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獨處只是為思考創造條件,思考可能引向孤獨,但這不意味著獨處必然孤獨。
4
回覆列表
  • 1 # YL145349201

    聖人一般很孤獨,因為樣樣有了等於一樣沒有…就像小說寫的孤獨求敗(世界上沒有對手了,你還去追求什麼呢?),自己去體會吧…所以皇帝自稱孤家寡人,是有道理的…

  • 2 # 有緣三毛

    獨處和孤獨是兩種不同的心境,獨處是種內心的寧靜,而孤獨是精神層面的某種需求。所以為什麼會有孤處而不孤獨的說詞也便是如此吧?!

  • 3 # 春彩的二次元

    現在的我多麼嚮往獨處的機會。

    兩個孩子的媽媽,尤其二寶還小。

    她睡醒時,她需要我餵奶,擦屎擦尿,每天都要給她洗澡,她需要我開始最早的啟蒙早教,我要抱著她四處看看,用玩具鍛鍊她的視覺和聽覺。

    她睡著後,趁著這點時間我要簡單收拾家,我要休息一下自己的身體,我要給老公、大寶、二寶洗洗衣機不能洗的內衣。基本每次活沒做完,二寶已經醒了。

    大寶從幼兒園回來了,“媽媽,給我講故事。”;“媽媽,再給我到點兒水。”;“媽媽,幫我衝馬桶”;“媽媽,我餓了”。“嗚嗚嗚嗚,飛機起飛了,”;“鏘鏘鏘鏘,大俠來了”,只要大寶從幼兒園回來,一直到她睡覺,耳邊就回響著她的這些各種各樣的聲音。

    現在的我多麼渴望自己獨處的時候。

    獨處時,可以和自己進行最深切的對話;獨處時,可以做自己最心儀的事情;獨處時,可以思考自己最近做過的事情和即將要做得事情。

    獨處是身心的輕鬆,思維的閒逸,是生命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孤獨則是內心的寂寥,是無助的煎熬。

    孤獨更多的是內心的感受。有時雖身處鬧境,但沒有知心的朋友,沒有親密的愛人,沒有可以依靠的家人,內心的孤獨就會把整個人包圍。

    那為什麼人們會把獨處當做孤獨?

    因為他沒有強大的內心,沒有明確的目標,情感沒有寄託,生活沒有支點。

    媽媽是典型的家庭婦女。每日她的全部生活內容就是給全家人做飯,飯後的洗碗,給家人洗衣飯。哪個女兒需要帶孩子,就去哪個女兒家裡幫忙。

    她總是任勞任怨得在操持家務,沒有對生活的不滿,沒有孤獨。可能是因為她手裡一直有活計,她心裡一直顧及著家裡的每個人,她無暇孤獨。家人的點滴需要和舒適就是她生活的支點。她反而很快活。

    把自己的生活填滿,不論是工作,還是任務,還是責任,還是興趣,並從中找到自己生活的支點,你就不會孤獨,而會創造獨處的機會並珍惜它。

  • 4 # 遙想當年16

    謝謝邀請!“獨處就是孤獨”是人們的一種俗常的看法,這個看法不無道理,相當一部分獨處的人確實是孤獨的。他們遠離人群大約有幾種原因。一是身體不舒服或身體有什麼疾病,人多受約束,不自在,又帶給別人不方便,不如獨處時愛躺就躺,躺累了在坐一會兒或著是歪一會兒。二是心裡上的原因,不理解別人,不相信別人(可能受過傷害)不喜歡別人或思維方式於大眾的想法偏差太大,別人不理解他,造成見面沒什麼話說。三是環境陌生,到了一個新的人文環境互不瞭解,文化差異語言不通無法相處只好選擇獨處。在這幾種情況下人確實是孤獨的,起碼最初是孤獨的,過一段時間習慣了會好些。另一部分獨處的人絕不是孤獨,相反是他們心裡強大,不需要別人陪伴,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享受屬於自己的世界。任身體隨意行走坐臥,任思維自由翱翔穿越,任表情方肆地喜怒哀樂,何謂“孤獨”也? 這類人往往都是思維層面比較高的人。比如有一定宗教修為的人,作家,偉人等等。他們通常對這個世界有獨到的,通透的見解,內心世界豐富充實,有很多事要做要想,不願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人事應酬上,更不在乎別人對他們的詬病魍魎。比如弘一法師,比如毛澤東,比如張愛玲,比如楊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個像草的植物叫什麼?種花不生,就這個野生出來了,13個月才長30釐米,3片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