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眾所周知,朱棣於建文元年七月,即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歷時四年,最終奪得大明皇帝位。在這四年之中,朱棣從北京一路打到南京,遭遇了不少困境,也遇見了不少怪事,可最令他奇怪的,就是那三場大風了。
9
回覆列表
  • 1 # 深秋以為期

    把明軍沒有死鬥之心說的如此清新脫俗 很多將領內心是站在朱棣一邊的 沒有死戰之心 所以形勢不利就找藉口撤退了

  • 2 # 寧靜致遠liu

    朱元璋為了鞏固後代的統治,大殺功臣。使得能征善戰的功臣大多被殺,到朱允炆繼位之後,能打仗的人不多了,其中朱棣就是最傑出的一位。朱棣被封燕京,作為藩王,朱元璋的主要目的是讓他和其他藩王一方面防範北元,一方面當朝廷出現奸臣是可以靖難。這使得這些藩王有一定的戰鬥力。靖難之役開始後,朱棣一方面前期做了足夠的準備工作,另一方面控制了其他藩王的兵力,兒朝廷方面這正能作戰的很少,用人不明。派李璟隆討伐,李璟隆把大軍丟失殆盡,到後來,李璟隆在南京率先投降。史書大都懷疑他是內奸。其餘的人又打不過朱棣,最終促成了朱棣的成功。朱棣的軍事才能也是毋庸置疑的,從他稱帝前後對北元的戰爭可以看出。一般是朱棣率領虎狼之師,一邊是朝廷方面承平日久,軍隊沒打過仗。大臣只能動嘴,不能打仗。所以勝負毫無懸念。

  • 3 # 歷史偵查處

    提起造反這種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危險行當,查閱古代歷朝歷代的文獻史料,不難發現,凡是造反的無外乎最終不成功便成仁,甚至經常遺臭萬年。在歷朝歷代的造反大軍中尤以和平年代的藩王造反最能引人注目,藩王造反有一大優勢即先天性政治資源充裕。

    生在帝王家,作為皇帝的兒孫被分封就藩於諸地,政治經濟上手握一方大權,造起反來自然要比那些斬木為兵揭竿而起的農民肯定是要容易的多的。

    然而,即便是有先天性的政治經濟等優勢,藩王造反也不定能成功,反而經常失敗。

    歷代封建王朝的藩王們造反,表面上是皇帝削藩引起的,實質上是各路藩王對皇權的渴望,九五之尊的威嚴至高無上的權力成為藩王們前赴後繼的動力。從漢初的“吳楚七國之亂”到西晉的“八王之亂”,再到明初“靖難之役”,藩王們無不為著至高皇權捨命赴死,豪賭身家。

    雖然,造反運動如火如荼,但作為藩王造反成功的唯獨只有燕王朱棣。

    朱棣為何能造反成功,榮登大寶,坐上千百年來那些藩王夢寐以求的龍椅?

    朱棣造反成功主要是一下幾個方面構成的,缺一不可,否則朱棣也會遺臭萬年。

    首先,朱棣本人的軍事才能。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17歲的時候就被封為燕王就藩於北平,21歲便開啟了他一生的終極愛好----屠虐蒙古人,在朱棣做藩王期間。他前後開展過兩次大規模地深入漠北追殺北元的軍事行動,蒙古人一聽說朱棣的名號,往往臉色烏青倉皇逃竄。由於朱棣的戰功,朱元璋對這個兒子很是看重,還真是放心地將整個北部邊疆防守的重任交給了他,但對於朱棣本人,卻無疑是給他最好的歷練,讓他以後有資本和能力實施偉大的造反計劃。

    其次,建文帝的昏庸柔弱。靖難之役爆發後,燕王朱棣經常帶頭親冒矢雨打衝鋒,原本作為南軍的最高統帥建文帝朱允炆有多次殺掉這個不要命的叔叔的,但腐儒柔弱的建文帝竟然說:“毋使負殺叔父名”,結果導致每次衝鋒在前的朱棣猶如神功護體一般未傷絲毫。

    再者,建文帝的用人不當。靖難之役爆發後,建文帝朱允炆竟然將朝廷大軍的最高軍隊統帥權交由了有著紙上談兵的李景隆,結果在李景隆的指揮下,本來形勢一片大好的南軍卻一敗再敗。李景隆在戰場上失敗了不說,當面對朱棣的大軍將其團團圍困於南京城,李景隆竟然親自開啟南京金川門迎燕軍入城。

    第四,朱棣本人好的運氣。或許是上天的垂青,朱棣每次帶頭衝鋒陷陣沒死不說,而且在與朝廷的南軍展開白溝河決戰的過程中,正當南北兩軍戰鬥打的難捨難分進入焦灼的白熱化狀態,南軍將領瞿能向燕軍發起致命地衝鋒,眼見燕軍敗局已定,這時突然天地變色,飛沙走石,妖風四起,但見那妖風纏繞營中帥旗,只聽得咔喳一聲,旗杆折斷,大旗落地!南軍人心惶恐不已,朱棣抓住機會親率騎兵繞後將南軍打的打敗。像這樣僅靠著沙塵暴戲劇性地扭轉戰場勝負的情況多次發生在朱棣親率的燕軍身上,以此看來朱棣或許才是真龍天子吧。

    第五,朱元璋大肆屠戮開國功臣,導致建文帝無將可用。大明王朝初創伊始,敏感多疑的朱元璋為了防止百年之後,武人專權弄政禍害大明江山,於是採取極為血腥殘忍的方式炮製各種冤案大肆屠戮開國功臣,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能征善戰的徐達、藍玉、馮勝、李文忠等名將被悉數屠戮殆盡,導致建文帝朱允炆無將可用,只好任用光會紙上談兵的李景隆等人。

    最後,地形和天氣因素。中國地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作為造反的燕軍從寒冷的北方朝著溫暖溼潤的亞熱帶南方征伐,更能適應士兵的身體狀況,反之,南軍征討北方燕軍只能由南向北進軍,遇到北方冬季乾冷嚴寒,南軍士兵一時之間根本難以適應,且北高南低的地勢因素導致南軍只能仰攻北軍,這也是古代北方極難取勝的重要原因。

    因此,綜上所述,燕王朱棣能夠造反成功除了雙方第一主官之間的綜合素質較量,還有著天氣、地形和運氣等多重因素疊交在一起而造就了這位被後世稱之為千古一帝的永樂大帝。

  • 4 # 創史人

    布衣曰:我們今天要說的是明成祖朱棣。眾所周知,朱棣於建文元年七月,即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歷時四年,最終奪得大明皇帝位。在這四年之中,朱棣從北京一路打到南京,遭遇了不少困境,也遇見了不少怪事,可最令他奇怪的,就是那三場大風了。

    第一場大風

    建文二年,即公元1400年,農曆四月二十四日。

    到達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容城、定興一帶)的朱棣部隊,正在蘇家橋(今河北保定東北處)宿營,可十分不巧的是,他們遇見了敵軍先鋒平安(曾是朱棣的部下,跟隨朱棣作戰多年)所率的萬餘人部隊。

    平安二話不說,操起長槍,直向朱棣軍中奔去。瞿能父子見主將一馬當先,也不甘示弱,緊跟平安發起進攻。於是,平安所率的部隊如同一群猛獸一般,衝進了朱棣的軍中,在一陣亂砍亂殺下,大敗朱棣。

    無奈之下,朱棣只得率軍撤退。可敵將郭英,早已在朱棣撤退的必經之路上埋下了大量地雷,可憐的朱棣部隊在遭到平安的砍殺後,又遭到了地雷的轟炸,真是倒黴透了。

    第二天,朱棣與李景隆(南京方面的主帥)在白溝河展開決戰,平安、瞿能等人率先衝入朱棣軍中,很快就打亂了朱棣的防守體系。此時,朱棣的部隊被敵軍分割成好幾段,首位不能相顧,如果不出意外,朱棣的造反之路就到此為止了。

    可是,意外出現了,而且還是個大意外。就在朱棣即將潰敗之際,天上突然颳起了大風,並吹斷了李景隆的帥旗。李景隆部見此狀況,紛紛驚慌,朱棣迅速抓住戰機,繞到李景隆部後側發動猛攻,李景隆部大敗。

    第二場大風

    朱棣遇見的第二場大風,是出現在夾河之戰時。

    建文三年(1401)三月,朱棣率領軍隊繼續南下,走到山東夾河(今煙臺地區)時,遇到了盛庸的部隊。隨後,兩軍展開廝殺。

    在第一次交戰中,盛庸手下的大將莊得,斬殺了朱棣手下的大將譚淵。朱棣見譚淵已死,迅速化悲憤為力量,抓住盛庸部隊攻打譚淵時出現的漏洞,立刻發動總攻。但盛庸及時穩住了陣腳,抵擋住了朱棣的進攻。朱棣見盛庸部隊的陣型恢復,知是為時已晚,便不再進攻,就此率軍撤走。

    第二天,雙方又擺開陣勢,再次拼殺。在這裡我要特別提一下當時的雙方陣型方位,朱棣於東北方向佈陣,盛庸於西南方向佈陣。按說這樣佈陣並無特別之處,但正是這樣的佈陣方向,決定了這場戰役的勝負。

    接下來,跟上次一樣,詭異的大風又颳了起來。但這次與上次有兩點不同:第一,朱棣併為陷入困境,而是跟盛庸僵住了,誰也不能把誰怎麼樣;第二,這次的大風是東北風,也就是朝著盛庸吹的,於是,盛庸手下計程車兵個個被大風吹的睜不開眼,朱棣很輕鬆的將盛庸部隊擊敗。

    第三場大風

    在夾河之戰中,朱棣大敗盛庸。本來打算接應盛庸的吳傑、平安部隊在聽到這個訊息後,皆聞風喪膽,轉而駐守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以南)。

    朱棣率軍進攻真定,為了使吳傑等人出城作戰,他用調虎離山之計,將吳傑等人誘至滹沱河南岸。接下來,劇情就比較熟套了,跟上面的情況差不多,朱棣被敵軍圍困,快要被打敗了,突然颳起了大風。於是,朱棣靠著風勢,轉敗為勝。關於此中的細節,我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史書。

    有人說,朱棣的皇位是靠大風“吹來”的,其實這話說對也不對。說對呢,歷史上確實是這麼寫的;說不對呢,如果朱棣不自己努力,就算老天爺刮狂風、旋風、颶風,他也坐不上皇位。還是那句話,不管做任何事,七分靠打拼,三分靠運氣,朱棣很好的詮釋了這句話。

  • 5 # 金山萬丈

    《明史 成祖本紀》有明確記載第一次:時南軍益集,燕將士皆失色。王奮然曰:“吾不進,敵不退,有戰耳。”乃復以勁卒突出其背,夾攻之。會旋風起,折景隆旗,王乘風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第二次:是日復戰,自辰至未,兩軍相勝負,東北風忽起,塵埃蔽天,燕兵大呼,乘風縱擊,庸大敗。走德州。第三次:王以計誘之,傑、安出兵襲王。閏月戊戌,遇於藁城。己亥,與戰,大風拔木,傑、安敗走,追至真定城下。這三次巧合的大風到底存不存在這個存疑,而且結合永樂朝對朱棣身世方面美化以及對建文時期歷史的人為的抹去,個人傾向於存偽的一方面。但不管怎麼來說,靖難之役在某些情況下是歷史中央集權發展期的一個必然存在,是整個當時封建社會時期地方與中央關係的縮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起魔獸爭霸(Warcraft),你最美好的回憶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