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方眼爍破四天下
-
2 # 火光微語
文人不相輕,“互相護短”更好嗎?
文人即過去對知識分子的稱呼,相較於“士大夫”隱約有點蔑稱的意味,但對於表稱“知識分子”,“文人”較“士大夫”還是多一些“獨立”的意思。
既然是知識分子,則獨立思考、批判思維是其應有本色,遇到自己看不慣的其他知識分子,直接批駁或冷言相輕也實屬自然,這是他們保持人格獨立的前提。只要不對權貴奴顏媚骨,文人之間“相輕”總比“相重”(指互相吹捧)好吧。這不是隻有中國傳統文人如此,而是全世界知識分子皆然,它是知識生產與迭代更新的動力之一。
-
3 # 稷桑望野
如,有一文人進廟上香,迎接的僧人隨著對來人詳情的瞭解,在款待中而變的愈加熱情。最後,恭送之際邀展墨寶,竟得字"茶,敬茶,敬香茶;座,請座,請上座。"聽後無言,唯苦笑而已。
另有一位官員,去拜訪一位有道高僧。因他衣著破舊且正納針穿縫,官員便忽視了初次拜訪中應有的熱情。最後,尷尬得語,"細細尖尖一根針,滿身光鮮亮如銀。`……`,只認衣裳不認人。"
其實,"文人相輕",私下認為並不利於其,去融洽人際關係上的友善。
請糾正。
-
4 # 小邵講書
文章好與壞是主觀看法,千人千面,每個人看法不同。任何評判標準都可以是對的也可以是錯的。
一個人沒有發跡時寫的東西,畫的畫都是一錢不值的,但是當他地位財富達到一定水平,狗屎都能是黃金。
一家之言,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
5 # 東東19660421
如何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
6 # 曉說新疆
文人相輕,個人以為源於大多文人都很有才,骨子裡都很自負,都覺得自己文章是最好。其實,還是格局氣度問題,要善於欣賞別人的優秀,見賢思齊,取長補短。信奉有句話: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如果用欣賞的眼光看別人與他的作品,做到惺惺相惜,那自己的筆下,相信也會誕生出優秀的打動人的作品。
-
7 # 二妮子愛聽歌音樂坊
文人比較自傲,總覺得自己都是好的,總是看到別人的不足,當然就看不起別人了。最終就是互相看不起了。
-
8 # 靈芝惠天下
古人的文人由於學習的專業限制和工作選擇,多數只能為官,學而優則仕,范進中舉的故事就是封建社會的常有現象,沒有為官就是充當門客,或者下層人民,在生活艱難下,所以就常常透過貶低他人,抬高自己來獲得他人認可尊重,這就是特定的社會現象。
-
9 # 今古雜壇
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
【典故出處】: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文人,指有文德的人;相輕,指互相輕視﹑鄙薄,文人相輕則意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典論·論文》裡指出文人之所以相輕是因為“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斯不自見之患也。”
文人互相輕視,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兩人文才相當,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輕視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傅毅)因為能寫文章當了蘭臺令史的官職,(但是卻)下筆千言,不知所指。”但凡人總是善於看到自己的優點,然而文章不是隻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的,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鄉里俗話說:"家中有一把破掃帚,也會看它價值千金。"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
10 # 智者伐交也
文化知識沒法量化,難以比較,不像武功,比一場就出結果了!人都有“自知”之明,總覺得自己的東西最好,而別人的東西看不出比自己的好,潛意識中就把自己的東西當作第一了!
-
11 # 年輕人老王
文人相輕,出自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是指古時文人墨客,互相看不起彼此的作品。《典論·論文》裡指出文人之所以相輕是因為“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斯不自見之患也。”簡單的說在封建主義社會,等級森嚴,通往錦衣玉食,達官顯貴的路要麼靠祖輩蔭庇,要麼就得靠讀書考取功名。作文章本來就千人千面,各抒己見,學無止境,知識的遮蔽性沒有幾個能夠領會,自然流露出那種高傲而酸朽之氣。
古往今來,文界由於互相輕視而引發的紛爭多如牛毛,有的甚至釀成悲劇——如宋代的司馬光、王安石和蘇東坡就互相傾軋了大半輩子,而秦代的李斯甚至囚禁並逼死了老同學韓非。晚唐詩歌大家杜牧曾詆譭白居易元稹,李清照也曾攻擊過蘇軾等等。
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文人相輕的原因主要有三,一為自卑,二為自高,三為批判。當兩個或多個文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那麼當一個人的才華比自己高,那麼就會使之產生一種自卑情緒,這種自卑情緒就會導致一種嫉妒心的滋生,然而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嫉妒心,所以文人的相輕便也產生。
-
12 # 萬顆星辰
大概是因為大多文人思想觀念上的分別心較重,因主觀,客觀方面原因,很多解讀一時之間不好比較得失對錯深遠高下。或許,我們大多數人都處於類似看山不是山的階段,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容易陷入,要破這關,似乎並不容易。不像比武,勝敗毫釐之間,可立見分曉。
-
13 # 石頭與魚
文人相輕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一種壞習氣,指的是文人之間相互輕視、貶低的不良習氣。
文人相輕這是自古以來的一種現象,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說的也是這麼個意思。
文人相輕的原因是多方面,這主要與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
首先,在秦漢之後,中國形成了大一統的局面,文人失去了朝秦暮楚的自由,只能取悅權貴,謀取一官半職,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必然存在競爭,畢竟統治者不需要那麼要的文人。這種競爭主要是以政治陰謀,相互打擊為主。因為不會產生直接致死的因素,所以這種陋習得到延續和成熟,形成一種文化現象。
若是現代,文人之間相互看不起的狀態是因為他們刻薄嘛?或者是因為他們圈子封閉導致的圈外人的刻板印象嗎?應該不是這麼簡單吧,因為文人這個圈層也並不封閉,他們的思想是會記錄成冊成書出版的,他們樂於交流並善於深刻思考,所以刻薄古板應該並不能解釋他們的“文人相輕”。“文人相輕”並不是因為刻薄或者圈外人的刻板印象,他們真的會有相互鄙視的狀態,那是源自他們對事物內在運轉規律的深刻思考。
-
14 # 湖畔芳草
文人相輕是有生活哲理的。同行是冤家,同是文人,都覺得自己的文章好,好比母親眼中的孩子,哪怕再醜,都比別人家孩子好。從經濟學角度,社會競爭太殘酷,哪怕技不如人,文不如人,也會盯住別人一點瑕疵而攻擊全域性。因為生活所迫,服氣的結果是自己被淘汰。另外,同藝相窺,同是文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對事物的看法。
回覆列表
我們已經看了太多的歷史,不必多引,現在我們只聊聊這個現象的本質。
文人相輕雖然自古就有,但至今也並沒有消失,而且相當普遍。
什麼是文人給一個非主流的解讀:文人不是人類的一種分類,人人身上都有“文”這種屬性,只是程度有差別。文人,就是人身上的“文”突顯時的人。
什麼是文屬性文,是“玄”之上與“爻”之下的上下合體。簡單說,玄就是深奧的原理,爻就是結繩計數的繩結,代表符號。連起來就是透過符號去通曉深奧的原理。所以文的屬性就具備兩個要素:符號和原理。
透過文鄒鄒的繞了一圈之後,直白講文的屬性就是腦力勞動。
文屬性的份量文的屬性更貼近人的內心,因為身體相對於精神屬於偏外部的,而文通人的精神,所以我們經常會說“人文精神”嘛。
那麼人的內心裡最重要的有“尊嚴”這個東西,這東西是很神聖的,尤其是對於文人而言。
舉個例子,如果有人罵你,同樣是罵,一句是“你真沒體力”,另一句是“你真沒文化”,那麼你覺得哪句罵的比較疼?
尤其是對於“文化人”而言,文屬性是他們最重要的屬性之一,直接侮辱人家的文屬性可是要命的。
文屬性是看不見的尊嚴,它就在人的內心統御著他的精神世界。
為什麼要相輕輕就是看不起,或者“不想看得起”。前者是自己真心認為比對方要“高”,所以看不起對方;後者是無論到底誰高,反正就是入不得眼。
所以相輕,首先是比較出來的,然後呢,不太能接受自己比較“輕”嘛。
文屬性不可見,因而不好作比。所謂“文無第一”,如果是腦力知識差不多的人,即便用作品也很難比較出個高下。即便是比較出來了,也通常是因主觀喜歡的風格不同罷了。
正是因為不好作比,所以才有足夠的空間去作比,而這一比,就比的是尊嚴,所以“我不能輸”。
一般來講人是有一定程度的忍讓包容心理的,可是文人對文人則沒有。
文人可以包容暴徒,可以悲憫無知者,可以冷靜的分析各種人之間的關係,可是絕不能讓同臺的文人佔了上風,這不是為了利益,這關乎尊嚴!
嫉妒心放在文人身上轉化成很奇妙的東西。一方面文人不喜世俗,“倘若說是嫉妒,萬不能是在形容我”。但文人很又難率真,即便是嫉妒,萬不可不加文墨。所以,口誅筆伐都得有理有據。
現代“文輕”文人相輕一直持續到現在,如果不集體基因突變的話,還會一直延續下去。可不同以往的是,我們已經又一次進入到一個更加開明理性包容的社會。那麼在新時代為了大家都更高效和舒坦的共存,“文輕”顯得越來越“沒文化”了。
從歷史線上看,文輕現象也有起有伏,隨社會開明包容的程度而起伏。雖然就個人而言,人人都要顧及所謂的尊嚴,喜歡虛榮愛面子圖名聲,可如果大環境的價值觀正的話,至少讓我等文人持有必要的自察意識,從而“雖非聖,然向之”。
新時代需要獨立的思維,需要求真求實的精神,人文精神需要充沛的氧氣,不需要“八股文章書天下”的刻板專權。文章不再為皇帝而做,不再為權貴而申。所以狹隘的文人是逆潮流的。
同為文屬人,相輕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