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地球人都知道,前蘇聯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經常干涉他國內政外交,對方不從的話,甚至會直接出兵。典型的有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等等。

    尤其是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蘇聯以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走得太遠”、“偏離了社會主義道路”為由,把坦克直接開到了其首都布拉格大街上,二話不說就佔領了捷克黨中央大廈,杜布切克、斯姆爾科夫斯基等領導人被蘇軍劫持走,強行拎到了克里姆林宮去參加所謂的“談判”。

    只是,二十多年後,兩德統一的時候,蘇聯為什麼就一下子“佛系”了呢?毛熊還是那隻“熊”嗎?

    客觀看,民主德國自成立起,就處於蘇聯牢牢的控制之下,成了華約對抗北約的重要前沿陣地。蘇聯幾十年如一日的對東德進行“全方面指導”,還在此駐紮了十幾萬負責“打頭陣”的精銳部隊。

    要說當時蘇聯沒有出手的緣由,最主要的就是國家衰敗的太厲害,各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們的離心力也越來越大,內外交困之下,已經自顧不暇,只剩下一口氣了,沒太大精力去管。

    而且,面對咄咄逼人的西方陣營,蘇聯也沒有太大把握能夠像五六十年代那樣,直接左右局勢的發展。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蘇聯發展的有多不平衡,這點大家都懂的,就不多贅述。

    瘋狂的軍備競賽和阿富汗戰爭,還有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善後處理工程等一系列“爛攤子”,讓蘇共的政治威信一落千丈,國家揹負鉅額外債,在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上連續出現一系列戰略性失誤,又導致了嚴重得民生問題,社會形勢持續惡化,政局動盪不安,經濟陷入了崩潰的邊緣,國內民怨高漲,老百姓買個襪子內褲都得全家輪流排上一天的隊。

    此時的蘇聯特別缺錢,甚至已經到了難以維持經互會的正常運轉的程度。

    於是,西德就以大量的資金援助和補償作為突破口,開始進行“利誘”。

    為了換取蘇聯不干涉東西德統一,西德政府表示願意為蘇聯支付大量的金錢,做出領土方面的捨棄。主要包括:

    第一、蘇聯欠西德的數百億美元外債被一筆勾銷;

    第二、西德同意支付從東德撤回國的17萬蘇軍的搬遷費用和回國後的營地及家屬安置建設費用,共幾十億美元;

    第三、德國對外宣佈承認目前的領土現狀,放棄對割讓給波蘭和俄羅斯的領土訴求,以獲得蘇聯的支援。

    兩德統一前夕,英法美蘇四國簽署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德國公開保證承認東部邊界,放棄領土聲索權。協定承諾“德國的領土疆界永久固定為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疆域,德國永久放棄對周邊鄰國的任何領土要求”。

    根據這一系列條約,二戰後蘇聯主導劃分的德國東部邊界,在國際上最終有了權威的官方“認定”,聯邦德國正式放棄了包括德意志民族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首都——加里寧格勒(原戈尼斯堡)在內的大量東部領土。

    至此,這些已經被蘇聯佔和波蘭佔領了四十多年,早就徹底“去德意志化”的原德國城市們,才合法成為了蘇聯、波蘭的領土。

    此外就是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改革和所謂“全人類利益放高於國家利益”的理念帶來的影響。

    此時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作為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到處宣揚、甚至用本國來實踐了"全人類利益放高於國家利益“的理念。換而言之,那麼德意志民族的利益就高於東德或者西德的國家利益,所以從蘇聯當時流行的理念上來衡量,也沒有什麼極力阻止的理由。

    (與西方領導人相談甚歡的戈爾巴喬夫,此時還看不出,一片祥和的氣氛只是假象,很快就會被“過河拆橋”了)

    尤其是隨著1990年3-5月,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相繼宣佈獨立,戈爾巴喬夫一廂情願的試圖以放棄部分歐洲勢力範圍為代價,再加上那個“全人類利益放高於國家利益”的漂亮口號,來取得西方的支援和認可,進而繼續維繫自己內部各加盟共和國的團結,給蘇聯“續命”。

    只是,作為國家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他老人家沒想明白的是,優先考慮本國利益才是必須的,而全人類利益則需要各國坐下來協調一致細細的談。一國單方面為所謂全人類利益去犧牲本國利益,結果往往只能導致自己的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被踢出局。

    當然,兩德統一是大勢所趨,而且,聯邦德國才屬於最下本兒的那一方。

    對於蘇聯而言,表面的妥協背後,也實實在在的撈了不少好處;就算德國本身,承認了割地條約、免除貸款或者給予經濟補償等等,也說不上是在做什麼“犧牲”。畢竟,那些都屬於二戰的歷史遺留問題,是納粹時代“作出”來的,戰爭發起國的責任,必須得擔當。

    最終,從1991年開始,直到1994年,17萬(前)蘇聯駐軍才完全撤出東德。

    然而,迴歸故鄉的蘇軍官兵們,又經歷起了一場比東德併入西德更大的風暴,甚至,原本承諾要妥善安置他們的國家,都不復存在了........

  • 2 # 科羅廖夫

    1990年10月3日,德國重新統一,結束了自1945年以來的長期分裂局面。德國的分裂是由美國和蘇聯造成的,要不是有二戰結束後的冷戰局面,恐怕也很難造成分裂。出乎人意料的是,東西兩德竟然在闊別幾十年後合併了,重要的是那時候的蘇聯還存在。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東德順利從蘇聯的控制下脫出來加入西德的呢?

    原因就四個字——力不從心。與美國相比較而言,蘇聯可能更是一個強勢,霸權,以及隨意干涉他國內政的國家。至少在蘇聯最為強大的50-70年代是這個樣子。我們所熟知的事件有布拉格之春、匈牙利事件以及波茲南事件。以蘇聯當局的做事風格和強硬手段,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會把東德交出去。況且從冷戰時代開始,東德就一直是蘇聯對抗西方陣營的最前線。東德脫手後,蘇聯陣營也就亂了。因此,但凡有實力,蘇聯都不會讓出現東德脫離自己的這種情況。

    東西德合併統一的時間是1990年,這個時間段已經是蘇聯這個龐大國家的最後時間,用內外交困來形容此時的蘇聯再合適不過了。首先,蘇聯內部的迅速衰落是導致東德最終脫離的主要原因。想當初冷戰剛剛開始的時候,蘇聯將最精銳的陸軍部隊部署在東德,一直為西方國家懼怕。在蘇聯與美國對抗的幾十年中,不能說蘇聯一直佔據下風,蘇聯也曾經有過輝煌時刻。不過到了最後蘇聯已經被各種原因導致的種種事情拖累,不敢重負。

    在美國的引誘下,蘇聯開始走上大規模軍事發展的道路。全國每年GDP的相當一部分都被拿來發展軍事,製造各種艦艇和飛機。以至於許多軍艦建造好還沒有使用的時候就已經在船廠呆到生鏽了。再加上最終蘇聯軍事高層搞出來了一個阿富汗戰爭,徹底讓蘇聯這個在坦克上架著的軍事大國垮了。如果當初蘇聯沒有走窮兵黷武這條路,或許可以活的更久一些,至少不會突然在一夜之間就解體。

    美國等西方國家深深明白,在思想上瓦解蘇聯人,可能遠比對付蘇聯的軍艦坦克來的容易一些。蘇聯的最後一任總統戈爾巴喬夫是代表人物,他是將蘇聯推向深淵的直接人。在東德問題上,戈爾巴喬夫宣稱“全人類的利益高於某一個國家的利益”。所以,為了幫助德國實現統一,蘇聯放手了對東德的控制。戈爾巴喬夫的話看似沒有錯,實則是大錯特錯。因為在大談人類利益之前,首先應該保護自己國家的利益。

    那時的蘇聯雖然已到暮年,不過對東德的控制力還在,軍隊還在,想直接搶回來是行不通的。為了成功要回東德,西德給了蘇聯許多確確實實的利益。比如,此前蘇聯欠西德的數百億美元外債一筆勾銷,西德不再追討。德國願意承擔所有駐德蘇軍士兵回國安置的全部費用。只不過當全部撤軍結束後蘇聯已經解體了,承諾是否履行不得而知。更重要的是,西德承諾不會再有過多的領土需求,只要求保留原來德國的領土。至於其他的德國在二戰中侵佔的土地,德國政府不再要求收回。

    有這麼多切切實實的利益,蘇聯也才最終同意簽字。另外,當時的國際大環境已經對蘇聯不利,蘇聯根本沒有在東德問題上選擇的餘地,所以早早把東德交出去是最正確的做法。如今,俄羅斯與德國保持著比較密切的關係,昔日對抗不再,只留下合作共贏。

  • 3 # Prussia

    蘇聯滅亡在即都已經自身難保,哪還有心思去幹預東德併入西德,更沒有能力去修復已經土崩瓦解的XX主義陣營。這就意味著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昔日對自己畢恭畢敬,圍著自己轉的衛星國將永遠脫離自己的政治引力控制,進而自立門戶過獨立日子。

  • 4 # 謝金澎

    柏林牆倒塌,東西德的統一,實際上就是蘇聯這個帝國大廈將傾的前兆。

    當時的蘇聯,由於與西方陣營的長期對抗以及蘇聯的意識形態霸權主義導致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內部分裂,蘇聯上層意識形態已經出現了搖擺不定的狀態。加上蘇聯人民在面對鐵幕外面世界那欣欣向榮的景象和自己國家百業凋敝的潦倒,整個國家都處在反思以及不安中。

    這一切觸發了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戈爾巴喬夫要改革蘇聯、改善蘇聯陷入徹底孤立的外交關係,首先就需要改善形象,而激進的民主化改革,導致了蘇聯的意識形態鐵幕的瓦解和崩裂,由於控制的突然放鬆,東德人像潮水一樣湧入西德,並最終推倒了柏林牆,實際上也推倒了蘇聯的威權以及人民心中的政治壁壘。

    一旦失去控制,要想重新迴歸秩序,談何容易?而且蘇聯本身正在進行形象改善示好國際社會,這個時候動用軍隊去鎮壓已經失去的民心,那就不是冷戰了,那就是一場徹頭徹尾世界級別的熱戰,那種風險和代價都是剛剛從阿富汗撤軍的失敗情緒還瀰漫未散的蘇聯文官政客們不敢承受的。

    而且由於蘇聯的激進政治改革已經處於失控的邊緣,人心浮動,已經是自顧不暇了,哪裡還能夠凝聚意志、統一思想,發兵歐洲?

  • 5 # 狼煙焚燎

    其實當時英法也是這麼想的,為什麼德國都要統一了,蘇聯不干預呢?

    其實這時候的蘇聯已經不是十年前的蘇聯了,已經是風雨欲來,內部已經亂成一團糟了。這時候的葉利欽也已經退出蘇共,開始為解體做準備工作了,甚至說他本身就是解體的最大推手。

    其實對於德國的統一,英法是最反對的,因為歷史上一個統一的德國,一個強大德國,直接威脅到英法在歐洲的領導權,但是德國要是統一了,這將是北約對蘇聯的一次重大升級,美國顯然是非常期待的,作為小弟的英法就不好出面干預了,但是他們打定的算盤是,蘇聯不會坐視不管的,蘇聯會出兵干預的。

    但是讓英法沒有想到的是,蘇聯這時候內部矛盾重重,解決內部矛盾成了重中之重,對德國統一這個事不是很上心,也有可能蘇聯的手已經伸不過來了,結果德國就這麼順利的統一了,英法都傻眼了,想反對已經來不及了。

    後來德國對蘇聯沒有干預其統一非常感謝,特別是在蘇聯解體後,德國給了俄羅斯很多的幫助,給了俄羅斯很多低息貸款以渡過難關,直到現在德國也是俄羅斯最大貿易國,是俄羅斯最友好的西方夥伴!

  • 6 # 留研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世界首次出現誕生了以蘇聯為首的東歐與東亞、東南亞集中連片的社會主義國家集團和以美國為首、以大西洋兩岸歐美為主體的發達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兩大集團的長時間冷戰對壘較量,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在華盛頓薟署《北大西洋公約》,簡稱北約。是世界最大的事事集團組織。

    二、北韓在蘇聯默許下,不宣而戰進攻南韓(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參戰各方包括北韓、中國、蘇聯、南韓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期間斯大林於1953年3月5日逝世,屆時三年的北韓戰爭以雙方以薟署"停戰協議"而告終。△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國家薟訂《巴黎協定》,吸收西德為北約成員國,在赫魯曉夫勸阻無效後,蘇聯和東歐的東德(1990年東西德實現統一)、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1968年9月13日宣佈退出)八國(南斯拉夫除外)在華沙薟訂了《華沙條件》(1955年5月14日~1991年7月1日) 。

    三、北約和華約是世界兩大軍事集團反抗組織,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成員國不受對立國家的侵憂。然而在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發生"布拉克之春"之時,蘇聯率華約大軍武裝入侵捷國,招致普遍不溝。同年9月蘇阿交惡,導致阿國退出華約。1990年10月3日東德政府決定併入西德,實現了德國的和平統一(西德是北約國家。蘇聯華約顯然無權干涉兩德的和平統一,也沒有這個軍事實力干涉屬於北約集團的德國內政…

  • 7 # 九霄劍氣

    東西德國合併是在蘇聯同意的前提下實現的,當後來有人指責戈爾巴喬夫是出賣了東德,他的迴應是“我把東德出賣給了德華人民。” 有意思的是,大國中只有英國反對德國統一,撒切爾夫人曾經為此當著德國總統科爾的面大發雷霆。

  • 8 # 香茗史館

    東西德合併的歷史背景是“東歐劇變”,在這場波及範圍極廣的動盪中,東歐國家紛紛進行全面改革,更有大量國家走上了分裂的道路,而此時的蘇聯也是麻煩不斷,自身同樣受到了極大衝擊,自顧不暇的蘇聯哪裡還有能力再去插手德國事務。

    德國的分裂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謝頂,德國被一分為四,由蘇美英法分割槽佔領、分別管理。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內的貨幣開始進行整合,發行了標記字母D的馬克,但卻將蘇佔區排除在外。而蘇佔區則迅速在三天後發行了標記字母F的馬克,東西德至此開始走上分裂之路,隨即爆發了“第一次柏林危機”。

    △第一次柏林危機

    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併,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正式宣佈成立。同年10月7日,在蘇聯的主持下,蘇佔區宣佈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原本的德國至此正式一分為二。

    東德成立之後,在蘇聯影響下開始推行蘇聯式的管理模式,這使得大量東德居民開始想方設法的逃入西德。1961年,為阻止東德人逃往西德,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邊界的自己一側開始修建柏林牆,並且切斷了西德與西柏林的交通運輸,而美國為了支援西德,開始長期向西柏林空投物資予以支援。

    △柏林牆

    此後,東西德開始獨立發展,雙方經濟發展均極為迅速,在70年代甚至出現了“經濟奇蹟”。到統一前夕,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而民主德國也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

    德國的統一

    上世紀八十年代,東歐各國先後陷入嚴重的經濟困難,政治局勢隨之發生動盪,各國執政黨領導人被迫開始放棄集權政治,放寬了之前對社會實施的高壓統治。於是,曾經被壓的抬不起頭來反對派迅速崛起,由於人民對當前統治的不滿,反對派紛紛透過大選建立新的政權。“東歐劇變”開始全面爆發。

    1989年3月28日,在東歐時局持續動盪的情況下,民主德國也放寬了對公民出境的管制,結果直接導致了大規模的逃亡潮,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約有十餘萬東德公民透過各種途徑輾轉移民西歐。同年9月,東德進一步放寬邊境管理,結果卻引起了東德公民的抗議,萊比錫等城市持續爆發群眾集會和遊行,他們要求政府發揚民主、實施改革,改善供應和服務,開放出國旅行,放寬對新聞媒介的限制。

    1989年9月,東歐陣營的捷克斯洛伐克開始推行民主化改革,東德逐與其停止互免簽證,而為了平息國內抗議,東德又在10月份重新收緊邊境官制,結果反而再度火上澆油。

    1989年10月7日,東德40年國慶之際,萊比錫、德累斯頓、波茨坦、馬格德堡、耶拿等地爆發大規模抗議遊行,首都柏林慶典會場附近,也有7000餘名市民聚集抗議,並與警察發生衝突,數百人被捕。

    △東德各地遊行不斷

    此後,抗議事件不斷升級,並逐漸演變為了要求反對組織合法化,要求進行多黨制和自由選舉等,而幾乎就在同時,匈牙利和波蘭的政局同樣發生鉅變,兩國政府相繼宣佈不再遣返出逃到該國的東德公民。

    1989年10月18日,東德統一社會黨領袖埃裡希·昂納克宣佈辭職,埃貢·克倫茨接替,隨即宣佈實行“徹底改革”,東德境內的反對派組織也開始獲准公開活動,而在這些反對派組織的協調下,抗議活動繼續升級,11月4日和6日,柏林和萊比錫先後爆發50萬人的大規模遊行。

    △埃裡希·昂納克

    壓力之下,民主德國政府於11月7日宣佈集體辭職,11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集體辭職,同日選出以克倫茨為首的新政治局。9日民主德國宣佈其公民無需申報特殊理由即可辦理護照,東德居民獲得遷徙的自由,不久東德居民開始翻越柏林牆前往西德,此後曾經令人恐懼的柏林牆形同虛設,兩德居民實現了自由遷移。

    1990年3月18日,東德大選,東德基民盟成為第一大黨,東德社民黨成為第二大黨,民主社會主義黨為第三大黨。4月12日東德基民盟和東德社民黨宣佈聯合組閣,民主社會主義黨第一次成為在野黨。

    此後,東德和西德開始展開磋商,先後簽訂兩次國家條約,在貨幣、經濟等方面開始逐步統一融合,東德諸州隨後集體加入聯邦德國。到1990年10月2日,東德政府機關停止工作,聯邦德國開始接收東德的駐外使領館。10月3日,兩德統一慶典在柏林舉行,兩德正式宣佈統一。

    △“東歐劇變”中的動盪

    可以說,德國的統一是在“東歐劇變”的大背景下完成的,在這次整治浪潮中,東歐陣營國家先後發生政治變革。例如南斯拉夫一分為五,分裂為了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和南斯拉夫聯盟;捷克斯洛伐克也在1993年分裂解體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就連蘇聯自身也在1991年12月25日最終解體為十五個獨立國家。

    這種大背景下,蘇聯可以說是自身難保,哪裡還有精力去顧及德國的合併。

  • 9 # 長安李不白

    1990年10月3日東德加入西德,分裂40多年的兩德至此實現統一。東歐一直是蘇聯的勢力範圍,而東德更是蘇聯在歐洲的一顆重要棋子,是對抗西方的前沿陣地。蘇聯之所以對兩德合併採取預設,是逼不得已的的無奈之舉。

    1、蘇聯的經濟實力不允許。經過幾十年的美蘇爭霸,軍備競賽已經拖垮了蘇聯經濟,國民經濟嚴重偏向重工業,社會物資短缺,人民極度不滿,國家已經積重難返,病入膏肓了。

    2、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戈爾巴喬夫上臺後,立志要改革經濟,結果阻力太大,困難重重,只好把改革的重心放到了政治上。對外,放鬆了對東歐僕從國的控制,調整和西方的關係,希望藉此能獲得西方的資金,提振蘇聯經濟。

    3、蘇聯當時自顧不暇,以葉利欽為首的俄羅斯和各加盟共和國正在鬧獨立。再加上,當時西德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東德,兩國統一也是民心所向,蘇聯也樂的做個順水人情,而且西德也沒少給蘇聯金錢。

  • 10 # 吉月文

    根據德國時任總理科爾的回憶錄,聯邦德國在意識到民主德國已經趨於崩潰邊緣之後,已經開始有意識的進行統一前的準備工作。和蘇聯,美國進行了外交上的溝通。美國其實不會有什麼阻力,因為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布什將這個視為冷戰的重要勝利成果。蘇聯的態度是科爾比較擔心的。不過令他比較意外的是,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對於德國統一併沒有阻攔的意圖。談判過程比科爾想象的要順利得多。

    實際上當時德國統一外部的外交阻力並不大。對統一比較反對的反而是德國的兩個鄰居英國和法國。不過這個時候,這兩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已經遠不如前,所以也不會真正干涉德國統一。法國的態度相對而言比較中立一些。不過由於德國在戰後配合法國創立了歐共體,所以法國對於德國統一的態度並不是特別的負面。英國的態度則非常負面。時任首相撒切爾一直希望美國出手,干預德國統一。但是沒有成功。撒切爾對於科爾力主推動德國統一有很多反對意見,但是科爾沒有理會她。由於英國在外交上依附於美國,所以除了發出一點噪音之外,沒有對德國統一形成真正的干擾。

    以上是從德國角度分析的,當時世界外交局勢。

    從蘇聯自身來說,當時已經是崩潰的邊緣,這個時候不可能向外派兵。以一種體面的方式退出,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何況聯邦德國是發達國家,既有資金又有技術,也是當時戈爾巴喬夫推行經濟改革重要的外部合作伙伴,做一個順水人情,換取將來德國在經濟上的援助,未嘗不可。何況科爾在回憶錄當中表示,確實曾經以經濟方面的利益換取蘇聯的支援。

  • 11 # 探索異視野

    在東、西兩德國提出合併前,蘇聯國內的環境已是動盪不穩,有解體的前兆,此時的蘇聯就像一艘滿載軍火的航空母艦,但船體腐朽不堪,行進方向不明朗,運轉緩慢,在茫茫大海中航行。

    蘇聯內部官僚主義盛行,以權謀私的幹部在各個個領域氾濫,中飽私囊和貪汙腐敗已成常態。蘇聯是的重工業的國家,國民的收入分配長期搞平均主義,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緩慢,物價飛漲,生產力下降,商品供應不足。再加上後來和美國搞軍事競賽,使國內的資源大量消耗,削弱自身的抗風險的能力。

    為了獲得西方的經濟援助不斷讓步,在美國的協調下同意撤去東德駐軍,希望德國統一後,美國將停止東進的拉攏步伐。根據當時的情況蘇聯已經沒有力量維持現狀,因為波蘭、捷克、匈牙利也蠢蠢欲動計劃加入北約。當時德國也拿出幾十億美金援助蘇聯,並且為了實現統一放棄二戰後失去的所有領土,宣佈承認目前的領土現狀,不會有爭議。

    在當時的情況下蘇聯,內部問題還沒解決,內憂外患下,既然拿了好處就沒有干預德國統一了,所以德國才統一的這麼順利。

  • 12 # 聯邦伯爵

    蘇聯自己都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加盟共和國們都在鬧獨立,蘇聯國內已經一片爛攤子,經濟崩潰、民不聊生。自己都保不全,哪有時間管人家德國?再說了,兩德合併是人家德華人的事,跟蘇聯人半毛錢關係沒有。而且蘇聯就算出兵,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又不是吃乾飯的,肯定也要出面干涉!要是一個兩德合併,卻導致了蘇聯和北約的衝突,那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啊,老毛子想幹涉也幹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G與TS一戰總決賽前瞻,MC能否超越貓神,成為“KPL冠軍數”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