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萬物生長靠太陽1

    我認為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何為巔峰?受眾的大小是憑據,雖然民國時期流派紛呈,但是,沒有得到普及。直到六十年代樣板戲的出現,從社會的上層到民眾,婦孺皆知京劇,甚至都會唱上兩段,你能說那時不是京劇的巔峰?

  • 2 # 劉sir31163439509

    京劇最巔峰時期是文革年代,八個樣板戲有六出是京劇,全國東南西北,人人學唱學演,包括不懂中文的外國歌唱家,來中國也必唱一段“”臨行唱媽一碗酒”。如此盛行的京劇時代誰與爭峰!

  • 3 # 紅色回憶情更濃

    應該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傳統京劇,特別是樣板戲達到了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而樣板戲的傳唱,使京劇達到了空前絕後的程度,可謂是一個時代的巔峰!

  • 4 # 黃花班主

    題主問:京劇的巔峰是什麼時候?京劇的巔峰時期,應該從程長庚大老闆的去世為起點,以“四大名旦”的崛起為標誌,以“九一八”事變為終點!

    京劇鼻祖程長庚的去世是在1880年,此時的京劇在經歷草創時期後,以譚鑫培為首的一大批京劇大師迅速崛起,再借以清政府高層人物的喜愛,出身草根的京劇從此邁上巔峰的快車道,上至貴族,下至平民,全民皆唱“皮黃調”,這就是京劇巔峰的起點!

    1921年確立了以梅蘭芳為首的“四大名旦”,一改生行獨霸京劇舞臺的局面,配戲出身的旦角行當,才可以主角身份登臺,奠定了“生旦並重”的百年江山,延綿到今日,這就是京劇巔峰期的標誌!

    1931年9月18日,這是每個華人必須銘記的日子,國難當頭,各行各業進入了全面抗日的時期!京劇人也以自己的方式和侵略者做鬥爭,其中以京劇大師梅蘭芳蓄鬚明志、程硯秋下鄉務農為代表,京劇事業進入全面的休眠期,也結束了京劇的巔峰時期!

  • 5 # 魏青衣

    第一個階段:清朝中後期

    也就是京劇剛成型階段,在“花雅之爭”結束後,崑曲在京城的統治地位終結,北京城的戲劇文化空前繁榮。

    剛剛經歷戰火洗禮的京劇,勢頭不減,因為京劇吸收了眾家之長,看的時候特別有意思,又被扶持為官方戲曲,力壓群雄,脫穎而出。

    那時候出現了老生三傑、同光十三絕等大批優秀藝人。

    很多其他地方劇團的演員們,紛紛轉行去唱京劇。

    第二個階段:清末民初時期

    這個階段在當時的年代也是很巔峰,經過第一個階段的積攢,京劇越來越厚積薄發了。

    在當時,不管是宮廷還是民間,愛京劇簡直髮狂,就像當年的崑曲一樣,聲勢浩大。一有京劇演出,拖家帶口去看。

    尤其是慈禧太后,特別鍾愛京劇,據記載,從1883年到1911年,計有一百五十多名藝人進宮唱戲。

    北京城有名的地方,比如廣德樓、三慶園、中和園、文明園、慶樂園等,每日都有京劇演出,幾乎是場場爆滿,座無虛席。

    那個時候,也誕生了很多大師,比如老生後三傑: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特別是譚鑫培,創造出了獨具風格的譚派,被稱為“伶界大王”。

    其他還有楊月樓、陳德霖、許蔭棠、賈洪林、俞菊笙、何佳山等名家。

    第三個階段:民國時期

    這個階段可謂是京劇精彩紛呈的大繁榮時期,前面也說了,京劇是宮廷民間都喜歡的東西,再加上前兩代人不斷地努力與改進,京劇無論在板式還是聲腔上面,甩其他劇種太多太多。

    這個時期尤以旦行發展最佳,出現了“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這四個人那時候名氣大的要命,幾乎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

    生行也當仁不讓,出現了“四大鬚生”:餘叔巖、高慶奎、言菊朋、馬連良。

    除此之外,生行還出現了一個傳奇人物楊小樓,將武生表演藝術發展到新高度,被譽為“國劇宗師”、“武生泰斗”。

    在那個年代,梅蘭芳、楊小樓、餘叔巖被稱為“三賢”。

    第四個階段:建國後至文革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京劇被正式列為國粹,得到了國家大力的支援。

    這段時期主要是現代京劇的產生,尤其是樣板戲,在文革的時候,八大樣板戲廣為流傳。

    因為現代京劇,演的都是與時俱進的東西,所以容易獲得觀眾的認同感。

    個人認為這四個階段都是京劇的巔峰時期,如果硬要排個序的話,我認為應該是這樣:

    第三階段(民國時期)>第二階段(清末民初)>第一階段(清中後期)>第四階段(建國後)

  • 6 # 湖廣潭州

    京劇巔峰在20世紀20至30年代,以楊小樓、梅蘭芳、餘叔巖為代表的“三大賢”鼎足而立的時代。這是京劇藝術最為輝煌燦爛的時期,名家輩出,"四大名旦”“前四大鬚生(餘、言、高、馬)”“花臉三傑(金、郝、侯)”、“醜行三大士(蕭長華、郭春山、慈瑞泉),"小生三虎(姜妙香、俞振飛、葉盛蘭),武生行之楊小樓、尚和玉、蓋叫天,老旦行之龔雲甫、李多奎等等,都在這一時代享名菊壇。

  • 7 # 安珍奶奶1

    竊以為1959年建國十週年大慶前後是京劇的高峰期,推陳出新百花齊放。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團為代表,上海天津以及各省會城市的院團名角雲集。不爭名利群英薈萃。各自有絕活有拿手,區別於1949年前的各自為戰,完全擯棄門戶之見。梅蘭芳先生以《穆桂英掛帥》,高舉為國慶獻禮的大旗以身示範。在京各劇院不但有自己的優秀劇目,而且演出了大合作戲,以一出“四郎探母”為例,高派李和曾坐宮,李少春過關,譚富英見母,馬連良回令。尚小云蕭太后,葉盛蘭楊宗保(扯四門)。鐵鏡公主張君秋,佘太君李多奎,兩位國舅都是蕭長華李四廣。一出《赤壁之戰》李和曾張昭,李少春魯肅,馬連良孔明,葉盛蘭周瑜,蕭長華老先生蔣幹,袁世海曹操,裘盛戎黃蓋。這些名家都是各行當的傑出代表,流派的創始者。而且後繼有人,當時的中國京劇院四團是青年演員組團,一出《楊門女將》彙集楊秋玲王晶華孫嶽馮志孝畢英奇李嘉林吳鈺璋劉琪等等青年才俊,可謂珠聯璧合。這樣的合作戲以前難以想象。“百花齊放”者,各自絕活展現舞臺,《將相和》有李少春袁世海版,譚富英裘盛戎版;同樣《除三害》也有李(和曾)袁版和譚裘版。張君秋不但有望江亭詩文會自己的精彩劇目,還和葉盛蘭杜近芳合作《西廂記》。少春先生的《野豬林》《響馬傳》和《大鬧天宮》真真是膾炙人口,今日回顧無論是京劇藝術水準還是票房價值,都達到高峰。記得當時《赤壁之戰》在人民劇場或工人俱樂部演出最高票價rmb¥2元,摺合現在工資收入比例僅¥200元,自然一票難求盛況空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有了寶寶後很幸福,有沒有這樣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