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瑜留聲
-
2 # z人魚
在我個人看來,有以下幾點:
1.陶冶情操。動聽的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優美的旋律可以使人心情愉悅,多聽音樂可以培養我們的樂感,提高我們的音樂素養。
2.調節情緒。當你沮喪時,可以聽柔和的音樂,當你悲傷時,可以聽歡快的音樂,當你孤獨時,可以聽熱鬧的音樂,不同的音樂對人的心理有不同的調節作用,它可以緩和你的情緒。
3.開發智力。有科學研究表明,嬰兒時期多聽音樂,有助於嬰兒智力的開發,動聽的曲子更能啟迪人的智慧,使人向好發展。
4.產生共鳴。好的音樂往往能讓人身臨其境,產生共鳴,它會讓你知道,你不是茫茫人海中孤獨的一粒沙,你會透過音樂找到同伴,乃至你的靈魂伴侶。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智商比較高,或者說能夠更好地理解周圍環境的這種能力對傳遞自己的基因是有利的,因此我們最終進化出了對智慧的追求,以及在學到知識時會自動產生愉悅感的天性。
音樂之美跟“智慧”這種東西的某些屬性是一樣的:有序,複雜,低熵。如果大腦簡單地進化成把所有有序複雜和低熵的東西都定義成是很美的東西,那麼我們就會像欣賞智慧一樣欣賞音樂。聽音樂的感覺就好象是一個笨拙的人在腦海中跟隨著一個熟練的舞者翩翩起舞一樣,不由自主地就想跟隨和重複音樂裡面的節拍,有序和低熵的美感油然而生。
可以熟練地翩翩起舞的這種能力不知道將來會不會用到,但總之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具有的能力,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用到了,因此它就是一個很美好的東西。當然一首曲子一下子聽太多遍了聽膩了,就會像學不到新東西了一樣,美感跟著就消失了。你就要去買新的專輯。
至於音樂和情緒的關係:
從本質來說,音樂應該是一些不同響度,頻率和音色的聲音的排列組合,說到底就是空氣或者琴絃的振動。這種聲音的排列組合被音樂家們設計成容易觸發大腦負責不同情緒的各個區域的活動,以促使我們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和感覺。
音樂的有序,複雜和低熵跟人腦也有很多的共同點。如果和大腦有同樣屬性的音樂可以引起大腦的共鳴的話,那麼特定的音樂就會在負責悲傷的大腦區域引發悲傷的感覺,在負責悲壯的區域引發悲壯的感覺,在負責記憶儲存的區域引發你一大堆的回憶。這種刺激如果加上有意義的歌詞就會更加容易,一個六歲的小孩可以聽梁靜茹的“可惜不是你”聽得津津有味,不過估計就不會像在座的各位情感豐富的80,90後那樣有那麼多可惜不是你的感觸了。我們聽歌可以聽得津津有味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聽歌可以聽到哭的能力就需要一定的生活閱歷人生體驗作為基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