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什麼不得已之處麼,還是墓葬中有不可替代的資訊?
10
回覆列表
  • 1 # 大家好影視

    考古學界長久以來都只是對受到破壞的墓葬進行保護性發掘,基本不會主動挖掘古墓,那麼考古究竟是做什麼的,考古學家與盜墓的人究竟有沒有本質區別呢?

    本值班編輯想換個角度來說說這個問題。

    先講一個故事。

    眾所周知,水稻是世界上養活人口最多的糧食作物。那麼水稻是從哪裡起源的呢?

    以19世紀的瑞士植物學家阿方斯·德康多爾為代表的歐洲學者認為,水稻是從印度起源的,因為從兩河流域到歐洲,很多語言中的“水稻”都源自梵語。

    至於中國,雖然水稻在三皇五帝時期就是五穀之一,但是沒有可靠的記錄,所以,國際上一直認為,水稻是印度先民馴化的。

    中國學者在上世紀初開始,對水稻的起源進行了研究,認為更有可能是中國先民最早馴化,但一直沒有特別可靠的證據。

    直到1955年,考古學家在湖北省京山縣城西南約30公里的屈家嶺村發現了一個史前人類遺址,並在土層中發現了稻殼的遺留。

    之後,又在河姆渡發現了7000年前的稻穀遺存。到近年,湖南玉蟾巖遺址發現1.2萬年前的炭化稻穀,江西仙人洞也發現了差不多同時期的稻穀化石。

    這些證據,有力證明了中國長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馴化水稻的地區,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請問誰家的盜墓賊會去山裡面找一顆1萬年前的稻子殼?

    何況今天的考古學,為了搞清楚各歷史時期的氣候、植被、作物和人類生產生活,連土層裡的花粉、孢子遺存都不會放過。

    再說說所謂“從墓裡把寶貝拿出來獻給國家”這種神奇的想法。

    對考古學而言,一個“寶貝”的價值,不僅僅在自身,還在於它所在的位置,以及和周圍各種物品、痕跡的關係。

    比如大家在歷史教科書上看到的國寶,曾侯乙編鐘。

    被盜的墓葬中,編鐘往往無法保持完整,被零散地賣到不同地方,從此天各一方,再不相見。

    而這一套完整的編鐘,在被發現時還保持著下葬時的狀態,考古學家才得以將它恢復原貌,並在研究之後發現,早在戰國早期,華人就掌握了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的複雜音樂技術。

    很多科學價值巨大的考古材料,本身一毛錢都不值,比如前面說的水稻殼。

    再比如這個↓

    這是一坨風乾的麵條,發現於青海喇家遺址,距今大約4000年。你拿這個去黑市上賣,估計會被當場打出那啥。

    但是這個東西多重要呢?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麵條,用小米制成。更重要的是,這個遺址發現的其他東西,可能證明大禹治水——也就是黃河流域對中國早期文明產生巨大影響的大洪水確實發生過。

    再比如這個↓

    這是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現的,一座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墓葬。裡面是一副骨架,旁邊兩堆是蚌殼,沒有一個值錢的東西。但是兩堆蚌殼堆成的形象,可能是中國文化對”龍圖騰”崇拜的早期證明。

    如果這些無價之寶不是被考古學家發現和研究,而是被盜墓賊發現,他們會幹什麼呢?

    首先他們絕不會在意這些不值錢的“垃圾”,而且按照慣例,沒有發現寶貝的盜掘現場,要毀掉來掩蓋痕跡,於是,這些能夠向我們揭示古代文明秘密的文物,可能就從此消滅了。

    傷不傷心?遺不遺憾?

    以後誰再跟你說“考古就是官方盜墓”,就是在給盜墓賊洗地。

    ——————————————————————

    1.我很逗,帶給你快樂

    2.我答題很多很頻繁

    3.我有很多幹貨

    4.求你了

  • 2 # 九鳳30

    個人或各體挖墓就是犯法,考古學家挖墓就是合法,因是國家部門,凡是值錢的不能動,如果石頭跟金銀財寶一樣值錢那麼國家就不允許個人佔用賣買,會犯法的。

  • 3 # 元元和圓圓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考古學家就像是已經消失的遠古時代的恐龍,雖然以恐龍蛋、恐龍化石的形式還活在今天,但我們對他們這個群體瞭解的甚少。若不是一些小說、電視和電影中提到這些人,我們也許會在當今快速發展現代化社會里遺忘他們的存在。

      考古學家在小說、電視和電影中,常常以神秘、智慧、超強能力的形象出現。我沒有看過當下比較流行的《鬼吹燈》《盜夢筆記》等小說,聽說小說寫得很棒,吸引了很多粉絲,裡面的故事情節大部分來源歷史、野史和作者的想象力。連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高蒙河都說作者寫得挺好,這些小說中常常會用到考古俗語或元素,不過不能當作那就是真正的考古,畢竟文學是一門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裡面有很多都是虛構的。

      那麼考古學家到底是幹什麼的呢?他們不是尋寶的,那不就是挖墓的嘛!

      高蒙河認為,考古不是挖寶,也不能以偏概全認為是挖墓。挖墓只是考古學家在考古中的一部分工作,但不是全部,考古發掘的物件既有墓葬,還有遺址。

      百度百科上這樣解釋考古的研究物件:主要物件是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這裡指的實物資料一般應是古代人類有意識加工過的人工製品。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類修造的房屋、墳墓、城堡和建築等。若是未經人類加工的自然物,則必須確定其與人類活動有關,或是能夠反映人類的活動。如用於修築房屋用的自然石塊和採集漁獵活動所遺留的動植物遺存等,這些也屬於考古學研究物件。

      所以,不要看了成龍主演的《功夫瑜伽》就逢人便說考古就是尋寶的,在考古學家眼中所以古代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都是寶貝,都是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研究意義的。另外,在考古業界內,考古學家們是從來不做收藏的,為的是避嫌。

      考古是一項專業、嚴謹的技術活,所以不要總是和盜墓賊們相提並論。

      目前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內涵是發現、研究、保護、利用和傳承。從這個十個字上面,就可以看出考古真的不是簡單的挖墓。

  • 4 # wjinglt

    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很有意義的,首先要說明的是,考古工作不只是挖墓,我們也挖城牆、挖居址、挖灰坑(就是古人的生活垃圾坑)、挖水利工程這些。但是墓葬確實是考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原因如下:

    首先,墓葬與其他遺蹟不同的是,墓葬的形成就是一個填埋的過程,所以未經盜擾的墓葬是最能還原入葬這個活動過程的。灰坑(就是垃圾坑)也是這個道理,所以主動進行的考古工作中,墓葬和灰坑是非常重要的兩個部分。而一般的遺蹟,無論是房屋建築,還是工程設施,考古能做的發掘都是原來的地上設施毀壞之後的遺留物,這就大大降低了考古工作對人類活動的還原度。

    其次,墓葬能夠體現人群的等級特徵。這點很好理解,我們不止挖大墓,也挖小墓,為的是看看這個時期,有錢有地位的人和沒錢沒地位的人有什麼不同,這個區域的人和另一個區域的人有什麼不同。比如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時代早期,墓葬等級差異不大,而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時代晚期,墓葬的等級差異就開始變得很大,這兩千年間,人們開始出現等級分化,國家雛形開始形成,這是十分重要的。

    再者,喪葬觀念是研究古人觀念及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有些時期的古人,他們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也就是說他們對待死者如同對待生者,這樣我們就可以借墓葬所得看看那時的生人是吃什麼用什麼的。而有的時期的古人,則有“生死有別”的觀念,比如大家知道的生人穿衣要交領右衽,而死者是交領左衽等習俗,這些時人對待死者的態度是能夠反應當時人的精神生活的。

    還有,墓葬中的人骨是重要的資訊來源。比如我們可以根據骨骼特徵判斷死者的性別、年齡、甚至死因、疾病等,有時還可以知道他吃肉吃的多還是吃菜吃的多,是不是從別的地方遷移過來的人。大量的這些資訊和在一起,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社會聚落中的性別特徵、年齡特徵、族屬特徵,更好的復原古代社會本來的樣子。

    最後,還有很多很多墓葬都不是考古工作者想挖的,而是被推土機剷出來的,基礎建築工程這麼多,我們挖都挖不過來,真的並不是每座墓挖的都是我們想挖的。如果有可能,考古工作者會寧願少挖幾座墓,多點選擇挖垃圾坑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麥郎的涼白開和普通礦泉水有什麼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