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老牛46270658

    要相信善惡有報。從機率上來說,社會上好人多了,你遇到的好人也會增多,你幫助別人多了,你也可能得到別人的幫助。雖然總會有‘忘恩負義’之輩,恩將仇報之人,但是畢竟這樣的行為難見天日,只能是少數。而且,社會風氣越是健康向上,相互幫助的人就越多,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也就越少。

    做好人,幫助他人不僅要有良好的願望,也也有適當的方式、方法和程度。一是量力而行。二是適可而止,防止鬥米成仇。三是幫急不幫窮。四是不要居高臨下,讓人不娛快。五是注意方式方法。六是施恩不圖報,更別要求一對一的回報或感激。

    做好人,或者說幫助別人,相互幫助,是一個社會、單位、團隊健康向上的一個指標。提倡相互幫助,需要面對、研究和破解三個問題。一是農業社會自私自利,老死不相往來的舊習。二是毫不利己、全心全意的虛偽。三是一手包辦,不僅把人養成懶蟲,而且鬥米成仇,最後落個埋怨。目前的扶貧工作,很多地方都是這個套路。

  • 2 # 大樹160007304

    好人基本上都是樂於助人,委屈自己成全別人是一慣的做法,長期以來好人難做。我身有感受,哎………有句俗語說的很對: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其意思就是如果你在危難的時候給人很小的幫助,人家會感激你。

    如果你持續這樣下去,突然某次因為什麼原因沒有幫忙,對方就會記恨你,並且記恨一輩子!

    就好比接受救濟的人,習慣了之後往往認為救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自然不會考慮自己去幹點什麼,靠自身的勞動來獲得食物。

    如果你後來發現他已經恢復了勞動能力,你不救濟他了,他就會對你記仇。

    這是因為,對方把原本你愛心資助的東西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就是鬥米恩,擔米仇。

    指得就是對別人的幫助,讓其形成了依賴,由感激變成了理所當然,以至於最後成仇。

  • 3 # 19860501聞雞起舞

    古往今來,不乏好心沒好報的事例,如《東郭先生》、《農夫與蛇》等寓言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句‘’好人無長壽,壞人活千年‘’的臺詞令人難以忘懷,現實生活中也確有此例。好心扶跌倒的老人反被訛詐的案例也屢見不鮮。

    然而,好心無好報的事例雖然不少但絕不是大多數,也不會是主流。我們在抱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同時,是否捫心自問,自己做了些什麼?良好的社會風氣要靠大家來營造和維護,那些遇事袖手旁觀、自私自利和見利忘義的人無權埋怨。

    在下主張‘‘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別人給了我們幫助,我們就要學會感恩,‘’點滴之恩也當湧泉相報‘’。而我們幫助別人時,不要期望人家報答,‘‘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形成良性迴圈,‘’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有道是‘’大恩不言謝,深恩幾於仇’’,一般來說,你對別人有恩,人家會銘記在心,一旦有能力和機會會知恩圖報的,即使無回報我們也沒有必要去計較,自尋煩惱。以怨報德、恩將仇報的人渣畢竟是少數。‘’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送人玫瑰,手留餘香’’,我們何樂而不為!

    當然,從國家層面立法,以法律法規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弘揚正氣,鞭笞邪惡,好人好事給予褒揚和獎勵,壞人壞事受到貶低、打擊與懲罰,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4 # 落葉穩又輕

    這個現象有,有的人恩將仇報,讓善良的人寒心,為此遭受財產名譽損失,甚至是生命的代價!這就象東郭先生和狼,以及農夫與蛇的故事一樣。這樣的事彷彿越來越多,我認為有幾點:過去也有,只不過沒有現在的媒體網路發達而已;有些人為了錢,泯滅良心,故意坑害有恩於他的人;做好事沒有保護好自己,沒有憑證,被人反咬一口,還無法洗脫冤情;加大懲罰力度,對敲詐勒索或者是坑蒙拐騙的不法之徒,必須嚴打,不能批評教育了事,弘揚社會正氣!

  • 5 # 楓葉173

    如果你只將審視的目光放到當前,如果你喜歡手拿放大鏡穿梭於街頭巷尾,那麼好人沒好報似乎是成立的。

    因為社會上個別的恩將仇報的,甚至於敲詐勒索的醜陋案例著實讓很多善良的人傷透了心。

    因此在見到別人危急時刻或困難的時候雖然心急如焚但最終望而卻步。

    如果你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相信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相信在人間所受的冤枉最終都會由老天為你昭雪,那麼你會冒著危險繼續做你的好人。但是要學著做一個有智慧的善於保護自己的好人。

    善良是做人的根本,熱情是維持社會溫度不可或缺的條件,如果人人都自衛,相互間漠不關心,那麼這個社會就如結冰的嚴冬,到處都是肅殺的景象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在結滿冰雪的街上跌倒,路人視而不見的打你身旁匆匆而過,你有何感想?

  • 6 # 任生若只如初見

    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餘。行善合於大道,積德去禍得福,對此儒釋道莫不認同之。

    那沒什麼在我們身邊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有惡卻得不到懲罰,有善又得不到回報的事情,很少能看到善有善報的事情發生呢?

    個人認為,並不是善無善報,惡無惡報。

    這與我們獲取資訊的渠道和人們的關注點有關。

    現在應該很少人去看《新聞聯播》了吧?更少有人去看《人民日報》了吧?

    還有就是人們關注點在哪?

    舉個例子,有很多人都關注了女博士被網路詐騙騙了85萬,又有多少人關注了最後的結局?大家也都關注了徐玉玉電信詐騙案,又有多少人直到這些詐騙犯被判了多少年?

    所以,我們身邊不是沒有發生善有善報的事情,只是我們選擇性的忽略了它而已。

    《周易》雲: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只要用心去觀察,善就在我們身邊!

  • 7 # 田園春晴

    我的答案是:好心人有好報。

    當今是個資訊時代,資訊爆炸時代。就在我決定回答這個問題時,又不知產生了多少資訊在傳播。

    人們都有自我保護意識。當看到做好事者,會心嚮往之。但看到做好事而得惡果,必然對做好事,當好人心存疑慮。畢竟,做好事所帶來的後果有兩種可能:良性後果收益不一定大,惡性後果極可能糾纏不清,難得善終。

    再回到資訊來看,人們有好奇心,媒體為吸眼球。同樣撿到一個錢包,還給失主。好的結果是失主感謝,結束,即使被報道,也會被人以為應該這麼做。惡的結果,好錢包內少了一百元,在媒體上傳開。百口難辯,還引來不計其數的質疑,謾罵,甚至走上法律程式。而惡性結果被報道的機率遠大於良性結果。

    那麼,好人得到什麼好報呢?

    好心人做事,內心是愉悅的,是滿足的。相比於惡果,良性迴圈會更多,更受人尊敬。

    而作惡者,必將受到多數人的譴責,內心的不安也必將影響到體質、心理。更多的是要受到法律、道德、良心的制裁。也就是人們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好心人只聽從良心的驅動,而不是為得好報,而好報是自然跟隨。

    恩將仇報者總是少數。有人說萊裡吃出蟲子,我們總不能再也不吃萊。難道說社會上有惡人,你就不做好人嗎?

  • 8 # 善良平安

    俗話說:好心有好報是真的嗎?

    是真的。我相信好心有好報,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事。這一家子都善良,鄰里有求必應。他家有一小孩很玩皮,四歲多點,把電動車開起來了,不會停開進溝裡翻了。把小孩嚇得大哭,大人發現小孩那都沒受傷。

    還有一件事,這家有個年青人開面包車,要進城裡去辦事,他的鄰居看到說,你等我一會,我想搭你一下車去城裡。說完鄰居就回家準備去了。年青人看鄰居回家準備,他開車就先走了,沒走多遠,就把本村的一位老奶奶給撞死了。這一念善惡結果真的不一樣。如果年青人等一會鄰居,說不定就錯過了這場車禍。做個好人,有事時心踏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跟父母的思想不同該怎麼去追求自己熱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