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兒子6歲,每次叫兒子都很少迴應,特別在他玩耍的時候,很少跟我分享他在學校的事,日常生活遇到什麼事也很少跟我交流。
4
回覆列表
  • 1 # 小荷陽光

    告別無效方法,學會正向引導,教你做不焦慮的家長。

    親愛的家長朋友你好,我是千遇。

    這位媽媽聽後,特別著急,回家就跟兒子說,考這麼差,你是怎麼學的啊,能不能向別人學學方法,把成績提上來,然後給兒子講該如何學習,

    想著讓兒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趕緊調整。誰知還沒說兩句,兒子脾氣就上來了,“呯”的一聲把門關住了,說了句,不用你管。然後就一直沒有說話,到現在兒子已經一個多月不理她了。

    其實啊,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出現溝通問題,非常常見。所謂溝通問題,其實是雙向問題。孩子出現情緒,不願意溝通,多半是因為家長不懂如何和孩子交流,經常發脾氣,

    或者不注意說話的方式,想到什麼說什麼,沒考慮過孩子聽後的感受。家長不會說,孩子不愛聽,所以這樣惡性迴圈下去孩子就越來越不愛說。

    那麼,家長該如何和青春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呢?今天給大家分享3個小方法。

    首先,請家長不要過度擔心。孩子不跟我們交流,什麼事也不分享,

    有些家長往往就開始擔心了:“這次成績又下降了,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孩子今天看上去心情不好,是不是在學校遇到什麼事兒了;會不會談戀愛了?

    這種過度的擔心除了讓我們更加焦慮,和孩子說話的時候更加急躁,完全沒有任何好處。

    社會心理學表明,每個人都本能地渴望“好的、對的”。

    也就是說,孩子其實也在希望自己成為那個“成績好、被老師家長認可、被同學喜歡”的人。這和家長的希望,完全是一致的,所以家長們不要認為,你不說那些“大道理”,孩子就不懂。

    大家想想,我們總是擔心孩子,覺得孩子毛病多、問題大,是不是我們習慣性的去關注孩子做的不夠好的地方?

    甚至有些家長帶著偏見,把孩子的個性特徵認為是“缺點”。

    如果家長想到的都是孩子的不足,心裡就會越來越不滿。所以說話的時候常常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這種比較、貶低的話對孩子的自信心打擊很大。時間久了,孩子還會形成自卑的性格,一旦養成自卑的心理,對他以後的學習、人際交往都有影響。

    話說回來,那家長們該如何放下擔心,調節自己的心態,緩解焦慮?給你傳授一招:每天記錄孩子的一個優點。

    你可以找一個本兒,或者開啟常用的手機備忘錄,每天寫一個孩子的優點。比如孩子擅長打籃球、玩滑輪,說明孩子運動天賦很好。

    孩子對鄰居、老人很有禮貌、對小動物很有愛心,代表孩子很善良。

    這些優點雖然很小,但是我們帶著欣賞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把孩子的優點講給孩子聽,去誇獎他。

    這些優點被看到,也會給孩子一定的鼓勵和認可,對孩子自信心有很大幫助。

    當我們把眼光放在孩子的優點上,再次擔心或者批評孩子時,就能想到他的閃光點,減少指責的語氣。

    自然而然,我們也會放平自己的心態,不那麼焦慮了,這也是彼此好好溝通的第一步。

    當我們不再過度擔心,客觀看待孩子後,就要知道正確的溝通方式了,也是我們即將要講的第二點,向孩子多請教,把他當成大人,平等交流。

    具體怎麼做呢?我們平時和孩子溝通的話題,可以從“爸媽遇到一點小麻煩,想請你參謀”來切入。

    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說:“爸爸剛買的這個電子產品,有個功能弄不明白,兒子,你接受新事物更快,教教爸爸吧。”

    或者“媽媽要去跟幾個老同學聚會,不知道穿哪身衣服更好,閨女,你幫媽看看。”

    甚至是工作上的問題,比如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管理時間,也可以向孩子請教。

    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有機會看到成人世界的“真面貌”,體諒父母的不容易。孩子也可以透過給父母出主意,去反思自己身上的同類問題。一舉多得。

    這樣的“請教”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已經像大人一樣能夠反過來照顧爸媽,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被認可了。

    當然,這裡要注意一點,如果孩子給出的建議並不合適,家長也千萬別去反駁、否定,而要多表示“很有啟發,我去試試看”。

    這給孩子樹立了“聽得進別人勸告”的榜樣。

    你能聽得進孩子的建議,反過來,孩子才願意聽你的建議。這也是彼此平等溝通的前提。

    家長們想要和孩子有效溝通,還要懂得最後一點,對孩子報喜不報憂。

    報喜不報憂,是什麼意思呢?具體來講就是,外界對孩子的“好評”,家長甚至可以誇大,去反饋給孩子;

    一些差評,家長要先為孩子“過濾”掉,不要直接轉達給孩子,可以委婉地說,照顧他的情緒再說,甚至不說。

    單說那次朝陽媽媽去學校參加兒子家長會,班主任對她說,朱朝陽雖然考了第一,但是不愛和同學們溝通,比較孤僻。朝陽媽媽並不在意,回到家裡和兒子只說老師表揚了他,班主任的負面評價一點兒沒提,給孩子遮蔽了負面資訊,讓他安心學習。

    反觀剛開始的案例,媽媽把班主任給孩子負面的評價一股腦兒告訴了孩子,說孩子學習方法不正確,孩子聽後自然心情不爽,對抗媽媽了。

    如果這位媽媽換種方式說:兒子真棒,班主任表揚你了,說你這段時間學習態度很認真,也很踏實,堅持下去,肯定會有進步。

    老師還說,如果你在學習上遇到什麼難題,或者需要幫助,都可以跟老師說,或者跟我說。咱們互相探討,然後一起進步。

    這樣溝通,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被看到並認可了,知道自己有外援,就會慢慢的敞開自己,才能更好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其實,孩子態度認真,學習努力,表明他是想進步的,但是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果,自身就很氣餒。

    這時候再去指責他,否定他,很容易出現情緒,和家長對抗,對學習自暴自棄了。因為孩子成長的動力來自於鼓勵,肯定,而不是比較,指責。

    即可獲得專業諮詢師20分鐘的免費深度指導,一對一剖析孩子問題,給你實用方法,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困惑。

  • 2 # 美媽很帥

    不要等著孩子跟你交流,你要主動跟孩子交流!

    想要跟孩子有效溝通,就要不斷地模仿孩子如何行動,看清他有什麼行為,走進他們的內心。

    經我細心觀察,父母跟孩子交流通常有三種不同的方式。

    第一種是咄咄逼人的方式。這些父母大喊大叫,採用攻擊性的詞彙。但孩子除了感到害怕外,往往不會理睬父母的命令。

    第二種通常是被動形式。這些父母用柔和、謹慎的言辭或語調跟到處亂跑的孩子說話,這樣往往沒有效果。

    第三種是,自信的方式。這也是我發現的跟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溝通的最有效的方式。自信的溝通方式堅定、一致、明確、積極、熱情、自信。以自信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是一項真正的技能,但它會讓你知道孩子想要做什麼,傾聽他們的心聲。

    那麼如何改進我們跟孩子交流的方式呢?

    1.先叫孩子的名字,得到關注後再傳達你想要傳達的資訊。

    當孩子專注於一件事的事後,你可以先叫他的名字,比如他正要摺紙飛機,“豆豆,”當他回過頭來看你的時候,再繼續說下半句,“十分鐘後可以吃晚飯了。”在傳遞資訊前要得到他的關注。

    2.使用積極的語言,儘量不要說“不要”“不能”等命令式的語句。

    如果我們說“不要丟水杯”孩子反而喜歡跟你對著幹。相反,如果試著說出你想要他們做的事情,例如“抓好水杯,它是玻璃做的,摔了它會疼”。這需要多思考多實踐。試著消除你嘲笑詞句,如“你不是小孩了”,“小壞蛋”,“我今天真為你感到羞恥”,這種型別的語言只會讓你的孩子感到自己毫無價值。孩子通常會切斷與這些使用這些詞彙的人交流,開始變得叛逆。積極而友善的話語會給你的孩子更多的自信,讓他們感到更快樂,幫助他們表現得更好,鼓勵他們努力學習並取得成功。他們學會模仿你,並給予別人同樣的尊重和讚美。

    3.用眼神接觸你的孩子,學會傾聽。當你和孩子聊天時儘量放下手上的活兒,看著他們的眼睛,這不僅是禮貌,也能幫助你傾聽對方的聲音。久而久之當你說話時,孩子也會停下動作認真聽你說話

    4.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多思考,敞開心扉,多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不要用用簡單地回答“是”或“否”回答的問題。例如,“今天跟小明都玩些什麼,最好玩是什麼?”,而不是“你跟小明玩得開不開心?”。讓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明天告訴小明,你很喜歡他折的紙飛機,試著讓他教你怎麼折。”

    5. 檢查孩子是否理解你的話。如果你發現孩子沒有迴應你的請求或你的指令又或者把對話弄糊塗了,記得在開始下一個話題之前檢查他們是否理解你說的話。讓他們重複你說過的話。如果他們不能,那就說明你說的話這太長或太複雜,他們無法理解。試著用簡短、簡單的句子來說。

    6.溫柔但堅定——如果你已經做出了決定,堅持下去。確保你和你伴侶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一致。孩子可能不喜歡當時的決定,但他們會知道你們立場堅定就不會再吵鬧。讓你的請求變得重要,說出你的意思。請求是要給孩子一種溫和輕柔的印象,並不是關心他們是否遵從你的要求。

    7.用“我”的資訊來解釋你想要什麼。當你要求孩子做某事時,你會透過傳送“我的資訊”來解釋你想要的想法和感覺,從而得到更大的迴應。這比使用命令要有效得多。它讓你的孩子知道他們的行為讓你感覺如何。孩子們有時不考慮他們的行為會影響他人。透過這一策略,可以幫助他們更多地考慮他們的行為,並賦予他們更多的責任來改變他們的行為。例如“我想請你到這裡來”,而不是“到這裡來!”這是一種更溫和的方式,願意取悅的孩子會對這種語言作出反應。

    如果孩子全神貫注於某件事或某個活動,是該繼續或離開的時候了,給他們一些預先警告,讓他們習慣這個想法。例如,“豆豆,快到回家的時候了。開始跟表姐小表弟說再見吧。”

    8. 建議和選擇——當你希望孩子與你合作時,如果他們能理解為什麼需要他們做某事,以及他們如何做到這一點對他們有利,那就容易得多。例如,“當你穿好衣服,你可以和爸爸一起出去”,“你想穿哪件裙子,紅色的還是黃色的?”,“做完作業你就可以看電視了”,“你想讀哪一本書,這一本還是那本?”讓孩子覺得自己有選擇權,即使沒有談判的餘地。這比使用“如果”要好得多。同時,試著讓你的孩子幫助你解決問題。例如,不要說“不要把玩具車放在那裡”,試著說“豆豆,想想你應該把玩具卡車放在哪裡,這樣他們就會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又如,“你現在不能把顏料拿出來,但你可以用蠟筆畫”

    9.簡單——孩子年紀小很難同時遵循太多的指導。試著把你的請求切成小塊。不要說“豆豆,去收拾你的玩具,但先把髒鞋放在外面,然後喂貓”。很可能,豆豆會喂貓,然後出去玩,因為喂貓是她記得的最後一件事。即使我們想改善與孩子的交流,但要注意他們對談話的興趣。

    10. 當孩子給你講故事,不要打斷他們。你打斷他說話,孩子會失去與你分享他的感受和想法了。例如,孩子回到家裡很興奮,告訴你在大壩下面玩水。你卻粗魯地打斷,開始教訓他玩水的危險。孩子自然就要考慮了下一次要不要跟你分享他的經歷了。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聽他說完,然後提醒他在水中玩耍要確保有大人在場。

    切記,跟孩子交談是雙向的。跟他們交談,然後聽他們說什麼。傾聽和交談一樣重要。

  • 3 # 舞呦米

    帶他出去玩,看他反應,分析孩子的性格,看他和那種人比較話多,你仔細聽孩子說話,覺得他能接受那種溝通方式,記住不愛說話,有3種原因,一種覺得你的想法不對,二是性格原因,3是和你不親

  • 4 # 文海周

    我認為與孩子溝通要想讓孩迴應你,首先你要對孩子有溫柔的一大半留有嚴蕭的一小半,大人接近孩子要保持童心與之有效溝通,孩子天生愛玩,玩時或玩到盡興時儘量不打擾少和他溝通,如果孩子在玩你和他說話他會不理你的,甚至反感。應在他回到家或他得閒不玩了你再和孩子談笑,講一些搞笑故事,久而久之孩子會津津有味地和你聊天呢,而者還纏著你聊呢。

  • 5 # 毛毛草兒

    媽媽應該主動問,寶寶在幼兒園裡有什麼高興的事情和媽媽分享一下。說的時候不要打斷他,認真且高興的聽完給予誇獎,然後說這件事確實挺讓寶寶高興的。寶寶太棒了。

    給個小獎勵就是親吻一下寶寶額頭,以後寶貝會盡數告訴你幼兒園發生更的事情。溝通無障礙。先予以鼓勵,在問發生不高興的事,給予引導。和小朋友搞好團結和諧。

  • 6 # 心和家齊

    “溝通層次”

    寶媽你好!你需要了解“溝通層次圖”。見下圖:

    如上圖,最淺表的溝通是“打招呼”,比如同住一棟樓卻沒有任何交往的鄰居之間,溝通止於“打招呼”;最深層的是“敞開”。

    而在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原本應當是世間最親密的關係中,卻往往因為缺少兩性的溝通,而停滯於“事件”乃至“打招呼”這樣的最疏離的表層。

    “溝通層次”在原本陌生的兩個人中,是可以由最表層一層層向內深入的;在親密關係中,則往往是由最“敞開”一層層關閉了心門的。

    在親子關係中,最常見的發生原因是,父母太愛給孩子說“想法”,也就是灌輸道理。而不能同理孩子的感受;

    慢慢地孩子不敢也不願在父母面前流露自己真實的感受,因為感受是我們每個人最真實也最柔弱的部分,當不能被傾聽反而被評判、否定甚至斥責時,是一種很受傷的感受;

    出於自我保護,慢慢地,孩子只談想法,但是孩子的想法往往是幼稚的、片面的、狹隘的,如果父母不能耐心傾聽,巧妙地引導,反而橫加指責,甚至由對孩子想法的批判上升為對孩子這個人的批評否定,那麼聰明的孩子自然也就學會並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只說說客觀的事件;

    如果僅僅因為說“阿寶帶來很多零食卻沒有和我分享”“幼兒園老師沒有給我發小紅花“這樣的”事件“就會引來說教乃至批評,伴以父母焦慮、憤怒等負性的情緒,那麼孩子會怎樣呢?

    “搭建橋樑”

    至於你說的,特別在玩耍的時候,喊他他很少迴應,我認為你應該高興才是啊!說明他的專注力很好!這讓我想起了居里夫人小時候專心致志讀書根本不被兄弟姐妹的玩鬧打擾的故事。還有一句話說”一個足夠好的母親,在喊孩子之前,會先看看他在幹什麼。“其目的就在保護孩子的專注力。如果實在有事情不得不打斷他,那就走過去,蹲在來,看著他的眼睛說話。因為只有你倆目光有接觸時,才說明,他才剛才的狀態中出來了。而作為母親,你需要溫和和耐心地給他一些轉換狀態的時間。在華德福教育裡有個說法:在兩件事情中,是有縫隙的,父母和老師需要為孩子搭建橋樑,幫助他們由一件事順利地“走到”另一件事中,而不會掉到“縫隙”裡。小時候常常掉到縫隙裡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丟三落四等各種小迷糊表現。要引導一個玩沙子玩得正嗨的孩子離開去洗手吃飯,簡單粗暴的提醒,可能結果會以大人怒吼孩子哭鬧收場。而一個善於”搭建橋樑“的父母或老師可能會用溫柔而歡快的曲調唱起自編的歌謠走過去,比如”我們一起去洗手……去洗手……“

    建議你看看《父母怎麼說,孩子才會聽》這本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群把60多年的大樹鋸成樹杆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