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廣逵

    孔子曾自道“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學而知之者”。孔子自幼敏而好學,童年時玩遊戲,就常擺各種祭器,效仿大人們祭祀的禮儀,這為他禮樂觀念的形成做了良好的鋪墊。孔子十一歲時曾跟魯大師學習周禮,十五歲時,開始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一直努力學習古代文獻,“自學成才”。他的豐富思想學說主要受周禮影響,廣泛的學習內容除來自文獻史料外,還來自勤學好問,來自社會生活實踐。到二十歲時,孔子已經掌握了很多文化知識,涉獵相當廣泛,博聞強記,多才多藝,有“博學好禮”的美譽。他擔任過給人幫辦婚喪祭祀的“相禮”、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看管牧場牛羊的“乘田”。

    《論語》中多章涉及“生而知之”“學而知之”的話題。

    在《季氏》第9章中,孔子相信有“生而知之者”,他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孔子之所以相信有“生而知之者”,源於他信“天命”,但他都一再說“我非生而知之者”。

    下面用對相關幾章內容的分析,詳細回答這個問題

    7.20.[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①者也。”

    [原文通釋]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什麼都知道的人,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靈活地求得知識的人。”

    [註釋]

    ①敏以求之:勤奮靈活地求得知識。敏。機敏,勤勉。以,連詞,連線狀語和中心詞,這裡相當於“地”。

    [解讀與點評]

    孔子按智力和知識的不同把人分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第9章)生而知之者是智力最上等的人,有沒有這樣的人,有沒有真的“天才”?恐怕沒有。我想,具有非凡天賦的人,也要靠後天學習。孔子已經稱得上天才了,但那確實是“天賦”加後天習悟的結果。實際上,“生而知之”的“上等”人是不存在的。孔子把自己列為“學而知之”的中等之材,所以要“敏以求之”,透過勤奮努力求得知識。知識是先人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所謂“好古”,無非就是學習整理先人的有價值的文化知識。

    在這裡,我認為把“敏”解釋為“靈活”更恰當,因為孔子並沒有“泥(nì)古”,他挖掘古代文化既勤奮又靈活。

    本章有成語“生而知之”。

    9.6.[原文]

    [原文通釋]

    太宰向子貢問道:“孔老先生是位聖人吧!怎麼這麼多才多藝呢?”子貢說:“本是上天聽任他要使他成為聖人,又讓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後說:“太宰瞭解我嗎?我少年時貧賤,所以會許多卑賤的技藝。君子會這麼多的技藝嗎?不會這麼多的。”

    [註釋]

    ①大宰:官名,周代掌握國君宮廷事務的官員;當時吳、宋二國的上大夫也稱太宰。大,同“太”。

    ②固天縱之將聖:本是上天聽任他使他成為聖人。固,本來。縱,讓,使,聽任。將,音qiāng,動詞,使……成為。

    ④君子多乎哉:君子的技藝有這麼多嗎。君子,一般指有修養、有學問、有地位的人,本章似應指地位高的卿大夫們。乎哉,助詞連用,加強語氣。

    [解讀與點評]

    這個太宰對孔子還真挺佩服的,子貢在回答這太宰的問話時也沒有客氣,吹捧自己的老師,是上天賦予他多才多藝的。孔子聽到大宰與子貢的對話後有自豪也有感慨,他沒有承認自己是個天才——這是孔子的一貫說法,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他說自己少年貧賤,為謀生才掌握了許多技藝。“鄙事”是出於謙虛。其實古之聖賢哪個沒有經歷過磨難呢,包括孔子的前人舜也是“發於畎畝之中”的。用孟子的話來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真才實學來源於實踐,古今成大氣候者莫不如此。從小養尊處優,沒有經過磨礪,缺少生活實踐,從小學到中學、大學直到研究生畢業,工作能力不一定強,生活知識不一定豐富。《禮記·學記》就說:“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真正的君子也要有技藝。所以要讓孩子從小就要學些技藝,做些雜事。

    孔子之所以多才多藝,正是他曾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緣故。孔子一再強調自己“非生而知之”,不認為自己是“聖人”,不承認自己是“天才”,他說自己由於年輕時沒有去做官,生活比較清貧,所以就要學習掌握許多謀生的技藝。這正符合辯證法:受苦表面上看是壞事,但它卻可以變成好事。

    曾經有人批判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其實孔子並非輕視技藝,問題是得“做什麼吆喝什麼”,大家都去種地,四體勤了,五穀分了,社會也就沒有分工了。

    16.9.[原文]

    孔子曰:“生而①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②。”

    [原文通釋]

    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困惑才去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困惑還不學習的人,就是人群中最下等的人了。”  

    [註釋]

    ①而:本章中的幾個“而”都是連詞,連線狀語和中心詞,分別相當於今天的副詞“才”“就”“還”等。

    ②民斯為下矣:就是人群中最下等的人了。民,普通百姓。斯,才,就。 

    [解讀與點評]

    根據智力聰明與否,孔子把人們分為四個層次。雖然說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認自己是這種人,也沒有見到這種人——實際上世上沒有這種人。孔子希望人們透過學習達到“知”。孔子曾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20章)連聖人都是“敏以求之”的“學而知之”者,我輩更多的則屬於不是“敏以求之”的“學而知之”者和為用而學的“困而學之”者。

    去掉“生而知之”者,實際上智力聰明與否只剩下三種人了,這三種人的區別取決於學習與否。主動學“而知之者”為上,“困而學之”者為中,“困而不學”者為下,孔子還曾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陽貨》第2章),如果按我們這個上中下的“公式”套用,“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的判斷是正確的。

    可能人的先天智力是有差異的,因為同樣學習的人理解能力也有差異。但不管怎麼說,只有學,才能“知之”;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知之”甚多;“困而學之”,也會受益。天才出自於勤奮,成功出自於奮鬥。“生而知之”者,實際上不存在的,智力聰明與否只有“學而知之者”——上、“困而學之”者——中、“困而不學”者——下這三種人了。如果按這個上中下的“公式”套用,“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的判斷是正確的。“上知”是經過學習,高貴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是不知道學習、卑賤而又愚蠢的人,這兩類人是不能改變的。

    以上內容均出自本人所著《〈論語〉通釋、解讀與點評》

  • 2 # 蟲寶24

    孔子這個人,真不知該說他什麼好?他既有一點自以為是,又有一點糊言亂語。說什麼天生的帝王,是生而知之;下賤的奴隸,是學也學不知。人世界哪會有這樣的事呢?他這完全是高看了一部分人,低看了一部分人。在事實上,人在孔子面前,就沒有平等。這樣的所謂聖人,所謂君子,其實也只是一個有一丁點兒智慧的聰明的庸俗的常人。人是沒有生而知之的,就是轉生來知道前世的一切,那也不是生而知之。譬如,一架飛機,人前世今生都沒有接觸過,也沒有這方面的知識,一時人也創造不出這樣的知識,人能製造得這架飛機出來嗎?說生而知之,這不是糊說八道嗎?人是有聰明的人,有比較喜歡想問題的人,有記憶力特別好的人,也有性格各不同的人,但是絕不會有生而知之者。至於人有沒有出息,也就是說能不能成為社會受人敬重,能幹出一翻事業來的名流,這其實不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成就的,而是要靠自己的追求、努力、堅持,才能成就的。一個人聰明、記憶力好、接受能力強、也容易得到智慧,但是不去追求,不去堅持,也有會一事無成的。相反,一個愚蠢的人,象蟲寶一樣,幾乎蠢到了極底,什麼聰明、記憶力、接受能力,真是少得可憐兮兮的,但是有追求,有堅持,還不是一樣可以產生認識社會的一些智慧。由此,人是真的不能去看賤、看低任何一個人的。況且,作為真正的人,都是要平等地去對待別人,要真的希望別人好。當然,聰明、記憶力好、接受能力強、容易產生智慧的人,應該多多去培養自己的追求,應該多多去培殖自己的堅持,這樣,做好人,要成才,也就很容易,為社會、為人民幹出一翻事業來也就很容易。這樣的人可要多多努力哦!希望不要讓蟲寶這樣的蠢人都看不起就不得了了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側吸油煙機和頂吸油煙機哪款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