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包括南明4位皇帝在內,明朝立國近300年時間,共有20位皇帝,這些皇帝雖然在位時長不同、性情迥異,但絕大多數都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影響,唯有明穆宗朱載坖是個例外,堪稱最沒有“存在感”的皇帝。那麼,明穆宗為何如此低調?他究竟是個怎樣的皇帝?

    按照《明史》的記載,明穆宗名朱載垕,但實情卻並非如此。按照《明實錄》的記載,明穆宗本名朱載坖,而朱載垕乃是衡府齊東安和王的名諱。《明史》之所以失實,緣於它直接採用《皇明大政記》和《國榷》的記載,而這兩本書都受明代著名文人盧翰著作《掌中宇宙》的影響,誤將“朱載坖”錯記為“朱載垕”。

    朱載坖是明世宗第三子,生於嘉靖十六年(1573年)正月,年僅3歲便被冊封為裕王。由於是庶出皇子,所以朱載坖本來沒有承繼大統的可能,所幸太子朱載壡早逝,才讓他看到希望。朱載壡死後,朱載坖以次序應當被冊立為太子,但由於嘉靖帝不喜歡他,加之迷信“二龍不相見”之說,所以遲遲不肯冊立新儲君。

    相比之下,朱載坖的異母弟朱載圳(景王)則深受父皇溺愛,加之有內閣首輔嚴嵩的支援,因此被很多人看作是儲君的最佳人選。為了避免成為被打擊物件,朱載坖自從朱載壡死後,便長年過著戰戰兢兢的生活,漸漸地養成沉默寡言、膽怯畏懼的性格,即使在登基後,依然也無法變得自信、霸氣起來。

    好在上天眷顧朱載坖,就在嘉靖帝下定決心,準備冊立朱載圳為太子時,後者卻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正月病死,終年才19歲。朱載圳死後,嘉靖帝就剩下朱載坖這一個兒子,就算他再不情願,到最終還是要把皇位傳給老三。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明世宗駕崩,朱載坖繼位為帝,史稱明穆宗。

    明穆宗是一個典型的厚道皇帝,對待朝臣非常寬和、遷就,絲毫沒有作為天子的霸氣(“帝未能振肅乾綱,矯除積習,蓋亦寬恕有餘,而剛明不足者歟!”見《明史·卷十九》)。當時,朝中的黨爭已經非常激烈,大臣們經常就某項議題在朝堂上互相攻擊,言辭甚是激烈,而明穆宗對此總是不發一言,靜靜地看著他們吵完,然後宣佈退朝。

    起初,宰輔徐階、高拱等人很不習慣,很想讓皇帝調解紛爭,但每當這種時刻,明穆宗總是說一些“大家要團結”之類的套話,便再無任何指示,令徐階等人很失望。漸漸地,朝臣們便把明穆宗當成廟裡面供著的泥胎神像,即使爭辯再激烈,也不會尋求皇帝進行調節。如此一來,明穆宗的重要性便越來越低,成為明朝存在感最低的皇帝。

    明穆宗雖然存在感很低,但他並非屍餐素位的皇帝,也沒有胡作非為,相反還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君主。明穆宗即位之初,便重用徐階、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名臣,並讓他們放心大膽地清除前朝弊政、平反冤獄,並推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與此同時,明穆宗還崇尚節儉,取消了很多不必要的營造專案,並縮減宮廷開支,極大地減輕了國庫負擔。

    在明穆宗的治下,明朝與蒙古首領俺答汗達成和平協議,從而穩定住北方局勢;廢除海禁,允許民間商人跟日本、東南亞做生意,從而促進海外貿易的大發展,也使倭寇活動趨於消亡;起用戚繼光、曹邦輔、王崇古、譚綸、李成梁等名將負責北方軍事,為抵禦外族入侵、鞏固邊防做出巨大貢獻;透過限田政策抑止土地兼併,蠲免救濟受災的百姓,有利於緩解社會矛盾、發展生產

    明穆宗在私生活方面卻相當放縱,並因長期服用春藥而導致身體每況愈下。對此,大臣們經常向明穆宗提出諫言,希望他能夠有所節制,但皇帝對此卻充耳不聞。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酒色蝕骨的明穆宗走到人生的盡頭,臨死前將大臣高拱、張居正、高儀召至病榻前,叮囑他們要盡心輔佐太子朱翊鈞(明神宗),不久便溘然而逝,終年才36歲

    明穆宗雖然存在感很低,但他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方面,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舉扭轉了嘉靖朝衰頹混亂的局面,使得國勢再度振興。這種積極向上的態勢,在明穆宗死後繼續得以保持,一直到萬曆十年張居正去世才停止。正是拜這16年的發展所賜,明朝得以扭轉頹勢,續命70餘年。由此來看,明穆宗堪稱明朝的中興之君,功勞甚偉。

  • 2 # 古風散人

    “穆宗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諱載垕,世宗第三子也。母杜康妃。”《明史》中的這一段話指出明穆宗朱載垕的地位——世宗嘉靖帝的第三個兒子,母親是杜康妃。可以說朱載垕的個人條件不符合朱元璋所訂立的嫡長子繼承製,但歷史偏偏把這個藩王推到了帝王的寶座上。

    明穆宗朱載垕的經歷在明王朝的歷史上是十分少見的,大概只有他的孫子明光宗朱常洛能與之相比較。他短暫的一生中有六分之五是在抑鬱、恐懼、孤獨的時光中度過的。作為大明王朝的儲君,可以說是生不逢時。他的父皇嘉靖皇帝痴迷道教,迷信讖語讓他沒有享受到家庭的溫暖,留給他的只是冷酷的記憶。

    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二十六日,裕王朱載垕即皇帝位,是為明穆宗。

    穆宗即位的當天就頒佈了登極詔書,針對嘉靖時期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三十項興革措施。詔書的核心是“革弊施新”,即革除嘉靖朝的弊政,推行隆慶新政。

    所謂“革弊”,首要的就是平反冤案。穆宗在登極詔中指出:“自正德十六年(1521)以後,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以前,建言得罪諸臣,遵奉遺詔,存者召用,沒者恤錄。”至於“施新”,穆宗在登極詔書中概括為“正士習、糾官邪、安民生、足國用”等項。實際上,這已成為隆慶新政的綱領。“正士習、糾官邪”也就是抓吏治。經過一段時間對官吏的考察和整頓,使隆慶朝的吏治大為好轉。“安民生、足國用”就是整頓經濟,包括蠲免錢糧,救濟災民;限田清丈,抑制兼併;體恤商人,開放海禁等。

    上圖明昭陵,隆慶皇帝葬於此

    隆慶皇帝在位時開放了海禁,也稱為“隆慶開禁”、“隆慶開關”,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這項政策對後世影響巨大,甚至有學者認為隆慶時期的對外開放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如果用幾個詞彙簡單的描述一下明穆宗,我覺得應該是:謙和,寬仁、勤儉,明靜。

  • 3 # 北風之神529

    生平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明世宗嘉靖皇帝病死,朱載垕於同月壬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隆慶”。

    在隆慶帝在位期間,幾乎沒有爆發什麼重大的變故,隆慶帝得以穩坐皇位六年。這與他的性情是分不開的,由於在作皇子期間處處小心謹慎,很少張狂,從小就養成了貞靜、仁義的性情。同時隆慶朝人才濟濟,文有徐階、張居正、高拱、楊博,武有譚綸、戚繼光、李成梁。這些人之所以出名,還要歸功於隆慶皇帝給了他們發展的空間,反觀歷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濟濟,但由於皇帝的限制,他們終究沒有在歷史上寫下光輝的一筆。朱載垕的一大優點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讓他的臣子去發揮才能,使得隆慶朝和萬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回光反照的時期,這一時期社會比較穩定,經濟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觀,可以說朱載垕在使明王朝向最後一個繁榮時期發展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過渡作用。

    公元1572年閏三月,朱載垕因與妃子玩得過火得病,休養了二個月後又強起上朝視事,一上朝嘴和手就不停抖動又突然頭暈目眩,支援不住而回宮,他自知病情不輕,急召高拱、張居正及高儀三人接受顧命,吩咐“遺詔與皇太子。朕不豫,皇帝你做。一應禮儀自有該部題請而行。你要依三輔臣並司禮監 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荒怠,保守帝業。”後病逝。在死前還非常後悔自己過度玩樂傷了金龍玉體。

    朱載垕死後,諡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宏孝莊皇帝,廟號穆宗,葬於昭陵。

    評價

    萬曆二年(1574年),張居正主持修籑《穆宗實錄》,對剛剛過世的穆宗有極高的評價:“上即位,承之以寬厚,躬修玄默,不降階序而運天下,務在屬任大臣,引大體,不煩苛,無為自化,好靜自正,故六年之內,海內翕然,稱太平天子云。”隆慶一朝,只有六年,但是,穆宗的明靜、寬仁,讓大臣們有足夠的空間來施展抱負,所以其間人才輩出,徐階、張居正、高拱,都是人中豪傑。在他們的主持下,隆慶一朝倒真是一個太平盛世。《明史》對穆宗的評價也不錯,說他“端拱寡營,躬行儉約”,每年光吃的一項省下來就達到幾萬兩銀子。不過,穆宗是一個“寬恕有餘而剛明不足”的人,所以,在他統治期間,內閣之間的權力鬥爭加劇

    后妃

    皇后

    孝懿李皇后

    孝安陳皇后

    孝定李太后

    妃嬪

    某氏,生靖悼王朱翊鈴

    子女

    長子憲懷太子朱翊釴,母李皇后,生五歲殤,贈裕世子。隆慶元年追諡。

    次子靖悼王朱翊鈴,母不詳。生未逾年殤,贈藍田王。隆慶元年追加封諡。

    三子明神宗,母李太后。

    四子潞簡王朱翊鏐,母李太后。

    蓬萊公主,早逝。

    太和公主,早逝。隆慶元年與蓬萊公主同日追冊。

    壽陽公主,萬曆九年下嫁侯拱辰。國本議起,拱辰掌宗人府,亦具疏力爭。卒贈太傅,諡榮康。

    永寧公主,下嫁梁邦瑞。萬曆三十五年薨。

    瑞安公主,神宗同母妹。萬曆十三年下嫁萬煒。崇禎時,主累加大長公主。

    所產子及庶子萬長祚、萬弘祚皆官都督。萬煒官至太傅,管宗人府印。嘗以親臣侍經筵,每文華進講,佩刀入直。李建泰西征,命煒以太牢告廟,年七十餘矣。1644年甲申國變,同子長祚死於賊。弘祚投水死,長祚妻李氏亦赴井死。

    延慶公主,萬曆十五年下嫁王昺。昺嘗救御史劉光復,觸帝怒,削職。明光宗立,復官。

  • 4 # 小院之觀

    明穆宗朱載垕,在明朝歷史上似乎是個存在感不足的皇帝,短短六年時間,平平淡淡,沒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業,也沒有留下多少談資留給後人爭論,那麼,該如何評價明穆宗呢?

    小院認為,兩個字“明主”。

    明穆宗朱載垕,從他身後的廟號大致就可以看出。廟號穆宗,看看諡法中對“穆”的定義。

    穆: 佈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賢德信修曰穆;德政應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肅和曰穆;聖敬有儀曰穆;粹德深遠曰穆;肅容持敬曰穆;容儀肅敬曰穆。

    這顯然是個美諡。

    小院認為,雖然朱載垕在歷史上似乎比較低調,但在明朝後期,絕對是個承上啟下的關鍵皇帝,如果沒有他短短六年的統治,明朝的危機將出現的更早。

    為什麼這麼說?瞭解明朝歷史或者看過《大明王朝》的朋友應該知道,在嘉靖皇帝去世前的幾年,大明的經濟已經入不敷出,靠拆東牆補西牆、預支以後的稅款過日子,甚至抄沒一兩個官員的家產對皇帝來說都相當於中了彩票,但晚期的嘉靖並沒有改革的魄力,身體情況也已經不允許他這麼做,只能靠嚴嵩來給他頂著,得過且過。

    嘉靖駕崩後,壓力都轉移到了朱載垕頭上,一個應對不好,就可能捅出簍子。

    歷經千辛萬苦,隱忍多年的朱載垕終於繼承大統,他繼位之後的朝政,有目共睹,為之一振,在歷史上評價很高。但奇怪的是,站在舞臺中心的主角似乎並不是他本人,而是張居正、高拱、譚綸、戚繼光等一班文武,張居正的弊政改革,戚繼光在南方和西北戰線的高光,主角光環似乎戴在了這些大臣頭上,與他們相比,朱載垕的存在感好像不咋的。

    事實上,這正是明穆宗的高明之處,張居正雖然強勢,但他所有行動,最終的決策權還是在朱載垕,戚繼光縱然神武,如果沒有朱載垕對他的信任,在文官面前他什麼都不是。

    朱載垕自身的能力,並不見得如何高明,遠不及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的強勢,也不及他老爹不上朝卻能事事掌控。但他貴在有自知之明,他的最高明之處,就是他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給他們空間去發展,自己隱藏在背後給予支援。

    這個自知之明,放在我們普通人身上尚且難以做到,萬人之上的皇帝能有這樣的覺悟,實在是難能可貴,如果崇禎能有他太爺爺一半的自知之明,或許明還不至於亡得如此之快,也未可知。

    可能有人會說,不就是當甩手掌櫃嘛,我也會。可是仔細想想,小到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一個公司,你真能做到事事不聞不問又井井有條嗎?何況是一個大帝國?顯然並不是甩手掌櫃那麼簡單。

    看看隆慶朝的政績,挑大的說,小的就不看了。

    張居正改革,自不必多說,歷史課本里都有,現在也有說法張居正改革是起了反作用,這裡不予辯論,只看結果。結果是張居正的改革延續到萬曆親政前,大明的國庫因此得以重新充盈,才有資本打贏萬曆三大徵,三大徵針對的都是分疆裂土的叛亂和外國的入侵,萬一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隆慶和議,與蒙古俺答汗議和,在軍事上意義無比重大,從此以後,明朝最大的敵人,擾邊兩百多年的蒙古變得消停,此後再也沒有發生大的戰爭,邊患始定,甚至在之後還幫助明朝對付女真。從經濟上看,這也為朝廷節省了一大筆軍費。如果和議沒有達成?想想後果,十幾年後朱載垕的兒子就很可能面對多條戰線的同時作戰,就算能撐過去,萬曆後期可能還要同時面對蒙古和崛起的女真,你確定萬曆玩得轉?

    隆慶開關,在商業上進入了一個新的開放時期,商業活躍了,帝國的經濟才有生機,經濟有了氣色,那辦什麼事都容易多了。利益集團不用說,普通官員手頭也可以寬鬆點,至於老百姓,能得到一點實惠就要謝主隆恩了。如果開關政策能始終持續,你自己想想?

    所以隆慶朝被稱為中興,他起到了很好的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穆宗駕崩之時,為兒子留下了很好的一個基礎,不然,十歲的小孩當皇帝,誰能放心?萬曆親政前的十年,事實上還是隆慶政策的延續,也被稱作“隆萬中興”。

    可惜,朱載垕還是崩得太早,短短六年,做出這樣的業績,說他是明主,過分嗎?

  • 5 # 星期五歇歇

    明穆宗歷史上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庸主,其實大家都錯了他其實能力比嘉靖強多了,在位短短6年時間,幹了正德和嘉靖都不敢幹的事開海而且開成了!這是一個庸主嗎?和蒙古議和,一下就解決了蒙古邊患問題。明朝海禁其實是南北利益集團嘴裡最大的一塊肉誰願意吐出來,隆慶幹成了,不是開海萬曆皇帝能那麼折騰還沒有玩完。明朝從土木堡後沒有幾個皇帝正常死亡的,隆慶再好色有唐明皇那麼好色嗎?看穆宗實錄隆慶是服用過多龍虎藥死的,嘉靖就是服用方士的金石藥慢性中毒死的他還敢啊!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可隆慶完全用的是他老子手裡那幫妖孽,隆慶和蒙古議和後基本斷了往蒙古走私者的路,在隆慶死後北方的將頭們就扶持女真起來,南京文武那邊又把沿海搞爛。隆慶不死不符合各方的利益一旦隆慶把手伸向鹽礦后皇權再加強滿朝文武就杯具了!所以雙方都不永許這麼牛逼的存在。如果隆慶不表現得這麼陰柔再慢點,先把東西兩廠抓緊後抓軍權可能歷史就不一樣了?

  • 6 # 帝國烽火

    明穆宗隆慶皇帝,如果放到中國所有的帝王之中,他屬於中下游的水平,但是放到奇特皇帝輩出的明朝,隆慶皇帝朱載垕還是相當不錯了。隆慶皇帝在位七年,相比較他的父親在位45年,他的兒子在位48年,隆慶皇帝在位的時間太短了,以至於經常被人遺忘。

    大明朝在嘉慶皇帝當政的時候,國家已經衰退了很多,隆慶帝即位後倚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潛邸舊臣,一改嘉靖帝時期的做法,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使朝政為之一振。而且在任用的兩個人中張居正和高拱都是不錯的實幹家,為大明朝打進了一針強心劑。

    隆慶皇帝在位時開放了海禁,也稱為“隆慶開禁”、“隆慶開關”,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並且隆慶皇帝採納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的建議,與蒙古俺答汗議和,封他為順義王,解決了北方的少數民族問題。

    隆慶皇帝的性格確實是正德以後歷代皇帝中最謙和的,在他之前,是終日沉迷於道教的嘉靖皇帝;在他之後,是一個在偏激、厭世及對官僚政治的輕蔑中度過的萬曆皇帝。所以,只有明靜、寬仁的隆慶帝,才讓大臣們有足夠的空間來施展抱負。

    隆慶帝的一生,除了隆慶開關和俺答封貢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總體來說隆慶皇帝不是一位很有作為的明君,但是也不是很昏庸的昏君,他節儉,但是好色,他開明但是剛明不足,在大明朝的中後代皇帝中還是不錯了。

  • 7 # Mer86

    表面上看,明穆宗是個無能之輩,但其實他是個很識趣的人,他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也知道自己不該幹什麼。

    明穆宗叫朱載垕(也有說是朱載坖),生於嘉靖十六年(1537),是嘉靖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子。他上面有兩個哥哥,下面還有一個弟弟朱載圳。

    在他兩歲的時候,嘉靖帝冊立他二哥朱載壡為太子時,朱載垕和朱載圳跟著沾光,也一併被冊立為王。

    不過太子朱載壡沒福氣,當了八年儲君,就一命嗚呼了。太子病死,按道理講,論資排輩應該是朱載垕繼為儲君。但是嘉靖皇帝不知道是怎麼想的,他不想早做決定,於是朱載垕的太子之位便遲遲確定不下來。

    嘉靖不立朱載垕為諸君,這就苦了當時還是個孩子的他了。由於他當時還有一個弟弟朱載圳跟他競爭,所以諸多朝臣對朱載垕的前景不太看好。比如嚴嵩、嚴世蕃父子就把寶壓在了朱載圳身上,時不時的給朱載垕下點眼藥,在嘉靖面前詆譭朱載垕。搞得朱載垕從小就謹言慎行,戒急用忍。為人處世非常有自知之明。

    所幸,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嚴嵩、嚴世蕃父子倒臺,第二年嚴世蕃被斬,景王朱載圳也突然病死。朱載垕此時才算是大舒一口氣。

    嘉靖四十五年底(公元1567年1月),世宗皇帝駕崩,朱載垕多年媳婦熬成婆,終於坐上了皇帝的寶座。於是,大明的裕王爺便變成了大明的隆慶帝。

    穆宗繼位後,面對嘉靖留給他的爛攤子,他非常明智的選擇了“甩手”——既然自己沒能力搞定,那就交給搞得定的人去辦吧。

    交給誰呢?徐階、高拱和張居正。

    明朝中期以後,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官僚行政制度,即使皇帝長期不上朝,這套體制也能照樣運轉。尤其是嘉靖皇帝在位四十多年,有二十多年不見大臣,以至於大臣們都習慣了這種看不見皇帝的運轉模式。穆宗把爛事甩手給徐高張三人,其實只是延續了嘉靖時期的做法而已。

    不過,嘉靖是“明放權,暗控制”,表面上不上朝,但暗地裡把權力捏的死死的。但穆宗不一樣,他是“真放權”,徹底的放權。

    對於他來說,徐師傅、高師傅和張居正也不是外人,他做裕王的時候就是此三人輔佐他登基的,三人都是他的師傅。既然都是一心輔佐他的師傅,那就沒什麼不放心的。

    於是在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的主政下,明朝立即糾正了嘉靖時期的諸多弊政。

    比如,嘉靖時期以言獲罪的諸臣,就被全部重新召用。對已死之臣也有撫卹,徵召他們的子孫出仕為官;

    還比如,兩人還非常大膽的把嘉靖時期寵幸的方士全部抓捕,全部交付有司論罪,道教儀式也全部停止;

    再比如,內閣免除了隆慶二年一半田賦,以及嘉靖四十前的所有欠賦;

    經此一系列的操作,嘉靖後期朝內形成的陰霾之氣,被一掃而空。

    值得一提的是,嘉靖死前並沒有留遺詔,但徐階和張居正竟然以嘉靖的名義起草了一封夾帶了他們政見主張的遺詔。在遺詔中,徐階和張居正以嘉靖的口吻對嘉靖進行了大批判,並以嘉靖的口吻對嘉靖後期的諸多弊政也進行了大批判。這是非常大膽的行為!

    而穆宗對此居然沒有任何意見,他全方位支援徐階和張居正對嘉靖進行批判,同時還把他的登基詔書也交給徐階和張居正起草(基調自然很跟嘉靖遺詔完全一致了),為張居正等人後來的改革,鋪平了道路。

    後來,高張二人在穆宗的支援下,又實施了三項改革。

    一、抑止土地兼併

    這項改革具體來說,就是制定了一套針對皇族宗室和依世次遞減土地的制度。同時還清查詭寄、花分錢糧以及皇室勳戚的田莊。搞清楚全國到底有多少田,緩解明朝宗室對朝廷的財政負擔。(後來的張居正改革也是在這次改革基礎上進行的)

    二、開放海禁

    這項改革具體來說,就是允許民間私人在海上自由貿易,打開了中西交流的大門,緩解了倭患問題,朝廷也賺了不少銀子。不過需要說清楚的是,穆宗時期的海上貿易,還是官方貿易為主,民間貿易的體量並不大,並且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貿易也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的貿易量不大。

    三、開放榷場,與北方民族的議和

    這項改革具體來說,就是明朝用邊境貿易換得與蒙古政權的和平相處,在歷史書上被稱為俺答封貢。自隆慶開關之後,明朝和蒙古基本沒有大的邊境戰爭了。

    以上三項改革,再加上前年提到的革新吏制改革,被並稱為隆慶時期的四項改革。經過改革之後,明朝的風氣有一定扭轉,明朝的國力有一定提升。明朝史書上把這次改革評價為“隆慶新政”。

    ▽新政期間,明朝太倉虧損逐年減少,到了萬曆時期開始扭虧為盈。

    不過,還是要實事求是的說:其實隆慶的各項舉措,都不是什麼很有難度的政策。只不過前朝皇帝們都是得過且過,懶得管,才把積弊都壓到了穆宗身上。到了穆宗時期,不改革已經不行了。穆宗的新政,屬於順勢而為。(這很符合隆慶皇帝的做事風格)

    總的來說,隆慶帝除了開放海禁和俺答封貢之外,基本上沒有值得大書特書的政績。不過他的亮點不在於他的能力,而是在於他的為君之道。明朝自孝宗之後,包括清朝皇帝在內,找不到第二個像明穆宗這麼謙和的一位皇帝。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垂拱而治”的皇帝都不過分。

    所以,我覺得穆宗是個聰明人,他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自己擅長什麼,自己不擅長什麼。揚長避短,讓心腹大臣們有足夠的空間來施展抱負。這是他最厲害的地方。

    不過,穆宗也有個毛病,就是好色。

    但是他好色,也沒有造成外戚干政,沒有影響朝局。從結果上來說,穆宗的好色也不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缺點。

  • 8 # 征服者帖木兒

    表面上看,在位六年的隆慶皇帝不過是個過渡人物,還有“好色”這等為傳統道德所非議的嗜好,夾在嘉靖和萬曆皇帝中間,若隱若現,存在感不強。《明史》說他“端拱寡營,躬行儉約”,《明實錄》讚許他清修無為,即使有政績,也是一班能臣比如張居正,高拱,徐階的功勞。不過我們不要忘記,沒有隆慶的准許,也就沒有張居正的改革,大明的江山,可能在1644年之前就不穩了。

    隆慶帝諡號“穆”。《逸周書·諡法解》說:“佈德執義曰穆。”諡號“穆”的皇帝,一般都厲行節儉、寬厚仁義。嘉靖給隆慶留下的,是個巨大的爛攤子,倭寇之患,吏治腐敗,瀕臨財政破產。隆慶一上臺,就開始了果斷的糾偏,包括停止修建宮殿,廢除內廷沉迷的道教玄修,召還因言獲罪的言官,撫卹冤死的臣僚,同時免除嘉靖四十三年以前的所有欠賦

    在內閣的協助下,隆慶還做了兩件對於明代中央朝廷和民間社會經濟都有益的創舉:隆慶開關與俺答封貢。

    隆慶元年(1576),原福建巡撫譚綸上疏,懇請朝廷開放海禁,准許百姓前往東西二洋經商貿易,這一建議經內閣票擬後報給了隆慶,隆慶欣然許可,旋即下達了“準販東西二洋,朝廷允准”的通知。由此,明代自朱元璋時期開始的海禁局面發生了改變。時人記載:“我穆廟(明穆宗)時除販夷之律,於是五萬之賈熙熙水國。分市東西路……而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公私並賴,其殆天子之南庫也。”

    另外,隆慶四年,北邊蒙古韃靼發生衝突,首領俺答之孫把漢那吉與祖父不合,嚮明代求降。高拱判斷這一契機是“數百年所無者”,在他的促成下,隆慶朝廷冊封把漢那吉為三品官,賜紅袍、金帶等,再以禮送還這位俺答之孫,並封俺答為順義王,促成和解。經此一事,蒙漢互市,“三陲晏然”,大明與韃靼交界處“關城熄烽而安枕”。

    開關和議和,緩解了困擾明廷十數年的南倭北虜問題。在北方,明廷借議和提振防務、加固長城,同時選調譚綸、俞大猷、王崇古、馬芳等名將防禦北境,確保沒有大的戰事。

    在隆慶皇帝的支援下,身為內閣首輔的高拱開始了改革。萬曆年間張居正改革的諸多舉措,實際上都是隆慶革新的延續。高拱借鑑了嘉靖革新的經驗,推行一條鞭法、整頓吏治、裁汰冗員、改革軍事、開通海運、重新丈量田地,在他的治理下,明代政治有了明顯好轉。張居正與他雖有政治上的鬥爭,但在治國理政上大體是認同他的。所以,明史學者韋慶遠說:“高拱是有明一代最有魄力、最有識見、最敢於改革舊制,而又能妥慎制訂符合實際需要新規制的吏部尚書。他所謀劃和推行的新法,實為明代人事制度掀開新的一頁。”

    隆慶自己是個寬厚之人,但在改革上,他敢於支援剛烈之士,替自己去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比如重用高拱與提拔海瑞。隆慶的6年“任期”雖然不顯山不露水,卻助推明代經濟復甦,邊疆大體安定,政治秩序強勢反彈,為明王朝的延續做出了重大貢獻。

  • 9 # 月明如昔

    謝邀,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隆慶皇帝,原名朱載垕,明朝第十二位皇帝,他是有明一代中非常特殊的一位帝王:垂拱六年,國家承平,徹底解決明朝中期兩大外患-南倭北虜。

    其雖然自身才能不顯,但是眾多 名臣彙集麾下,典型如徐階、高珙、張居正,個個人中翹楚。

    個人素質 也不一定比得上他爸(嘉靖)和兒子(萬曆),但功績有目共睹:隆慶開關後應了“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倭寇逐漸滅絕,徹底解決明朝中期為禍數十年的南倭。

    之後在隆慶五年俺答封貢,同樣解決了大明和蒙古二百年對峙的局面,此後雙方互通友好,近百年間再無大的戰事。

    可以說他在位的短短六年間:掃嘉靖後期乃至明朝二百年之弊,開隆萬大改革之端。使得邊疆穩定,經濟發達,百姓生活穩定富庶!這些種種對於今天研究那段史料都具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幾乎沒有任何一個王朝,開國二百年仍有如此局面!

    這些主要源於 他遇到了嘉靖這個強勢父親。嘉靖皇帝信奉“二龍不相見”,以至於他在嘉靖後期很少見到自己父親,天天提心吊膽。甚至要看嘉靖身邊紅人嚴嵩父子的臉色,更為了歲銀,堂堂一個皇子給嚴世蕃這個臣下賄賂五百兩白銀,這些種種不如意使得他得以像他曾祖父成化和伯爺爺弘治一樣:推己及人

    而在裕王府邸十三年的生活,也使朱載垕較多地接觸到社會生活各方面,瞭解到明王朝的各種矛盾和危機,特別是嚴嵩專政,朝綱頹廢,官吏腐敗,“南倭北虜”之患,民不聊生之苦,內憂外患使他關心朝局,對他登極後處理政務有著較大的影響。

    但同時因為他政治上的失意,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它途,尤其是聲色犬馬。他也和他父親一樣吃丹藥,只不過非是延年益壽,而是壯陽補腎,以便自己享樂!

    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主因之一。

    《明史.穆宗本紀》也評價出了他的兩面:

    贊曰:穆宗在位六載,端拱寡營,躬行儉約,尚食歲省鉅萬。許俺答封貢,減賦息民,邊陲寧謐。繼體守文,可稱令主矣。第柄臣相軋,門戶漸開,而帝未能振肅乾綱,矯除積習,蓋亦寬恕有餘,而剛明不足者歟!

    總的來說:他雖然私生活上多遭詬病,但他性格溫和、善待群臣,使得群臣無不盡忠職守,但也造成他魄力不足,大明王朝未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雖然算是給萬曆締造了一個河清海晏的盛世。但也危機四伏,大明王朝積弊日深,矛盾重重!

    總之他是一個複雜的人:聲色犬馬卻能體恤臣下;才能不足卻可開創盛世,明朝十六帝中獨樹一幟!

  • 10 # 白白說歷史

    太平天子從不需要能力,需要的只是選人用人之能。對於天子而言,無法避免的一個問題就是脫離群眾去,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利也會矇蔽一個人的雙眼。

    實際上,經歷過民間疾苦的帝王知道民間需要什麼 知道民眾想要什麼。他就會和群眾失去聯絡。為了維護他自己的利益,他就可以橫徵暴斂,絲毫不顧人民群眾的死傷。在任何年代上層權力機關都無法避免下層對於其指示的曲解。

    實際上隆慶皇帝的在位時間僅有短短的6年,而在這6年時間之中,隆慶皇帝也很少發表直接性的意見。

    這也是一個心很大的很寬廣的皇帝,對他的那些大臣非常的寬容,雖然說客觀上也導致了黨政的進一步激化,但是無論如何在他所處的年代,這種政治體制依舊是比較最佳化的,他能夠最大限度的避免因為皇帝一意孤行導致的嚴重失誤,實際上在隆慶皇帝的時代,他有些接近於一個橡皮印章。天子垂手而天下治。

    實際上歷朝歷代都不缺乏想要致君堯舜上的大臣,只要你敢放權,只要你確定你沒找錯人,那麼你的朝代就不會差,問題是所有皇帝都懼怕放權,他懼怕放權會導致自己權利的喪失,因為權利放出去了就不好回答了,但是隆慶皇帝不擔心,他就是一個寬容大方的人,所以說他大量放權,比如說任用海瑞,他的放權之下那麼君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

    所以說哪怕龍慶皇帝在位時間僅僅6年而已,龍慶依舊開創了一代盛世,安達韓都像大明塔峰,這真的是前所未有,實際上隆慶皇帝他很悲催,如果說後面的皇帝活得短的或者前面的皇帝活的時間沒那麼長,他好歹能擁有一個更長時間的帝王盛宴,那麼他會用更大的作為問題,就是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在位48年,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45年

    這個問題就非常尷尬的。

    至於貪財好色這個問題,只要不是奢侈的九池幽靈,其實也不算個問題。

    主要原因還是死的有點早,命還不好,隆慶皇帝他是嘉靖帝的三子,大哥早夭,二哥剛當上太子就沒了,按理說他是名副其實的太子,但是父親嘉靖帝信教,“二龍不相見”,致使他一天也沒有當過太子,也不至於如此之默默無聞,畢竟隆慶和雍正有些相似,都是一代中興之君,前後兩代帝王都稱得上不錯。

  • 11 # 歷史神秘人

    隆慶皇帝是嘉靖的第三子,前面的哥哥都死了,皇位才輪到他,前半輩子被父親壓制,做了皇帝又被文臣壓制,活得悲催和窩囊,只做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真是一位可憐的皇帝!

    隆慶做皇太子時,父親嘉靖不待見他,也不怎麼喜歡他,如果不是隆慶前面幾個哥哥死了,皇位也輪不到傳給他!等到嘉靖死了,隆慶登基做了皇帝,以為終於可以解脫大展宏圖了,結果又被文臣們欺負,真是活得憋屈啊!可能是因為隆慶皇帝的父親嘉靖把文臣們都壓制得夠嗆,所以文臣們就報復在嘉靖的兒子身上,也就是隆慶皇帝,誰叫隆慶皇帝是個軟弱的人呢!隆慶當上皇帝后,才發現自己說了不算,決策權在內閣首輔徐階等文人手裡,他們說這個不準那個不準,反正隆慶的建議都是胡扯,只要聽文臣的安排就行了,政治上大權旁落,那生活上也不能安寧!想和大臣們吃個飯熱鬧下,徐階不準,在宮裡待悶了,想出去走走,徐階不準,想給皇后買個首飾,徐階不準,徐階的理由無非是鋪張浪費,徒增民力。隆慶可是明代出了名的節儉皇帝啊,買個首飾有什麼鋪張浪費,其實這是文臣們故意刁難隆慶,你隆慶安安分分做個木偶就行了,當豬圈在皇宮養著就得了!徐階掌控言官,有時還把隆慶的私生活拿出來批判一下,比如隆慶身體不好沒有和皇后同房,徐階居然當眾拿出來批判,讓隆慶很沒面子下不了臺階!

    堂堂的皇帝被手下官員壓制到這個地步,明朝帝王裡面也就隆慶一個了,既然管不了事,那就放縱自己排列鬱悶,隆慶皇帝整天躲在後宮喝酒玩女人,政務就交給徐階等人折騰吧,眼不見心不煩,反正自己也管不了,有官員勸解隆慶,你這樣酗酒好色會亡國啊,隆慶笑了笑,這不就是你們文臣希望皇帝如此不作為嘛,別再虛偽了,隆慶依然我行我素!活的窩囊的隆慶也不是沒有功績的,“俺答封貢”和“隆慶開關”就是隆慶時代的事,前者極大地緩解了明蒙尖銳的民族矛盾,換來了近三十年的北方邊界安定局面。後者促進了明朝對外貿易的發展,減輕了東南沿海的倭患,增加了國家財政稅收,可這些決策都是內閣文臣提出來的,隆慶只是蓋章而已!隆慶只當了六年皇帝就死了,可死後文臣對他也沒有多少好話,甚至一筆帶過,真是可憐的一位皇帝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hone8什麼時候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