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身花草

    你的句子出自《漁夫》,文如下: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關於《漁父》的作者,不管是誰,主題皆是為屈原的思想作認定和認可。

    屈原被流放,在江潭一代遊蕩,在澤畔還走著吟詩呢。詩人就是這樣。越憤怒,詩情就大發。可已經乞丐模樣。心事重重,形象不佳。為什麼弄成這樣子呢?

    “子非三閭大夫與?”漁夫因此有疑問。你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大小也是個官。“何故至於斯?”漁夫不解,何故非這樣呢?

    屈原不得不答。於是雲:“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說自己不和姦臣同流合汙,讓他們揣著明白裝糊塗吧。我不那樣幹。故招致流放。

    後來,漁夫想勸屈原不要這樣,這不,你自己已經害了自己。漁夫是好意。

    漁父可能是為高人、隱者,高山有幽人,吟誦多是草。平湖有隱者,往來盡打魚。漁父的人生態度,有點逃避,這和愛國的屈原,當然不是一路人。

    屈原有自己的思想、主張、看法、世界觀。他潔身自好。

    在《離騷》中曾說:“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正是這樣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想法的愛國者,可惜,時人不懂,無人賞識。

    漁夫是精明之人,相反,屈原顯得很固執。

    《漁父》這篇作品,其實是全為襯托屈原之高尚,同時闡明屈原的愛國精神的。

    優美的散文,悽美的故事。故事因屈原,寥寥幾筆;結尾乃漁父,著墨頗多。以問答形式,生動、形象、貼切、自然,而又富於想象,給人留下不盡的趣味。

    今人不光欣賞到詩詞曲賦,還學習到了屈原難得的偉大的愛國思想。

    因為,當今愛華人士在關鍵時刻,可能未顯山露水。有些人只是口頭禪、口號,真正一心為民,一心為公,在這名利社會,還有待於災害發生,大難來時等情況發生時,進一步觀察印證。到時候是狗熊還是英雄,裝不出來。

  • 2 # 鐵掌幫幫主裘

    外國有個老笑話,有個不怎麼進城的老頭開車進城,然後他老婆不放心給他打電話,說老頭子電視上是現在高速路上有輛車逆行,你可得小心點,老頭答,什麼一輛車逆行所有人都在逆行啊。說這話在現在只有三種人,騙子瘋子和傻子

  • 3 # 城西向南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語出《漁父》,作者不詳,或謂屈原。屈原“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是內政外交的行家。然而生於戰國末期,楚國朝政可謂“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屈原於《離騷》中多有憤激之語,故“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亦為屈原道得。

    一時、一地、一人的一時之語,不可太以為真。因為屈原也說過“民生各有所樂兮,吾獨好修以為常”,可見他並不以“各有所樂”與“吾獨好修”為對立,並不以“吾獨好修”來鄙視和不屑“各有所樂”。這倒很可能是屈原的真實態度。

    就我個人而言,“舉世”、“眾人”無論是理論還是現實,都不會與“我”形成如此尖銳的對立。其次,舉世之濁未必就是濁,眾人之醉未必就是醉;反過來,“我”之清難道就是真清?“我”之醒難道就是真醒?這是我自己尤其沒有把握的事。

    王問:“天下惡乎定?”(天下如何安定?)

    孟子:“定於一。”(統一了就安定了。)

    統一是大勢,此所謂“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以此而言,屈原忠於一家一姓,昧大勢而逆潮流,可謂之“反動”。其“清”何在?其“醒”何見?

    然而,統一就必然是正義麼?在我們統一前,埃及已經統一了好幾千年;在我們統一後,歐洲也一直不統一了一千多年。以此衡之,“統一”真的是那麼必然而且充滿正義嗎?

    由是觀之,屈原又自有其“清”,自有其“醒”。歐洲人覺得歷史上的不統一,正是他們今天福祉的所在;而中國近代現代化轉型之艱難,又往往可以推責於歷史上的“大一統”。所以“潮流”雖然“浩浩湯湯”,但“順動”與“反動”皆自有其意義和價值。尤其經歷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戰,聯合國的誕生,美蘇冷戰,前蘇聯解體,歐盟成立,英國宣佈退出歐盟……“順動”與“反動”如影隨形,並行不悖,並行有悖,並行可悖可不悖。“不悖”當然世界和平,“悖”也並不就是戰爭。

    可以說我們的世界就是在“順動”與“反動”的對抗、交涉、談判、妥協中,一直走到了今天。因此,今天的我們真不好意思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樣子的話。古人說,是話;我們說,就叫不像話。要多自戀狹隘的人才說得出來啊!

  • 4 # 同行的你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出生於楚國貴族,曾任左徒、三閭大夫等官職。到了屈原這一代,這個貴族家族已經在逐漸衰落。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出自屈原的《漁夫》一書。要想理解此句話的含意,首先要弄清當時的歷史背景。戰國時,楚秦爭鬥,屈原的一些政治主張遭到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和詆譭。後來,楚懷王漸漸疏遠了他。因楚懷王不聽屈原勸告,隻身一人去秦國議和,被秦國囚禁為人質,後客死他鄉。楚懷王死後,楚頃衰王繼位,屈原被貶為平民。後流放至江潭一帶。屈原借在江邊和漁父的對話來發洩懷才不遇,又不被大多數人理解的苦衷。

  • 5 # 河汾漁樵

    既然眾人都醉了,你一個人醒著又有什麼用呢?人,還是要適時擇機地"隨波逐流",所謂的在夾縫中求生存,只有生存下來,你的抱負才有可能實現,"一根筋"似的堅持原則,如果再遇到昏君你必然小命難保,命都沒了,再偉大的理想也是空想。所以,德量自隱忍中大,名譽自屈辱中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野生鷹嘴龜如何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