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育兒書,時常看到一些相互矛盾的理論,比如:有的理論說,孩子哭鬧就不要去抱他,每人理他他就不哭了;有的理論又建議,一定要給孩子積極的迴應,要富有同理心去表達自己的關愛。你怎麼看待這些看似矛盾的育兒經呢?
回覆列表
-
1 # 莫談教育
-
2 # 彤同飛親子讀寫諮詢
我個人覺不認同與“叛逆期”
小小傢伙是所有父母的情商訓練師。要傾聽兩三歲孩子的聲音,而不是讓孩子聽你的。
為什麼要將孩子的反抗視為叛逆呢?人家只不過說是不喜歡吃青菜,不想洗手…家長完全可以做出一定的讓步,不能一方面要求孩子自重,一方面永遠忽視孩子的表達。
一個不允許孩子說不得父母,只能收穫不聽話的孩子。
那些臭名昭著,毒害孩子的育兒方法,依然在民間瘋傳!父母千萬別上當。
幾年前,臭名昭著的“網癮治療中心”事件一經曝光,引起社會各界的譁然,而在過去的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無數90後在所謂的“網癮治療中心”遭受了非人的折磨,甚至導致其中多數人出現心理障礙,嚴重的還換上了抑鬱症出現自殺傾向。
1、孩子哭了家長不哄會讓孩子更堅強?
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曾經發明瞭“哭聲免疫法”,這一育兒方法曾風靡美國,它的用法是當孩子哭泣的時候,家長不予理會,當孩子哭了一段時間家長再去哄,慢慢的家長讓孩子哭的時間逐漸拉長,最終就會讓孩子不再愛哭,還會鑄就堅強勇敢的品格。
這一理論雖然聽上去很有道理,但是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做過一個“靜止臉實驗”,這一實驗結果表明,當家長對孩子的行為予以漠視時,會讓孩子產生被遺棄感,他們會陷入憂慮、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缺乏安全感、甚至會把這種創傷延續到未來自己的親子關係上。
2、用厭惡教育法能改變孩子不好的行為?
所謂“厭惡教育法”,就是網癮治療中心常用的方法,它基於巴浦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也就是讓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時給與一定的厭惡刺激,比如孩子愛看電視,那每次孩子看電視的時候家長都製造一些孩子討厭的噪音,就會讓孩子看電視的次數減少。
這個方法跟之前的一樣,讓人“不明覺厲”,但是它可怕在人們對它的濫用,尤其是當厭惡刺激變成毆打、電擊等有實質性傷害的行為時,就會對人的精神產生刺激,導致孩子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
3、獎勵機制能讓孩子變得更好?
獎勵教育雖然不像前兩種一樣喪心病狂,但是它本質上依舊是行為主義的範疇,當孩子出現好的行為家長就給予獎勵,但是大家一定想不到,這樣也會對孩子又不好的影響。
過度的獎勵會讓孩子產生飽厭現象,而且會追求越來越貴重的獎勵物品,導致孩子功利心強,對物質追求過度,還會讓孩子缺少自我的內在驅動力,如果以後家長不給獎勵,孩子就什麼都不想做了。
總之行為主義的教育方法更多的是忽略情感的機械訓練,當他們被用於特殊兒童康復,以及一些精神疾病治療上時會有顯著的效果,但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家長缺乏經驗,也不懂得如何控制方法和力度,往往會對孩子產生反效果,甚至還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所以寶爸寶媽們對於網上的一些所謂“科學教育”法務必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