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xin生活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使,他們需要愛,理解,鼓勵和支援!

    作為家長首先要看見孩子的需求,當他有情緒的時候,肯定是有原因的。現在有很多家長,只要小孩哭鬧,就特別生氣,二話不說就去打罵孩子,當眾去指責孩子,不給孩子面子,時間久了,孩子的內心會有陰影的。以後如果遇到什麼事情,他也不會主動和家長分享探討,因為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裡,父母永遠都不會理解他們的,就算說了,也不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援,所以就乾脆不說,慢慢的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疏遠。

    現在的小孩都很聰明,所以家長就感覺越來越不懂孩子了。也不知道該如何和孩子去溝通,自己感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其實很多都不是孩子想要的!

    所以父母要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去理解和支援孩子,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孩子其實也是需要陪伴的,放下手機,走進孩子的內心,和孩子成為朋友,遇到問題時,要一起去商量探討,而不是直接否認孩子,慢慢的孩子就會喜歡和你在一起的!

  • 2 # 猴子愛秋桃

    提問:怎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心裡?

    這就要看是多大的小孩,年齡越小走進並讓他接受你的機會就越大。

    5歲之前的小孩,只需要你有足夠的時間天天陪伴在他左右,和他一起玩耍,滿足他的願望,最多3.4天就會捨不得離不開你了。不信我所說的話,你可以試試。這種方法只對至親有用,陌生人切勿靠近!

    5歲之後的小孩,不單單只是要玩耍和願望,他已經學會了察言觀色,從你的一言一行中看出你是真心還是假意,是誠意還是敷衍。所以在相處過程中千萬要注意,不能動不動甩臉子或有打和罵的行為;若不小心發生了,孩子不僅會在身體上與你拉遠距離,還會在心理上排斥、反感和討厭你。雖然這個年齡段想走進孩子的世界裡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事情終有解決的辦法。俗話說:有心者事竟成。只要你有一顆不變的真心什麼都不是難題。

  • 3 # 小廖in

    美國一位心理學教授用3年的時間,研究了兩萬名青少年,研究發現:能夠把日常生活的事情經常向父母傾訴的青少年,較少出現學習成績欠佳或染上吸毒、酗酒等惡習的現象;多數的事實是,孩子滿11歲之前,通常什麼都跟父母說,父母總是他們最先想到的傾訴物件。但是從十二三歲到成年的那幾年裡,情況會變得完全相反,他們會先去找朋友傾訴,然後也許是老師或輔導員,最後才輪得上自己父母。同時,越來越多的父母都感覺到,他們已經很難跟10幾歲的子女進行足夠的溝通。通過眾多教育專家的研究和為人父母者的實踐證明,以下六種方法是幫助父母消除與子女之間隔閡的好辦法。

    1、 做一個好聽眾

    隨著年齡的增大,許多青少年認為坐下來同父母細訴衷腸是一件很彆扭的事。而對於父母來說,必須設法讓子女覺得那樣做是很自然的,其訣竅就是要讓家裡時時有一種“聆聽的氣氛”,這樣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要跟人商談,自然會來找你。要達到這個目的,其中一個好辦法就是經常抽空陪伴孩子並做一個好聽眾,而晚飯是全家共聚的好機會。可惜這一點往往被一些父母忽視。同時,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很少同父母一起吃晚飯。父母如果每天晚飯時肯留心聽兒女說話,會讓兒女覺得自己受重視,而創造這樣的“聆聽氣氛”會很有效。

    2、學會與子女平行交談

    用平行交談的方法跟青春期的兒女談話往往能引起熱烈的反應。所謂平行交談,即父母與子女一起從事一些普通活動時進行交談,但重點要放在活動上,而不是談話的內容,雙方也不必互相看著。這種談話方式會讓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輕鬆自在,而對父母來說尤其如此。幾乎從事任何活動都能得到這種相處的機會,例如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或進行體育活動。一位父親就很會利用這樣的機會:“我常常和14歲的兒子在清晨打羽毛球,那時候我們往往談起某位老師或學校裡發生的某件事情,但都只是隨便聊聊,不是嚴肅的討論。我發現兒子很喜歡這種形式的談話,從這種活動中我也較好地了解到兒子的情況。”

    3、 只做顧問不做“指導員”

    有時父母提出的意見即使很好,孩子們也不喜歡,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指導員”,而是顧問——只會細心地聆聽,協助他們做出抉擇,不是插手來干預他們的事情而是建議他們改弦更張。要是孩子把事情搞砸了,不宜直接干預、批評,孩子不喜歡別人指出他們把事情搞得一塌糊塗,更不需要別人教他們如何走出困境。父母應該協助子女仔細檢討這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出叫人拍案叫絕的解決方法。

    4、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天地

    青少年需要感覺到自己的生活並非完全由父母來控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間,父母儘量不要擅入他們的房間,不要讓他們覺得只有跑到外面才會有這樣的空間。一位家長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說:“孩子的房間裡常常擠滿了他的朋友,他們或談天說地,或吃東西,或玩電子遊戲,雖然經常吵吵嚷嚷,但我覺得這並不要緊,因為只要孩子沒有變壞,很安全就行了。”

    當代的青少年越來越渴求有自己的私生活,他們往往因此變得感情冷淡、喜歡獨處,不肯與父母在一起。有些父母被十幾歲的孩子避開或推開會感到很難過,其實這是青春期子女正常的表現,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儘管孩子想避開父母,卻不希望父母也這樣對待他們。

    5、 把要說的話寫下來

    很多專家建議,做父母的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說或可能不中聽的話寫下來。因為把話寫下來,你的話就會顯得很有分量,一般人會認為白紙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有一位美國的母親發現她14歲的女兒已經開始同男孩子約會了,她想向女兒強調性愛可能引起的危險後果,但是每次剛剛開口,女兒就不耐煩地說:“這些我早就知道了。”於是這位母親就寫了封信給女兒,她在信中細說了她的憂慮,還說她知道自己不能對女兒凡事都要過問,然後她把信放在了女兒的床上。女兒一直沒有表示收到過這封信,直到三年後的一天,母女倆正在廚房裡忙著,女兒突然開口說道,她正在等待那個人的出現,因為“那封信影響了我”。

    6、不要無所不問

    青少年通常不會把很多有關自己的事告訴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你應該把孩子告訴你的任何事情都視為禮物,加以珍視。曾有一位身為人母的同事,有一天她15歲的女兒回家後就抽抽搭搭地哭泣,但沒有告訴她原因。於是她陪女兒坐在沙發上摟著她,過了一會兒,女兒就走出房間不哭了。那位母親始終不知道女兒為什麼哭,但她明白那一天女兒需要的不是自己的提問而是慰藉。幾年後母女倆談起這件事時,女兒已經記不起哭泣的原因,但是她說她記得當時母親在她身邊,而對女兒來說,母親在身邊才是最為重要的。

    對剛剛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進行教育,是一個需要不斷與之進行對話的過程,要不斷地重新調整與孩子間的關係,要進行坦率的溝通。青少年真正需要的是這樣一個引導者:一個成熟而明白事理、在他們需要幫助時,能夠立即伸出雙手援助的人。而對於天下所有為人父母者來說,看著自己的兒女慢慢地成長,並且漸漸地了解他們自己,學會自己解決問題,這就是最大的安慰。

  • 4 # 妙善之梅子

    若想進入孩子的心理,必須要讓他先產生信任、依賴的關係以後才能進入到他的心理;

    但在這之前,先要跟他見建立起相互友好關係,他不會排斥你,且跟你無話不談,把心扉徹底向你敞開,這時你才能真正的了解他、進入他的內心世界;

    平時我們都有這種感覺“話不投機半句多”,誰都不願意跟自己談不來的人做知心朋友、交心、交底,孩子也是如此;

    作為大人,要忌諱那種家長制、自以為是,這是跟孩子交流感情的最大障礙;作為家長的心理,先要把自己的心態放平穩,與孩子在一條平行線上才能交流,不能高高在上,否則孩子會有壓迫感,被壓制的感覺會讓他不舒服;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進入到孩子的心裡,進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

    比如一個水平儀,兩邊的重量若不相等就不會平穩,重的那邊就會低下去,這個道理用在人的心態上非常合適;成年人慾想進入到孩子的心理世界,那麼首先你自己的心理,先要有孩子一樣的天真活潑、討孩子喜歡心態,孩子會跟你掏心掏肺的無話不說;

    我跟孩子的交往就是這樣的,我跟兒子先是好朋友,孩子跟我無話不說,之間沒有任何的隱私,其次才是母子關係,這樣做絲毫沒有失去做一個長輩的尊嚴,反而讓孩子對我更加的敬重和愛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地球突然失去引力五秒鐘然後恢復正常,全世界會變成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