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無止境
-
2 # 減肥研究所
1.基礎好:趙匡胤承繼的後周是柴榮的,柴榮已經為一統天下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和軍事行動,從南唐手中奪得很多州縣,是五代十國後期力量最強大的國家。
2.政權穩: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沒有反對勢力和流血戰爭,屬於平穩過渡,實力沒有受到損耗。趙在後週中也是有能力,有戰功,人緣好,有威信的。
3.策略對:先易後難,先征服南方几個實力較弱且不思進取的小國,得到豐厚的物資和經濟發展,先後平定蜀、南唐。且當時戰亂日久,天下都渴望太平,人心歸附,趙匡胤陣營人才濟濟,一統天下水到渠成。
-
3 # 飄泊故鄉異鄉客
這一時期皇帝雖然更換頻繁,但趙匡胤之前能稱上雄主的賢君的也只有四位。後唐李嗣源時期,是五代時期盛世了,國內粗至小康。但他厭惡了戰爭,在位期間己無一統天下的雄心了。後周郭威稱帝時以是暮年,只在位三年。最有希望和實力的應該是耶律德光和柴榮。提起遼有很多人會給他歸為異族,只記住了幽雲十六州,但當時歐州認為遼就是中國。本來遼國太子是耶律倍,但述律太后不喜歡這個文人氣太重的太子,讓他當了渤海國主,結他到任後把當地治理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如果他可以繼位,肯定會孝文帝拓拔宏一樣推進漢化,進而一統中原。但歷史沒有給這位悲情太子機會,而是把這機會給了他弟弟耶律德光。耶律德光登基後開疆擴土,整頓內政,對內他是一個明君,但對征戰上卻十分野蠻。他借石重貴不稱臣為由南犯中原,在開封稱帝,改元大同,改國號大遼。他入主中原時,漢官勸他要從漢制,愛護百姓,約束士兵,他沒有采納。遼人舊俗是以戰養戰,名曰“打穀草”。軍隊不帶糧草後勤,打到那搶到那,財物就是士兵的軍響。不光是這樣,遼人是騎兵,中原無牧可放兵士就縱馬啃食莊稼,還把良田改成牧場,這樣激起了民族予盾。在他離開開封時己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作認為自己有三大失誤:一不該搜刮百姓,二不該縱兵打秋谷,三不該扣壓各鎮節度吏。但上天沒有給這位草原雄主第二次機會,同年病逝於欒城殺胡林,享年46歲。之後遼國進入了近二十年的中衰期,等到一代賢軍耶律隆緒帶著精兵強將南下時,己經是宋真宗時期。而另一位柴榮不用我說也都瞭解,他稱雄時正好是遼國的中衰期,可惜上天沒給他時間,在位五年,年僅39歲便病逝了,一代英主,壯志未酬。
-
4 # 史海尋蹤
趙匡胤(927~976年),祖籍河北涿州,出生於洛陽,於公元960年登位開創兩宋三百多年基業。
趙匡胤的一統天下,其實和西晉司馬家比較相似,司馬家奪的是曹魏的江山,而趙匡胤奪的是後周的社稷。
趙匡胤出身軍人世家,先投奔郭威帳下,後郭威去世,因無嗣,把後周帝位傳給了養子柴榮。趙匡胤從軍期間軍法嚴明,屢建軍功,被後周世宗柴榮重用和信任。後來柴榮在攻打契丹時身染重病,於958年不幸去世。臨終前委以殿前都檢點(皇帝親軍首領)的重任,後周恭帝七歲登位。
小皇帝年幼,老趙一夥開始密謀奪位。960年,率領大軍的趙匡胤駐紮於開封陳橋驛,夜晚有人煽動,稱“少帝年幼,不能親政”,於是眾人將黃袍披在假裝醉酒的趙匡胤身上,大夥推舉他當皇帝,這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由來。
雖然得到了後周的優質資產,有了良好的基礎。但當時還是四分五裂,於是趙匡胤開始了一統征途。他採納了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南”的戰略,先後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使得南方基本統一。可見,宋的統一思路是客觀實際、次序合理的。相比後周忽而徵南忽而伐北,戰略上更為正確。
趙匡胤內興水利與民休息,逐步消減將領的統兵權力,以文官武官相互制衡,經過一系列措施,宋朝局勢逐步穩定起來。
-
5 # 汾陽傳奇網
五代十國,梟雄割據。
中原大地,狼煙四起。
妖魔鬼怪,血雨腥風。
陳橋兵變,宋代後周。
杯酒釋權,將星殞落。
燭光斧影,金匱之盟。
兄終弟及,禍及子孫。
檀淵之盟,宋遼並立。
趙統天下,何來其說?
金遼並列,何為一統?
靖康辶恥,可曾忘否?
-
6 # 風的聲音好嗎
五代十國說實話並不是一個豪傑輩出的年代,只是少數人有發光點,最耀眼的就是柴榮和趙匡胤了,而恰巧這倆人出自同一陣營。
群雄割據不是因為那個時代的豪傑多,只是因為唐朝末年各地節度使隨著皇帝權利的架空,自己獨立了而已,很多節度使都目光短淺,吃喝玩樂,並沒有太大的理想,這也是為什麼趙匡胤收復統一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幾十天就勝利了,這不是因為宋有多強大,實在是因為各國的首領實在是沒有本事,只想著在本國遊玩享受。
同時期因為柴榮的上進,有遠大的理想,讓柴榮在那個年代有鶴立雞群的感覺,所以綜合實力柴榮的實力最強,可以柴榮命不長,三十多歲就死了,讓趙匡胤鑽了空子,也許是因為那個年代的問題,趙匡胤雖然最終建立了宋國,但趙的思想也實在是目光短淺,造成了宋從一開始就很弱,後世起名弱宋。
-
7 # 陸棄
因為只有趙匡胤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當時趙匡胤只是初步統一天下,北方還有契丹虎視眈眈,當時中國並未實現漢唐時的完全統一。
為什麼是趙匡胤呢?當時處於五代十國時期,趙匡胤是後周的禁軍將領,而後周的皇帝柴榮突然病死,留下的太子年齡很小,這給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提供了客觀條件。趙匡胤得到了大多數將領的支援,具備人和條件。只有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大將李重進不服,他聯合李筠叛亂,被趙匡胤平定。趙匡胤在取得皇位後,用兩年時間改革軍制、發展生產、減輕賦稅、鼓勵農耕,使國內人心漸穩,然後與丞相趙普商量,提出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一統天下策略,南方的各個諸侯雖然名義是國家,但跟北宋比起來,實力差了很多,趙匡胤利用他們的不和,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先後滅了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勢力,趙光義又率軍迫使北漢投降,初步奠定了北宋的版圖。在當時那個時代,只有趙匡胤具備一統條件,其他英豪要麼跟隨他,要麼投降他,要麼被他消滅。
回覆列表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他取得皇位的過程看著似乎十分容易,但實際上並不容易。如果只要黃袍加身就能登上帝位,那為何黃袍偏偏就披到了趙匡胤的身上,而不是別人身上呢?這與趙匡胤本人的謀略和努力是分不開的。五代時期的大將趙弘殷是趙匡胤的父親,他的祖上曾在唐朝當過官,其實趙匡胤的出身還是不低的。
趙弘殷原本是後唐的禁軍校尉,後來在後漢擔任禁軍指揮使。作為官二代的趙匡胤,其實是可以靠著父親的資源過著官家少爺的小日子的,但趙匡胤並沒有選擇這麼做。趙匡胤長大成人之後,立志要靠自己做出一番事業來,他離開了衣食無憂的家,開始四處闖蕩。 遊歷的時候,趙匡胤過得很苦,有時候晚上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那天,趙匡胤遊歷到了襄陽,因為身上沒剩幾個錢了,他只好選擇在破廟裡過夜。可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一夜居然是他命運的轉折點。破廟裡住著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打量了趙匡胤一番,便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只要一直向北走,就能遇見你的貴人。 次日一早,趙匡胤啟程後便向北走去,一直走到了鄴城,在此處他果然遇見了兩位貴人:一位是天雄軍節度使郭威,一位是郭威的義子柴榮。這兩個人,一個給了他黃袍加身的資本,一位教給他黃袍加身的方法。 自從投靠郭威之後,趙匡胤就受到了重用,因而能夠成為軍中的骨幹人物之一。趙匡胤全程參與了郭威的稱帝之路,這段經歷對趙匡胤的影響很大。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謀取帝位的方法其實是跟郭威學的,只不過郭威是真的被逼著當皇帝的,而趙匡胤則是假裝被迫的。 五代十國的時候,天下大亂,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武將篡位之事數不勝數。所以很多新皇在登基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大多會除掉那些權力過大的武將。後漢隱帝劉承祐繼位之後,對先皇留下的四位顧命大臣十分忌憚,一直在找機會剷除他們。他想辦法殺掉了三個,只剩下郭威還活著。當時郭威一直在外領兵,這才沒給漢隱帝下手的機會。
對於漢隱帝的心思,郭威很清楚,若是自己不反,那就只能束手待斃,可要是造反,又擔心手下的將士們不願跟自己冒險,這可如何是好?就在郭威一籌莫展的時候,他的謀士魏仁浦獻上了一計:他讓郭威偽作一道聖旨,假稱漢隱帝令郭威將所有將士都殺掉。郭威聽了之後,立馬照辦。果然,那些將士們知道後十分憤怒,紛紛向郭威表示,自己願意和郭威起兵,以清君側,趙匡胤也在這些將士中。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舉兵南下,攻克後漢的國都汴梁,假意擁立劉氏宗親為帝。為了奪得國政,郭威借北上抵禦契丹為名率兵北上,在澶州的時候,郭威手下計程車兵發動兵變,郭威黃袍加身。廣順元年(951年),郭威正式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大周。可以說,郭威登基稱帝的過程讓趙匡胤得到了極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