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對維護中華民族統一貢獻更大,他推行漢化、改革吏治、鎮壓反對派、平定叛亂、遷都洛陽緩和民族矛盾,三位中最優秀。爾朱榮一代權臣悍將、亂世梟雄,閔冉一代梟雄短暫霸主。

  • 2 # 獨釣秦時月

    如果用四個字評價一下這三個人,那麼他們對中華民族統一的貢獻高下立判:

    拓跋宏:一代明主爾朱榮:亂世梟雄閔 冉:民族英雄

    毋庸置疑,三人相比,北魏孝文帝更勝一籌,貢獻突出。

    為什麼這麼說呢?依據如下:

    一、拓跋宏致力於一統中原,治國堪比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拓跋宏親政後主要政績是“孝文帝改革”: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尤其是遷都洛陽之舉,為緩解民族隔閡,促進中華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重大作用。

    隋朝王通評價北魏孝文帝道:“元魏之有主,其孝文之所為乎?中國之道不墜,孝文之力也!”

    二、爾朱榮亂世之梟雄,軍事堪比西楚霸王。

    爾朱榮是北魏時期的重要權臣、傑出軍事家。

    爾朱榮雖然位極人臣,並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但他不是一個良好的政治家。

    北魏武泰元年(公元528年),爾朱榮乘孝明帝元詡被胡太后毒死之機,藉口為孝明帝報仇,擅自迎長樂王元子攸為帝,是為孝莊帝,並自任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尚書令、太原王,專斷朝政。

    在治國方面,他拒絕修生養息的強國政策,一味窮兵黷武。尤其在官吏的任用上,爾朱榮任人唯親,“廣佈親戚,列為左右”。求官者,只要爾朱榮啟請的,沒有不如願的;補官者,因級別不夠時,爾朱榮即令補者“往奪其任”就此上任。

    後藉口丞相高陽王元雍謀反,圍殺王公、百官兩千餘人。同年九月,大破葛榮數十萬起義軍,升任大丞相、都督河北畿外諸軍事。次年九月,擊滅葛榮別部韓樓起義軍。

    爾朱榮的實力越來越強大,也越發引起了孝莊帝的忌憚,君臣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永安三年(公元530年)九月,爾朱榮率隨從30餘人入朝覲見,被孝莊帝提前埋伏好的親信所殺。

    爾朱榮雖然是北魏王朝的掘墓者,促進了北魏的滅亡,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但他濫殺無辜,打破民族融合的局面,一直被後世所詬病。

    三、閔冉一紙殺胡令,壯舉堪比岳飛實乃民族英雄

    五胡亂華時,諸胡不僅強驅漢人修宮廷樓閣,造武器武備,甚至以漢人為食,肆意凌辱。中原漢人一時死傷枕籍、從1500萬銳減至600萬,而各胡在中原的人數竟迅速上升至500多萬。 北方漢人的數量急劇下降,炎黃子孫的火種黯淡將熄之時,大英雄閔冉橫空出世,一紙殺胡令救漢族於水深火熱之中。

    雖然閔冉建立的冉魏政權只有短短的2年,但是這關鍵的兩年挽救了漢族人民。 冉魏建立後,閔冉頒佈殺胡令:內外六夷,敢稱兵器者斬之。此令一出,一日之內數萬羯族人被殺,男女老幼無人可免,前後有20多萬人被殺。隨後在五胡的反抗中,閔冉又頒令:所有漢人,凡是斬殺一個胡人,憑人頭加官進爵。此後,幾百萬的五胡平民遭到屠殺,而最嚴重的羯族,基本在中原地區滅亡。

    閔冉的行為雖然拯救了漢民族,但是得罪了勢力強大的鮮卑、羌族。公元352年,鮮卑前燕與冉魏一戰中,閔冉兵敗被擒。公元352年六月一日,閔冉在龍城被斬殺。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閔冉同岳飛一樣,都是民族英雄。但是他不分青紅皂白的大開殺戒卻遭到了後世的遮掩,以至於被歷史淡忘。

    四、總結:

    縱觀三人行止和歷史存在,若要上升到對中華民族統一貢獻大小來說,孝文帝拓跋宏當之無愧的拔得頭籌,因為他以帝王之身,遷都中原,積極推動了民族融合,緩和了民族和階級矛盾,真正意義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統一。

    而閔冉和爾朱榮崇信武力,靠殺戮建功留名,雖在一定時期內有積極作用,但在整個中華民族統一歷史上來說,又是那麼的微不足道。

  • 3 # 6F535

    肯定是冉閔貢獻大,因為其餘兩人一為異族統治者,勢力未跨過長江,爾朱榮乃權臣、亂臣賊子,他的存在只是增加了血腥和殺戮,沒有任何貢獻!

  • 4 # 先知867

    雖說拓跋宏貢獻大點,但我還是喜歡閔冉,一紙殺胡令,挽救北方漢人於水火之中,聽起來就讓人熱血沸騰,心生敬佩。

  • 5 # 午夜輝太浪

    拓跋宏貢獻大!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由祖母文明太后臨朝執政,對鮮卑化的朝廷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響。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元恂。一系列舉動推動北魏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大力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太和改革”,對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 6 # 陳聖鋼

    拓跋宏、爾朱榮和閔冉三人對維護中華民族統一都作出了貢獻。拓跋宏作為北魏孝文帝,在維護中華民族統一方面是作出了很大貢獻的,主要表現在:1.在他統治時期,主張統一華夏,結束割據分裂的局面;2.大膽地進行改革,將鮮卑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實行漢化,併入到漢化的戶籍上來,逐步實現了中華各民族的大融合;3.為了發展經濟,百姓安定,繁榮市場,還制定了一糸列有利於民的政策和措施;4.為了鞏固其封建專制統治,還實行了稅制改革,保證了財政的供給,...。可以說,拓跋宏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開明皇帝。

    爾朱榮、閔冉他們各是一代武將,在征戰、維護中華民族的疆域方面作出了貢獻,縱觀維護統一及政治大局方面來說,稍比北魏孝文帝差一些,當然,這也是由其所處的地位所決定。但歷史總歸歷史,不能假設。由此看來,北魏孝文帝在對維護中華民族統一方面作出的貢獻應該是更大。

  • 7 # 慕信

    中華之亂世無過五胡亂華及南北朝時期,當此之時,神州板蕩,海內腥羶,華夷互攻,生靈塗炭,亂世之極致;另一方面,華夷雜糅,客觀上推動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擴大了中華的內涵與外沿。

    三人介紹

    這三人俱為此時代人物,按生卒先後順序應該是:

    冉閔(注意不是閔冉),是五胡亂華時期禍首之一石虎的養孫,其人果斷敏銳,以勇猛著稱。出仕後趙,數從征伐,屢立戰功,授將封侯。石虎死後,擁立石鑑,然後屠胡滅石,頒佈殺胡令,盡滅羯人。永興元年,公元350年,即位稱帝,建立冉魏,永興三年,兵敗突圍不遂,為前燕君主慕容儁所擒,斬於遏陘山,後世稱武悼天王。

    拓跋宏,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少年垂拱,行太和革新,遷都洛陽,革俗漢化,孝文帝的一系列為政及改革舉措極大緩解了民族隔閡,對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太和二十九年,公元499年,崩於谷塘原行宮。後世評價:中國之道不墜,孝文之力也 。(關於孝文帝,可參看本人小文【中國之道不墜,孝文之力也 – 北魏孝文帝】)

    爾朱榮,鮮卑化羯人,軍閥出身,崛起與北魏末年北方六鎮起義,後以孝明帝被鴆為藉口,率軍上洛,沉殺胡太后及幼帝元釗於黃河,又製造河陰之變,盡殺北魏宗室大臣,擁立孝莊帝,專擅朝政,後於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與洛陽明光殿被孝莊帝伏兵所殺。

    三人評價

    以上三人,冉閔比較複雜,前為胡夷先鋒,征伐四方,殺戮過多,但卻在漢人大量被屠殺時頒行殺胡令,絕地反擊,使得北方漢人免於被屠戮殆盡,可為一時之功,客觀上有大功於漢人。

    爾朱榮,一介權臣,亂世之奸雄,注意是奸雄而不是梟雄,爾朱居外藩而控中樞,本意想效法曹操,但最多是個董卓,倒是他的部屬,如高歡、賀拔嶽、宇文泰等後來在歷史舞臺上演出了一場大戲。

    孝文帝,改胡俗為漢制,調和胡漢,以漢服代鮮卑服,以漢語正音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聯姻,並將政治中心由胡地平城遷入漢地洛陽,在北方兩百多年胡化後,重新確立華夏正統,促進民族融合,“中國之道不墜,孝文之力也“ 乃實至名歸,當為促進華夏統一、民族融合第一人。

  • 8 # 豐子的歷史札記

    拓跋宏、爾朱榮和冉閔三人對於維護中華民族的統一,誰的貢獻最大。

    很顯然,不論是以當今的眼光還是以當時社會的眼光貢獻最大的都是拓跋宏。

    首先,冉閔的《殺胡令》是什麼情況下發布的?

    在石虎死後,石遵起兵的時候,對冉閔說過一句話,他說:“努力!事成,以爾為儲貳。”然而,事成之後,石遵不僅立石衍為太子,還陰謀誅殺冉閔和李農。等石鑑殺了石遵,雖然封冉閔為大將軍,但是同樣因為冉閔功高而起殺心,多次誅殺不成,最後冉閔和李農反叛了。冉閔之反,是因為與石氏不合,而不是什麼民族氣節,《殺胡令》也是在諸胡不為己所用的情況下頒佈的。無關民族之說。

    至於後面冉閔向晉朝廷發出的訊號,是在他稱帝之後的事情,在那種情況下,晉朝廷不迴應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同意出兵就是承認冉閔的帝位,顯然不能,不同意出兵就有成人石氏趙國的嫌疑,所以不迴應是最好的。

    所以冉閔對中華民族之統一,沒有貢獻。

    第二,拓跋宏的遷都洛陽與鮮卑漢化。

    鮮卑魏國在孝文帝之前是什麼情況?《齊書·魏虜傳》曰:“佛狸以來,稍僭華典,胡風(西域風)、國俗(鮮卑之俗),雜相揉亂。”所以這時候的北魏是很亂的。那麼,想要統一國內風俗,就必須以一方為主,是鮮卑還是西域,或者是華夏。最後孝文帝選擇了華夏,就衝這個選擇,也是一大功。

    太和十七年,八月,孝文帝從代都(大同出發),聲言南征。九月到洛陽,又借天氣多雨的原因不走了,強令遷都。因此定下遷都之策。太和十九年九月,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

    孝文帝南遷,肯定有漢人之謀,不然誰來支援他,而鮮卑舊人,大都反對。

    太和二十年,十二月,廢皇太子恂。恆州(平城)刺史穆泰等反。《魏書·恂傳》曰:“恂不好書學。體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熱,意每追樂北方。太和二十年八月,於西掖門內與左右謀,欲召牧馬,輕騎奔代。”而帝以“今日不滅,乃國家之大禍。”為由,廢為庶人。二十一年四月,因中尉李彪密言其謀逆而賜死。而這個太子死時才十五歲。所以穆泰之反就是害死太子的主因。穆泰之反就是因為不願遷都。二十一年正月,帝北巡,二月,穆泰等伏誅。《魏書·昭成子孫傳》曰:“高祖遷洛,在位舊貴,皆難於移徙,時欲和合眾情,遂許冬則居南,夏便居北。”孝文帝此舉也是因為穆泰之反的一時之舉。幸好後來魏世宗(孝文帝次子宣武帝拓拔恪)沒有北還,不然功虧一簣。

    《齊書·王融傳》曰:“永明中,虜遣使求書。”這是孝文帝遷都之後之舉,主要為了漢化,然而可惜的是漢化不完全,不徹底,遂致北魏分裂之禍。

    《魏書·孫紹傳》:“紹於正光後表言:往者代都,武質而治安,中京以來,文華而政亂。”此話就說明漢化不徹底,北魏之中終成兩派。

    第三,爾朱榮入洛

    爾朱榮自是胡人。北魏末年,各地反叛,爾朱榮有平叛之功,也因此而得權勢。最後屠殺北魏君臣,有稱帝之心。雖然最後被孝莊帝誅殺,但也因此導致北魏分裂。

    所以,不管是現在,還是當時,此三人中,自是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貢獻最大。遷都,將南北朝地理上的距離拉近了;漢化,使得南北朝文化趨於統一,雖然不是很徹底,但對於後面的大一統之雙方的認同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 9 # 大道至簡T2

    閔冉

    因為他保全了漢人,漢人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

    中華民族中,漢族是絕大部分,主體民族

    史上被滅族最危險的一次,閔冉救了我族

    漢族被蒙古征服過,成了下等人,但只要騎在窮人頭上的封建官僚士大夫地主階層消失了,不需要百年,漢人就爆發出無與倫比的勇氣,一口氣將蒙古趕到北方吃草

    漢族被滿清征服過,但滿清太原始人太少,雖然一心防備,但還是融化在漢人的汪洋大海。

    其它入主中原的東北少數民族,結局只有融入漢人或毀滅兩條路

    漢人應永遠感激閔冉,他是中華第一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5年12月速騰1.4t自動舒適版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