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andur

    強大的奧斯曼帝國一度是歐洲基督教國王的噩夢,然而這一切到了十七世紀出現了轉變。歐洲人不再把土耳其看作洪水猛獸,土耳其風格和題材的音樂、飲食以及戲劇成為了時尚。到了十八世紀以後,土耳其已經成為了落後野蠻的代名詞,昔日的毫不起眼的俄羅斯在一口一口的吞噬帝國領土,甚至於竟然是靠著英法這樣的基督徒出兵搭救才使帝國免於淪亡。

    究其原因,奧斯曼帝國是一箇中央高度集權的專制,蘇丹既是帝國元首同時還是宗教領袖。所以一人可以興邦,一人可以亡國。公元1566年蘇萊曼大帝去世,這標誌奧斯曼帝國由鼎盛開始滑向衰敗。大帝之後的奧斯曼帝國先是後宮干政,繼而以後歷任蘇丹昏庸無能,造成國事糜爛軍民離心。蘇萊曼大帝之後的奧斯曼帝國曆任蘇丹懦弱無能,基本上是由後宮、權臣、太監、近衛軍輪流當政。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蘇萊曼時代強大的國力帶來的慣性,使得奧斯曼帝國在十七世紀對於歐洲人仍然佔有優勢。然而這種優勢因為兩次戰役而徹底消失,直接造成了奧斯曼帝國與歐洲人的攻守易勢。請記住這兩場戰役,很重要:

    1571年的勒班陀海戰,奧斯曼人喪失了在東地中海的海上霸權。

    1683年奧斯曼大軍兵敗維也納城下,從此奧斯曼帝國再無力入侵歐洲。

  • 2 # wildwoodnb

    這是個偽命題,有時沒有必然性,很多機緣巧合,如果1683年圍攻維也納時,頭領不貪心維也納的富貴,在歐洲援軍到達前就能拿下,一失足成千古恨,也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轉折點

  • 3 # nightlike

    宗教國家政策和執行方式偏向保守,對於工業革命所產生的新興武器和伴隨新武器的戰術接收力也偏慢。而資本主義初期基本靠掠奪外部和壓榨本國勞動力達到初期資本積累。so。。。不能迅速接收新興技術和裝置的奧斯曼被理所當然的按在地上摩擦了。

    在工業革命對火器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前,屬於冷兵器對戰(主要火炮用來攻擊城牆,而不是殺傷有生力量),冷兵器對戰中,士氣佔有絕大部分比重,而宗教化國家在士氣上遠勝歐洲列國,故工業革命導致軍事改革前奧斯曼對歐洲是勝多敗少

  • 4 # 155553971

    強大也會變成包袱的,曾經強大的中國,奧斯曼,都有過輝煌的過往,這成了包袱,讓人認為自己曾經的方式是對的,拒絕做出改變,從而錯事重新崛起的機會。好在中國的苦難過去了

  • 5 # 巴黎八卦資訊

    奧斯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六個世紀之久。在其存在期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及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它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戰崛起的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奧斯曼帝國的疆域範圍大致包含今天西亞的土耳其、兩河流域、地中海東岸、漢志地區、葉門西部、南高加索;歐洲的巴爾幹半島、黑海沿岸等;非洲的埃及至阿爾及利亞和紅海沿岸,以及地中海的克里特、塞普勒斯等島嶼,面積大約530萬平方公里。蘇萊曼一世的文治武功被譽為“蘇萊曼大帝”,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

    17—19世紀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為爭土地進行了曠日持久的一系列戰爭,頻繁的戰爭也導致的經濟貧困戰爭,並導致了國家的衰落。進入19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橫掃許多國家,以致奧斯曼帝國喪失了許多屬地。原屬帝國版圖的歐洲國家,如希臘、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與門的內哥羅、保加利亞紛紛獨立、自治,有的地區則為俄、奧、英所佔有。

    在變法圖強的旗幟下,奧斯曼帝國的國勢仍然不可避免的一路走低,命運已不再掌控在自己手中,終沒有抵擋住近代化歐洲國家的衝擊,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還有奧斯曼帝國的征服和統治者的腐敗,加上實行伊斯蘭教政教合一、反對革新和開放的思想禁銅,這些都為帝國的衰落埋下禍根。一個國家強盛和衰落的原因很多。但是對奧斯曼而言,貿易路線轉移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海上貿易時代的來臨使它失去了在歐亞非貿易中的核心地位,衰落也是不可避免了。

  • 6 # 騂紅赤膊

    大航海時代,內陸帝國經濟上很難有所作為。奧斯曼帝國信奉先知主宰下的一神論,也就與世俗的科技進步無緣了,享受不到工業革命的成果。龐大的帝國,既無力調停內部激烈的教派衝突,也無法擺脫宮廷政治的腐蝕,最終四分五裂,蛻變成一個SE版的民族國家——土耳其。

  • 7 # 青年史學家

    奧斯曼土耳其(1299-1922),鼎盛時期疆土橫跨亞非歐三大洲,掌握東西方路上交通線600多年。這樣一個牛逼哄哄的大帝國是怎樣走向衰亡的?

    16世紀的奧斯曼帝國堪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帝國相匹敵甚至更加牛逼,17世紀帝國便逐漸走向衰落,直到18世紀已遠遠落後於西歐。

    龐大的軍費開支造成國庫枯竭和稅收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負擔越來越重。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帝國元氣大傷,日趨衰落。

    18 世紀晚期到 20 世紀初期的奧斯曼帝國,既有“內憂”又有“外患”; 更為嚴重的是,屬地和行省要求獨立,不斷掀起反抗奧斯曼土帝國的鬥爭,奧斯曼政府窮於應付。歐洲列強透過對奧斯曼帝國的征戰,獲得了奧斯曼帝國的大片土地。

    奧斯曼帝國在一戰跟著德國大哥混,結果押寶押錯了,同盟國集團在 1918 年失敗,奧斯曼領土在戰爭中被協約國軍隊佔領,奧斯曼帝國解體。之後凱末爾領導起義,建立土耳其共和國,這時國土面積只剩78萬平方千米,領土縮水了85%!令人唏噓。

    現在的土耳其還是橫跨歐洲和亞洲,當年“瓦良格”號航母回中國的路上,必須經過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林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土耳其百般刁難,經過長時間談判,中國同意向土耳其支付10億美元“風險保證金”等一系列極為苛刻的條件,才讓“瓦良格”航母透過博斯普魯斯海峽。

  • 8 # 和H一起看世界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帝國現代化的時期。帝國在前線失去不少領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導致管治不穩,帝國在坦志麥特時期試圖對帝國進行改革及重組。在坦志麥特時期,帝國須應對外國的入侵,帝國獨力難支,於是開始與歐洲國家結盟,如法國、荷蘭、英國等。在克里米亞戰爭,奧斯曼帝國聯合英國、法國等國抵抗俄國。

    1839年,馬哈茂德二世頒佈坦志麥特法令,開始將土耳其現代化,直接帶來的影響涉及歐式服裝、武器、農業及工業改革、建築、教育、法律、典章制度及土地改革。

    坦志麥特時期一系列的憲政改革包括建立現代化軍隊、改革銀行系統,以現代工廠取代同業公會。1856年,哈特-艾·於馬雲(Hatt-ı Hümayun)法令保證所有奧斯曼帝國的公民,不論種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哈特-艾·沙里夫(Hatt-ı Şerif)法令的內容進一步擴充[60]。基督教米利特享有特權,如1863年的亞美尼亞國民憲法(Armenian National Constitution)是底萬批准的法規,包括150條條文,由亞美尼亞知識分子及新成立的亞美尼亞國民議會草擬[61]。一部稱為坎寧-厄·埃沙西(Kanûn-ı Esâsî,奧斯曼土耳其語解作“基本法”)的憲法使改革時期達到頂峰,該憲法由新奧斯曼人的成員編寫,於1876年11月23日釋出,為國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62][63][64]。

    一次立憲時期維期甚短,但其意念(奧斯曼化)對改革派新奧斯曼人具有影響,新奧斯曼人在西方大學接受過教育,他們相信君主立憲制能解決帝國社會不穩的問題[65]。1876年的一次軍事政變廢黜了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66],穆拉德五世繼位,因精神問題,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數個月內再遭廢黜[67]。1876年12月23日,一如人們所期待,繼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佈實行君主立憲制[68],然而,憲政下的議會運行了僅僅兩年就被蘇丹封禁,但沒有被廢除,其後礙於壓力下,議會再度召開,坎寧-厄·埃沙西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

    1876年《笨拙》雜誌的漫畫,顯示俄羅斯帝國慫恿巴爾幹攻擊奧斯曼帝國,而警察約翰牛(英國)則警告俄國要小心行事。一年後,得到俄羅斯支援的塞爾維亞及黑山向奧斯曼帝國宣戰。

    在十九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橫掃許多國家,奧斯曼帝國亦不能倖免。民族意識與公民民族主義意識的增長令西方的國家主義思想引入奧斯曼帝國,使帝國須應付國內外的民族主義。國內滋生了不少革命政黨。民族主義興起對十九世紀的帝國影響深遠,還影響著二十世紀初帝國的國策。許多奧斯曼土耳其人質疑當時的國家政策,一些人認為種族衝突源自外部,與行政無關。帝國在那時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她應付民族主義的能力也被受質疑。1829年,希臘在希臘獨立戰爭後宣佈獨立[69]。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國及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興起,兩地已處於半獨立狀態。1875年,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宣佈脫離帝國獨立[70]。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正式確立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及保加利亞的獨立[71]。波斯尼亞被奧地利帝國佔據,巴爾幹其他地區仍舊置於奧斯曼帝國的控制。在這反殖民化的浪潮裡,塞爾維亞裔猶太人居達·阿勒卡萊(Judah Alkalai)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國度[72]。土耳其人在俄土戰爭失敗,奧斯曼帝國以塞普勒斯換取英國在柏林會議的支援。在1798年被拿破崙一世佔領的埃及在1801年由奧斯曼及英國聯軍奪還,1882年,英軍以整頓治安為藉口佔據埃及[73],在法律上,埃及和蘇丹仍是奧斯曼帝國的省份,直到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英國隨即吞併埃及和蘇丹。在1830年至1912年間,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省份盡失,即阿爾及利亞(1830年被法國佔領)、突尼西亞(1881年被法國佔領)及利比亞(1912年被義大利佔領)。

    帝國未能向歐洲銀行償還國債,導致奧斯曼國債機構(Ottoman Public Debt Administration)的成立[74]。十九世紀末,帝國沒有被西方勢力完全佔領是由於權力平衡的概念,奧地利及俄羅斯都希望藉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提高影響力及擴張領土,但英國竭力抑制他們,擔憂俄國會支配地中海東部。

    解體[編輯]

    主條目: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參見:二次立憲時期和奧斯曼帝國的分裂1908年伊斯坦布林的民眾示威

    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及蘇丹宣佈復行1876年憲法、恢復議會後,奧斯曼帝國踏入二次立憲時期,對奧斯曼帝國的解體有重要的作用。在這時期,政務被聯合進步委員會掌控。奧匈帝國乘奧斯曼帝國陷於國內鬥爭在1908年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75]。在1911年的意土戰爭,巴爾幹同盟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戰爭裡失去了巴爾幹的領地,除了色雷斯及埃迪爾內[76]。德國控制的巴格達鐵路成為國際局勢緊張的源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肇因之一[77]。奧斯曼帝國在追擊戈本號及布累斯勞號(Pursuit of Goeben and Breslau)及介入中東戰線後正式參戰。在戰爭初期,奧斯曼帝國取得多次重要的勝利,如加里波利之戰和卡塔之圍。奧斯曼帝國也遭遇不少挫敗,如在高加索戰役敗予俄國。1916年的阿拉伯起義讓奧斯曼帝國在中東戰線的良好形勢逆轉。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在加里波利的壕溝裡

    內政部長穆罕默德·塔拉特帕夏、傑馬爾帕夏及恩維爾帕夏憂慮帝國內亞美尼亞人可能成立第五縱隊,下令逮捕亞美尼亞領袖,要求實施特西爾法[78],開始大規模驅逐及屠殺亞美尼亞人,強行將數千人帶到敘利亞沙漠的營地,事件演變成種族滅絕,估計有150萬亞美尼亞人因飢餓、缺水、暴曬、盜賊掠奪而死亡,是為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79]。亞美尼亞人遂以凡城抵抗戰及成立西亞美尼亞政府(Administration for Western Armenia)作為迴應。奧斯曼帝國政府則指責亞美尼亞人在安那託利亞西部勾結入侵的俄國軍隊,俄軍裡就有亞美尼亞志願軍。

    奧斯曼帝國最後一任蘇丹穆罕默德六世離開土耳其

    至1918年,葉門和麥地那是奧斯曼帝國在阿拉伯半島僅存的領地,《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奧斯曼帝國被迫交出葉門和麥地那,而在1917年俄國革命後奧斯曼帝國奪取的喬治亞、亞美尼亞及亞塞拜然都須一併交出。《色佛爾條約》的條約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分裂。現時,在奧斯曼帝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新國家達40個(包括備受爭議的北塞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戰後安那託利亞地區的農民僅及戰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的傷亡重大[80]。

    佔領君士坦丁堡及佔領士麥拿激使土耳其國民運動的成立,國民運動在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下在土耳其獨立戰爭獲勝。1922年11月1日,蘇丹制被廢除[81],最後一任蘇丹穆罕默德六世於11月17日離開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在1923年簽訂的《洛桑條約》得到國際承認。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宣佈土耳其共和國成立[82]。1924年3月3日,哈里發制被廢除。奧斯曼皇室被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且被驅逐出境。50年後的1974年,大國民議會才准許奧斯曼皇室的後裔獲取土耳其公民身份[83]。

    帝國淪亡[編輯]

    1913年的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淪亡的主因是其經濟結構的崩壞,以及因幅員廣大而未能統合各地的經濟。另外,帝國的通訊技術不足以聯絡所有領土。奧斯曼帝國淪亡的環境與羅馬帝國衰落時相似,特別是國內種族間的緊張關係及政府未能調和種族問題。坦志麥特時期進行有關提高文化權利、公民自由及議會制度的改革開展得太遲,未能阻止十九世紀初民族主義崛起及國家分裂的潮流。

  • 9 # 帝國的餘暉

    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領大軍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就此滅亡。延續千年的帝國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一個新崛起的強國猶如新星冉冉升起,橫跨在歐亞歐大陸的交通樞紐上。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的100多年裡,以軍事立國的奧斯曼人繼續東征西討,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很快就建立起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正所謂“花開自有花落時”,再強盛的封建帝國總有衰落的一天。17世紀以後,曾經讓整個歐洲人膽戰心驚的奧斯曼帝國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那曾經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為什麼會衰落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內因:【1】奧斯曼帝國“獨具特色”的皇位繼承製。奧斯曼帝國為了防止國家由於皇位繼承問題可能引發的內亂,保證皇權的平穩過度,順利交接。只要新皇帝一上位,必須殘忍的將自己原來所有的兄弟子侄殺戮殆盡。後來這種制度的惡果導致了眾多皇子整天惶惶不可終日,沉迷酒色,體質變差,性格變得懦弱。自奧斯曼帝國前十世蘇丹之後,帝國的繼承人再也沒有到前線打仗鍛鍊的機會,整天與後宮女眷聲色犬馬,荒淫無度。往後的蘇丹權利逐漸被架空,變成一個傀儡。國家變得越來越羸弱。

    【2】帝國近衛軍制度的弊端。奧斯曼帝國從14世紀開始,在自己征服的巴爾幹地區擄掠一些當地兒童,將他們帶到伊斯坦布林進行教育和軍事訓練。他們長大後加入奧斯曼帝國的軍隊,組成近衛軍團,為帝國東征西討。18世紀以後,隨著對外戰爭的屢次失敗,帝國的幾任蘇丹都想進行軍事改革。但帝國的近衛軍為了阻止改革,經常發動政變,廢黜皇帝。帝國後期的近衛軍制度逐漸變成承父業、代代腐敗的制度,奧斯曼帝國的近衛軍成為了軍事改革的最大阻力。

    【3】奧斯曼帝國傳統觀念的束縛,阻礙整個國家走向近代化。奧斯曼帝國是信奉伊斯蘭教,而歐洲是信奉基督教,兩大宗教本來在歷史上就水火不容。伊斯蘭教的排他性以及奧斯曼人的優越性,在面對歐洲科學、社會等各方面的進步時,他們選擇了“睜眼瞎”觀歐洲。

    【4】對外戰爭的頻頻失敗,大量消耗了帝國國力。17世紀末到18世紀,奧斯曼帝國不斷和新崛起的沙俄的爭奪黑海沿岸的控制權,以及和歐洲各國戰爭的不斷失敗,消耗了帝國的元氣。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外因:【1】由於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歐洲人通向亞洲的傳統貿易商路被其阻斷。再加上前期歐洲人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敗多勝少,歐洲人最終把目光投向了海洋。隨著歐洲人的地理大發現,歐洲人開通了到達東方的海上航線。與此同時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開展,使的歐洲資本主義經濟和科學技術有了長遠發展。歐洲與奧斯曼帝國的競爭中慢慢佔領了上風。奧斯曼帝國逐漸敗落下來。

    【2】西方列強的干涉,以及煽動境內各民族開展獨立運動。19世紀初,伴隨著帝國境內各民族民族意識的覺醒,獨立的意願不斷增強,加上西方列強的支援,帝國國內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各地總督眼見帝國衰微,紛紛割據一方,自立為王。

    最終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奧斯曼帝國選錯了隊伍,站錯了隊,加入同盟國陣營。一戰後,奧斯曼帝國面臨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面對著亡國滅種的危機,凱末爾挺身而出,帶領軍隊擊敗歐洲列強的入侵,與列強簽訂了和平條約,之後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延續700多年的奧斯曼帝國最終滅亡!

  • 10 # 歷史有點酷

    很簡單的原因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看看世界史那麼多的朝代更迭,曾經璀璨奪目最後都化作歷史塵埃!用孫中山說的一句話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從我在網上查到資料和我自己總結結合有以下下幾個方面,從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相結合

    外部原因

    從1453年開始,奧斯曼帝國進入了黃金時代,一直到1566年結束,繁榮長達100多年。他們先後攻佔了大馬士革、開羅和麥加,還把聖城耶路撒冷也收入囊中。從此奧斯曼蘇丹自稱為伊斯蘭教的守護者和穆斯林文化的代表。

    1566年之後,奧斯曼土耳其人終於停下了他們擴張的步伐。在地中海土耳其人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打敗,失去了對地中海的控制。在印度洋,他們需要面對葡萄牙人的大炮。在維也納,奧地利人也阻止了他們的征服之路。

    在這一時期,由於新大陸的發現,世界貿易的中心由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奧斯曼土耳其人不再擁有地中海貿易帶來的龐大財富。緊接著從新大陸大量湧入的白銀導致土耳其貨幣的貶值及通脹,這對奧斯曼社會的各階層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17世紀之後,西方國家開始了資本主義革命並迅速崛起,巴爾幹和埃及地區也發生了民族獨立運動,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衰落了。

    內部原因

    1、軍事采邑制的瓦解。

    土地原先是有軍功的人獲得。後期演變成無條件世襲終身獲取土地。直接後果是兵源枯竭,戰鬥力急劇下降。

    2、掠奪式的收入。

    經濟收入仍然是封建式的壓榨農民,掠奪工商業成果,以至於工商業起步艱難,農民被束縛於土地之上。

    3、統治階級腐敗。

    宮廷內部權力鬥爭激烈,並且拋棄了祖先的節儉作風,變得奢華浪費腐敗。

    4、抵制外來文化。

    奧斯曼帝國信奉伊斯蘭教,其自我優越性抵制一切基督教傳過來的文化。導致近代科學始終無法傳入奧斯曼帝國。

    5、外來勢力煽動。

    俄羅斯、奧地利都給巴爾幹地區的民族灌輸獨立意識,煽動其內部獨立。

    軍事方面有兩點:

    1、近衛軍的變質。

    奧斯曼近衛軍初期是由各地男童從小訓練而成,成為奧斯曼帝國最精銳的部隊。但到了後期漸漸變成世襲式,併成為一個干涉政治的利益集團。

    2、對外戰爭接連失敗。

    17世紀末到18世紀,對波蘭、奧地利、沙俄、烏克蘭的戰爭接連失敗,導致威望大減,喪失土地。

    3、軍力衰退導致各地割據與起義。

    軍力衰退、接連戰敗導致各地總督先後宣佈“自治”,割據一方,名義上在奧斯曼帝國境內,但實際上已經成了半獨立王國。

    曾經的奧斯曼帝國是多麼的輝煌,現在只能在歷史中找尋它輝煌的足跡!

  • 11 # 與君共談天下奇聞異事

    奧斯曼帝國(1299-1922年),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帝國,在世界歷史上影響巨大,勢力曾達亞歐非三大洲。在當時,無論是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方面,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帝國,那麼這麼強大的帝國,為什麼在後期會衰落呢?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1.政治:奧斯曼帝國實行軍政合一,實行君主專制,而且還採取封建的世襲制,在十六世紀初至十七世紀,還是女權時代,導致國家政治體制瓦解,直到1908年才實行君主立憲制,這些導致奧斯曼帝國已經名存實亡了,各地先後宣佈自治,不受奧斯曼帝國的控制。

    2.軍事:帝國軍事系統比較繁複,有一套複雜的募兵及封地制度。而且為了國家的需要,他們重用近衛軍和僕從國附庸軍隊,這些都是國家軍事的保障,但是後期採取的制度,觸犯了軍隊的利益,導致國家軍事實力的下降。

    3.經濟:奧斯曼帝國注重生產階級的利益,大力扶持封建經濟,抑制工商階級的利益,而且後期還不斷的發動戰爭,導致前期強大的經濟虛耗過大,國家的經濟不能快速的恢復和發展。

    4.文化;奧斯曼帝國前期能夠重視各種文化的發展,尤其是被征服地區的文化,能夠得到傳承和發展,後期卻重視自己國家的伊斯蘭教文化,不能取百家之長。

    5.周邊國家的影響;與波斯、沙俄、奧地利等國家的戰爭,導致國家的經濟大力衰退,從而政治體制受到影響。

    總之,奧斯曼帝國在強盛時期,還是保持之前的狀態,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導致固步自封,不能學習先進的技術,最後只能是被歷史淘汰。

  • 12 # 坐古談今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和中國清朝的衰落是一樣的!都是古代社會沒有轉型到真正的近代社會。在改革轉型問題上,奧斯曼比清朝做得好多了,它完成了近代化改革。而且,奧斯曼比清朝統治者清醒多了,英法雖然支援奧斯曼,但奧斯曼直到英法想要什麼。因此,一直希望擺脫英法的“軟霸佔”。但可惜,找錯了德國,上錯了船。

    (1)奧斯曼變革早於清朝,18世紀開始“洋務運動”

    因為奧斯曼帝國面臨的國際情況更復雜、與西方交鋒更頻發和激烈,導致其內部改革更早相對也更有效。即使在奧斯曼變成土耳其後,在工業基礎、軍事先進度上比我們都要強些。

    艾哈邁德三世(1703-1730年在位)

    相關問題,參見“沙皇俄國君主制、愷加波斯君主制、奧斯曼土耳其君主制、滿清君主制,這四種君主制相比有何異同之處”(6月21日)、“19世紀的奧斯曼帝國和大清帝國併成為東西兩亞兩病夫,請問在當時這兩個國家誰更弱”(6月10日)。

    奧斯曼統治廣闊疆域的方法主要靠宗教和“蒂瑪利奧”制。但後期,蒂瑪騎兵已經開始墮落了。在與沙俄交戰中,兩次小敗並沒有讓奧斯曼警醒(內容詳見“奧斯曼帝國為什麼和沙俄的戰爭從來沒贏過”6月20日,這篇文章比較重要)。但是,1697年,奧斯曼在奧地利戰場上發生大敗。這次“山塔之敗”讓土耳其開始猛醒,開始向法國學習,進行了“土耳其式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本質上就是學習西方的技術和表層,發展軍事和商業、科技。奧斯曼的艾哈邁德三世(1703-1730在位)在“山塔之敗”“第二次土俄戰爭之敗”刺激下,開始進行軍事改革,全面向法國進行學習。結果在“第三次土俄戰爭”中大勝(1711年)。

    (2)從1703年到1861年,奧斯曼用了一個半世紀時間完成從古代向近代轉變的歷史

    艾哈邁德三世改革雖然成功,最終因為要改革蒂瑪騎兵制度,遭到軍隊地阻礙。最終於1730年被迫退位。在此之後的歷代蘇丹都在進行小規模改革。到了塞利姆三世(1789—1807)、穆斯塔法四世(1807—1808)、馬哈茂德二世(1808-1839)三位蘇丹時期,已經註定奧斯曼改革失敗了。

    塞利姆三世不習慣小打小鬧,準備進行“翻天覆地”的改革,結果禁衛軍發動叛亂囚禁了他。堂弟穆斯塔法四世繼位,但打著擁護塞利姆三世旗號的禁衛軍在1808年發動叛亂。穆斯塔法四世立刻命令殺死塞利姆三世,和後來的馬哈茂德二世、也就是他的堂弟,結果馬哈茂德二世逃過一劫。穆斯塔法四世只好退位。

    馬哈茂德二世開始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其後任蘇丹邁吉德一世(1839—1861年)繼續融入歐洲的改革。

    塞利姆三世

    最終在1856年3月30日,在巴黎會議中被承認為歐洲國家。而這一年“第九次土俄戰爭”中,土耳其獲得了空前勝利,俄羅斯幾乎吐出了大部分“勝利果實”。

    (3)奧斯曼改革中,蘇丹對英國和法國的幫助目的心知肚明

    奧斯曼雖然完成近代化轉型,但問題是:奧斯曼的這種改革是在失去內部控制權(軍隊掌握根本權力)、英法控制改革思想的情況下。

    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矛盾的,英法控制你、幫助你,是為了讓其抵抗俄羅斯,根本不希望奧斯曼重新復活!對此,奧斯曼方面也非常清楚。

    所以,帝國上下一直希望引入新的勢力。這時,德國來了!奧斯曼再次找錯了隊友。

  • 13 # 淡看雲捲雲舒之善者

    原因分為兩大塊。

    社會方面原因有五點:

    1、軍事采邑制的瓦解。

    土地原先是有軍功的人獲得。後期演變成無條件世襲終身獲取土地。直接後果是兵源枯竭,戰鬥力急劇下降。

    2、掠奪式的收入。

    經濟收入仍然是封建式的壓榨農民,掠奪工商業成果,以至於工商業起步艱難,農民被束縛於土地之上。

    3、統治階級腐敗。

    宮廷內部權力鬥爭激烈,並且拋棄了祖先的節儉作風,變得奢華浪費腐敗。

    4、抵制外來文化。

    奧斯曼帝國信奉伊斯蘭教,其自我優越性抵制一切基督教傳過來的文化。導致近代科學始終無法傳入奧斯曼帝國。

    5、外來勢力煽動。

    俄羅斯、奧地利都給巴爾幹地區的民族灌輸獨立意識,煽動其內部獨立。

    軍事方面有兩點:

    1、近衛軍的變質。

    奧斯曼近衛軍初期是由各地男童從小訓練而成,成為奧斯曼帝國最精銳的部隊。但到了後期漸漸變成世襲式,併成為一個干涉政治的利益集團。

    2、對外戰爭接連失敗。

    17世紀末到18世紀,對波蘭、奧地利、沙俄、烏克蘭的戰爭接連失敗,導致威望大減,喪失土地。

    3、軍力衰退導致各地割據與起義。

    軍力衰退、接連戰敗導致各地總督先後宣佈“自治”,割據一方,名義上在奧斯曼帝國境內,但實際上已經成了半獨立王國。

  • 14 # 褚伯林11布衣

    奧斯曼帝國即奧斯曼土耳其人所建立的伊斯蘭軍事封建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人(一譯奧斯曼突厥人,簡稱土耳其人)為突厥人的一個分支,原居住在中亞,信奉伊斯蘭教。13世紀初期往西遷至小亞細亞,投附魯姆蘇丹國,在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公元1299年酋長奧斯曼一世(公元1259一公元1326年)自稱為埃米爾,宣佈獨立。

    之後土耳其人兼併了小亞細亞大部,並在14世紀中葉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向歐州進行擴張。穆拉德一世(1359一1389年在位)時,改稱為蘇丹。到了14世紀末葉,土耳其人侵佔了巴爾幹半島很大部分。公元1453年又滅了東羅馬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後更名為伊斯坦布林)。公元1478年臣服於克里米亞汗國。到公元1517年滅了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在蘇里曼一世時期,其版圖包括了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南高加索、庫爾德斯坦、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島部分地區及北非大部,形成了地垮亞、非、歐三個州的大帝國,達到了鼎盛。

    但好景不長!究其消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奧斯曼帝國消亡的主要原因是:蘇丹實行的是封建專制統治,由大維齊爾(宰相)輔政。到了17一18世紀,在與奧、俄交戰時屢遭失敗,勢力轉衰。19世紀初期,境內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內患重重,巴爾幹半島諸國先後宣佈獨立;英、俄、法、奧加緊爭奪帝國領土,外患不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加同盟國方面作戰,又以失敗結局。戰後又屢遭列強的宰割,國內也爆發基馬爾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

    到公元1922年新政府廢黜末代蘇丹,奧斯曼帝國告終!

  • 15 # 穿插游擊隊

    |循跡曉講·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民族主義是比較晚近才有的詞彙。

    在古代,“某某人”的說法,如羅馬人、希臘人、迦太基人,主要用來描述人與人之間的地理區別,這一習慣一直延續到中世紀。我們很難把羅馬、希臘、迦太基、日耳曼諸種人稱作“民族”,因為彼時根本沒有“民族”這個概念。

    漸漸地,由於不同地區人的語言、生活方式等不同,純粹的地理名詞被賦予了文化內涵。

    東羅馬帝國官方語言是希臘語,所以被稱為“希臘人”,哪怕他們居住在君士坦丁堡,而非伯羅奔尼撒。在不講希臘語的人看來,講希臘語的就是希臘人。這就是從地理概念引申出來的文化內涵。

    在土耳其,民族主義之風非常盛行。

    土耳其人不僅壓制本國少數民族如庫爾德人、亞美尼亞人,在法律上不承認國內少數民族的存在,對國外也積極建構跨國界的土耳其族群。德國的土耳其移民更是抱團而居,表現出非常強烈的聚集傾向。

    那麼,現代土耳其是如何形成的,現代土耳其的民族主義情緒又為何如此強烈呢?

    01

    分裂

    19世紀後半葉,古老的奧斯曼帝國在與西方列強的一系列爭鬥中失敗,導致了歐洲部分出現獨立浪潮。

    1875年開始,塞爾維亞、黑山、保加利亞、摩爾多瓦、羅馬尼亞相繼獨立。帝國在北非的省份,阿爾及利亞、埃及、突尼西亞、利比亞又被英、法、意等國佔領。

    |奧斯曼帝國與現代土耳其版圖對比 圖源於網路

    在這樣的背景下,奧斯曼帝國的知識分子開始思考國家統一應該如何維繫的問題。

    奧斯曼帝國長期以來面臨不同文化背景族群的矛盾衝突。1866 年,希臘民族主義者在克里特島發動叛亂,希臘起義者對穆斯林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

    1878年之後,巴爾幹半島新獨立的國家也出現族群清洗運動,大批穆斯林被驅趕。而對奧斯曼帝國最大的威脅來自亞美尼亞人,他們分別於1896年、1912年、1915年發動了劫持人質、暗殺、叛亂等活動。

    |被處決的亞美尼亞人 圖源於網路

    除此之外,還有阿拉伯部落。

    那些生活在今敘利亞、伊拉克等地的阿拉伯部落雖然與奧斯曼蘇丹有相同的信仰,卻並不完全認同奧斯曼的統治。趁奧斯曼帝國發動自身改革的機遇,阿拉伯人發起了阿拉伯主義運動,希望改善阿拉伯人的權益。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普遍意識到,一個包含多種文化多種族群的帝國似乎沒有辦法維持下去了。

    02

    改革

    1839年,奧斯曼帝國經歷了坦志麥特改革,坦志麥特 (Tanzimat)在土耳其語中的意思是“重組”(關於此次改革的文章,參見:夭折的“坦齊馬特”:土耳其的思想啟蒙運動為何最終失敗?| 循跡曉講)。

    改革之前,奧斯曼帝國對於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的族群採取放任政策,由那些族群的首領進行自我管理。不同的族群之間,各有各的法律和制度,井水不犯河水。

    |奧斯曼帝國民族與宗教勢力範圍分佈 圖源於網路

    雖然放任自流,但少數族群並不能參與帝國管理。亞美尼亞人、猶太人、希臘人等族群積極從商,逐漸掌握了帝國的經濟。他們在政治地位低下,而經濟地位卻非常高。

    在十九世紀初,看到西方國家逐漸強大,奧斯曼帝國的有識之士也意識到要改革自新。蘇丹賽利姆三世和馬哈茂德二世發起了旨在學習西方科技和制度的改革,但收效不大。

    而帝國內部各族人民似乎對國家的改革發展並沒有熱情,他們永遠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03

    整合

    人們意識到,這個國家必須透過某種途徑進行整合,古代的那一套做法在十九世紀的世界形勢裡走不通了。

    |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1823年4月23日-1861年6月25日) 圖源於網路

    1839年,阿卜杜勒·麥吉德蘇丹即位,他銳意改革,一方面要學習西方,推動在國內建立憲政制度,一方面要建構國族共同體意識,收攏國內各族人心。

    這一年就是坦志麥特改革的開始之年。

    麥吉徳蘇丹下令國內人民不分族裔,均有平等權利。同時,加強了政府權力,將自古以來由人民自我管理的社會管理機制廢除,代之以國家行政力量

    另外,推行政治世俗化,試圖以世俗的法律取代宗教教法,強調帝國宗教信仰自由,解體原自治社群的教會控制權和財產權。

    不出意外,坦志麥特改革的成效並不大。帝國完全沒有按照改革者設想的方向走,反而更加渙散了。平權和世俗化,非但沒有建構出一個“奧斯曼民族國家”,反而助長了各少數族群的分離主義傾向,加深了族群矛盾。

    04

    失敗

    為什麼改革會失敗?

    19世紀,正是世界民族主義大行其道的時期。奧斯曼帝國本質上是一個不論族群的中世紀式的政權,蘇丹和各族群首領之間是宗主和家臣的關係,而非嚴格意義上的中央和地方、上級和下級關係

    這種關係,是十分鬆散的。更有甚者,奧斯曼帝國與西歐封建主不同,蘇丹治下各族人民不僅語言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也殊異,歷史上更有深仇大恨,水火不容。

    |穆罕默德二世攻破君堡 圖源於網路

    而平權的改革,不僅讓少數族群離心離德,更有作為帝國多數族群的安納托利亞穆斯林的反對。再加上奧斯曼的基督徒和西歐基督教國家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奧斯曼的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不受到西方國家的干涉,有外部勢力撐腰,更使少數族群中的基督徒們不可能心向伊斯坦布林。

    如前文所述,奧斯曼帝國是一箇中世紀式的政權。其另外一個顯著特點是,帝國的政權無法深入到民眾社會

    蘇丹想改革,奈何舉國上下沒有一個能有效行政的政府部門。改革者只得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從零開始建構近代國家的行政、財政、民政體制上。

    改革已經開始,改革者卻還在做準備工作,這樣的改革怎麼可能成功呢?

    05

    同化

    坦志麥特改革於1876年被擱置,改革結束了。

    這一年,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蘇丹即位,他是個狂熱的宗教專制主義者。他奉行的政策,就是以伊斯蘭教統合境內的穆斯林,以實現增強國家凝聚力的目標。

    曾經,亞美尼亞人是對帝國統治比較滿意的族群。而哈米德二世蘇丹卻懷疑他們與同樣信東正教的俄華人勾結,因而對他們進行壓迫統治。亞美尼亞人試圖反抗這種壓迫,卻遭到蘇丹的報復,大量亞美尼亞人被屠殺。

    |伊斯麥爾·恩維爾帕夏(1881年11月22日-1922年8月4日)。奧斯曼帝國青年土耳其黨人的領袖 圖源於網路

    專制者必然催生反對派。亞美尼亞人與反對哈米德二世的青年土耳其黨結盟,於1908年發動革命推翻了哈米德二世的統治。

    不過,青年土耳其黨人本身並不熱衷於與其他族群團結一致,他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土耳其人”為主的國家。他們不論宗教信仰,強迫一切族群都講土耳其語,意圖建構出一個“土耳其民族”,以此作為國家共同體意識。

    於是,不僅基督徒離心離德,阿拉伯人也不再認同伊斯坦布林了。無論是哈米德二世還是青年土耳其黨人,他們都是要透過某種途徑將國內各族人民統合為一體

    但是他們沒有處理好整體和個體的關係,對差異采取強制同化政策,本質上是一種“對內殖民主義”。

    這樣的行為怎麼可能贏得認同呢?

    結語

    奧斯曼帝國的國族建構徹底失敗,國家必然四分五裂。

    1923年,一個全新的土耳其共和國從奧斯曼帝國中獨立出來,奧斯曼帝國終結。

    但是,十九世紀奧斯曼帝國對國家統合的嘗試並沒有銷聲匿跡,它在歷史上留下了影響力巨大的遺產。

    時至今日,土耳其人依然有十分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他們拒絕承認國內有其他民族,對於少數族群,尤其是庫爾德人採取壓迫政策。

    對一箇中世紀式的帝國來說,向民族國家轉型有成功也有失敗。這種嘗試,在法國、德國、義大利能成功,卻在奧斯曼帝國失敗了。

    也許,對於奧斯曼這樣一個國家追求統一本身就是錯誤。

    當然,雖然奧斯曼帝國的近代轉型最終失敗,但這個位於歐亞中心延續600年的帝國,還有很多精彩紛呈的故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是做公益,叢飛和袁立在本質上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