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此箋
-
2 # 阿丹151014015
首先,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黛玉與寶玉在大觀園桃花樹下共讀的是《西廂記》,之後黛玉獨自走過梨香院牆角聽到的卻是崑曲《牡丹亭》。
黛玉所聽到的是崑曲《牡丹亭》中的“驚夢”一折,“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是官宦小姐杜麗娘在與丫頭春香一起遊後花園後春困,午睡夢中見一書生手持柳枝上前搭訕的唱詞。
崑曲《牡丹亭》中“驚夢”的這一段舞臺表演如下:
書生柳夢梅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閒尋遍。在幽閨自憐。小姐,和你那答兒講話去。”小姐杜麗娘含笑不行,書生柳夢梅上前牽她的衣裳。杜麗娘低問:“那邊去?”柳夢梅唱道:“轉過這芍藥欄前,緊靠著湖山石邊。”杜麗娘低問:“秀才,去怎的?”柳夢梅低答:“和你把領釦松,衣頻寬,袖梢兒搵著牙兒苫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杜麗娘羞,柳夢梅上前抱她,杜麗娘推了柳夢梅。柳夢梅與杜麗娘齊聲唱道:“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早難道這好處相逢無一言?”柳夢梅強抱住杜麗娘,二人在夢中的後花園落花之下魚水交歡。
杜麗娘與柳夢梅在春夢中交歡結合成為了一對兒“夢中愛侶”,正好對應了之後第二十六回黛玉在午睡中唸唸有詞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和第三十二回寶玉對黛玉訴肺腑中所說“睡裡夢裡也忘不了你”。在某些讀者中流行的寶黛二人是“純精神戀愛”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寶黛二人之間雖沒有發生真正身體上的“雲雨之歡”,但寶黛二人內心都有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強烈渴望,彼此都像崑曲《牡丹亭》中的柳夢梅杜麗娘一樣早已成為了“夢中愛侶”,並且在生死相隔的時候也一樣是“人鬼情未了”的。
寶玉帶著黛玉“共讀西廂”,緊著黛玉又獨自聽了牡丹亭“豔曲”感動落淚。張生崔鶯鶯、柳夢梅杜麗娘的愛情故事為黛玉開啟了一片新的浪漫美好的感情新天地。
黛玉父母雙亡,自己也沒有“什麼金什麼麒麟”這種代表世俗“姻緣前定”緣分之物。黛玉對寶玉的愛跟崔鶯鶯杜麗娘一樣就是“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就想起終身大事來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兒女私情。寶玉帶著黛玉“共讀西廂”,讓黛玉明白原來世界上早已經有人和寶黛二人“同心”,一樣可以僅僅因為有了發自內心深處的愛,愛了就愛了,所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然後,張生和崔鶯鶯、柳夢梅和杜麗娘相愛的書生和小姐們,他們還可以再因著有了愛就有了無比的勇氣和力量去為自己的感情爭取,去與世俗所謂的“天賜良機”“父母之命”抗爭。並且透過兩個相愛的人自己齊心協力一起努力,最終戰勝“無人為我主張”的現實,讓封建家族不得不接受已經這樣自發的萌芽蓬勃生長出來“兒女私情”,在“生米煮成熟飯”、先斬後奏之後,逼得父母親不得不接受現實,最終成就姻緣“有情人終成眷屬”。
由《西廂記》、《牡丹亭》黛玉的內心豁然開朗起來,黛玉明白了寶玉的心事果然是與自己“同心”的。黛玉更彷彿從此獲得了精神上的知己崔鶯鶯和杜麗娘,在書中與自己一樣養在深閨卻已經陷落在愛情中的官宦世家小姐。
-
3 # 流年書瓶
黛玉看的是《會真記》,也就是《西廂記》;聽的是《牡丹亭》。
《西廂記》裡優美的句子特別提到了“落紅成陣”:(寶玉)正看到“落紅成陣”,之見一陣風過,把樹頭上桃花吹下一大半來,落得滿身滿書滿地皆是。
並且寶玉引用了《西廂記》裡的“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把林黛玉惹急眼了:“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淫詞豔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我告訴舅舅舅母去。”寶玉立刻慫了,黛玉看他認慫的樣,也用《西廂記》裡的一句說他:“呸,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蠟槍頭。”
書裡面的愛情故事不僅打動寶玉,也同樣打動黛玉,黛玉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自覺詞藻警人,餘香滿口。寶玉笑道:“妹妹,你說好不好?”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春天溫暖的Sunny下,落紅成陣,愛意滋長。
尤其後來黛玉自己單獨聽到了《牡丹亭》裡的戲文:“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第二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第三句:“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這三句呈遞進關係,一句比一句淒涼幽怨,直把黛玉送上傷感之巔。
荒井牆頭上,百花遍地,奼紫嫣紅,這背陰僻靜之處的春色,有誰能知道呢?在這美好的春天裡,稱心如意的愛情和婚事會落在誰家呢?生的如花朵般的美麗,卻隨著光陰的流逝而默默老去。這一字一句在黛玉聽來正是自己的境遇寫照!本來就多愁善感的黛玉更加如痴如醉。
又聽到:“你在閨中自憐”時,幾乎不能自持,蹲下坐在石頭上咀嚼品味,聯想起《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一句,一時心痛神痴,落下淚來。
是啊,林黛玉最嚮往的就是和寶玉結成夫妻,可這又不是自己能決定的,看樣子舅母不太喜歡自己,;外祖母也沒有明確的態度;不僅有優秀寶釵還有許多提親的威脅到自己,愛而不得,這心底的煎熬真是折磨人啊!
少女逢春,又聽到了這些斷腸的戲文,怎能不春心萌動!
-
4 # 六無書生
對於林黛玉來說,影響林黛玉情愛至深的就是《西廂記》。它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曲詞華豔優美,富於詩的意境,是中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尤其是其中的“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思想更是讓千萬少男少女為之陶醉。林黛玉也是懷春少女,自然也被那優美的筆觸所吸引。
黛玉靜心聽戲《西廂記》,她主要聽到了什麼詞?看原著中是怎麼說的:
且說賈寶玉曾和林黛玉在一起戲耍,賈寶玉走後,正欲回房,剛走到梨香院牆角上,只聽牆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呢。只是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兩句吹到耳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嘆,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戲,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趣味。”想畢,又後悔不該胡想,耽誤了聽曲子。又側耳時,只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又有詞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痴,眼中落淚。不過西廂記當時其實是禁書,套用現在的話也就是兒童不宜,在賈府賈母是不允許自己的孫女外孫女們看這些“才子佳人”的戲文的,但是林黛玉被它優美的情感所吸引,她潛意識的還是把書中的人物當做了仿效的物件。在瀟湘館她無意中吟唱了“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被賈寶玉聽到後她不禁羞紅了臉,到頭裝睡。她外出回來,看到瀟湘館的景物,會想到蒼苔露冷的句子,會感慨自己的命比鶯鶯還薄。
林黛玉是不幸的,因為從小爹孃就不在身旁,同齡女子賈迎春、賈探春、賈惜春的愛情早已註定是“父母之命,媒說之言”,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也沒有結識同齡異性男子的機會,更沒看過《西廂記》這樣的書。林黛玉不同,她寄居在賈府,有從小在一塊兒長大的表哥賈寶玉,兩情相悅,她有一個尋求自己愛情的空間,雖然狹窄,足可以慰藉寂寥少女的心。所以她大膽勇敢的象崔鶯鶯一樣追求自己的愛情。
不過噩夢來了,當青春守寡的史湘雲來時,隨身攜帶的金麒麟勾出了林黛玉的害怕,《西廂記》中鶯鶯在見到琴童後給遠在京城的張生汗衫一領,既定情又怕心上人忘情。賈寶玉的多情是出了名的,她害怕他和史湘雲做出哪些風流勾當來也是正常的。
賈寶玉說他心心念念睡裡夢裡都忘不了妹妹,林黛玉又何嘗不是呢?後來賈寶玉捱打後送的兩方舊帕子,無異於他們的“定情信物”了。不過鶯鶯和張生有紅娘來撮合,來私下傳遞他們的愛情,寶黛沒有,就是那個傳紙條的晴雯,也不是那麼熱心。但是他們之間似乎是心有靈犀的,林黛玉看了賈寶玉參禪的詩文可以隨手揣走,賈寶玉更是林黛玉詩文的第一讀者和知音。即使不告訴他誰寫的《桃花詩》,他也猜得到是林黛玉的手筆,還會掉淚。
林黛玉雖然有心學鶯鶯,她多次私下感慨父母雙亡,無人做主。她註定贏得到愛情,贏不了自己的婚姻。《西廂記》中崔鶯鶯和張生可以透過與相國夫人做鬥爭,張生考取功名贏得愛情,寶黛不行。即使賈寶玉在取得功名後成親,他也無權選擇自己的婚姻。林黛玉註定等不到愛情修成正果的那一天。所以等到愛情破碎的時候,林黛玉燒了當年提詩的舊手帕。到頭來萬事成空,喊出了:“寶玉,你好……”。我寧願理解成賈寶玉你可惡,你給我看了《西廂記》,給了我一個希望,卻又生生的把它滅了。《西廂記》誤人啊!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可惜西廂記有的是有情人皆成眷屬的大結局,《紅樓夢》裡沒有,有的只是大雪茫茫真乾淨的空曠和寂寥,有的只是林黛玉嚶嚶惙惙的哭泣和淚痕…
-
5 # 趙涵智爺爺
寶玉引用〈西廂記〉一句,我是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城傾國貎,撩撥了黛玉的思春之心。同時又感到羞愧,覺得寶玉欺負他,要告訴舅舅去。後來又因為觸景生情,桃瓣似雨,隨風落紅成陣。本是個客觀規律的事,卻引起了黛玉多愁善感,回想身世,父母無在,孤孤單單,寄人籬下。寶玉雖和自己兩小無猜,情投意合,婚姻不由己作主。 老太太疼她,卻沒有明確表態,舅媽臉色總是冷若霜。此時看著眼前,自己命運象這花兒一樣,不由自主闇然淚下。所以說,先是懷著一顆萌動少女春心,隨後因終身不知所託,引發了一番傷感。
-
6 # 黑白文章澤淵詩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明《紅樓夢》裡作者是以《會真記》代指《西廂記》。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 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豔曲警芳心,賈寶玉偷看西廂記與林黛玉葬花偶遇,賈寶玉現學現賣,林黛玉口是心非,弄的賈寶玉求饒,生怕賈政知道,那就吃不了兜著走,《西廂記》變成了《棍棒計》。賈寶玉奉命搬進大觀園,整日與一幫女子讀書寫字,彈琴下棋,詩歌飛揚,快樂之餘難免心煩,賈寶玉書童思來想去,別的賈寶玉都嘗試了,不好玩,於是從集市購買了一些偏書,讓主子解悶,誰知一看便愛不釋手,才有了後來的林黛玉看《會真記》。
原著是這麼說的……早飯後,寶玉攜了一套《會真記》,走到沁芳閘橋邊桃花底下一塊石上坐著,展開《會真記》,從頭細玩。正看到“落紅成陣”,只見一陣風過,把樹頭上桃花吹下一大半來,落的滿身滿書滿地皆是。寶玉要抖將下來,恐怕腳步踐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來至池邊,抖在池內。那花瓣浮在水面,飄飄蕩蕩,竟流出沁芳閘去了。 回來只見地下還有許多,寶玉正踟躕間,只聽背後有人說道:“你在這裡作什麼?”寶玉一回頭,卻是林黛玉來了,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林黛玉本來是孤身一人來葬花的,但是遇上了賈寶玉,肯定要求幫忙一起幹活,賈寶玉說將書放下就來,林黛玉是什麼人,賈寶玉的一點小事她都會刨根問底,就隨意說賈寶玉看的肯定是大學、中庸什麼的,哪知道賈寶玉看的是這等書,賈寶玉就以極度的誘惑力給林黛玉說,如果妹妹看了飯都不想吃,青春期的少年難免會有些好奇,林黛玉此刻不再葬花,不一會就將《會真記》這本書看完。
……寶玉笑道:“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林黛玉聽了,不覺帶腮連耳通紅,登時直豎起兩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兩隻似睜非睜的眼,微腮帶怒,薄面含嗔,指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淫詞豔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我告訴舅舅舅母去……二人本來好好的看書,都覺得書的確不錯,就是賈寶玉的這句話,讓林黛玉假意覺得賈寶玉只是用這種淫詞豔語欺負自己,直到賈寶玉發誓後,林黛玉才說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
林黛玉本來平日裡不怎麼愛聽戲,這一天看完《會真記》又加上葬花,回家路上聽得戲子唱詞,難免有些青春萌動,那一句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你在幽閨自憐,林黛玉覺得原來戲中也有如此佳句,生活真是一首詩,無處不在,再與今天所讀《西廂記》裡的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古人詩句水流花謝兩無情,還有詞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這些美妙的詩句凝聚在一起,又下起了一場淚雨。
各種複雜的情緒讓林黛玉呆呆的傻傻的站在哪牡丹亭裡一動不動,這是對愛情的迷茫,也是對情感朦朧的寄託,可以說是一種春心萌動,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
7 # 幸福貓
回答您的提問:元春正月十五省親後,想起大觀園空著豈不寥落,不如讓姊妹住進去,想必,下了一道諭,命寶釵等姊妹搬園中居住,寶玉進園讀書。寶玉已十二週歲,靜中思動,忽一日不自在起來,……園中多半是女孩,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爛漫之時,坐臥不避,嘻笑無心,那裡知道寶玉此時的心事。那寶玉心內不自在,便懶在園內,只在外面鬼混,卻又痴痴的。這是寶玉經過警幻之事之後,青春萌動,看到滿屋的小丫頭坐臥不避,嘻笑無心,在自己眼前晃,心裡煩燥起來,和十歲以前混在女孩堆裡的感覺不一樣了。茗煙無計,便想起帶他看雜書,寶玉如得珍寶。
正值三月,這時寶玉己過了十二週歲生日,向十三邁進。黛玉過了十一歲的生日。那大家貴族的孩子都早熟,開始進入青春期。陽春三月,寶玉在桃樹下看《會真記》,一陣風吹,桃花落的滿身滿書滿地皆是。黛玉走來,肩上擔著花鋤,寶玉藏書不及,被黛玉看到,非要問是什麼書,拿來瞧瞧!寶玉只好拿了出來。
黛玉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就看完了,看過出神,心裡還默默的誦記,笑道:“果然有趣。”六歲就讀完了四書的黛玉,這時已成文學家了。寶玉笑道:“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劇中臺詞,林黛玉聽了,不覺帶腮連耳通紅。
黛玉從小飽讀四書,詩、詞;李白等名詩人的大作全背誦了,作詩出口成章,一揮而就,已成了小詩仙,悟性極高。讀了《會真記》,聯想到和寶玉的青梅竹馬,開始青春萌動了。她讀書是默讀默記,寶玉替說出了兩句:“我是多愁多病身,你是傾國傾城貌。”是這樣吧?
-
8 # 祁門小謝
先看黛玉接觸到的《西廂記》和《牡丹亭》,這兩本書我都看過,也是十五六歲的年紀,印象最深的是《鬧簡》和《鬧殤》。
也就是崔鶯鶯耍賴和杜麗娘之死。當時讀杜麗娘死了還大哭了一場,又因為鬧簡極其鄙薄崔鶯鶯其人,用賈母的話說就是:把人家女兒形容的那麼壞。
西廂記看得人很鬱悶,前期崔鶯鶯矛盾至極,她又要維持自己的身份,又想著張生,崔鶯鶯的娘更是反反覆覆,又當又立,張君瑞呢又形容猥瑣,看來看去也就紅娘令人舒服。
真正打動我的是《牡丹亭》,杜麗娘和柳夢梅都是真摯的,真誠的,他們的愛情沒那麼做作,又因為奇幻的色彩使得這個故事分外動人。
拋開故事內容,這兩部書都是絕妙好辭,裡面很多曲子寫得非常精彩,口齒噙香暗暗記誦不是虛話。
書中明確提到的:
《西廂記》
【么篇】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脫布衫】幽僻處可有人行,點蒼苔白露泠泠。
【混江龍】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
《牡丹亭》
【皂羅袍】原來是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山桃紅】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閒尋遍。你在幽閨自憐。
重點是打動黛玉的是什麼呢?
看原文:
又側耳時,只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又有詞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痴,眼中落淚。
現在人講“春心萌動”,容易指向少女懷春,也就是往男女之情上發展。
實際上春心這個詞在閨閣女子是指春天所帶來的一種情緒。
春天是什麼樣的呢,美麗的,絢爛的,但春天又是短暫的,那些美麗的花朵綻放自己的生命又很快凋落了,她們的美沒有人欣賞甚至沒有人知道,就像處在幽閨中的女子,她們和花兒是一樣的命運,這種相似的命運讓女子們產生共鳴,她們為花朵為春天感傷,也為自己悲哀,春花一朝零落,女子也容顏易逝,這是一種無可奈何,那麼為了擺脫這種無力感,就需要把握時光,把握生命,於是又衍生出第二個痛苦,那就是沒有人來珍惜她的生命,女子可以惜春,但又有誰來珍惜女子呢?
這就是古代閨閣女子的春心。
你看觸動黛玉的這些句子,無一不是和春天和生命和時間流逝有關係的。
為什麼春心會指向男女呢?
因為此情此景,她需要人來珍惜她理解她,她是孤獨的,寂寞的,她只能孤芳自賞。所以這種情景是在期待另一個人的出現,期待的一定是異性,所以稱之為懷春。
黛玉在此處似乎並不是“懷春”,她的春心萌動似乎只是因為對春天的感傷所引起的。
------丸-------
回覆列表
根據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的具體情節來看,黛玉與寶玉在花下共同品讀的書目是《西廂記》,而黛玉走到梨香院牆角獨自聽到的戲文卻是《牡丹亭》。只不過在文末,黛玉聯想到了《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等詩句。
綜合來看,黛玉主要聽到了四句《牡丹亭》裡的經典戲文:一則,“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二則,“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三則,“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四則,“你在幽閨自憐”。其餘詩句,可能印象沒那麼深刻。
從黛玉聽後的反應來看,“感慨纏綿”,“心動神搖”,“心痛神馳,眼中落淚”,足以稱得上是春心萌動。只不過,真正觸動黛玉的並非只有萌動的春心,更有被封建社會壓抑的真情,以及對生命與命運的思考。首先來看,黛玉春心萌動的內涵:
春景引發的情懷:惜春與傷春
《牡丹亭》中杜麗娘的母親曾言,“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豔妝戲遊空冷無人之處”,古代女子尤其是大家閨秀禁止與外界接觸,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像黛玉這樣的綽約仙子,曹雪芹也是為之創造了大觀園這一理想青春王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此桎梏。
對於黛玉來說,終究還是要不時地受到來自封建禮教地制約,真實的情感還是被壓抑在心中。像《牡丹亭》這種歌頌自由婚戀的小說戲曲,一直都視為禁書。黛玉本就情感豐富,敏感詩意,如今乍一聽到杜麗娘遊園時的吟唱,自然會受到觸動。
尤其黛玉聽到正好是遊園驚夢裡的經典戲文,“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些描寫春光易逝的美好詩句,最先勾起黛玉的情思之處,必定是惜春與傷春之情,對美好春光的逝去眷戀不捨。
這樣的情緒,就像杜麗娘所說,“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可這如許春色,最終都付於斷井頹垣,徒徒被無緣看到的閨中女子辜負。即使四者難並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有幸集中在旖旎春光又如何,還是陡然逝去。對於黛玉來說,這種惜春與傷春的感傷情緒,才是最基本的春心萌動。
男女之間的愛慕:懷春與思春
南朝梁元帝在《春別應令》詩之一中曾言,“花朝月夜動春心,誰忍相思不相見?”由此可見,美好的春光容易觸動人的男女情思。黛玉與寶玉剛剛在花下共讀西廂記,感受到了花落書香而情思旖旎的唯美情意。共讀禁書,這是對寶黛之戀靈魂契合的最美體現。
尤其情難自禁的寶玉,還以那句“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對黛玉暗自表白。可餘溫尚在,寶玉就被賈母派來的襲人叫走。在這種情緒還未完全平復的狀態下,黛玉再聽到這種纏綿悱惻的戲文,又怎麼不會“一點幽情動早”呢?
寶黛之間,早已各自在心中對彼此存了一段心事,如今春色如許,自然也就春心蕩漾。當春杜麗娘也是因為遊覽後花園,而春心萌動,勾起了她與柳夢梅的一段浪漫春夢。由此可見,真情永遠無法被禁錮,總會在不經意間被勾起。
這幾句戲文,除了勾起黛玉的春心萌動以外,從更深層次上激發了其青春意識的覺醒與生命意識的觸動。這對黛玉人格特徵的發展與展現,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意義。理解了這一點,也就能很好把握黛玉為什麼葬花,葬花對黛玉究竟有著怎樣的深刻意義。
青春意識的覺醒
黛玉從戲文中,不僅領略到春光易逝的無奈,更體會到自己“你在幽閨自憐”的無奈。花開了還會再開,可自己的青春一旦逝去,卻永遠無法再重來。如今這滿園春色如許已被無端錯過,剩下還有多少春光都要在青春蹉跎中錯過。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苦痛,只能在這斷井頹垣中傾灑。這種意識到青春美好而易逝的切身體悟,只有如黛玉詩意而靈性的女子才會去思考與哀嘆。疏闊如湘雲,嫻雅如寶釵,潑辣如鳳姐,只會努力活在每一個當下。
生命意識的觸動
魯迅說“悲涼之霧,遍被華林,呼吸領會之,唯寶玉而已”,其實感受到這種悲涼的還有黛玉。從黛玉反覆咀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這八個字,併為之“不覺心動神搖”就可以看出,黛玉早已感受到了“千紅一哭,萬豔同悲”的悲劇命運。
黛玉不止為自己的飄零身世而悲痛,也在為“千紅萬豔”必然逝去的無奈而悲傷。因而黛玉要惜花葬花,用一抔黃土掩盡風流,滿足落花也滿足自己“質本潔來還潔去”的美好夙願。畢竟,紅顏易老,生命易逝,儘可能如自己所願地綻放自己,方能不負此生。
總之,黛玉聽到了《牡丹亭》戲文,萌動的不只有春心,還有關於青春與生命的思考與追問。“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這是永遠無法解除的人生悖論。黛玉的千愁萬恨,從來不是無病呻吟的自我陶醉,而是對生命本身的吶喊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