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健康活力桔
-
2 # 養美健康生活
體內溼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面板起疹、雀斑加重,甚至出現腸胃炎。口腔症狀比較明顯,舌苔白厚。
怎麼辨別自己是否溼氣太重呢?
1.看齒痕:對著鏡子張開嘴,仔細觀察舌頭,如果舌體胖大、舌頭兩側有牙齒印、舌苔很厚、發黏,那就證明體內溼氣過重。
2. 看便便。大便不成形,顏色發青,長期便溏。
3. 看精神狀況。身體疲憊,容易睏倦,記憶力減退,有頭昏腦漲之感。
如何祛除體內溼氣呢?
“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那該怎麼祛除體內溼氣呢?
1、食療:薏米赤小豆粥
薏米赤小豆粥
材料:薏米、赤小豆、冰糖適量
做法:
1、薏米、赤小豆洗淨浸泡2-3小時
2、把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煮開,再繼續煲2小時
3、調味即可食用
薏米,可治溼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
赤小豆,能補心養血,古籍裡記載“久服令人瘦”,還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
2、運動
運動出汗也能祛除溼氣的。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溼度的能力變差,體內溼氣排不出,到了冬天肯定會得病。
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都有助活化氣血迴圈,增加水分代謝。
3、日常生活
1.減少室內水分。可利用空調或抽溼機等排溼工具,減少室內水分,保持乾爽。晴天可開啟窗戶通風;回南天要緊閉門窗,防止外面溼潤的暖空氣進入室內。
2.避免淋雨和涉水。別讓水分溼氣包裹你的身體(淋雨後要及時換上乾衣服)。
3.保持衣物乾爽。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蓋潮溼的被子,被子(墊絮)要經常曬。
4. 洗浴後要充分擦乾身體水分,特別是腳部。
5. 夏天不要貪涼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地板中,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
4、足浴泡療
人的踝部以下有66個穴位,與人體的五臟六腑息息相關。用熱水泡腳能更好地刺激經絡,振奮人體的臟腑機能。尤其現代社會,生活、工作壓力大,加之空調的大量使用,人們普遍喜歡吃涼的食物,所以體內多寒、溼之毒,用熱水泡腳,有助於驅寒除溼,讓人精神振奮,增進食慾,促進睡眠。
-
3 # 厚德漢方集團
由於溼氣阻滯人體正常氣機,容易出現頭昏頭重、四肢痠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噁心、食慾不振、大便溏稀、粘滯、不成形、面板溼疹、舌苔厚膩等症狀。
回覆列表
經常會聽見人們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其實這句話是形容人體內的溼氣過重,讓人精神不振,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那麼溼氣到底是何方神聖?對人體會帶來哪些危害呢?今天就給大家解讀一下!
溼氣——萬惡之邪
溼氣屬於中醫名詞,傳統醫學認為,夏季熱而多雨,溼氣較重。溼與寒在一起叫寒溼,與熱在一起叫溼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溼,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溼。如果人體內溼氣重,日常的表現是睏倦欲睡,食慾不佳,面色蒼白,大便稀或者大便黏膩,有時候感覺面板有被蚤子叮著一般難受,癢癢的像撓癢,但是很快消退,因此,溼氣重是脾胃虛的症狀。
自查體內溼氣
起床時看感覺
飲食作息和原來一樣,但體重明顯增加?關節僵硬,起床時渾身痠痛?下肢水腫?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一件溼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
溼氣重的人可能在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而且表現為虛胖的體徵,更嚴重的人會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洗漱時看面色和舌苔
早晨眼皮腫,或有下眼袋?照鏡子時發現自己舌苔厚膩?舌體胖大、或舌邊緣有明顯齒痕?
確認是否脾溼,最準確的方法就是看舌的形態。健康人平時可以養成定期觀察自己舌象的習慣,對照一些中醫舌診的圖片,就可以發現自己健康問題的蛛絲馬跡。在夏季,脾溼的人常常感覺口內粘膩,面色晦暗,發黃。
如廁時看大便
大便稀爛不成形?大便基本成形但較軟,而且大便完了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總有大便排不盡的感覺?
正常大便是香蕉樣軟硬適度的條形。而如果像熟得過度的香蕉一樣外形軟爛、黏膩的大便就是脾溼的表現,說明身體消化功能異常。體內溼氣過重時,小便往往表現為尿不多,甚至尿量很少或尿得不痛快。有些女性白帶量多,也是溼氣的顯現。
工作時看精神狀態
是否有胸悶的感覺,想長呼一口氣才舒服?感覺四肢或身體沉重甚至有渾身痠疼的感覺?身體特別疲乏,懶得活動?活動時關節發緊,好象不靈活?有頭昏沉、頭腦不清爽的感覺?易睏倦,有時記憶力減退?
古人說“脾氣一虛,肺氣先絕”,說明脾與肺的功能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脾氣虛到一定程度,肺金失養,就容易出現短氣、少氣懶言,動則氣促等肺氣虛的表現。
吃飯時看腸胃狀態
到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飢餓的感覺,而且什麼也不想吃?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裡脹脹的?在吃飯過程中有隱隱的噁心感,好象吃下去的東西自己往上頂?
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溼氣進入體內最容易傷脾。大多數人在夏季溼熱的環境中,都會出現食慾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慾不受影響,有較強的飢餓感,可是吃了東西后馬上會有飽脹的感覺,這是胃強脾弱的表現,也是脾溼的徵候。
特別提示:
如果你在陰溼天氣時出現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面板起疹子、雀斑加重等變化,說明你身體內的溼氣已經較為嚴重,尤其需要注意。
趕走體內溼氣薏米金錢柳
薏米從古至今都是祛溼的聖品,《神農本草經》,認為薏苡仁擅長治療風溼痺痛,能夠下氣除溼,長期服用還可以輕身益氣。藥用價值很高,又是普遍、常吃的食物,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溼、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溼藥。
很多說到這裡有朋友會說,我直接吃薏米不就好了,為什麼還要再加個金錢柳呢?這我得再多說一句,青錢柳被譽為醫學界的第三棵樹,一方面含有豐富的皂苷、黃酮、多糖等有機營養成分,可以平衡人體糖代謝;另一方面又含豐富的Ni、Cr、V、Se等元素,使血流通暢,促進多餘的垃圾及時排出體外。
這兩樣強強聯手,使1+1大於2。而且毫無副作用,幾乎人人都能吃。
山藥冬瓜湯
山藥並沒有直接除溼的功效,但是山藥可以補脾,間接的可以讓體內溼氣排出。而冬瓜性寒味甘,清熱生津,利尿消腫,兩者結合是祛溼的“黃金搭檔”。
製作:山藥50克,冬瓜150克,入鍋慢火煲30分鐘,調味後即可飲用。
按揉陰陵泉
足三里,陰陵泉和三陰交都是很好的祛溼穴位,溼氣重的人平時可以多揉揉。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10釐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屈膝,在脛骨內側髁的下方的凹陷中,就是陰陵泉穴。
在內踝尖上用自己的手指4指之上,按壓有一骨頭,三陰交穴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三仁湯泡腳
材料:杏仁6克(後下)、白蔻仁6克(後下)、薏苡仁30克、茯苓20克、白朮9克、豬苓9克、法半夏3克、甘草6克
製作:註明後下的藥,在關火前10分鐘放入,其他的藥正常煎。然後將藥渣去掉,倒出藥液兌水泡腳,每次20分鐘,水淹過腳面就可以了。
勤運動
少動、飲食不節制及壓力大,都會造成溼留體內。而運動可以緩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
快走、慢跑、健走、游泳、瑜伽、太極等健身運動,都有助於活化氣血迴圈,增加水分代謝。
希望大家都能重視保養,以達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正所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