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史記聞

    五代時期形勢圖

    五代時期的後周國祚雖然短暫,但出現了兩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們分別是周太祖郭威和周世宗柴榮,可惜這兩位皇帝都英年早逝,“陳橋兵變”之後,兩位英主建立的基業都交到了宋太祖趙匡胤手中。同時,這兩位皇帝也都是不幸的父親,郭威的兩個親生兒子都被漢隱帝劉承祐所殺,故將皇位傳給養子(柴皇后的侄子)柴榮,而柴榮的前三個兒子也都被劉承祐所殺,臨終傳位給四子柴宗訓。他另外的三個兒子則有著曲折而動人的人生經歷。

    柴氏孤兒

    後周地圖

    柴榮一生共有七個兒子,長子柴宗誼與尚未取名的二子(郭威給他賜名柴宗誠)、三子(郭威賜名柴宗)都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所殺,第四子柴宗訓在七歲時繼位,是為周恭帝。史書記載柴榮另外三個兒子分別叫柴熙讓、柴熙謹、柴熙誨。趙匡胤稱帝之後,柴熙讓不知所終。在宋朝文人筆記中,我們可以大概知道柴熙謹和柴熙誨的結局。

    此復何待?

    後周世宗柴榮

    北宋末年學者王銍曾經在《默記》中記載了柴榮兩個幼子的命運: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回到宮中,周恭帝柴宗訓隨即禪位,並移居到天清寺。趙匡胤有一次到天清寺看望柴宗訓,後周後宮之人全都在一邊跪拜,他發現有兩個宮女分別抱著襁褓中的嬰兒也跪在一側,詢問之後才知道他們倆是周世宗柴榮的兒子。於是:“藝祖顧諸將雲:‘此復何待’?”意思是“留著他們幹什麼?”手下侍衛隨即將這兩個孩子“提去”。

    潘氏養子

    潘美雕塑

    面對這種場面,所有人都眼睜睜看著這兩個孩子遠去,不敢做出任何反應。只有大將潘美在旁邊用手掐著宮殿的柱子,低頭不語。趙匡胤便問他:“汝以為不可耶?”潘美回答“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未安”。於是趙匡胤命侍衛將那兩個孩子送回來,並把其中之一交給潘美收養,終生再未過問這個孩子的下落。這個孩子後來改名為潘惟吉,曾經被宋真宗派往遼國給遼聖宗祝壽,但病逝在途中。

    另一版本

    宋太祖趙匡胤

    北宋詩人王鞏在他的《隨手雜錄》中則有另一個版本的記載,他說也是在趙匡胤剛剛入住皇宮之時,看見了宮女抱著周世宗的孩子,於是問左右官員應該怎麼處置。趙普冷冷地說了兩個字:“去之”,而潘美則低頭不語,趙匡胤追問他,他始終沒有回答,趙匡胤說:“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此時潘美才發言:“臣與陛下都曾經侍奉周世宗,我要是勸陛下殺此幼子,便是有負於世宗;若勸陛下不殺,則陛下必然懷疑我不忠。”於是趙匡胤說:“周世宗的兒子認你為父不太合適,你就認他們為侄子吧!”於是潘美便將這兩個嬰兒帶回家,“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

    北宋地圖

  • 2 # 史之策

    《水滸傳》中記載小旋風柴進,是大周皇帝柴世宗的子孫。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上次給他家族丹書鐵卷。而到了柴進這一世他“偏安”滄州,專門結識英雄好漢。然而柴家後人,真的像書中寫的如此?

    趙匡胤可以說是柴榮一手提拔而起,而柴榮本人是五代十國當中,少有的能力比較高的皇帝。可惜他英年早逝,而趙匡胤這時候就掌握了後周的實權。名義上輔佐年幼的皇帝柴宗訓,但是背地裡釜底抽薪。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成了北宋開國皇帝。

    但是《水滸傳》畢竟是杜撰的小說,雖然有歷史根據,但是很多內容都是子虛烏有。趙匡胤篡位成功後,沒有斬盡殺,其實已經很仁慈了。而柴榮本人有七個兒子,其中柴宗誼、柴宗諴和柴宗誠三人在早年就戰死。

    Δ柴宗訓

    而柴宗訓作為老四,當然是替補進階做皇帝。陳橋兵變後,柴宗訓屈居房舟做了鄭王。後來因為抑鬱而死,年僅20歲。而五子柴熙讓比較機靈,趙匡胤做了皇帝他就失蹤了。據傳言為了躲避趙匡胤追殺,他改頭換面姓了寧。

    柴榮第六子柴熙謹,在趙匡胤陳橋兵變後,還在襁褓之中。趙匡胤入宮之後,本來想殺了他了事。但是潘美“為臣”兩朝,殺了對於“先帝”於心不忍,不殺對於趙匡胤又有造反嫌疑。趙匡胤也沒讓他為難,賞給他做了他侄子。而柴熙謹也就改名潘惟吉。

    Δ趙匡胤

    而柴榮最後一個兒子柴熙誨,在陳橋兵變後同樣下落不明。據傳言是被後周將軍盧琰收養,而也就改名為盧璇,在盧家做了老三,後來跟隨養父盧琰來到浙江避難。

    所以縱觀柴榮幾個兒子的下場,趙匡胤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仁慈的。很多人是透過兵變坐上的皇帝,但是很少有像趙匡胤一樣沒有趕盡殺絕的人。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也能看出來,他本人也是個高智商的人。

  • 3 # 板凳嗨嗨

    傳說柴榮死後趙匡胤因為內疚賜予柴榮後人丹書鐵券,丹書鐵券的作用是就算後人有罪,也不能加刑,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記載,趙匡胤一代帝王確實對柴榮家的後人不錯,但是柴榮僅剩的四個的直系子孫,最大的也只活到二十歲。史書記載全是自然死亡,但是當時“歷史”這個東西,勝者為王,反正我是不信“自然死亡”周世宗柴榮總共有七個兒子,除老大、老二、老三被後漢隱帝殺掉,老六柴熙謹已在宋初不明不白死掉,老五柴熙晦、老七柴熙讓丟了。直到宋仁宗嘉祐四年,才下詔有司取閱柴氏譜系,“於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奉周祀。”像《水滸傳》裡面的丹書鐵卷,從何而來就不知道了,可能是虛構的,因為早已絕後,不是直系親屬。

  • 4 # 尚宮女史

    趙匡胤生前身後都強調要保全柴榮的後人,賜柴氏“丹書鐵券”,但果真如此嗎?

    柴榮僅剩的四子中,柴宗訓活到了二十一歲;

    柴熙謹死的時候最多十歲;

    而柴熙讓和柴熙誨不知所終(一般認為改姓了)。

    柴榮的直系子孫死的死,改姓的改姓,受到優待的是柴榮的兄弟子孫。

    後周世宗柴榮

    柴榮原本是郭威的內侄,郭威娶了柴氏後,一直沒有生育,就將柴氏哥哥的兒子過繼來做養子,郭威後來輔佐劉知遠建立後漢,成為朝中重臣,更是顧命大臣,但後漢隱帝劉承祐被舅舅挑唆,“厭為大臣所制”,將幾個顧命大臣殺了,又派人去鄴都暗殺郭威,幸虧有人提前告知郭威,郭威以“清君側”為名起兵。

    而劉承祐將手裡唯一的談判籌碼毀了,他派劉銖將郭威留在京師的家屬全部誅殺了,包括郭威的夫人和兩個兒子,柴榮的夫人和三個兒子。

    這激怒了郭威,攻進了京師,而劉承祐也被人殺害,最後郭威黃袍加身,建立了後周,因為郭威的兒子都已經被殺,養子柴榮成為繼承人,於954年繼位,是為後周世宗,符彥卿的女兒為皇后。

    前三子被殺後,柴榮先後又有了四個兒子,最大的為953年出生的柴宗訓,後面還有熙讓、熙謹、熙誨。

    柴榮繼位後對內改革,對外擴張,在統一大業快要完成的時候卻英年早逝,959年,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小符皇后成為太后臨朝稱制。

    不過半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建立宋朝。那麼北宋是怎麼對待柴榮的後代的呢?

    柴宗訓

    柴宗訓被迫禪位給趙匡胤,趙匡胤將他降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幽居西宮。趙匡胤頒下聖旨優待柴氏母子,並賜“丹書鐵券”,還留下遺訓:

    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但柴榮的直系子孫並沒有命享受到這樣的優待。柴宗訓被遷往房州後,娶妻生子,先後生了五個兒子。973年,柴宗訓去世,年僅二十一歲,長子被封為鄭國公,世襲。

    但根據宋仁宗派人尋找柴氏後人的結果來看,1059年,柴宗訓已經沒有了後代。

    柴熙瑾

    柴榮的第六子,964年去世,這一年柴榮的第四子柴宗訓才12歲,所以柴熙瑾死的時候很可能還不到十歲。

    柴熙讓

    柴榮的第五子,根據宋代文人的筆記記載,柴熙讓被宋朝開國功臣潘美(楊家將中比竇娥還冤的潘仁美)認做侄子撫養,改名潘惟吉。

    潘惟吉也曾致仕,在宋真宗時期曾出任供備庫使,後來出使遼朝的時候患病,於1010年去世,潘惟吉娶妻王氏,育有一子潘承裕,後世子孫也比較旺盛。

    柴熙誨

    柴榮的第七子,生於956年,趙匡胤繼位後,對於柴榮的幾個幼子,盧琰說出“唐虞接受不滅朱均”的話語,在趙匡胤的默許下,盧琰把柴熙讓抱回家中撫養,改名盧璇。

    後來越國公盧琰害怕趙匡胤追究,就帶著盧璇隱居到了新渥靈山。後來盧璇娶了養父盧琰的女兒盧錦。後來盧璇致仕,在宋仁宗時期1023年,成為殿前防禦使,三年後被封武烈侯。1030年,盧璇去世,盧璇的子孫後代繁衍生息,成為盧姓很重要的一支。

    1059年宋仁宗命人查柴氏族譜,每房取一名出來祭祀後周宗廟,然後找到柴榮的從孫柴元亨為三班奉職,柴詠為第一個崇義公,世襲。後面的宋朝皇帝均按照趙匡胤的遺訓厚待他們。

    宋太祖趙匡胤繼位後確實沒有對柴榮後代斬盡殺絕,但說是優待也算不上。

  • 5 # 薩沙

    還湊合吧。

    其實柴榮的皇位,也一樣是篡權奪來的,沒什麼光彩。

    柴榮有7個兒子

    大兒子越王柴宗誼,二兒子吳王柴宗誠(柴誠),三兒子韓王柴宗諴(柴諴),都是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所殺。被殺的時候,柴榮自己尚且沒有當皇帝,這當然不關趙匡胤的事。

    剩下4個兒子:

    四兒子恭帝柴宗訓,趙匡胤登基後封他為鄭王,善終。

    五兒子曹王柴熙讓,趙匡胤登基後失蹤,一說是畏懼被殺逃到民間隱姓埋名,不知去向。

    六兒子紀王柴熙謹,後周滅亡後被潘美收為養子,善終。

    小兒子蘄王柴熙誨,後周滅亡後被其岳父盧琰收養為義子,善終。

    歷史記載,趙匡胤上臺後,大臣獻策將還沒有成年的紀王柴熙謹、蘄王柴熙誨偷偷毒死。

    趙匡胤認為這樣會失信天下,沒有下毒手。但是,趙匡胤也不願意別人打著這兩個孩子的旗號反對他,就交給潘美、盧琰來監視。

    至於恭帝柴宗訓,雖20歲就死了,但當然醫療條件差,小夥子得病而死也不稀奇。

    其實趙匡胤雖沒有殺他,但將10歲的恭帝柴宗訓安排到房州居住,這裡是湖北房縣,在宋代也很偏僻的地方。說白了,趙匡胤還是怕有人接著恭帝柴宗訓搞陰謀。

    但恭帝柴宗訓死亡,是到房州10年後的事情。如果趙匡胤要殺他,不可能耐心的等上那麼久,難道這10年沒有人會借住他反叛?

    比較有可能的是,恭帝柴宗訓7歲登基,但隨後成為一個被軟禁監視的王爺10多年,心情鬱悶,20歲就一起死了。

    大體上,趙匡胤沒有特別照顧柴榮的兒子,但至少沒有橫加殺戮,甚至滿門抄斬以絕後患,也算是講道理了。

    當然,水滸裡面說的柴榮家裡有什麼丹書鐵券,自然也是扯淡的,根本沒給過。

  • 6 # 帝國的臉譜

    趙匡胤作為兵變上位的皇帝,應該說,是歷代透過武力奪取政權皇帝中,過程最不血腥、手段最不慘烈、後續安排最算妥貼的皇帝之一。

    當然,趙匡胤是周世宗柴榮的部下,被柴榮重用為禁軍最高長官,也是軍隊最高統帥:殿前司都點檢。所以,對於趙匡胤來說,柴榮不僅僅是皇帝,還是他的大恩人。

    柴榮因病去世後,傳位於兒子柴宗訓。柴榮去世時本身年齡不大,繼位的柴宗訓更是年幼,才7歲。主少國疑,窺視大位者自然多。趙匡胤作為手握軍權的大將,按照五代十國時期的兵變慣性,更是虎視眈眈。於是,柴宗訓在位一年後,趙匡胤就磨刀霍霍了。隨即,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和黃袍加身,終於坐上了皇位。

    前面說了,柴榮是趙匡胤的伯樂和恩人,趙匡胤知恩圖報,他當了皇帝后,沒有因為柴氏家族的影響而剪除柴氏後人,對柴宗訓和他的母親以及他的那些兄弟並沒有趕盡殺絕。

    趙匡胤還特意在太廟立了塊誓碑,第一條就規定:柴氏子孫犯罪不得施刑,縱犯謀逆,也止獄中賜自盡。這就是柴氏家族的免死牌。

  • 7 # 史學達人

    趙匡胤是奪了人家後周皇帝柴宗訓的寶座,本來柴宗訓的父親柴榮在臨死之前,把趙匡胤提拔成禁衛軍的一把手,是讓他保護自己的兒子的。

    沒想到柴榮剛死了不到一年的時候,趙匡胤就欺負人家孤兒寡母,奪了人家的皇帝寶座,當時的後周皇帝柴宗訓僅僅只有七歲,皇后也是二十多一點。

    他趁著契丹人和北漢攻擊大宋為由,帶兵出去,然後黃袍加身回來之後,就成了皇帝。

    當然,趙匡胤這個人還是不錯的,一般亡國之君都是沒有好下場的,基本上都會被殺死。

    但是,趙匡胤對待柴宗訓和年紀輕輕的皇后還是禮上有嘉的。

    他告誡後人,對柴家的人一定好。

    無論柴家的子孫犯了什麼罪,只要不是那種殺頭的大罪,都不能在公開的場合審理他們。若是真的犯了殺頭的大罪,那也不能公開的處理他們,讓他們服毒自盡就是了。

    可見,趙匡胤在對待柴家人的時候,考慮的還是很周到的。

    趙匡胤當了皇帝后,就封了柴宗訓一個王,然後把他安排到了湖北的一個縣。可以說在那裡柴宗訓渡過了一斷美好的時光。

    可惜的柴宗訓也沒有活多久,二十多歲的他,年紀輕輕就死了。但是,他的死絕對是和趙匡胤沒有關係的。

    趙匡胤這個人是很仁慈的,一般他說的話還是能做到的,你看後來的南唐後主李煜投降趙匡胤之後,趙匡胤也沒有殺他,還給了他一個侯當。

    李煜是活到了趙匡胤弟弟宋太宗一朝,他是被宋太宗給殺掉的。

  • 8 # 歷史簡單說

    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後,確實有善待柴榮的後人,我們知道趙匡胤有三條遺訓,在他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刻下了一碑,放在了宋朝太廟寢殿的夾室裡面,叫“勒石三戒”,平時是不開放的。

    只有在太廟四季祭祀的時候,還有新皇帝即位的時候才能開啟,而且只能由一個不識字的小黃門跟著皇帝進入,其他人都得遠遠的望著。新皇帝就到這碑前,把這段碑文給背下來,而大臣們都不知道這段碑文的內容是什麼。

    新皇帝也不會把這段碑文告訴大家,一直到了靖康之變的時候,金人將太廟開啟,拿走了裡面祭祀的東西,大家才看到了這個碑文,這塊碑高兩米多,寬一米多,上面共有三句話。

    第一句,周世宗(也就是柴榮)的後代子孫即使有罪,也不能加刑,即使有謀逆之罪,也只能命其自盡,並且不得連坐支系。第二句,不能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的人。第三句,如果有後代子孫違背這個誓言,上天會懲罰他的。

    我們知道,北宋確實不怎麼殺士大夫,對士大夫的處罰,要麼是免官,要麼是流放到邊遠的地方,貶得越遠,就代表處罰越重,比如蘇東坡最後被貶到海南島的儋州去了,可見這段碑文還是比較可信的。

    公元960年柴榮的兒子後周恭帝柴宗訓禪讓給了趙匡胤後,趙匡胤封柴宗訓為鄭王,遷往房州,趙匡胤還贈給了柴榮訓丹書鐵券,也就是免死金牌,公元973年,柴宗訓病逝,趙匡胤著素服為其發喪,並且輟朝十日。

    柴榮除了柴宗訓外還有六個兒子,其中越王柴宗誼、吳王些宗誠、韓王柴宗諴三個在公元950年,被後漢隱帝劉承祐給殺了。另外的三個兒子裡,曹王柴熙讓在趙匡胤登基後就不知道去哪裡了。

    而紀王柴熙謹被潘美(楊家將裡面的潘仁美)收為養子,改名為潘惟吉,蘄王柴熙誨被盧琰收為養子,改名為盧璇,並將他的女兒盧錦嫁給了柴熙誨。由此可見,趙匡胤確實厚待了柴榮的後人。

  • 9 # 傲嬌的小農人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被屬下推舉為皇帝,但是我們都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形式而已。實際上他是篡奪了後周的政權。在他成為皇帝后並沒有對前朝趕盡殺絕。按照常理來講,為了有效避免前朝復辟的可能。王朝新一代的統治者都會盡量捉捕前朝後代。但是趙匡胤為何立下了不殺柴榮子孫的規定呢?

    其一是為了安撫人心,塑造了一個賢德的形象。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位成功,想要天下人信服就要和平的解決、不流血的解決。在趙匡胤即將奪取政權時,他對手下的將士說,進城之後不可以燒殺搶奪,不可以欺辱皇親國戚也不可以看不起老百姓,違者斬立決。小編覺得趙匡胤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穩定人心穩定政局,在一切都沒有塵埃落定時把一切失敗的可能都扼殺在搖籃中。最為前朝皇帝的柴宗訓無疑是眾矢之的的,殺了他就可以說是杜絕了大部分前朝復辟的可能。但是趙匡胤沒有那麼做是為了表現出自己的寬宏大量仁慈,而且變相地向全國上下傳遞一個資訊,那就是對我威脅最大的人我都不殺,何況是與我沒有利益衝突的百姓呢。

    其二是不能殺,如果殺了柴氏一族趙匡胤良心難安。

    趙匡胤本是後周大將,手握重兵是因為皇帝對他有著足夠的信任。可以說柴氏皇帝對他有著知遇之恩。也給趙匡胤能夠成功奪權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趙匡胤在高平之戰、淮南之戰,顯德六年的北伐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些戰役使他在全華人民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可以說是功高蓋主。但是柴榮並沒有因此對他心懷嫉妒,而是繼續給他提供平臺供他發揮才能。趙匡胤能走到今天這個位置與柴榮的賞識是分不開的,所以趙匡胤對柴榮一直心存感激。但是趙匡胤卻為了更高的位置背叛了柴氏皇帝,辜負了柴氏一族對他的高度信任。

    其三是震懾周邊其他國家。

    宋朝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周圍國家礙於宋朝初年兵力強盛不好大肆侵犯。趙匡胤這樣做是為了告訴周圍其他國家不要再做無謂的反抗了,假如對宋朝俯首稱臣宋朝是不會虧待你們的。假如歸順不但不會將你們趕盡殺絕,而且還可以保住你們心心念唸的榮華富貴。趙匡胤這樣做是要穩定周圍其他國家。假如殺掉柴氏後主,其他國家知道後一定會盡全力拼死抵抗宋軍。這樣對於剛剛登基的趙匡胤來講是十分不利的。

    趙匡胤的安撫政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十幾年中周邊很多國家相繼歸順。包括唐朝的末代皇帝李煜,趙匡胤不但沒有扣下這些亡國之君將其殺害,而是好吃好喝的供養起來。還沒有歸順的國家紛紛來投誠,這樣對於亡國之君來講既沒有揹負國破家亡的罵名,也保住了性命和榮華富貴。對於兩個國家的百姓來講,這種和平統一的方式沒有破壞百姓的生產生活環境,也沒有人丁損失家破人亡,這無疑是所有人都想看到的最好的結果。

    開寶六年的春天后周後主柴宗訓去世,宋太祖發喪並且以帝王規格把其埋葬在了周世宗的陵墓附近。柴氏一族在宋朝依舊能夠得到優待。這是宋太祖虧欠柴榮一族的,也是宋太祖籠絡人心的一個手段。後有史學家評價趙匡胤,此等做法,實在是高明。

  • 10 # 五味社

    宋朝建立後,柴氏後人逐漸退出政治舞臺,隱姓埋名。

    存在這樣一種說法:趙匡胤從後周手中奪權,禮待柴氏眷屬,並立下“不殺後周皇帝柴氏子孫”的遺訓。並且在演義中均能看到柴氏後人的影子,比如《楊家將》中的柴郡主,《岳飛傳》中的小梁王,《水滸傳》中的小旋風柴進,柴進更是擁有鐵卷丹書。

    然而,真實情況並非如此。柴氏族人紛紛改姓,散落各地。

    柴宗訓後裔分為柴姓、林姓、向姓、鄭姓、王姓。其中柴姓主要分佈在河南,浙江;向姓主要分佈在湖北,湖南;林姓主要分佈在福建,廣東,浙江,江西,四川;鄭姓主要分佈在山西,陝西,河南。

    另外,柴榮第五子柴熙讓後裔有柴姓,主要分佈在全國;寧姓主要分佈在江西;才姓主要分佈在河北,遼寧;韓姓主要分佈在甘肅,陝西;周姓主要分佈在山東省,河南;柒姓主要分佈在廣西。

    柴榮第六子柴熙謹後裔改姓潘,主要分佈在湖南,河北,河南,山東。

    柴榮第七子柴熙誨後裔改姓盧,主要分佈在浙江,福建,廣東,河南。

  • 11 # 微史春秋

    對於宋太祖對待周世宗柴榮後人的問題,宋太祖沒有像以往改朝換代那樣大肆屠殺,算是難得的,但我們也沒有必要特意美化他。

    宋太祖繼位後對擁有兵權的武將極盡所能抑制防範,就更不用說在帝位正統上對他更有殺傷力的周世宗的後人了。

    只不過宋太祖沒有用鋼刀直接殺人,他用的是軟刀子。

    周世宗柴榮前三子越王柴宗誼、吳王柴宗誠、韓王柴宗諴都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所殺。被殺的時候他們都還小,連正式的名字都沒有,周太祖郭威稱帝后才給他們賜名,封王。

    後來柴榮又有了四個兒子:恭帝柴宗訓、曹王柴熙讓、紀王柴熙謹和蘄王柴熙誨。

    下面我們來一一看看他們結局如何。

    一、恭帝柴宗訓

    趙匡胤陳橋兵變時,柴宗訓不過八歲。透過一番假模假樣的“禪讓”儀式,柴宗訓的皇位被迫傳給趙匡胤。爾後柴宗訓被降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

    三年之後(963年),柴宗訓又被遷到房州。

    開寶六年(973年),柴宗訓去世,年僅二十一歲。

    《宋史》上對於柴宗訓退位後的記載極少,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到,他雖沒有當場被殺,但也是處於變相的軟禁之中。

    關於柴宗訓之死,《宋史》只說“皇朝開寶六年春,崩於房陵”,《續通鑑長編》說“開寶六年三月乙卯,房州上言,周鄭王殂”。

    史書沒有說柴宗訓的具體死因,但是二十一歲就去世還是留給人很多疑惑。即便他不是被像南唐後主李煜那樣被毒死,但也可以看出在房州柴宗訓的生活是多麼的鬱悶淒涼,實在看不出怎樣的“善待”。

    而在皇權的鬥爭中,趙宋皇帝日後清算,斬草除根徹底消除隱患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柴宗訓被暗下毒手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至於趙匡胤留下一條遺訓“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的說法,並不見於正史,這不過是“與士大夫治天下”中得到尊崇的文人有些的美化罷了,真實性值得商榷。

    二、柴熙讓、柴熙謹和柴熙誨下落

    關於這三人的下落,史書上只有“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我相信,這就是史家的春秋筆法吧,箇中緣由大家可以盡情想象。

    宋人的筆記中倒是有這三人的描述。

    如柴熙讓,說他被宋朝開國功臣潘美認做侄子撫養,改名潘惟吉,他的後世子孫也比較旺盛。

    筆記中關於潘美收養的記載說的活靈活現,但是如果你仔細想想就知道這是不可能,趙匡胤防範武將,防範柴氏血脈,又怎麼讓他們兩者走到一起?潘美本就是一把槍,趙匡胤怎麼會親自給他宋一個子彈?所以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

    還有一個是蘄王柴熙誨,說他被大臣盧琰收養為義子,改名盧璇,後來為了躲避趙匡胤的抓捕,盧琰辭官盧璇帶著離開京師隱居。逃遁以後的盧璇成為赫赫有名的九支盧中第三支盧開基祖。

    關於柴熙誨(盧璇)的結局因為有盧氏家譜驗證,比柴熙讓(潘惟吉)的記載多了幾分可信度。若真是如此,那也能佐證趙匡胤並沒有怎麼善待柴榮兒子,不然又為何要抓捕?

    宋太祖趙匡胤在兵變時沒有舉起屠刀屠殺柴榮的兒子是真的,那也是出於政治的需要。等形勢穩定後,他有沒有用軟刀子就不得而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總因為之前發生的一些事導致錯過了值得珍惜的人,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