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是能找到的賈樟柯導演國內上映的上一部電影,當時對檔《黃金甲》,現在回過頭來看這部電影,依然具有很深的意味?
13
回覆列表
  • 1 # 瘋人院裡瘋言瘋語

    三明的老婆是花錢從四川買來的,兩人結婚生子後,公安將三明老婆拯救出來,遣返回四川。但在這幾年,兩人已有了感情,三明決定來四川尋找老婆。   一位35歲左右的婦女來四川是為找老公,老公多年前離開家鄉來四川做生意,在找尋老公的過程中,她決定和老公離婚。   一個山西漢子(由賈樟柯的表弟扮演)到四川尋找跑掉的媳婦。他的媳婦是買來的,生下孩子後,被救回了四川。另一個山西女人( 趙濤扮演) 到四川尋找打工多年,失去音信的丈夫。結果,前者那段不合法的婚姻,只好作罷。而後者那段合法的婚姻,在女人找到丈夫,看到他的第一眼時,卻被捨棄了。   煤礦工人韓三明從汾陽來到奉節,尋找他十六年未見的前妻。兩人在長江邊相會,彼此相望,決定復婚。   女護士沈紅從太原來到奉節,尋找她兩年未歸的丈夫,他們在三峽大壩前相擁相抱,一隻舞后黯然分手,決定離婚。   老縣城已經淹沒,新縣城還未蓋好,一些該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該捨棄的要捨棄。   一句話評論:   很多外華人仍覺得中國是個貧困的國度,因此賈樟柯的片子拍得越真實,給人的震撼越大———我們自己看了都覺得苦得講不出話,怎麼能指望從小吃牛排長大的義大利人搞清楚狀況呢,他們看到那些連麵包都吃不上的工人,無論如何也會動一點惻隱之心的。   —— 影評人張小北

  • 2 # 捉風捕影

    2006年於水城舉辦的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人大放異彩,香港導演杜琪峰執導的《放·逐》,臺灣導演蔡明亮拍攝的《黑眼圈》和大陸導演賈樟柯執導的《三峽好人》同時入圍主競賽單元,兩岸三地聚的如此齊整,實不多見,最終這一屆的銀獅獎最佳導演頒給了新浪潮時期的電影大師阿倫·雷乃,大陸導演賈樟柯憑藉樟柯憑藉《三峽好人》一舉多得最具含金量的金獅大獎。

    這也是繼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以來,時隔七年,內地電影人首次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榮譽,一個為第五代導演,一個為第六代導演,這樣的傳承意義更顯非同尋常。

    拋卻這些榮譽,談談避不開的票房話題,影片《三峽好人》雖然有金獅大獎黃袍加身,但終歸是一部純正的藝術片,在內地同樣不能規避二八定律,這裡市場的長尾效應一向難以接納非傳統型別片種,然而最終斬獲區區200萬人民幣的票房成績,未免太過悽風苦雨。

    (《三峽好人》和《滿城盡帶黃金甲》同天開畫)

    記得2006年賀歲檔的時候,張藝謀帶著雄心勃勃的古裝鉅製《滿城盡帶黃金甲》大兵壓境,導演賈樟柯沒有避開鋒芒,《三峽好人》選擇和其同一天上映,並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想看看在這個崇拜黃金的時代,誰還關心好人”。

    最終結果不言而喻,《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票房瘋狂收割了2.9億人民幣,《三峽好人》無論是排片量,排片時間段,上映時間週期均被無限擠壓,如此重量級的國際獎項,也沒有免掉文藝片市場“一日遊”的悲慘命運,在我的印象中,能夠同時兼顧榮譽與票房的電影屈指可數,李安的《色戒》,刁亦男的《白日焰火》,許鞍華的《桃姐》,暫時想起這麼幾部。

    《三峽好人》並不是賈樟柯的作品第一次在市場上失利,諸如影片《世界》的票房亦為200萬元,《二十四城記》更僅報收票房160萬人民幣,在沒有藝術院線支援的大陸市場,這樣的事情已經成為新常態,與其命運相同的大陸導演不在少數,王小帥,王全安,張元,蔡尚君都在此列。

    但這並不表示賈樟柯這樣有著鮮明藝術追求的導演拍攝的影片沒有地方可放,《三峽好人》相繼被60多個國家買斷版權,有許多國家更是第一次上映中國電影,在法國更是有幾十萬人擁進影院目睹這部藝術精品的風采,最終甚至超過周星馳《功夫》和備受法華人愛戴的王家衛的《2046》,創造了內地藝術電影國際市場的不菲記錄。

    在中國電影型別片市場不夠成熟的大環境下,諸如《三峽好人》這樣有著國際聲譽的影片收入大多來自其它發達國家的貢獻,實現回本甚至盈餘還是能夠保證的,記得臺灣電影大師侯孝賢說過,他拍電影的錢基本國外投資一部分,國內投資一部分,上映的時候,除了本土,主要賣給歐美,日本一些國家。這些高度成熟的電影市場,一部優秀的電影放映週期往往特別長,半年,一年都時有發生。

    再回到《三峽好人》這部影片本身,影片透過“韓三明”和“沈紅”兩個主人公“尋找”的故事,呈現出一個底層民眾流動的中國,在大環境的洪流中下,在時代變遷中,一群人為了生計背井離鄉,疲於奔波,他們埋頭苦幹,不問世事,永遠卑微,永遠貧窮,像蒲公英一樣,隨風東飄西搖,苦悶,無奈執拗的過著自己的日子,讓人同情,某個瞬間,又讓人無比敬重。

    和賈樟柯之前所有的影片一樣,它同樣是一部現實主義電影,不過這次其加入了意向化的東西,有些段落呈現出魔幻主義的味道,雖然植根於本土化的故事,但極具匠氣的電影語言和深沉濃郁的情感讓它的藝術魅力放逐世界皆準,賈樟柯非常迷戀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在《三峽好人》中的人文關懷更是到了某種方面的極致。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逐漸走向成熟,相信諸如賈樟柯這樣的導演,諸如《三峽好人》這樣的影片會贏得一定的空間,至於是何時,只寄希望越快越好,曾經有人問過賈樟柯為什麼不拍商業影片,他說:現在拍大片根本已經不是錢的問題,錢一直在我身邊穿梭,但我不會貿然去拍1億元大片,不是為了故意和別人較勁,我只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3 # 影動隨動

    賈樟柯——『三峽好人』

    被遺忘掉的苟延殘喘的舊城,理所當然的剝落了的牆灰。

    我想,有一些專屬於一個國家、時代的為求生存的生活是被遺忘的,這接近於一個民族在時代洗滌中孵化出的文化,是人們堆砌起來的所展現出生活的本質。可能這種生活顯得卑微惹人嫌棄,但還算是有力,類似於泥潭中髒了的臉,沒有什麼向上的精神,只是要活下去而已。

    山河如故,房子裡小孩使勁往窗外唱著流行老歌,牆壁並不算白也不怎麼平展。外面的街道上有許多人發著自己的呆、幹自己的事,外地人來此不多一會也就熟了。人們在自己的圈子裡寒暄,難言隱事都消融在對話中,像是沒那麼嚴重,自己彷彿也不怎麼在乎,不過有時他們會自己凝望著窗外的山河,聽貨船的鳴笛聲,要從中知道些什麼關於自己的過往。打工的人又開始一天的拆遷工程,在休息時雨下了,他們站在廢棄的屋子邊上望著粘稠的雨滴。城市裡有好多相同又不怎麼一樣的人,時間從未體現在人們臉上,五官在臉皮上擬成死水般的靜物。泥土潮溼空氣卻乾旱的城市裡充滿欲言又止的悲愴,而這感情不來自於城市,來自人們這一集合,可對於一個人來說,他只是奮力生存。小小的悲傷若是堆積,便會滲透到混泥土中同時寄望於那山河延伸的回憶中去。當人們一批批離去,回來時便會發現這面目全毀的土地,徒留掩埋不足的沉重。

    底層人民繁苦麻木的生活於舊城,煙、酒、茶、大白兔奶糖,一切閒暇時的娛樂,髒亂的街道房屋,外地人來此尋找昔日習慣的生活。

    不用指責與同情。作品表現的是麥芒般的真實,微弱且被人忽視的生活,正體現活著。這部電影中荒繆的奇觀讓我想到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不過三峽對應的是人生存下的生活與鄉鎮交融再寄望與景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都是在多大年齡意識到精神世界的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