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打sda

    朱允炆最大的錯誤是根本沒理解和信任他爺爺的能力,朱元璋已經為他能當穩皇帝做足了工作,可以說朱允炆只要什麼不動,他的皇位就穩如泰山。無奈熊孩子自以為高明,偏要把朱元璋苦心布的局全盤推翻,背道而馳自己胡搞瞎搞,如果不輸才叫沒天理。具體方面除了削藩,朱允炆另一個大錯是激烈變更祖制,急切抬高文臣地位,貶抑武將勳臣,以至多數地方武臣對這場皇族內鬥持冷眼觀望態度。

    朱允炆絕不是什麼“仁弱”之主,他的性格其實相當強橫狠辣。祖父剛死,就變更祖制,強行削藩,而且不留餘地,做事做絕,連廢四個叔王為民,逼死湘王全家。甚至在燕王送子為質和裝瘋後削藩也未有絲毫緩和,從任何角度都看不出有仁孝軟弱的影子。

    被當成朱允炆“仁慈軟弱”證據的那句“ 勿使朕有殺叔之名 ”,其真實含義很耐人尋味,如果要求不傷害朱棣應該說成“勿殺朕叔”才對,而朱允炆這話的中心則是“有殺叔之名”,注意是“之名”而非之實,重點不是要朱棣不死而是朱棣之死不能影響朱允炆的名聲。

    而且從史料上看, 絲毫看不當時朱允炆一方有避免傷害朱棣的意圖。

    扵是復進戰不已。敵眾飛矢如注上(朱棣)乘馬凡三易三被創。所射矢三服皆盡,乃提釰左右奮擊,釰鋒缺折不堪擊,乃稍卻。

    當是時,諸將中(平)安戰最力,王(朱棣)幾為安槊所及

    燕王乃身自迎戰,(平)安部將火耳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馬忽蹶,被擒。安稍引卻。

    “ 勿使朕有殺叔之名 ”言外之意就是儘可能在戰場上直接殺掉朱棣,不要留活口送回來讓朱允炆處理,導致朱允炆有殺叔“之名”,我認為這才是其真正的意思。

    +++++++++++++++++++++++++++++++++++++++++++++++++++++++

    前面有人提到朱元璋清洗了許多元勳名將,所以朱允炆無將可用,是爺爺把孫子坑了。事實是如果朱元璋不清掉這些功臣,朱棣固然必敗,但朱允炆更做不穩皇帝,看看這些勳將的關係網:

    馮勝,周王的岳父,周王曾因私下離開就藩的開封到鳳陽與馮勝會面導致朱元璋大怒。

    傅友德,晉王的親家,晉王在諸王中排行第三,僅次於太子和秦王,秦王因亂行被朱元璋憎惡,而晉王則能力出眾深受朱元璋喜愛,是比朱棣更佔優的皇位潛在爭奪者。

    藍玉,常遇春小舅子,常遇春之女是朱標正妃,生嫡子朱雄英和朱允熥,但後來常妃和朱雄英早亡,朱允炆本是庶子,因其母呂氏成為繼妃才做為嫡子立為皇太孫,更正牌的嫡子朱允熥因為小於朱允炆未立。其實立朱允炆而非朱允熥原因之一,很可能就是朱元璋出於防止常、藍兩家功臣再作為外戚勢力過度膨脹的考慮。同時藍玉也是蜀王的岳父,朱元璋在處死藍玉時特意讓蜀王從成都趕到南京觀刑,頗有深意。

    朱元璋在太子尚在時,雖然對藍玉多有不滿,但因為太子地位穩固,能力出眾,能完全掌控藍玉,所以對藍玉是相當寬容的,對其它功臣武將也未要置之死地。但太子死後,局面就完全不同,朱元璋立皇太孫前,特意把馮勝、傅友德、藍玉調出京城去巡邊,在他們身在外地時期突擊立了朱允炆為太孫。然後迅速清除了利益最相關的藍、常兩家勢力,後來再先後賜死馮勝、傅友德,都是有深遠政治佈局的。後人覺得朱元璋沒深思熟慮,也是太自大了。

    其實從朱元璋與功臣大規模聯姻就能看出來,他本意確實想與多數功臣共保富貴。特別是這些直到朱元璋已經為帝二十五年,太子死後才處理的功臣被清洗絕非原本的既定政策,而是太子死後形勢大變,緊急採取的防患未然手段。可以說朱標一死,同時坑死了一大票人。

    朱元璋清洗功臣是為加強朱允炆的地位,與此同時藩王的俸祿(砍的只剩五分之一)和職權都受到大幅度削減,朱元璋這裡自己做惡人,事先把削藩的事都做了,就是為了朱允炆與藩王相處更有餘裕。沒想到朱允炆兩面派功夫一流而政治眼光不入流,偏要對藩王趕盡殺絕,又遇到朱棣自帶主角光環,最後把一副好牌打的稀爛,自己玩死了自己。

  • 2 # 彈塗跳跳魚

    朱元璋時期,太子是朱標,朱標能力足夠,同時也比朱元璋更加懷柔,同時又是大兒子,他是最合適當皇帝的,可是偏偏早逝,沒當上皇帝。那麼按理說,朱標死了,下一個太子應該在朱元璋的兒子當中選擇,那麼能力功勞上最合適的就是朱棣。結果,朱元璋偏偏把皇位傳給了年少無知的朱允炆,這很不合理。

    朱棣造反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把自己手中能戰之將全都殺沒了,到了朱棣造反時,朝中居然找不到一個能平叛的將領。最後派耿柄文去打這種不擅長的仗,打輸了,再派個軍事白痴李景隆上場,結果精銳全沒了。

    朱允炆身邊的大臣,像齊泰、方孝儒、黃子澄,這些都是飽讀之士,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些人都是書呆子,難堪大用。結果倒把朱棣逼的造反了。而且朱棣起兵的藉口就是除奸佞,指的就是他們幾個。

    朱允炆自身毛病更多,優柔寡斷,無腦裝仁慈。平叛的時候居然說了一句“請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啊”,而且朱允炆有點木偶的嫌疑,他的一切行為都是齊泰他們幫襯,自己沒一點判斷能力。也難怪,朱棣說是奸臣控制皇帝,自己要除奸佞。

  • 3 # 冷先生講

    為何朱允炆明明手握幾十萬的大明軍力,卻是敗給了僅僅才有數百親兵的朱棣呢?

    其一朱允炆有著性格上的弱點,從小便接受了儒家思想文化教育的朱允炆,說好聽是的講究仁義道德,說不好聽的就是心慈手軟存有婦人之仁,都知道作為一個皇帝,執掌天下的人心慈手軟是大忌,真正有作為的皇帝大都是殺伐果斷鐵血無情的人物。

    而朱允炆在登上了皇位下令削藩的時候,同時更是命令士兵不得殺害叔叔朱棣,恐怕此時朱允炆將朱棣看作是叔叔,而這個所謂的叔叔又何嘗將他當做是親侄子看待呢?擒賊先擒王這樣簡單的道理,朱允炆都不明白,又怎麼能夠鬥得過朱棣呢?

    其二朱允炆作為“溫室中的花朵”自幼是在深宮內院中長大的,對於人性的複雜,識人用人的手段都是異常的欠缺,其身邊都是一些能說會道,然而真正能夠做實事的人卻是沒有一個,皇帝軟弱臣子無能,怎麼能是朱棣的對手,朱棣自幼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殺伐果斷。

    沒有見過世面的朱允炆,如何能夠與經歷過大陣仗的朱棣相比呢?並且朱棣用人識人的手段很有一套,早年的征戰鍛鍊了朱棣的膽識,更是讓其鐵血無情,憑藉著出眾的手段使得朱棣的身邊牢牢的聚集著大批的忠臣武將,憑藉數百親兵拿下皇位也不是不可能。

  • 4 # 飛哥說史

      對於明朝,除了朱元璋,史書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朱棣。歷史上的朱棣雖然心狠手辣,但是也的的確確為大明朝做了許多的政績,他勵精圖治,五次親自率兵平定蒙古叛亂,甚至還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也是不可多得的一位明君。但是他這一生都有一個汙點,那就是他的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雖然史書中並未明確記載他是謀權篡位,但是後世的人們好像已經默認了,他殺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才拿到的這個皇位。

      然而他在即位後才發現自己侄子留下來的一道聖旨,看完之後他後悔不已更是嚎啕大哭:父皇你把我害慘了?。朱元璋一路從平民爬到一朝天子的位置十分不容易,靠的就是自己的狠辣,然而在這一點上,所有的兒子裡,朱棣是最像他的,為什麼他最後沒有選擇把皇位傳給朱棣呢?其實很簡單,原因在馬皇后身上。當初朱元璋參軍投入郭子興的隊伍,是郭子興提拔他,賞識他,給了他一定的起義資本。

      最後還把自己的養女馬恍惚嫁給他,馬氏陪著他一路從小混混,到最後的天子,受了很多的委屈,吃了很多的苦,因此馬皇后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十分高,因此朱棣怎麼都不會是皇位的繼承人,因為他不是馬皇后的兒子。還有就是因為,作為他和馬皇后的長子,朱標為人十分溫和,深受大臣擁戴,朱元璋明白,作為一朝天子只有讓自己的朝臣完全臣服於自己,這個皇位才能坐穩,因而朱標其實是很適合當皇帝的一個人。

      而他自己,也征戰了一生,面對大臣果斷狠辣,到了晚年也不希望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他在朱標身上看見了自己沒有的東西。因而他對朱標是寄予厚望,甚至將遷都這樣的事情都交由朱標處理,然而十分不幸,朱標後來一病不起,還沒到繼承大統就病逝了。那時候的朱棣認為,長子的哥哥沒了,總該輪到自己了,誰知朱元璋直接將皇位傳給 朱標的兒子,依舊沒有自己的份。

      而像極了兄長的朱允炆,一改往日的溫和,一上位就開始實施削藩政策,眼看昔日的藩王一個個都被削權了,馬上就要輪到自己了,等聖旨辦不了自己再動手,就要坐實謀反的名頭了,最後朱棣實在坐不住了就起兵造反了。明明大明朝有幾十萬的兵力,但是卻被他燕地的幾萬大軍打的潰不成軍,朱棣十分順利的就來到了皇城下,很快他就攻破城門,燒了朱允炆的寢殿,自己登上皇位。

      然而他登上皇位後,在整理前朝的奏摺和聖旨時,發現了一道還沒來得及宣讀的聖旨,待他開啟一看,竟然是朱允炆寫的,就算自己起兵造反,也讓三軍不要冷箭傷害自己的聖旨,看到這裡,朱棣才明白,為什麼自己一路凱旋,沒有受半點的傷,直到這時候,他才露出悔意。

  • 5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朱棣的八百親兵不能這麼算,他是用八百人奪的北平城,佔據北平城之後再往南打可就不是八百人了。

    建文帝開始對朱棣下手之前,在北平周圍駐紮重兵,並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而且還調離了燕王衛隊。當時的朱棣可以說是孤家寡人,北平城被謝貴和張昺帶領三萬軍隊控制,朱棣身邊僅有八百親兵和朱能,張玉等將領。

    後來朱棣用計擒殺謝貴張昺這兩個耿直兄弟,並連夜奪取北平全城,三萬朝廷軍隊因為群龍無首很快潰散。張信因為以前是朱棣舊將投降朱棣。

    朱棣奪下北平後日子就好過多了,朱元璋在位時,由於誅殺了太多的功臣老將,所以說對蒙古的戰事基本上以北邊諸王為主,朱棣作為燕王多次參與對蒙古的戰事,並且多次立下大功。所以在北方軍隊中,朱棣的威望是相當高的。朱棣佔據北平後,相繼攻陷北平周圍。北平附近的軍隊大部分都望風而降。後來朱棣又挾持寧王,寧王封地在今天的內蒙古。為了抵抗蒙古,寧王有兵甲八萬,還有朵顏三衛供其驅使。朱棣奪其軍,實力大增。

    而建文帝這邊,確實掌握著明朝大部分力量,但是有勁沒出使,老將耿炳文輸了一陣便被罷免,結果讓李景隆帶著五十萬正規軍去送溫暖,五十萬朝廷兵馬兩仗被李景隆葬送乾淨。建文帝短期內無法組織大規模反擊勢力,只能和朱棣在河北,山東一帶打拉鋸戰。

    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總之,朱棣起兵初期確實是大弱勢,但是朝廷無人可用,用兵無方,幾十萬大軍說沒就沒,外緊內松,這才讓朱棣有機可乘。

  • 6 # 紹康解讀心理學

    1朱棣能征善戰,統兵有方,軍隊雖不多,但是很精銳。而朱允炆收下名將都被朱元璋清洗了,沒有名將護國。

    2朱棣善用權謀,為了達到目的可以裝瘋賣傻。而朱允炆比較婦人之仁,錯過了扣押朱棣兒子做認證的機會,而且一直對朱棣態度比較猶豫。沒有下剿滅的決心,導致明君將士投鼠忌器,間接的在戰場上保護了朱棣

    3朱棣知人善任,能夠在戰略戰術上發揮最大優勢。

    而朱允炆卻優柔寡斷,聽信幾位文官的錯誤意見,最後一步步走向失敗。

  • 7 # 己齋論史

    首先是建文帝這個人只能是一個文弱書生,他缺乏謀略,當一個守成之君,應該沒問題。但是面對這些驕兵悍將的叔叔們,他的能力是駕馭不了。

    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兒建文帝朱允炆,戰爭持續三年。由於建文帝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一個戍守邊塞,手握重兵的叔叔,突然有一天聽說自己還在撒尿和泥的侄兒要把自己整死,你說他會怎麼辦?

    朱允炆的性格非常溫柔儒雅,自幼學習儒家經典。保受戰亂,需要安定的新朝確實需要這樣一位寬仁的帝王,民眾才得以休養生息。他最大的政治成就,大概就是洪武二十九年,參考《禮經》,將《大明律》裡的嚴刑峻法進行了一定刪改,洪武三十一年,實施寬政。客觀的說,對於老百姓來說,這是一個深得人心的好皇帝。

    然而對老百姓寬仁,對自己的皇室宗親,他卻一點也不手軟,而且非常理想化,認為自己是天子,削藩有理,於是就大張旗鼓的開始廢除藩王。

    對於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岷王這些反應慢半拍,實力又不如中央政府的,收權還算順利,但是對於燕王這樣虎踞龍盤於北國邊塞的大將,他也採用老辦法。以為派幾個封疆大吏過去宣宣旨就可以讓一大票人束手就擒,未免過於天真不切實際。

    建文元年一直到建文四年,朱允炆的中央軍和朱棣的燕軍最初的實力是不分高下的,而且還有像耿炳文、徐輝祖、鐵鉉這樣忠勇可靠的將領在前線死守。四年中,兩軍其實一直是你進我退,互相鉗制,有勝有負。然而正是因為差距不大,稍微有一步棋走錯,便是萬劫不復。

    在指揮軍隊上,朱允炆就不是朱棣的對手了,他至少犯了兩個錯誤,因為戰事失利,就用李景隆換下善於防守的老將耿炳文,是為臨陣換將,兵家之大忌。

    建文四年,何福、平安率領的中央軍在小河大勝燕軍;而徐輝祖也在齊眉山獲得大捷。燕軍恐懼後計劃北歸。朱允炆誤以為燕軍已經北撤,召徐輝祖班師,致使何福孤軍奮戰。於是在靈璧之戰中,燕軍大勝。是為分兵減灶,兵家之大忌。

    相比朱棣,朱允炆有一個很大的麻煩,為他效力的臣子,更多是為朝廷效力,吃的是官飯,除了個別君子,大多數都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降,大不了換個主子,挪個地方繼續混飯吃,然而朱棣的軍隊,如果打不贏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全部都得齊心協力,一心賣命。事實上,盛庸、李景隆、陳瑄這些曾經抗擊燕軍的朝廷要員,最後關頭都是投敵變節。

    相比起燕王裝瘋賣傻,秘密準備,先發制人的策略,朱允炆做什麼都是光明正大的,可能在他認為堂堂朝廷,舉國之力,治一個叛軍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兵不厭詐,對於動輒就上萬人的生死之戰,他還是太缺乏瞭解。

    朱允炆身邊是方孝孺這樣的迂腐文人,而朱棣身邊是姚廣孝這樣的世外高人。幾番交手,就知道定力和對策的高下了。

    在當時的環境下,建文帝比朱棣唯一佔優勢的一點就是道義和法統,他畢竟是舉國皆知的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然而,就是這僅有的法統的防線也被朱棣的詭詐輕易破除,叛軍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至少表面上並沒有反對法統。最主要是建文帝沒有雄才大略。

  • 8 # 夜溶月

    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朱允炆用人不當

    兵貴精不貴多,將在謀不在勇。

    朱元璋幾乎殺光了有能力的武將,朱允炆一時半會找不出像樣的統帥之才。

    朱允炆用錯了李景隆,白河溝之戰大敗,朱棣經此戰轉守為攻,取得軍事上的主動。

    二、朱棣戰略正確

    朱棣方面認識到,只要幹掉朱允炆,天下就能定了。

    朱棣繞過盛庸、鐵鉉固守的山東,急行軍南下渡江直取南京,完成“斬首行動”。

    薑還是老的辣。

    二十幾歲長於深宮的朱允炆跟四十幾歲長期在基層鍛鍊的叔叔比還是嫩了點。

  • 9 # 庭州行者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代表性。在正式回答問題之前,先挑一個錯誤,朱棣的手下可不止幾百親兵那麼簡單,如果朱棣真的只有幾百士兵,無論如何最後也不可能成功。朱棣手上的部隊雖說沒有建文帝那麼多,但是十幾萬還是有的。

    話說回來,朱棣的軍隊雖然從整體上而言少於建文帝,但是有兩點需要注意的:第一,朱棣的部隊是集中的而建文帝的百萬大軍分散在全國各地,因此從區域性而言,朱棣反而存在一定的優勢;第二點就是,朱棣的部隊從質量上而言是遠遠高於南軍的。

    基於以上兩點,可以發現,朱允炆的確沒有太大的勝算。先說第一點,很多人受到小說的影響,認為只要王朝存在叛亂,那麼四方諸侯就會立即"起兵勤王",然而,這種場景只可能出現在小說中。因為各個地區的守將都有自己的任務,那就是守住自己的轄區,保證自己轄區的安全。一旦所有軍隊都被調往同一戰場,那麼各個崎地區就會因為無兵鎮守而叛亂四起,這樣便得不償失。

    再者,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很多地方的軍隊根本不可能及時趕過來。所以說,朱允炆的百萬大軍只不過是一個數字而已,真正能夠作戰的並不多。

    再說軍隊質量,這一點無疑是朱棣完勝。朱棣的部隊常年駐守在北方,與蒙古人作戰,經過戰爭的洗禮,戰鬥力自然不是南軍可以比擬的,更重要的是,朱棣的手下還有蒙古騎兵,包括本身就在自己手下的蒙古兵,以及寧王朱權的朵顏三衛,這些蒙古騎兵的戰鬥力要遠遠高於南軍。

    因此,朱棣看似軍隊數量少於朱允炆,但實際上他的戰鬥力是遠高於朱允炆的。再加上朱元璋大肆濫殺功臣,馮勝,傅友德,藍玉等一票名將,以及劉伯溫,李善長等一批文官都被朱元璋清洗,導致朱允炆無人可用。所以,朱允炆最後被朱棣趕下皇位,也就不奇怪了。

  • 10 # 川北書痴

    朱棣為什麼能成功呢?①作為久經沙場的統帥,無論軍政才幹還是膽略都不是乳臭未乾且從小養尊處優的朱允炆所能比的。②俗話說兵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朱允炆自己沒本事還連個像樣的幫手都沒有,豈能不敗?

  • 11 # 阿慶還是阿慶

    朱允文當時開始撤藩的時候,其實也預估到了最大的阻力來自哪裡。那就是他的親四叔,燕王朱棣,然後就是寧王朱權。所以朱允文打著親戚的名號,行著撤藩的事實。但是她有一點做的很有問題,在剛開始撤藩的時候,朱棣的手下已經只有幾百人的衛隊了。這個時候拿下朱棣應該是最簡單的。不過朱允文並沒有拿朱棣先下手,而選擇別的藩王下手了。這就給了朱棣以充分的準備時間進行策劃和準備,包括兵馬的招募和訓練,武器的準備。這是朱允文第一個錯誤。

    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招牌起兵造反之後,朱允文還在假惺惺的拉著手下的手說“不要傷害了我的叔父,讓我揹負罵名”。這讓前線的戰士和將領非常投鼠忌器。而朱棣本身是個能征善戰的人,動不動喜歡親自帶兵衝鋒陷陣,這讓朱允文的大軍也很被動。

    朱元璋在生前,將跟隨著自己的將軍們一頓砍瓜切菜,最後碩果僅存的幾名武將中,最開始攻打朱棣的最擅長防守,卻在進攻能力方面很欠缺的耿炳文。而最善於進攻的徐家因為和朱棣也有親戚關係而被朱允文懷疑,所以棄之不用。更是在初期戰事稍稍失利就換上了朱棣的神助攻李景隆。讓朱棣軍隊和地盤迅速發展,很快強大到與朱允文對峙的局面。朱允文對自己方面將領的不信任以及急於求功跟明末的崇禎可謂一個德性。

    另外朱允文以撤藩為名義,卻讓自己爺爺朱元璋封的藩王很不好受,貶為庶人發配邊疆的都算好的,而更有藩王成為囚犯,甚至被逼自殺。讓藩王們也感到心寒,人人自危,不對他以支援。

    朱允文還重用齊泰等人,更讓大臣們失聲,朝堂內部暗藏不合,後來戰線佈置也出現問題,導致後方空虛,而朱棣得以趁勢直搗黃龍,完成逆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炒菜放很多辣椒,吃完對身體會不會有壞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