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黎濤微世界
-
2 # 霹靂先鋒
感謝提問,卡達政治上孤立,肯定與其推行的對外政策有關。中東的兩個大國,沙特和伊朗一直看對方不順眼,是否雙方都有意拉攏卻不成而報復就不得而知。還有土耳其一直也是野心勃勃,試圖在中東問題上有足夠的話語權。加之伊斯蘭教教派眾多,民族複雜,哎一言難盡。
-
3 # 微縮萬國
沙烏地阿拉伯想成為一個超級大國。許多以遜尼派為主的海灣國家,如阿聯酋和科威特,都支援沙特,因為他們自己玩不轉地緣政治。巴林應該算是沙特的一個殖民地。約旦一直都猶豫不決,但上次他們鬧獨立的時候卻遭受了嚴厲的制裁。由塞西將軍領導的埃及是穆斯林兄弟會的直接敵人,後者從卡達處獲得了大量支援。
卡達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富得流油,人口卻只有幾百萬。在國際事務中,它要和比自己實力強很多的大國較量。儘管它和沙特擁有相同的意識形態,但實現目的的方式卻截然不同。因此,它們經常互相拆臺。最明顯的矛盾體現在對埃及的態度上,沙特希望慢慢影響埃及人民,卡達則希望發動一場徹底的革命,並最終與莫爾西聯手發動了革命。但結果卻引發了另一場反革命,並導致信奉世俗論的將軍們掌握了更大的權力。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因為埃及軍方的實力非常強大,而且還是最受歡迎的阿拉伯國家。
對於沙特而言,國際海事組織就像是一位父親,花了幾十年經營自己的帝國,但實權卻掌握在雅皮士一樣的兒子手裡。另一方面,卡達卻希望透過揭露沙特王室的偽善來打擊沙特,如大肆宣揚沙特王子招妓吸毒,而窮苦百姓卻因為一些微小的過錯而被砍頭。卡達對其他形式的伊斯蘭激進分子也更加開放,甚至對遙遠的塔利班也有一定影響力。
在國際海事組織看來,特朗普很可能在中東之行時給出了某種訊號,如暗示自己更喜歡沙特而不是卡達,使沙特終於鼓起勇氣做了很久以前就應該做的事情。
-
4 # 地球知識局
卡達被沙特為首的海合會國家孤立似乎是一場偶然事件,而且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和解的希望。儘管美國已經表示出了對調解的期待,中間傳話的國家也很忙碌,可是雙方的談判底線相差太大,很難說有什麼出現變局的機會。
不過說這是一個偶然事件又不盡然,卡達被其他國家孤立,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很正常的。卡達和沙特的地緣爭執太大,兩雄相爭不可能在和平的狀態下讓其中一方順利達到自己的目的。對於卡達來說,陸上邊境僅僅只有和沙特的一點點連線,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很危險。一旦沙特封鎖陸上邊境,卡達的食品供應馬上就會出現問題。更糟糕的是,即使卡達的部隊有能力突破沙特的封鎖,緊接著要面對的仍然是沙特境內的沙漠和國土。一個陸上補給線無法自保的卡達,終究是一個脆弱不堪的卡達,是不穩定的。
為了打破沙特在整個阿拉伯半島上的霸權,卡達想要透過一些內政外交手段壓制沙特的勢力也是情理之中的選擇。再加上有北方氣田這個重要的資源作為靠山,卡達和共享這個氣田的伊朗又眉來眼去,更加招致了沙特的不滿。其實也不是卡達多喜歡伊朗,實在是利益鏈條的輸入太重要了。而對於沙特來說,沒有大洋上的出海口、國境內大量都是沙漠的地緣難題已經存在很久了。它希望透過拉攏半島所有阿拉伯國家的手段來增強本國的適應能力和存活能力。想要和土耳其、伊朗等大國爭奪地區霸權,統合整個半島的資源是第一步。再加上沙特王室尊崇的瓦哈比派的存在,讓沙特的侵略性顯得很強,對硬頭皮不服軟的小兄弟也從來不手軟。可是偏偏遇到一個事事都不服氣的卡達,當然讓沙特氣不打一處來。這種矛盾,在阿拉伯半島上常年存在,總有一天要爆發出來變成劇烈的矛盾局面。沙特帶人孤立卡達,其實就是這個矛盾的具象化體現。兩者還是要爭奪半島,乃至海灣老大的位置的。即使卡達國家小,暫時沒有抵抗的資本,也一定要設法保證自決的權力。雙方的矛盾不可調和,於是就變成了今天的尷尬局面。
-
5 # 補刀客
先普及下什麼是斷交?
“斷交”,“斷絕外交關係”的簡稱,最簡單的理解即兩國間終止正常的外交關係,包括召回外交使者和關閉使領館。
聯合國憲章並不反對國家間的“斷交”行為。但根據1961年簽署的《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當時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的聯合國關於外交交往與豁免的會議上籤訂的國際公約規定,兩國間斷絕外交關係之後,東道國一方必須為派遣國外交使團及其家屬的快速撤離提供協助。
6月5日,巴林、沙特、埃及、阿聯酋和葉門先後決定與卡達斷交;加上剛剛宣佈與卡達斷交的利比亞和馬爾地夫,同一天之內已有7箇中東國家宣佈與卡達斷交。
卡達對多國決定與其斷交表示遺憾,稱這幾個阿拉伯國家對其採取的措施沒有正當理由。卡達表示,該國將盡其所能“抵擋影響卡達社會和經濟的企圖”。
卡達國位於海灣西岸的卡達半島上,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沙烏地阿拉伯接壤。首都為多哈。國土面積約11521平方公里,人口約170萬。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卡達的資源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氣。已探明石油儲量約為20億噸,居世界第13位;天然氣儲量25.7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地下水資源貧乏。
為何中東多國集體與卡達斷交?
沙特宣佈斷絕與卡達的外交關係,鑑於卡達干涉沙特內政和支援恐怖主義活動,隨後,埃及、巴林、阿聯酋及葉門紛紛作出相同表態。
卡達國家元首卡達埃米爾在軍方慶典上的一次講話中表示,伊朗是“不容忽視的伊斯蘭強國”,並且“對伊朗懷有敵意是不明智的”。
這次斷交事件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相關國家對地區事務主導權的爭奪。“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訪問沙特給了其底氣,促使其對卡達施加了更大的壓力。”事實上,自2013年中東變局以來,卡達在很多地區熱點問題上,與海灣合作委員會(海合會)、沙特都有一定的矛盾。(用專業視角,做溫度新聞,喜歡就關注吧!)
-
6 # 湘平古珍郵館
要了解卡達政治上被孤立的原因我認為該從現實和近代歷史來尋找。首先從百度百科來簡單瞭解一下卡達這個國家。
別小看這個彈丸小國,它可是人均GTP排名世界第一的國家。但卡達敢公開支援穆兄會,和伊朗、土耳其關係親密,不得不佩服小小的卡達的膽量。
再看看卡達的近代歷史。
卡達於1882年被英國入侵,1916年成英國保護國,1971年獨立。
因為在英國統治時,卡達己發現了石油,加上又在波斯灣的半島上,地理位置優越,所以一直是英國非常重視的中東地區殖民地,開發程度也比沙特要早,這就造成了卡達心裡不服旁邊這個沙特老大哥,這些從卡達半島視臺(阿拉伯世界最著名電視臺)輾壓沙特電視臺就能看出來。
卡達與上述阿聯酋、阿曼、巴林、沙特同屬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成立於1981年。對於卡達孤立事件,央視新聞稱,“此次大規模‘塌方式’的斷交,可以說是海合會成立35年來最大的一場危機”。如何看待伊朗,是近期以來卡達與海合會其他國家的主要分歧,卡達認為海灣要實現安全,就要把伊朗納入到地區安全框架內來,要沙特與伊朗摒棄前嫌。
卡達,世界人均最富的國家,看著都讓人心生嚮往。看來不僅有錢人任性,連有錢的國家也那麼任性。
-
7 # 阿奇100
地緣政治,客氣地說,不起主導作用,不客氣的說,是張廢紙。但現在的宗教派別等衝突,都引進了地緣政治概念進行解釋。
在中東地區,中東的主題只有兩個,一是宗教和宗教派別;二是權力繼承方式。
宗教衝突——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衝突。結果很明確,基督教徹底失敗,伊斯蘭教大獲全勝,基督教在其誕生地,核心地區只剩下殘餘,被趕得滿世界亂跑。十字軍東征試圖將基督教帶回中東地區,結果除了燒殺劫掠,什麼也沒做成。
宗教派別衝突,中東地區特指兩大教派什業和遜尼,以及各自有分出不同的學派,之間的衝突。
目前,遜尼派控制者中東核心地帶,並逐漸被什葉派蠶食,什葉派在伊朗革命成功後逐步向中心地帶滲透,敘利亞是典型的遜尼派和什葉派的角力場,遜尼派利用西方國家民主自由幼稚病,試圖推翻什葉派控制的敘利亞阿薩德政府,以挽回伊拉克,阿富汗中遜尼派損失的顏面。而什葉派利用葉門,伊拉克的混亂趁機擴張地盤,重回中東核心地區。
權力繼承方式,在中東地區有四種,
1,世襲和改型世襲,一般酋長統治的阿聯酋,卡達,約旦,科威特和沙特等;
2,選舉和改型選舉(與宗教推舉相結合),現在的土耳其,現在的伊拉克,伊朗等。在中東,純選舉基本不成功,軍事政變是家常便飯,唯有伊朗的政教相輔的選舉獲得了真正的成功,從霍梅尼1979年推翻巴列維王朝以後,面對巨大的遜尼派和西方政府的巨大壓力,一直政局穩定。
3,軍人或強人統治,埃及,敘利亞,以前的伊拉克,以前的土耳其,突尼西亞,利比亞,葉門等。這些強人統治往往在後期出現第四種政權更迭。
4,政變,那是家常便飯。
中東地區的矛盾比較複雜,政權更迭交織著教派衝突。
卡達屬於遜尼派,這次被遜尼派穆斯林國家孤立,是源於他反對沙特王國改變其原有世襲制度,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認為這樣做,會破壞沙特乃至整個遜尼派世界的穩定。事實上,沙特的這次繼承製度改變已經讓沙特王室成員之間反目成仇。
這不是什麼地緣政治的原因,反而是伊朗支援卡達是宗教教派衝突,利用地緣政治概念進行擴張。
回覆列表
先來介紹一下卡達這個國家。
卡達國(阿拉伯語:قطر;,英語:State of Qatar),通稱卡達。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阿拉伯國家,地處阿拉伯半島東部的一個半島國家,該國絕大部分領土均受波斯灣所圍繞,僅其南部疆域與沙烏地阿拉伯接壤。卡達擁有相當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天然氣的總儲量為全世界第三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排名世界第一名。卡達是一個絕對君主制的酋長國,自19世紀中葉開始便由“阿勒薩尼家族”領導,日後在英國的保護下發現石油和天然氣,取代了原有的採珠業而成為國家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1995年6月26日,哈利法·本·哈馬德·阿勒薩尼的兒子哈馬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趁他在瑞士日內瓦度假時發動不流血的宮廷政變,廢黜他的政權而繼位,並在位至2013年,6月25日哈邁德則在電視演講中宣佈退位,把王位與政治權力傳給王儲塔米姆·本·哈馬德·阿勒薩尼。2001年,卡達同時與巴林及沙烏地阿拉伯解決了長久以來的邊界爭議。卡達曾經舉辦2006年多哈亞運會、2011年亞洲盃足球賽,並獲得了2022年第22屆世界盃足球賽的舉辦權。
在卡達半島上,當地居民已經維持了數千年的生產活動,但在前期的大部分時間,也僅僅是一些遊牧部落的短期居住。其中,哈里發和薩烏德部落曾席捲過整個阿拉伯半島(後來他們分別成為巴林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國王),並沿海岸線定居,進行捕魚和珍珠養殖。這些部落為了爭奪有利的牡蠣飼養場經常相互爭鬥,使整個領地分分合合,一直沒有建立統一的主權。 卡達在7世紀是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1517年葡萄牙入侵,1555年被併入奧斯曼帝國版圖,遭土耳其統治200多年。1846年薩尼·本·穆罕默德建立了卡達酋長國。1867年,哈里發成地將海軍登陸沃克拉並取締造反者。1882年英國入侵,並於1916年強迫卡達酋長接受奴役性條約,卡達變為英國的保護國。20世紀50年代,英國放棄波斯灣阿拉伯國家的呼聲越來越高。1968年,英國官方宣佈他們將在3年時間內放棄(政治上而非經濟上)對波斯灣的控制,隨後卡達加入了巴林和其他七個休戰國家聯盟。但卡達內部的反對意見很大,迫使卡達脫離這個最終發展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聯盟。1971年,卡達舉行開國典禮,正式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1972年2月22日,埃米爾艾哈邁德被廢黜,其堂弟哈利法出任埃米爾,哈利法之子哈馬德任王儲兼國防大臣。1995年6月27日,哈馬德發動宮廷政變,推翻哈利法,出任埃米爾。2013年6月25日,哈馬德將王位傳給王儲塔米姆·阿勒薩尼。卡達系君主立憲制的酋長國。埃米爾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司令,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由阿勒薩尼家族世襲。卡禁止任何政黨活動。卡達的首都多哈1970年頒佈第一部憲法並規定:卡達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伊斯蘭教為國教;埃米爾在內閣和協商會議的協助下行使權力。憲法承認法官的獨立性。1972年對臨時憲法進行修憲。2003年4月,卡全民公投透過“永久憲法”,2005年6月7日正式生效。奉行中立、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強調伊斯蘭國家特別是阿拉伯國家間的團結與合作,加強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伙伴關係,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擴大卡知名度。卡是聯合國、伊斯蘭會議組織、阿拉伯國家聯盟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國。2006-2007年度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2004-2006年度聯合華人權委員會成員國。與110多個國家有外交關係。
在伊拉克問題上,該國主張維護伊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歡迎伊舉行大選等政治程序,希望伊儘早實現國家安全與穩定。宣佈減免大部分伊拉克債務。 在中東和平程序上,支援中東和平程序。認為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支援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主張在安理會有關決議、馬德里和會以及“土地換和平”原則的基礎上政治解決阿、以爭端。呼籲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和“四方委員會”繼續努力推動中東和平程序。卡在2005年3月倫敦會議上向巴提供1100萬美元的援助,2006年4月向巴民族權力機構贈送5000萬美元。卡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但強調應把恐怖主義同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區別開來,任何軍事打擊應避免傷及無辜,絕不能把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鬥爭與恐怖主義混為一談。
卡達過去長期奉行與鄰為善的外交政策,儘量維持與周邊國家的良好關係。在卡特爾周邊這些鄰國中,最重要的國家無疑是沙特,作為“海合會”的老大哥,沙特一度在卡達外交中佔據了中心位置。卡達與其他海合會的成員國一樣,曾經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與老大哥沙特保持高度一致。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中葉。隨後卡達開始積極介入地區事務,在各種衝突和紛爭中充當調停者和中間人的角色。從蘇丹的達爾富爾到厄裡特里亞,從索馬利亞到葉門,從黎巴嫩到巴勒斯坦,幾乎在中東地區的每一場衝突中都能看到卡達穿梭調停的身影。
卡達主要是利用半島電視臺(Al Jazeera)發揮其對外影響力,傳遞出自己的聲音。這是一家立足阿拉伯,面向全球的國際性媒體,其總部位於卡達首都多哈。半島電視臺的名稱源於阿拉伯語:الجزيرة,意為“島”或“半島”,指阿拉伯半島。其於1996年開播,由卡達王室出資的半島媒體集團擁有。除了阿拉伯語之外,並同時以英語、土耳其語等多種語言,向全球播出以新聞和紀錄片為中心的節目內容,與BBC、CNN並稱為世界三大電視新聞頻道。
半島電視臺的節目以劍走偏鋒、大膽敢言著稱。1996年成立後,半島電視臺便開始從世界各地的其他媒體網羅人才。例如:BBC著名記者弗羅斯特(其是全球唯一一位採訪過美國7位總統和英國6位首相的記者)、在美國ABC幹了16年的王牌主持人馬拉什,以及前BBC的資深高管帕森斯。半島的節目常常突破以往伊斯蘭媒體的禁忌,例如“女權”、“世俗化”、“民主化”等敏感話題。1998年,半島的一檔談話類節目中,一名嘉賓批評了科威特王子,一下就震住了阿拉伯觀眾,代價是被科威特關閉分社兩個月(兄弟間的關係有了裂隙)。同年年底,半島對薩達姆進行了專訪,還播出了薩達姆的生日宴會,其節目製作能力令人咋舌。闖禁區是“半島電視臺”橫掃中東的利器,女性高潮,吸毒,一夫多妻,歷史機密,宗教和生活,賣淫,貧富差距等話題無所不談,令它的收視率橫掃阿拉伯世界。加上一些西方慣用伎倆:嘉賓吵架,嘉賓掀桌,砸話筒,扔水杯等鏡頭全部不刪,民眾在觀感上覺得特別真實,還有現場CALLING互動環節。接受它採訪的人有卡扎菲,薩達姆,以色列總理巴拉克,黎巴嫩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哈馬斯的亞辛,塔利班的領導人,最重磅的就是本.拉登。(大家細細想一下,卡扎菲、薩達姆、亞辛、本拉登先後被西方世界和以色列消滅掉,而半島電視臺卻對他們採訪,西方世界的感觀能好得了嗎!)
它甚至在節目中提出了“伊斯蘭是否會阻礙社會進步?”“科威特是否為伊拉克一部份?”“巴林是否屬於伊朗?”“真主黨是恐怖份子還是英雄戰士?”“中東是否要允許美國駐軍?”。這些爆些性話題,時常引發沙特,科威特,巴林,埃及,阿聯酋的怒火,外交抗議年年不斷,月月不斷,就這樣自己成了眾矢之的,現在的斷交風波也是必然到來的。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半島電視臺在報道中堅定自己的立場,受到阿拉伯人的歡迎,被稱作“中東的CNN”。這次斷交的風波起因是卡達新聞社援引國家元首卡達埃米爾在一場軍方慶典上的講話,表示伊朗是“不容忽視的伊斯蘭強國”,並且“對伊朗懷有敵意是不智的”。這篇報道一發出,立刻在海灣地區乃至整個中東引發了強烈反應。巴林、沙特、阿聯酋和埃及封殺了半島電視臺和其他卡達媒體。沙特報紙《歐卡茲》指責卡達“脫離”海灣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海合會”)國家的隊伍,站到了“敵人”的一邊。沙、阿、埃等國始終視伊斯蘭主義勢力為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認為卡達向其提供了媒體平臺和庇護所。
卡達政府在埃及危機中,選擇支援穆兄會,而現總統是塞西,損害了雙方關係。埃及外交事務委員會執行秘書長Al-Sayyid Amin Shalabi表示埃及和卡達的關係走向取決於卡達政府的決策以及其對於埃及新變化的接受程度。1928年,穆兄會由教師哈桑·巴納在埃及正式創立,最早是一個宗教組織,後來演變成一個以伊斯蘭遜尼派傳統為主的政教合一的團體。1970年代,穆兄會開始派生出“伊斯蘭集團”、“聖戰組織”等派別,他們反對世俗化的改革,主張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部分穆兄會分支在後來逐漸演變成訴諸暴力的伊斯蘭組織,其中就包括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1980年代,穆兄會在敘利亞成為頗有影響力的政黨,但在1982年哈菲茲·阿薩德(Hafez al-Assad)上臺之後,穆兄會遭到抵制,數千名敘利亞穆兄會成員被屠殺。2011年阿拉伯之春後,穆兄會曾一度達到其創辦以來最輝煌的時期,其成員穆罕默德·穆爾西(Mohamed Morsi)當選埃及總統,突尼西亞伊斯蘭復興運動黨(Ennahda)成為突尼西亞最大政黨。同樣受穆兄會影響的政黨還包括土耳其當前的執政黨正義與發展黨。2013年埃及政變之後,總統穆爾西下臺,數千名穆兄會成員被逮捕或處決。大量殘餘成員逃到卡達和土耳其兩國避難。有報道說,目前土耳其國內的穆兄會成員有大約1500人。
2014年,沙特將穆兄會列入恐怖組織名單。沙特、阿聯酋等國之所以對穆兄會恨之入骨,是因為穆兄會政教合一的執政理念對這些世襲王國的政權造成了威脅。沙特有專門的神職人員處理宗教問題,與王室所代表的政治、經濟以及國防等事務相互獨立。穆兄會在埃及、突尼西亞奪得政權之後,沙特等國開始擔心國內地下穆兄會勢力崛起威脅統治。阿聯酋政府自1994年以來一直試圖粉碎國內的穆兄會組織,但沒有成功,穆兄會的思想已經開始廣泛滲透進當地的教育機構當中。埃及政變之後,卡達曾為穆兄會流亡領導人提供避難,將他們安排在多哈的五星級酒店內。半島電視臺還邀請穆兄會領導做客採訪,為其發聲,甚至還會支付他們的相關費用。2014年,沙特、阿聯酋以及巴林撤回了三國駐卡達大使,譴責卡達干涉內政。後來穆兄會領導人離開卡達之後,這件事才算了結。
作為一個海灣小國,卡達為何會冒著被孤立的風險執意支援穆兄會呢?其實際原因是穆兄會在卡達無法滲透,也不可能威脅到卡達的主權。長期以來,穆兄會依靠修建學校和醫院贏取平民的支援,進而積累政治資本。而對於卡達這樣一個全世界人均最富有的國家來說,國家早已為民眾準備了一切所需,因此依靠做慈善獲得支援的穆兄會根本無法從卡達民眾那裡獲得認同,也就失去了滲透的土壤。卡達認為,對沙特等國來說,如果把這些異己團體妖魔化,反而更容易促使其發展成暴力的極端組織,引發地區動盪。卡達外交大臣穆罕默德接受採訪時稱:“我們相信主要問題不是恐怖主義,而是他們反對卡達和他們不一樣,也許他們在想,卡達是不是在挑戰他們在中東的權威?”
卡達IS有過一定的資金的支援,在敘利亞問題跟沙特包括跟其他國家有一定的分歧。沙特認為在敘利亞首先要把阿薩德政府推翻,扶植自由軍。但是卡達認為自由軍、所有的反對派,包括IS都應該成為未來聯合政府的一員,應該聯合起來共同來推翻阿薩德政府,這實際上是沙特等國家不能接受的,也說明了卡達跟沙特以及美國之間有一定的分歧。
卡達危機正逐漸演變為中東地緣博弈的縮影:沙特不允許卡達脫離自己的戰略軌道,更不容忍卡倒向伊朗、土耳其等戰略對手;土耳其則將卡達視為共同支援穆斯林兄弟會的準盟友;伊朗則把卡達視為撬動沙特遜尼派聯盟的“薄弱環節”。儘管危機中各方誰都難以成為贏家,但誰都不想成為輸家。即使有再多的斡旋者奔赴海灣,最終還需要海灣國家自己解開心結、開啟對話,而最終的解決方案可能將需要等待相當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