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進農技
-
2 # 農民孟老大
霜黴病是南瓜的重要病害之一,俗稱“跑馬乾”,主要危害葉片。發病初期葉片背面出現水浸狀黃色斑點,病斑逐漸擴大後,受葉脈限制呈黃褐色不規則的多角形病斑。
南瓜霜黴病
俗稱
“跑馬乾”
病田植株一片枯黃,似火燒狀
危害症狀
在潮溼條件下,病斑背面長有灰黑色黴層。此病一般由下部葉片向上部葉片發展,發病重時,病斑連成片,使葉片變黃乾枯、易破碎,病田植株一片枯黃,似火燒狀。
發生特點
此病由真菌鞭毛菌亞門古巴假霜黴菌。病菌以在土壤或病株殘體上的孢子囊及潛伏在種子內的菌絲體越冬或越夏。以孢子囊隨風雨進行傳播,從寄主葉片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以後隨氣流和雨水進行多次再侵染。
病菌喜溫暖高溼的環境條件。適宜發病溫度為10~30℃,最適為15~20℃,相對溼度90%以上容易發生流行。葉面有水滴或水膜病菌容易侵入和萌發。當溫度在20℃左右,相對溼度80%左右,持續6~24小時,則該病開始發生蔓延。春季多雨、多霧、多露,且溫度上升到20~25℃,霜黴病可迅速發生流行。
防治要點
①選用抗病品種②選地與肥水管理:種植南瓜地要選地勢高燥,通風透光,排水效能好的田塊,進行深溝高畦栽培,施足有機欄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生長前期適當控制澆水次數。③加強溫溼度管理:日出後棚溫控制在25~30℃,通風使相對溼度降到60%~70%,做到溫溼度雙限制,抑制發病,同時利於南瓜光合作用;下午溫度降至20~25℃,相對溼度降到70%左右,實現單溼度抑制病害,溫度利於光合物質的輸送和轉化。④高溫悶棚:利用南瓜和病原菌對高溫忍耐性的不同來抑制病菌發育或殺死病菌,方法是:在發病初期,選擇晴天中午將保護地關閉,使棚內南瓜生長點附近的溫度上升到45℃但不超過47℃,維持2~3小時,然後逐步通風降溫。悶棚處理時要求土壤含水量高,棚內溼度高,避免灼傷南瓜生長點。⑤藥劑防治:發病前進行預防,藥劑可選用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等噴霧。在發病初期7天內及時防治,藥劑可選用64%防毒礬可溼性粉劑1 000倍液等噴霧,注意交替使用。保護地栽培還可每畝使用45%百菌清煙燻劑200~250克或5%百菌清粉塵劑。
-
3 # 牧豆人
南瓜種植過程中出現疫黴病,會導致大面積爛瓜,產量嚴重減少,影響南瓜接下來的生產。因為這種病在中國不是很常見,因此有些瓜農搞不懂怎麼回事,南瓜就感染上了疫黴病。下面我給大家解答為什麼會在種植過程中出現疫黴病。
南瓜疫黴病出現原因一般來說南瓜疫黴病的病原菌是很少侵染到健康的南瓜種子上,因此這類病原菌是來自土壤。由於南瓜一整個生長週期中,所長出的蔓和瓜都與土壤直接接觸,土壤中存在病原菌。這些病原菌透過南瓜某些部位的表皮侵染到南瓜體內,加上遇到雨水季節,溼度與溫度都適宜南瓜疫黴病病原菌生長,這個時候南瓜疫黴病就會出現。
既然知道南瓜疫黴病怎麼出現,下面我就給大家解答如何對南瓜疫黴病進行防治。
-
4 # 三農新忙人
一般情況下這種病是雨水過多造成的。根放不出去,藥不好使。建議農民朋友種植做到:上半年種植把壟起高,下半年種植把壟起低,做到這一點安全係數就高了。
-
5 # 愛菊的農村生活
南瓜疫病危害:此類病害能夠危害南瓜植株的莖、葉、和果實,初期發病時病部會出現褐色病斑,遇陰雨天氣時空氣溼度大,病菌會迅速的擴散,其發病部位出現水漬狀與軟腐狀,發病的部位的周圍,生長出白色的黴狀物,後期嚴重時導致果實腐爛,南瓜植株萎蔫乾枯出現腐爛和死亡的狀況。
防治辦法:出現此類病害時,及時摘除病株,帶出田間銷燬,防治田間積水,遇雨水天氣要做好排水設施,最好與非瓜類作物實行輪作,可選用64%防毒礬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使用72%克露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使用61%乙磷·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使用72.2%普力克水劑600~800倍液進行噴灑或灌根,噴灑和灌根兼施效果更佳
-
6 # 農樂邦
首先我們先認識一下它,我們經常說的南瓜疫黴病其實就是南瓜疫病,它是一種低等真菌性病害,在南瓜的整個生育週期均可發生,對南瓜的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也是目前在南瓜的生產中比較讓人頭疼的一類病害,此病常常讓種植戶們措手不及,它來勢兇猛病情蔓延迅速,一旦發生往往造成大面積的死棵爛秧爛果,甚至是絕產。
一、疫黴病的發生規律1、發生條件
南瓜疫黴病的菌絲體通常是在土壤病殘體中越冬,第二年回春後當溫度達到15℃以上時開始發作,低於15℃高於37℃時則會在某一程度上抑制疫黴病菌絲體的發展,最適溫度為20-30℃,所以溫度與溼度是南瓜疫黴病發生的主要影響因素,
疫黴病常常發生於定植密度過大,田間密閉不透風的地塊,通常北方6-7月份是發作高峰期,南方5月份左右為發生高峰期,此時正是梅雨季節在加上適宜的溫度正好為疫黴菌的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
2、傳染途徑
植株病殘體上的菌絲體透過大雨、大風、氣流或我們日常管理過程中的澆水等活動被帶到健康植株上進行侵染與蔓延(在潮溼的環境中更易大規模發作)。
二、危害症狀南瓜的各個部位都可被疫黴病侵染,尤其是新生枝葉更易發生病害,後期則主要是對莖蔓和果實的危害比較嚴重。
1、苗期危害症狀:幼苗侵染後植株初呈水漬狀軟腐,並呈暗綠色,逐漸枯死幹禿。
2、葉片染病症狀:初呈暗綠色圓形水漬狀病斑,葉片下垂軟腐,氣候乾燥時用手捏病葉則極易破裂。
3、莖蔓侵染症狀:病處初呈水漬狀暗綠色,病部溢縮、凹陷,莖蔓常常變細變軟,上部逐漸枯死並伴有白色黴層的產生。
4、果實侵染症狀:初為暗綠色水漬狀皺縮,環境潮溼時會有一層稀疏的白色黴狀物發生,病部腐爛並伴有臭味。
三、防治措施1、避免重茬,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進行起壟栽培,合理定植、創造通風透光的環境。
2、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排水、合理施肥。
3、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可用5%咯菌·腈甲霜靈兌水拌種。
4、發病初期可用72%霜脲腈·代森錳鋅800倍液噴施,也可用50%烯醯嗎啉+60%代森聯800倍液噴霧,建議輪換使用農藥,以免造成抗性。
-
7 # 夢中翔之夢
主要危害根、莖、葉、果實等,病葉初現水漬狀暗綠色斑點,後擴充套件成圓形或不規則形水漬狀暗色大病斑、呈溼腐狀,乾燥時呈灰褐色,易脆裂。
果實染病,初生水漬狀暗色至暗綠色病斑,病部迅速擴充套件,變為褐色凹陷,果實很快軟腐。根部染病,根尖先變為褐色,後全根變褐、腐爛。莖基部染病,病部初為水漬狀暗綠色,後變為淡褐色至褐色,呈溼腐狀。莖蔓部染病,病部呈水漬狀凹陷 ,變細變軟。根莖基部或莖蔓染病後,造成莖部以上莖葉蔞蔫、青枯,空氣溼度大時,莖、葉、果實等的病部出現白色黴層。■ 該病發生規律
由真菌侵染所致,氣溫在24°~28° ,空氣相對溼度在90%以上時,易發病。雨季來的早或降雨量大,或夏季雨後驟晴時,易發病。澆水過多過勤,大水漫灌,田間積水,土質黏重,連茬,施用未腐熟有機肥或偏施氮肥等,種植密度大,果實與地面接觸或有傷口,發病重。■ 預防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與非瓜類、茄果類作物實行2~3年輪作,併合理密植。每平方米苗床用64%噁霜 · 錳鋅可溼性粉劑8克,與10~15千克過篩幹細土混勻,製成藥土。先撒1/3的藥土在苗床上,播種後,再把2/3的藥土,覆蓋在種子上。採用高畦深溝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雨後及時排除積水。用經25%甲霜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處理過的稻草、尼龍薄膜、磚瓦塊等物將瓜條墊起,或採用搭架栽培。及早防治瓜類害蟲。■ 補救措施
發病初期,用25%用甲霜靈可溼性粉劑600~750倍液,或40%三乙膦酸鋁可溼性粉劑200倍液、或5%琥銅 · 甲霜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69%安克 · 錳鋅可溼性粉劑2 500~3 000倍液,64%噁霜 · 猛鋅可溼性粉劑600到800倍液,全株噴淋在根基部,也可將根莖部的土扒開,每株澆100~200毫升的藥液。每公頃用25%甲霜靈可溼性粉劑,或72%霜脲 · 錳鋅可溼性粉劑3千克,過篩細土1 5000千克,混勻配成藥土,在雨季來臨前將藥土撒於瓜根周圍。全面清理田間病殘體,包括淘籽後的瓜瓤、瓜肉等,運到田外深埋。 -
8 # 廣西老男人
(1)症狀識別:本病主要危害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先出現水漬狀黃色斑點,病斑擴大後,受葉脈限制呈黃褐色不規則多角形病斑。在潮溼環境下,病斑背面長有灰黑色黴層。該病一般由下部葉片向上部葉片發展。發病重時,病斑連線成片,使葉片變黃乾枯,容易破碎。病田植株一片枯黃,似火燒一樣,瓜瘦小,含糖量降低。
(2)發病條件:當大棚室內氣溫在15~22℃,相對溼度大於83%時,容易發病。葉面有水滴或水膜的時間達2~6小時,病原菌極易侵染葉片,形成病斑。當天氣多雨、多露、多霧、陰雨天和晴天交替出現時,發病早而重。棚室內晝夜溫差大、溼度高,夜間容易結露水;或種植過密,缺乏肥料,澆水偏多,通風不良時,都能加重病害發生。
(3)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品種:根據種植戶多年實踐經驗,利用抗病品種可以有效地減輕霜黴病的危害。
②選擇無病地:選擇地勢高燥、土質肥沃的沙壤土地塊種瓜,施足腐熟有機肥,追施磷肥、鉀肥。在生長前期適當控水。結瓜後嚴禁大水漫灌,並注意排除田間積水,及時整枝打杈,保持株間通風良好。
③藥劑防治:霜黴病透過氣流傳播,發展迅速,容易流行。噴藥必須及時、周到和均勻,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用藥時,在發病前一個禮拜開始噴藥預防。發現病株要結合摘除病葉、噴藥重點防治。常用藥劑有40%乙磷鋁250倍液或64%防毒礬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初發病時在晴天上午噴霧,每隔一個禮拜噴霧一次,連續噴霧3~4次即可。
南瓜白粉病症狀
二、白粉病:南瓜白粉病是一種分佈廣泛,危害較重的病害。俗稱白毛病、粉黴病。此病多發生在結瓜期及成熟期。病害一旦發生,並迅速傳播。若不及時防治,會導致瓜葉焦黃,導致果實早期生長緩慢,植株早衰,嚴重影響瓜的品質和產量。
(1)症狀特性:此病主要侵染南瓜葉片、葉柄,莖蔓也常受侵染,果實受害較少。發病初期,葉片的正面或背面長出小圓形白色粉狀黴點,不久逐漸擴大成較大的白色粉狀黴斑,以後蔓延到葉柄和莖蔓甚至幼嫩果實上。嚴重時整個植株葉片被白粉層黴狀層所覆蓋,葉片發黃變褐,質地變脆。後期有時白粉層中出現散生或堆生的有性世代的閉囊殼,先為黃色後變成黑褐色的小粒點。
(2)發病規律:該病由真菌侵染所致,病原菌可在病殘體上越冬,也可以在溫室南瓜上越冬。病原菌借氣流、雨水、農事操作等途徑進行傳播。
(3)防治方法:
①發病初期,可用高脂膜兌水30~5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噴霧一次,連續噴霧3~4次,每畝噴藥液56~75公斤。
②小蘇打防治:發病初期,可用0.2%小蘇打溶液進行噴霧,每隔7~9天噴霧一次,每畝每次噴藥液75公斤。
④煙劑防治:每畝每次用10%百菌清煙劑300~400克,或45%百菌清煙劑250克,或粉鏽寧藥劑300克,在發病初期時進行燻蒸,此方法適合大棚及溫室使用。
南瓜病毒病症狀
三、病毒病:南瓜病毒病又稱花葉病,在中國凡是種植瓜類作物的地區幾乎都有發生,特別是南瓜、西葫蘆病毒病在田間發病最早、最重。
(1)症狀特徵:侵染葫蘆科的病毒有很多種,所表現型別也不一樣。主要有花葉型、皺縮型、黃化型和壞死型、複合侵染混合型等。花葉型植株生長髮育弱,首先在植株頂端葉片產生深淺綠色相間的花色葉斑,葉片變小卷縮、畸形,對產量有一定的影響。而皺縮型的植株,葉片皺縮,呈泡斑,嚴重時伴隨有蕨葉、小葉和雞爪葉等畸形葉發生。
(2)發病條件:由於天氣乾旱,蚜蟲發生嚴重,發病較重。溫室白粉蝨發生多,病毒病發生較重。田間雜草多,不能及時除草,水分供應不足,植株長勢衰弱,發病也重。田間管理粗放,人為傳播,都可能加重病害發生。
(3)防治方法:
①種子處理:播種前種子進行乾熱消毒,用乾熱恆溫箱先以40℃處理24小時後,再在18℃下處理2~3天,可減輕種子帶毒率。用10%磷酸三鈉溶液浸種20分鐘,用清水洗淨後,再播種,可使種子表面攜帶的病毒失去活性。
②培育無病壯苗:選用無病土作床土,施用完全腐熟的有機肥作基肥,並嚴防蚜蟲和白粉蝨進入苗床危害幼苗和傳播病毒。定植前對幼苗進行一次噴藥防治,做到幼苗帶藥定植。
④噴藥防治:在發病初期,可用20%病毒A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或83增抗100倍液進行噴霧。每隔10天噴一次藥,連噴2~3次,每畝每次噴藥液50~60公斤。
南瓜疫病症狀
四、疫黴病:南瓜疫黴病又稱疫病,俗稱死秧病。發病後病株很快枯萎死亡,是近二十多年來危害瓜類的重要病害之一,對西瓜、甜瓜、西葫蘆、南瓜等的生產威脅很大,田間高溫高溼容易發病,尤其是大雨或暴雨後,或澆水過量,或排水不良,發病嚴重,常造成慘重的損失。
(1)發病症狀:疫病病菌以侵害南瓜根莖部為主,還可侵染葉片、莖和果實,根莖部發病初期產生暗綠色水漬狀病斑,病斑迅速擴充套件,莖基呈軟腐狀,有時長達10釐米以上,植株萎嫣青枯死亡。有時候在主根中下部發病,產生類似症狀,病部腐爛,地上部分青枯,葉片染病時則生暗綠色水漬狀斑點,擴充套件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大型黃褐色病斑,天氣潮溼時全葉腐爛,乾燥病斑極易破裂。
(2)發病條件:病菌發育的適宜溫度範圍為5~37℃,最適宜為28~30℃,年平均氣溫在23℃時田間瓜蔓開始發病,高溼是病害流行的決定因素。
中國北方地區6~7月間為此病流行期,南方地區,瓜類疫病在梅雨季節5月中下旬及6月上旬為發病高峰。當氣溫升高,瓜生長需水量大時,,如果大水漫灌,瓜田被水淹,疫病就會大面積發生。瓜地連作,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雜肥作基肥,或是追施化肥時傷根嚴重,常會導致疫病發生。而合理輪作,選擇沙壤土種瓜,發病較輕。
(3)防治方法:
①嚴格選地:選擇5年以上未種植過瓜類作物的地,以沙壤土或新荒土為好。做到秋季深翻,減少越冬病菌源;選用抗病品種並在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消毒時,可用10%磷酸三鈉或0.1%高錳酸鉀溶液浸種15分鐘左右,撈出洗淨種子後播種;採用高畦栽培,土地整平,灌水溝適當加深,一般沙土地開溝長30米,土質黏重地不超過20米,採用地膜種瓜,以促進瓜的生長髮育。施入充分腐熟的優質有機肥作基肥,每畝可施1200~1500公斤。合理追施化肥,避免施肥傷根。
②合理澆水:在有條件的地方,瓜地最好澆井水,儘量不要澆溝渠裡面的水。澆水的水位線應隨著植株的生長和溫度的增高而逐漸降低,瓜根莖部不能被水淹,不能浸泡在水中,切忌大水漫灌,瓜溝內如有積水立即排除;對病殘體、病秧、病葉、病瓜要及時清除田園並集中深埋或燒燬。
③藥劑防治:在病害發生前,可施用化學藥劑灌根或噴霧。用50%甲霜靈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64%防毒礬可溼性粉劑4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60%百菌清可溼性粉劑400~500倍液,或40%乙磷鋁可溼性粉劑200~300倍液,每株灌根0.25升,隔7~10天一次。上述藥劑應交替使用,以防產生抗藥性。
南瓜蚜蟲症狀
五、蚜蟲:蚜蟲又稱蜜蟲、油蟲、膩蟲等,是蔬菜種植中發生最普遍、危害最重的一種害蟲,也是最難防治的蟲害之一。
(1)發生規律:在露地南瓜上,一年有兩個發生高峰期,即5~6月和9~10月,平均氣溫在23~27℃、相對溼度在75%~85%時,繁殖最快,危害最重。由於保護地面積逐年擴大,保護地內溼度及溼度條件又適合蚜蟲生存危害,所以形成從保護地到露地,又從露地遷回保護地的週年危害方式。
(2)危害特點:成蚜和幼蚜群集在植株嫩葉及生長點處,吸食植株汁液,受害部位出現退綠小點,使葉片捲曲變黃,嚴重者枯萎,造成植株全身失水、營養不良、生長緩慢、甚至枯死。蚜蟲還可分泌出一種蜜露,阻礙植株正常生長,又可誘發煤汙病,更為嚴重的是蚜蟲還是多種蔬菜病毒的傳毒媒介,導致蔬菜病毒病發生,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3)防治方法:
①清潔田園:在早春雜草萌發之際,噴灑除草劑滅除田間地邊雜草。南瓜收穫後,應及時清除田間的殘枝敗葉及雜草,深埋或者燒燬。
②培育無蚜蟲壯苗:在育苗期間就要採取各種措施,避免受到蚜蟲侵染。有條件時,可以採用帶藥定植方式預防蚜蟲。
④噴藥防治:可用80%敵敵畏乳油1000~1500倍液,或30%乙醯甲胺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氯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或吡蚜酮1000倍液,或噻蟲嗪1000倍液,或吡蟲啉1000倍液噴霧即可滅殺。以上藥劑需交替使用,才能減少蚜蟲的抗藥性。
-
9 # 突破烏江
南瓜是中國人民常用食品,在全國各地均有種植。成熟的南瓜個頭大,水分又多,瓜薄金黃,味甜鮮美,營養價值又高,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南瓜易種植,對土壤要求不嚴,經濟效率可觀。
一,南瓜對土質的選擇
南瓜喜溫怕冷,對土壤要求不嚴,選擇通風向陽,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壤肥沃疏鬆,有機質含量豐富,滲透力強,易排易灌的砂質土塊。不管坡地或平地,都是種植南瓜的好地塊。
二,南瓜栽培技術簡介
(1)育苗
南瓜育苗方式有多種,有浮盤育苗、營養缽育苗和直播。今天介紹一下浮盤育苗的培育方法。
先選擇好浮盤,經消毒處理,在整整齊齊緊挨著鋪墊土平面上。挑選經過精篩細泥碎土,用農家稀薄糞水也可施加少量複合肥撒撒碎粒中攪拌均勻。一般以碎粒土不結團,能撒撒散開為宜,半乾半溼最佳。
把整細泥土輕輕撒播浮盤上,用竹竿抺平,保持浮盤內窩穴填滿為止。挑選顆粒飽滿無病蟲害抗病力強的種子,每穴一粒進行播種。從播種到出苗期,需晝夜加溫,白天土溫控制在28~32度,夜間17~20度。當幼苗出土後抽生第一片真葉,為防止高腳苗,需適當降溫。栽植時,南瓜種嘴芽口朝上,輕輕插在土壤中,以掩蓋住芽嘴為宜。用噴霧器噴灑一層清水保持土壤溼潤,搭建小拱棚進行保溫育苗。
(2)移栽和管理
當幼苗長到3~4片真葉,可採用移栽。移栽前澆灌水分使土潤溼,以保提苗不傷害根系,提苗多帶泥,提高成活率。
嚴格進行中耕除草工作,為使瓜果潔淨,隨著枝蔓延長,要進行整枝引蔓,合理留果,做好肥水管理工作。
三,南瓜疫黴病防治
南瓜病蟲害很多,有疫黴病、蔓枯病、猝倒病和白粉病等等疾病,在種植生產中要加以預防和管理,發現病症及時採取治療措施。這篇文章主要介紹南瓜出現疫黴病的預防和防治。
疫黴病發生初期,主要是幼苗成株期。天氣變化異常,持續性降雨,造成雨水廣,產生高溼,一般溫度在20~30度時最容易發病。還有在種植過程中,由於南瓜栽得過密,造成通風不良,也會引起發病;栽植地塊低窪,排水困難,導致土壤過溼也會造成此病爆發。
所以,為了減少本病發生,必須要加以農業預防。選擇抗病力強的品種,栽種時進行種子處處,合理密植,田塊深溝作畦,每逢下雨及時清除溝內積水。農業防治至關重要,也是取得效率高低的砝碼。
一旦發生此病,進行農藥防治處理。用50%甲霜銅700~800倍液,或者58%甲霜靈錳鋅500倍液,全場進行噴霧,每隔7天噴一次,連續噴3~4次。
-
10 # 農學博士教種植
南瓜疫黴病簡介
南瓜疫黴病是南瓜生產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南瓜產區均有不同程度發生,病害嚴重時,南瓜植株大面積枯死,果實腐爛,甚至造成絕產。而隨著南瓜播種面積擴大,這種病害的發生逐年加重,嚴重影響到農民種植南瓜的積極性。
南瓜疫黴病在整個生育期都有可能發生。植株的葉片上會產生暗綠色圓形病斑,邊緣不明顯,在空氣潮溼的時候,病斑迅速擴充套件軟腐,並伴有白黴。當果實被害時,剛開始呈現暗綠色水浸狀小點,迅速擴充套件至全果實腐爛,果實上常密生灰白色黴狀物。
南瓜疫黴病防治方法1、選育抗病、耐病品種
目前,在北方地區,種植面積最大的是無叉南瓜,質量好,產量高,但抗病性較差。我們需要注意培育和利用抗病、耐病南瓜品種,避免品種單一化。
2、選地
在種植南瓜時,選擇地勢高燥,不易積水的沙土較為適宜。如果在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地塊進行種植,容易引起疫黴病流行。
3、輪作
南瓜疫黴病除了南瓜外,還會侵染多種葫蘆科和茄科作物,以及大豆、豇豆等植物。因此,南瓜不能與上述作物進行輪作,最好與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以3年以上為宜,且不能進行連作。
4、寬行種植
採用寬行進行種植,通風透光好,在雨後可以及時降低田間溼度,以有效抑制病害的發生與傳播,這也是防治南瓜疫黴病的有效措施。
5、藥劑防治
在雨季到來前,我們可以用25%甲霜靈可溼性粉劑、72%克露可溼性粉劑毒土500倍,每公頃用配好毒土1500公斤,在雨季到來前撒於瓜根周圍。當然,我們也可在病害發生初期,噴灑25%甲霜靈600-800倍液,以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
11 # 基層農人
南瓜疫黴病是一種土傳病害,由鞭毛菌亞門疫黴真菌侵染所致,在南瓜的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生,在南瓜苗期容易造成幼苗猝倒,在成株期會造成根莖腐爛和葉果青枯,植株一旦染病,會造成很大損失,輕則減產,嚴重時甚止絕收,很大程度制約著種植戶的經濟收益。那南瓜種植過生產當中,出現疫黴病是怎麼回事呢?
一,南瓜疫黴病發生的原因:1,連作重茬:連作是南瓜疫黴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因為疫黴病菌寄生範圍廣,茄科、葫蘆科都可侵染,在其它作物上也能生長,病殘體上的大量卵孢子能在土壤中存活2~3年,成為主要的初染源,由於連作種植,會使土壤中菌量積累增加,在氣候條件適宜時就會暴發。
2,棚室空氣溼度高:在棚室育苗或栽培,由於土壤含水量大,或引起空氣相對溼度過高時,有利於疫黴病菌的侵染和擴充套件,因而發病早也較重。
3,品種抗病抗逆能力弱:南瓜種植前,儘量選用適合本地氣侯條件的抗病抗逆能力強的品種,因為低抗易感品種,一旦病害發生,擴充套件很快,死株率會更高,不但迅速萎蔫枯死,還產生大量卵孢子,隨水和氣流傳播而再侵染,造成病害更加嚴重。
4,施肥、澆水不合理:如氮肥施用過多,磷鉀肥和其它微肥不足,或施肥沒有充分腐熟的農肥帶病菌和燒根,或大水漫灌和超量水漚根,都會使植株抗病能力下降,給疫黴病菌侵染增加了機會,另外,氣侯潮溼多雨,田間密度大,光照弱,澆水次數多,田間積水,都可誘發疫黴病發生。
要做好防治工作,首先需掌握疫黴病發病規律,再結合以上發病原因,才能制定出更好的針對防治措施。二,南瓜疫黴病的發病規律:南瓜疫黴病由鞭毛菌亞門疫黴真菌侵染引起,是一種土傳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或地面病殘組織上越冬,成為來年的初侵染源,來年氣溫升高,降雨開始,病菌隨水滴、土粒等飛濺到植株上引起發病,適宜發病溫度30℃,潮溼多雨,溼度過高,澆水次數多,田間積水,種植密度大,光照弱,重茬地,發病較重。
三,南瓜疫黴病的防治措施:1,嚴格實行輪作、選抗病品種、合理種植:
忌重茬和與葫蘆科作物連作,最好與禾本科或蔥蒜類作物輪作,既能使土壤養分均衡利用,還能降低病菌,促進植株健壯,提高抗病能力。種植時選擇適合當地氣候條件,抗病抗逆能力強的品種,可降低病害,同時在播種育苗或移栽定植時,注意合理的種植密度,可增強植株空間通風透光性,降鬱悶排溼,防止疫黴病害,促進植株健壯,進一步提高抗病能力。
2,清潔田園、加強田間管理:
播前要清殘體並進行翻耕,可有效減輕病害,結合翻耕施用有機肥時,必須充分腐熟,以防攜帶病菌蟲卵和燒根燒苗,化肥施用避免偏氮肥,引起徒長,降低抗性,適當增施磷鉀肥和補充微肥,防止缺素症,促進植株健壯,提高抗病能力。
澆水適時適量,防止大水漫灌漚根,尤期在高溫條件下,要嚴禁澆大水,以防止高溫加高溼,倒加重疫黴病害發生。
3,化學防治:
①,種子處理、土壤消毒:播種前,先用10%的福爾馬林溶液浸鍾20~30分鐘,撈出漂洗,以防種子中毒,然後催芽、播種。
播種前每畝用硫酸銅1.5千克,拌細沙均勻撒施田間或育苗畦內,也可對土壤噴霧處理,都可預防疫黴病菌。
②,藥劑防治:
發病初可用40%乙磷鋁500倍液,或25%甲霜靈500倍液,或50%消菌靈1500倍液噴霧防治,1周1次,連噴2~3次,可有效控制病害。
以上為南瓜種植過程中,出現疫黴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供參考!
-
12 # 小李愛種菜
南瓜俗稱老倭瓜,一年生葫蘆科植物,果實秋季成熟,口感軟糯香甜,營養豐富,在農村菜地頭經常種植,易豐產。
什麼叫南瓜疫黴病,其發生特點是什麼南瓜疫黴病毒是一種真菌性寄生在土壤中,冬季在土壤中過冬,春秋季節不易復發,進入夏季多雨季節開始傳播,進入植株的莖內繁殖生長,不斷傳播導致整株發生病害枯死,不及時處理還會發生相互傳播,後果嚴重。
南瓜在生長期為什麼容易發生疫黴病一、生長空間溼度大
進入夏季南瓜秧生長最快,如果種植時沒有安排好株距,就會發生重疊生長,在農村常指落壓落生長,是間距密空間小造成的。
二、地勢低窪積水
南瓜在生長期根系及莖葉長時間在泥水中浸泡,受高溫日照影響泥水逐漸升溫,促進了疫黴病毒大量傳播,使病毒進入南瓜秧莖、葉後發生腐爛。
怎樣防治南瓜疫黴病的發生一、增大間距,提高通風透光性
露天種植的南瓜一般都是粗放性管理,株距、行距沒有限制,避免株距過密。生長空間增大有利葉片光合作用,通風見光效果好降低了土壤溼度,同時也控制了疫黴病毒的傳播。
二、注意土壤及種植位置
種植南瓜時要選擇光照充足並且土壤深厚透氣性好的位置,土壤透氣性好不會產生積水現象更有利於根系生長,提高了植株免疫力。
南瓜疫黴病菌在夏季傳播最快,同時也是南瓜秧生長最快的季節,要注意避免行距、間距過密,可以增強通風透光效果和降低土壤溼度。防止在地勢低窪和土壤透氣性差的位置種植,可以降低疫黴病毒的感染。
回覆列表
建議先發布照片,確定是不是疫黴病。如果確認是疫黴病,可以採取措施降低田間溼度,減少發病,同時選擇相應藥劑噴施,例如烯醯嗎啉、霜脲氰、精甲霜靈、霜黴威、氟噻唑吡乙酮這些成分是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