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雜貨鋪
-
2 # 速尤博文案
有的鄭和就是很好的例子,多次帶著使臣出使西洋,促進了文化和經濟的交流。
還有就是司馬遷慘遭宮刑,也變成了太監,但他寫成史記,名垂千古。
雖然他們身體殘缺,但他們依然為中華民族文明的傳播坐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比那些貪官,奸臣強上很多倍。
-
3 # 多彩途窩
有鄭和、竇連材、馮保。。。。
這些都算還行吧。
為什麼遭人唾棄,我覺得是太監一般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心理陰暗,在宮裡更是被人不當人。所以他們格外的狠,因為不能傳宗接代估計也不想什麼積德行善什麼的。
-
4 # 治癒情感的經典故事
原因很簡單,大部分太監在處以宮刑之後身體尿道結構被破壞,之後就會出現小便失禁的情況。這和太監淨身的過程有很大的關係,太監淨身的最關鍵步驟就是傷口癒合之前插羽毛,目的是防止閉塞尿道口。分析完太監的特殊構造就會明白,由於術後感染等情況,都會不同程度出現小便失禁的情況,久而久之就難免出現異味!因此為了減輕異味,靠近皇上、皇妃。太監一般都會在褲襠裡塞上襯布(作用類似於女性的衛生巾)可以起到稀釋的作用。來減輕失禁帶來的異味。
看清宮劇就會發現越是老太監,身體越是塞的"鼓囔囔"的,因為一般的襯布都已經起不到作用了,需要用更厚的毛巾來消除異味。能夠做到皇帝身邊的老太監一般十分不容易,否則就單單身體異味就會被皇帝拒之門外!
其中也有因善名載入史冊者,比如著名的三寶太監鄭和,以及十三陵太監墓的主人——王承恩。
崇禎帝朱由檢由太監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在臨死前留下遺言:“諸臣誤朕,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隨後吊死在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樹上,當時崇禎身邊僅有王承恩一人陪伴。王承恩見崇禎帝死後,行完三叩九拜大禮,也吊死於旁邊的海棠樹上。幾天後,李自成替崇禎皇帝和王承恩收屍,將崇禎帝葬入思陵。為銘記王承恩這個護主忠臣,李自成特地將王承恩葬于思陵之側。
王承恩作為唯一以死殉主的崇禎僕從,三百年來,得到諸多社會名流的推崇,順治皇帝入關後,也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順治2年,清室為其立碑培冢,並賜予陵寢之地60畝,派專人看護。後來順治帝為褒獎王承恩特地在墓碑上撰寫“貞臣為主,捐軀以從”。
-
5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那麼歷史上除了那些臭名昭著的趙高魏忠賢等等所謂主流宦官,有沒有受人敬佩的非主流宦官呢?
這個還真有,而且不少,只不過鮮為人知罷了。大家比較熟的不多,我這就來說幾個。
頭一個便是大唐帝國的高力士,他幾乎可以說是唐明皇身邊最受信賴的人,原本姓馮,住在嶺南,原本也是個出身名門的人物(馮家是當時的嶺南第一等人家),怎奈何世事無常,到他十歲那年便遭抄家,小馮便被閹割,成了所謂“力士”,送入長安,有個姓高的宦官收他做義子,於是他成了高力士。隨後,他便成了當時尚為臨淄王的李隆基之身邊人。
高力士身高一米七五(考古發掘為證),雖是宦官,卻極有政治眼光和武力,據說他“善於騎射,一發而中,三軍心服”,頗有大將之風。一路助李隆基從臨淄王到唐明皇,顯然他是有功勞的,所以一路高升,直做到驃騎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而他作為皇帝身邊的人,也幾乎沒有進讒言、誹謗大臣的記錄,據說唯一的汙點是李白曾讓他幫自己脫靴,力士就銜恨於心,跟楊貴妃說李白在寫詩諷刺她,把她比喻為漢代的趙飛燕,這激怒了楊貴妃,在玄宗面前阻斷了李白的青雲之路。但這事也出自訛傳,歷史上倒有高力士扶李白登舟的記錄,所謂《李白脫靴事》,實在只能說是一種野史。
第二個是明朝的鄭和,即三寶太監。他是助朱棣登基稱帝的太監,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並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最終被授予“欽差總兵太監”軍銜,皇帝將二萬餘名官兵交給他指揮,下西洋一事完全由他負責,可見信任度之高。最終,他因勞累過度於1433年(宣德八年),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
第三個是明朝的司禮秉筆太監王承恩,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朱由檢就是在他的陪伴下,登上煤山(景山),最終吊死在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斜老槐樹上。而後,王承恩也吊死於旁邊的海棠樹上。中午,李自成進入皇宮。崇禎屍體在樹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發現,被停放在東華門外,裝入柳木棺內。王承恩也因為這個緣故,得到後來康熙皇帝的稱頌,曾在思陵附近為他豎碑立傳。
(李自成攻城之際,其他宦官都與其達成內應,王承恩受命提督京營,而能用的的軍隊很少,以至於李自成攻城時,“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而諸璫洩洩自如。”)
實際上,沒有很壞的工作,只是人惡而已。所謂奸惡,不是因為他處於這個位置上才變成奸惡。而是他為了自己的目的謀得這個位置,而後開始實現他的奸臣之夢想,就像後來的那些人一樣。
-
6 # 腦洞歷史觀
歧視太監的原因很複雜,我們從心理跟歷史兩個方面解讀一下。
一是對生育的崇拜。人類的歷史有對生殖力的原始崇拜,能生育被認為是好的,光輝的,不能生育的,那自然會受到排斥,相比之下,太監是切除生育功能的人,這當然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中國的儒學又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何況小丁丁呢?無孝有三,無後為大,你都不能生了,自然是不孝。
第二。是對弱者的天然排斥,這個排斥也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原始部落裡,生病的,軟弱的都是被部落排斥的。這種強者生存,弱者去死的觀念依然在現代社會有存留,比如歧視殘疾人,甚至在某些地方,還會出現老年人在快去世時,或者無法勞作時,會爬到山洞自絕。就是我們原始的性格里,還沒有學會人文關懷,還不知道,強者生存,是我們身體的獸性,是讓我們在這個星球活下去的保證。而保護弱者,是我們區別動物的人性,是我們活的一大意義。
上面這兩點,是人天然對太監反感的原因,是一種厭弱生理。
接下來,從歷史上看,太監因為離權力近,在權力的誘使下,往往也會幹壞事。還有可能,替皇帝背個黑鍋什麼的。
從秦朝開始,就出了大太監趙高,可以說秦朝的滅亡,他要負很大的責任。
到了漢朝,尤其是東漢,又出現了外戚專政的局面,皇帝上位時很年輕,一開始是母親的親戚把持朝政,而當皇帝長大,為了從舅舅們手中奪回權力,當然會天然的跟身邊人太監達成同盟。
太監掌握了權力之後,又沒有儒家思想的束縛,幹起壞事當然就更不留情了。
再到唐朝,唐朝兩大患,內部就是太監干政,外部就是藩鎮割據。而且唐朝的太監因為掌握禁軍,所以權力更大,出現了輕易操縱皇位更替,甚至屠殺大臣的事情。
接下來的宋朝,情況稍好,到了明朝,太監又披上了另一層外衣,特務。明朝的東廠西廠監視文官,辦了不少假案錯案。明朝太監王振、後面的魏忠賢等等大家都知道,可以說明朝太監雖然不是史上最強,比不上唐朝,但知名度最高,因為老跟文人對著幹,文人打不過,可以寫啊,就把太監的壞事記下來。
所以,太監的形象不好,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本來就不好。
不過,太監也不全是壞的,壞的基本都是掌握了權力的。沒有掌權的小太監那自然是比較人畜無害的。
還有一些有權的但依然還不錯的太監。
比如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懷恩、張永、鄭和以及《葵花寶典》的作者。
-
7 # 歷史小說家
太監是古代在皇宮裡伺候皇帝皇妃和皇子的人。雖說太監本人的官職不大,但是因為天天在皇帝身邊待著,所以很有實權的。
提起太監我們都不是很喜歡,因為歷史上有名的太監,大部分都不好,如:魏忠賢,趙高,所以人們對太監的印象自然不是很好了。
我對太監不喜歡,因為我感覺他們好多人都是因為自己身體的殘缺而產生報復社會的念頭,所以會在皇帝旁邊說一些不好的話。
我們對太監不喜歡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受影視劇的影響,大部分影視劇對太監刻畫的形象都不是很好,所以,我們不喜歡太監。
但是,歷史上也有一些很好的太監,如:
鄭和
鄭和下西洋大家都不陌生吧!小的時候還以為下西洋的鄭和是一個官員呢!沒想到是一個太監,不過鄭和促進中外交流的豐功偉績是不可能因為他是太監被抹殺的。
-
8 # 書房記
宦官在後人的印象中都不是什麼好鳥,比如趙高、魏忠賢、李蓮英等。其實,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大宦官中,唐代的大宦官高力士雖也參與政事,但他的一生似乎並沒有幹什麼禍國殃民的事情。本質上與魏忠賢之流不同。
關於唐朝的影視作品中,高力士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多以奸臣的形象出現。而不少歷史學者們認為,宦官高力士不但不是奸臣,反而忠心耿耿,併為開元盛世做出過一定的貢獻。
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高力士。高力士,原名馮元一,他的曾祖父馮盎曾任高州總督,受封耿國公;他的父親馮君衡世襲祖上軍功,擔任潘州刺史。可以說,高力士也是一位公子哥。高力士的父親因受到一樁謀反案牽連被抄家。十幾歲的馮元一被閹割成為太監。他長相清秀,入宮後得到武則天的喜愛,但後來因犯錯被逐出宮。後來,被太監高延福將他收為養子,從此改名為高力士。期間,高力士隨高延福經常在武三思家走動,武則天見了,召他又進了皇宮。
唐明皇李隆基對高力士也十分信任,甚至一些奏摺都先交由高力士過目。所以,朝政不少官員都巴結高力士,甚至公主、太子都對高力士非常恭敬。
高力士一生最輝煌的事情就是輔助唐玄宗李隆基,為玄宗平定過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也為“開元盛世”做出了貢獻。高力士為人精明、果敢,能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為玄宗皇帝屢獻奇謀,也保護了一些有功大臣,為維護當時政局的穩定做出了積極的作用。
當然,高力士也一手撮合了楊貴妃與唐玄宗的一段姻緣。對於這事,歷史已經給了答案:成也力士,敗也力士。 對待任何一位歷史人物,我們都應該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進行評判。
公元762年,唐玄宗離世,高力士聽說後悲痛欲絕,最後吐血而亡。可以說,高力士算得上一位受人敬佩的太監!
-
9 # 蝸牛小小姐
古時候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太監沒有生育能力,自然沒有後代,這是讓人瞧不起的,還有太監身份低微,一切以主子馬首是瞻,下人一個,怎麼能不讓人唾棄呢?
說起太監,也有讓人敬佩的,說到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唐玄宗身邊的太監高力士。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唐肅宗即位,受李輔國的挑唆,唐肅宗把自己親爹唐玄宗身邊的高力士流放了。
高力士,本名馮元一,幼年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則天的賞識。唐玄宗統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於曾助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
唐玄宗去世後,被流放到巫州的高力士接到了赦令,聽說了唐玄宗去世的訊息。高力士感到無比震驚和傷心,嚎啕痛哭,一口血噴了出來,隨舊主而去。唐代宗聽說後十分感慨,贈他揚州大都督,陪葬於泰陵。
-
10 # 雕刻歷史
太監遭人唾棄與他們在歷史上的汙名有關。傳統社會中,政治的黑暗、社會的動盪無外乎與這幾個群體有關:外戚專權、宦官干政、藩鎮割據、朋黨之爭。外戚專權的典型是漢代,宦官干政的典型是漢末和明代,藩鎮割據的典型是晚唐,朋黨之爭的典型是唐代和宋代。
而太監又因為他們在生理上具有某種共同而特定的標誌,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群體,同時也遭到了更為集中的唾罵。但很多人和事不能一概而論,太監中也有相對好的、不那麼壞的人,甚至還有對歷史有較大貢獻的人。鄭和就是其中的一個。
鄭和小時候就進宮做了太監。在14歲的時候開始侍奉燕王朱棣。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變,趕跑了侄子朱允炆,自己登上了皇位。鄭和因為跟隨朱棣時間很久,人品、才能都較佳,也就越來越受朱棣的重用。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後,為了向海外宣揚國威,同時開拓海外絲綢之路(也有人說是為了尋找失蹤的朱允炆),就派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據說,鄭和有軍事才能,又是朱棣的貼身親信,所以朱棣指定他擔任下西洋總兵正使一職。
鄭和七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重大,不僅開拓了海上航路,還建立了明朝和西方國家的密切聯絡,對於促進中華文明的傳播,以及中西方文明的交流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鄭和也成為世界歷史上偉大的Nautilus,在南洋和西洋國家留下了很多的足跡,當地人也用各種形式紀念他。
不過總體來講,太監中像鄭和這樣才能人品俱佳的人還真不多。這可能和他們因生理缺陷而帶來的心理畸形有關吧,他們確實幹了不少缺德的事。
回覆列表
只要提到太監,人們會很自然的刻畫出他的形象,比如聲音很尖,陰險狡詐,或者是非常殘暴,喜歡欺負善良之人,或者是把持朝政。尤其是現如今的影視劇中無一例外都將太監的形象刻畫的非常壞。這就讓人們心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個觀念,太監沒一個好人。除此之外還有史書記載的原因,歷史上很少有太監的正面評價。歷史上的確有幾個出名的壞太監,但是嚴格的說起來,這樣的人是非常少的。
大多數太監其實都是非常普通的,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遭人唾棄完全是受了無妄之災。不能因為太監中出現幾個壞的,就把所有的太監都歸為壞人吧?那麼太監中有沒有受人敬佩的呢?答案是有的,太監也是人,不可能全是壞人吧?
鄭和,此人在歷史上名氣非常的大,多次率領船隊下西洋,提高了明朝的聲望,而且他下西洋比歐洲大航海時代早了一個世紀,此人便是個太監,很受人尊敬的。第二位蔡倫,沒錯他就是那個改進造紙術的人,歷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他也是個太監。
王承恩,世人都罵他奸,罵他壞,但是實際歷史中呢?明朝滅亡之後,崇禎自殺的時候,身邊只有一個人就是太監王承恩,他對於崇禎來說是壞人嗎?現如今沒人唾棄,反而更多的是讚揚。康熙都親自為他立碑。
隨便一說就有這麼幾個,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人沒幾個,如果仔細檢視歷史,不僅不被唾棄反而被人稱讚的太監比比皆是。只有不瞭解歷史的人,才會提到太監便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