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松迷

    新疆和田所產的玉,無論白玉或者其他顏色的玉種,都是最好的。

    那麼和田碧玉籽料去哪了?

    新疆和田產的碧玉籽料,對於大家來說是個謎,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但實際上是存在的,只是實在太稀有了,一大堆白玉籽料都難得遇到一塊碧玉籽料。

    所以和田碧玉籽料不論玉質好壞,都是非常少見的。

    和田碧玉籽料的玉質與其他籽料差不多,油潤性很好,料形圓潤,有皮色,大多數和田碧玉籽料的顏色偏黑,綠色深沉大氣。

    無論是油潤性還是細膩度都是其他碧玉遙不可及的。以前有人說的菠菜綠色,應該就是說的和田碧玉籽料。

    外面流傳著一種說法,說碧玉的成分與和田玉不同,所以沒有碧玉籽料出產。

    其實不然,碧玉之所以稱之為玉,是因為其成分主要還是透閃石和陽起石。

    古人云,美石為玉,與如今人們的思想截然不同,那時候所謂的玉是指大多數肉眼看上去半透明的石頭。

    碧玉一般含有鎂、鈣、鐵,這些影響著碧玉的顏色。由於碧玉的雜誌比較多,所以常見色為黑色,還有紅色、褐色等。

    碧玉常伴有綠簾石、尖晶石的成分,也就是錳和磁鐵礦的主要成分,錳礦成分含鐵越多,碧玉的顏色就越綠,這也是碧玉形成的原因。

    碧玉的產地有很多,除了新疆,還有青海、泰山,廣西,貴州等。

    此外,國外的軟玉除了俄羅斯之外,基本都為碧玉性質,像加碧、紐西蘭碧玉、加州碧玉等等。

    那麼多的碧玉品種,跟和田碧玉籽料的區別在哪?

    從玉質上看,和田碧玉籽料透閃石成分高達91%-93%,油性最佳。

    而青海崑崙碧玉的透閃石成分大約為85%,顏色相對較灰暗,油性欠缺。

    俄羅斯碧玉透閃石成分也為85%,不過由於其含石英石,顏色色綠透亮,但油性仍有欠缺。

    一般碧玉與和田碧玉子料相比,色澤和油性區別都很明顯。

    總體來說,和田碧玉籽料因為產量太過稀少,出品率又很低,所以不被人所熟知。

    但其碧玉中王者的地位未曾被動搖,哪怕俄碧的顏色也很漂亮,但在玉質上還是差距較大。

    好的和田碧玉籽料非常難找,如果遇到了,千萬不要失手。

  • 2 # 巴郎玉器

    其實想要了解這些年和田玉發展以及動向,老司機來說說。   籽料價格如今大幅度上漲,一是因為籽料相比山料來說,儲量不是一個數量級,而且精品的籽料更少。而另一個原因也在於投資資金的進入。投資賺錢包括了千行百業,但是讓資金濃縮和有效的儲備,仍然屬玉石珠寶類,那麼和田玉市場尤其是籽料市場,到底是誰在大資金的投入呢?  

    資本大量進入和田玉市場

      自從喀什玉龍河2007年被限制開採以來,籽料的價格瘋狂上揚,市場上瀰漫著子玉將斷絕的訊息,可另一方面,大量被收購的子玉料都囤積在若干鉅商手中。上海某公司董事長租用的銀行保險箱裡就堆積著大量好的和田玉料,“一個不夠,租用了幾個”。他每年投資於玉料的資金是1000萬元上下。  而像他這樣囤料的江浙商人,全國大約有數十個,每人都有近億元的資金在裡面。他們是金字塔的頂端,下面是各種等級的玉商,最底層是在各個城市蓬勃發展的玉商小店——說小也不算小,因為購買和田玉的資金佔用量大,最小的店面也要鋪一兩百萬元的貨。   不少人用“瘋狂的石頭”來形容和田玉、和田籽玉的價格攀升,攀升原因除了收藏人群的擴大和資源有限的矛盾外,根本原因是資金大量進入和田玉市場,“每年流進來幾十億元的資金,怎麼會不節節攀升”。這其實是一個極其簡單明顯的背景。  與此同時,一部分人開始在財富遊戲中採用了新規則、新方式,不再是“全民皆兵”式的材料搶購,而是開始利用各種方法突圍,或者用大量資本投入的方式改變以往傳統經營方式,或者採用全新的雕刻技術來增加材料的附加值。  在這場和田玉的漲價過程中,重要的不再是財富遊戲,而是財富規則的制定。

    港臺商人退出後的和田玉買賣

      和田玉市場如今渠道的形成,基本上要歸功於港臺地區玉商,甚至整個和田玉市場的早期運作,也完全是港臺地區玉商製造的。1992年,港臺地區玉商來到大陸,當時的和田玉原料價格是現在的1‰。當時和田玉在整個玉料市場的價格並不突出,與崑崙玉、俄羅斯玉石的價格相當,“市場還非常粗糙”。  90年代中期後,港臺地區商人來大陸收集和田玉的新雕刻之作,這批有技術、有想法的師傅逐漸轉向雕刻和田玉。“儘管中國有悠久的琢玉傳統,可是解放後基本斷絕了,剛接觸玉雕的時候,也不知道怎麼弄。”   是臺灣商人提出的種種要求改變了玉石的加工狀態。“白玉要溫潤,不要那麼刺目,要含蓄的光。”於是上海的工匠們推出了新工藝。他們又提出對質地的要求,和田玉因為質地細膩,適合作為有大量需求的把玩件出售,結果很快就勝過了青海玉料和俄羅斯玉料,成為玉市場上最昂貴的材料。  鼎盛時代,港臺地區商人用他們的方式,又刺激了雕刻工藝。當時臺北街頭,大大小小有幾百家和田玉鋪位,因為需求量大而推動了上海和田玉市場對原料和工藝的要求,但是這種主宰地位隨著大陸的經濟實力強大而迅速喪失。   2002年開始,大批大陸的商人開始進入和田玉市場,無數的漲價神話開始誕生,這些故事到現在還在市場上廣泛流傳。  最初也是最著名的故事,是關於一個浙商旅遊團的故事:他們去新疆旅遊,花500萬元買了一卡車料,結果回來粗粗一分,就發現了價值1500萬元的玉料。“大批的浙江商人於是開始進入原料收購市場,囤貨的傳統也是那時候留下的。”幾乎每個與和田玉有關的人都經歷了這種震撼。   “原來的港臺地區買家和後起的大陸買家根本不能競爭。”從前,港臺地區買家來大陸可以細細挑選,可是北京的買家很快用一種嶄新的風格改變了這種規則,“北京買家來上海,說法都是‘有多少,我全要了’”。和田玉作為高階禮品,在北京供不應求,總結性的話是:“在北京,買得好,賣得更好。”  而江浙的房地產商、金融界人士成為購買的另一種力量,他們的購買方式更為豪放,買成品,也酷愛買原料,“買回去要是找不到好的雕刻大師,就把它放在保險箱裡,反正每天都在漲價”。   他們的現金交易模式,也使一般人退避三舍,“出來都是拿著幾箱現金”。這時候,港臺地區商人完全沒有競爭力了,無論是購買方式還是購買力,都讓位於大陸買家,“一個玉雕大師要是聽見一個北京買家要上門,肯定會放棄開始和港臺地區商人定好的約會”。  近年來,更有大量的港臺地區商人從事“迴流”生意,就是把以前買走的東西再拿回大陸售賣,“這邊的買價遠遠高於他們當時在大陸的購買價格”。這充分證明了大陸的購買力。(以上內容整理自三聯生活週刊)

    “浙江幫” 的進入

      誰也沒有辦法精確估算浙江到底有多少和田玉玩家,但是這部分人群的不斷膨脹卻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在很多的客戶群中,主要還是地產商和其他行業的一些有錢人,也有專門的玉石收藏家,但是後者的資金力量有限,所以很難拿到好東西。“如果真要玩這個,個人資產在5000萬元以上是必須的。”   浙江地區經濟實力也強,玩和田玉的人不少,據估計,現在,每年大概有10億-20億元的浙江資本進入和田玉市場,可能每年開採的45%-50%的和田玉籽料,流入浙商手裡。  市場的需求也催生了一大批和田玉的經銷商。現在浙江地區應該有30多家和田玉的專營店,上規模的大概有五六家左右。這兩年,全國各地的煤老闆跑到新疆收購和田玉籽料的也多了起來。  此外,溫州人與珠寶關係極為密切,中國首個上市的珠寶品牌“戴夢得”便早已歸入溫商創辦的“新湖”名下。從各種資訊可看出,由於玉石之王翡翠的價位已炒得過高,“戴夢得”等商家已開始把關注點放在和田玉上。

    資本介入後的規則改變

      各種資本介入後,和田玉市場的運營規則開始發生改變,價格也一直攀升。

      不過,大家也要明白的是,這就是收藏市場,所有的收藏都是如此,當資本進入後,市場就會發生改變。

    看了這篇文章,

    不知道你知不知道現在和田玉到底都去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500左右的平板,有哪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