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