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保健師小雪

    除寒、熱、溫、涼四種藥性之外,還有一部分性質平和,稱之為平性的藥物。由於平性藥物的作用沒有寒涼藥或溫熱藥來得顯著,所以在實際上雖有寒、熱、溫、涼、平五氣,而在習慣上仍叫做四氣。平性的藥物,因為它作用緩和,一般說來,不論是寒性的或熱性的病症,都可配合應用。

    味,就是藥物的滋味。五味,就是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滋味。

    辛,就是辛辣(如生薑)或辛涼(如薄荷、冰片)的滋味,能發散、能解氣。一般發汗的藥物和解氣的藥物,大都有辛味。

    甘,就是甜的滋味,有緩和、滋補等作用。一般能調和藥性的藥物及滋補性的藥物,大都有甘味。

    酸,有收斂作用。一般能夠止汗、止瀉等的藥物,大都帶有酸味。

    苦,有瀉火(就是指清火作用很大的意思)、清熱、燥溼(指苦味燥性的藥物,能化去溼氣)、通洩等作用。一部分清熱藥和瀉下藥,多有苦味。

    鹹,有瀉下、軟堅(能消散軟化堅硬的結塊)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結塊的藥物和一部分瀉下通便的藥物多帶有鹹味。

    此外,還有一種淡味。所謂淡味,就是淡而無味。因為淡味的藥物沒有顯著的滋味,所以實際上雖有辛、甘、酸、苦、鹹、淡六味,習慣上仍叫做五味

    每個藥物的治療作用,對臟腑經絡有明顯的選擇性,所謂歸經就是藥物發揮治療作用的具體部位。治某經或某幾經的病,就歸這經或這幾經。歸是作用的歸屬,經是臟腑經絡的統稱。

    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具體病證為依據來確立的。因為經絡起著溝通人體表裡內外的作用,生理上相互協調,發病時也相互影響。所以,表證可以影響到臟腑,裡證又可反映到體表。透過系統的歸納分析,四診合參,確定病變所在的臟腑經絡,透過藥物的治療作用,便可得出歸經所在。

    掌握歸經,有助於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但運用歸經理論,必須考慮到臟腑經絡間的關係。由於臟腑經絡在生理上相互關聯,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因此,在臨床用藥時往往不單純使用某一經的藥物。還須注意,勿將中醫臟腑經絡定位與現代醫學的解剖部位混為一談。再者,歸經所依據的是用藥後的機體效應所在,而不是指藥物成分在體內的分佈。

  • 2 # 國醫高手

    《中國藥典》中對每味中藥材都規定了“性味與歸經”,

    那什麼是“性味與歸經”呢?

    一、 性味

    中藥的“性味”,確切的表述,應該是性與味。

    它是中藥效能的重要標誌。

    也是中藥材的基本效能。

    它對指導臨床用藥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藥的“性”

    中藥的(藥)性,主要是指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效能古稱“四氣”。

    這四種藥性是從藥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相對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而言。

    “寒、涼”與“溫、熱”是對立的兩類藥性。

    而“寒”與“涼”,“溫”與“熱”則分別具有共性; “涼”次與“寒”, “溫”次與“熱”,即在共同性中又有程度上的差異。

    凡屬“寒涼”的中藥大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等功能,多用於陽盛熱症;

    凡屬“溫熱”的中藥大多具有溫裡散寒、回陽救逆和助陽的功能,多用於陰盛寒症。

    另外,還有一種平性,因實際仍有微“溫”功微“涼”之偏,故雖有平性之名,而不獨成一氣,仍總稱“四氣”或“四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甘草,它被使用的頻率非常高,但主要作用都是起“調和”藥性的作用。

    (二)中藥的“味”

    中藥的“味”首先是透過口嘗,即用人的感覺器官辨別出來的,它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映。然而和中藥的“氣”一樣,中藥的“味”更重要的則是透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觀察,不同味道的藥物作用於人體,產生了不同的反應,和獲得不同的治療效果。

    中藥的味被大致歸納為五種,即所謂的“五味”。即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五味”也是中藥作用的標誌,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其功效用途為:

    辛:

    有發散、行氣、活血、通陽或潤養等作用。臨床多用於外感表邪、氣血阻滯或水氣凝結等症。如麻黃。

    甘:

    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大多用於氣血虛弱,拘急疼闖等症。如人參。

    酸:

    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多用於虛汗外洩,久瀉不止,遺精帶下等症。如五味子。

    苦:

    多能洩、能燥、能堅。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溼、降逆及堅陰的作用。多用於熱結便秘、氣壅喘咳、溼盛中滿以及陰虛火亢之痿症。如黃連。

    鹹:有軟堅散結及潤腸通便的作用。多用於談核瘰癘、津枯燥結便秘等症。如芒硝 。

    大家有興趣的話查閱一下《中國藥典》一部中每味中藥材的【性味與歸經】,就能看出這個規律來。

    二、歸經

    歸經,是指中藥對於人體不同部位病變的選擇性作用。

    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療的具體病證為依據的。

    凡某中藥能治某經臟腑及其經絡之病即歸入某經。

    因為經絡能溝通人體內外表裡,在發生病變時,體表的病變可以影響到內臟;內臟的病變可以影響到體表。因此,人體各部分發生病變時所出現的證候,可以透過經絡獲得系統的認識。例如,肺經病變,每見出現咳嗽、氣喘等症,杏仁、蘇子能止咳平喘,因而歸為肺經。

    有些中藥僅對某一經的治療用用明顯,則歸入某一經。而有的中藥則有多個治療作用。因此,又有一藥歸入幾經的情況。

    藥物的五味與五臟有一定的關係。即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鹹入腎。

    掌握藥物的歸經,一是可以根據病情選擇用藥,提高藥物的針對性。二是可以以歸經為線索,探索中藥的潛在治療功能。

    【 食物的四性、五味 】

    食物是最好的醫藥,中醫歷來強調“藥食同源”,“藥療不如食療”。

      食物的效能與中藥一樣有四性、五味。

    四性即寒、熱、溫、涼;五味即酸、苦、甘、辛、鹹。不同性質的食物,可以不同程度地起到類似中藥的治療效果,如:

      ● 梨子味甘,性涼,是清補脾胃,止咳化痰,養陰潤燥之佳品;

      ● 綠豆性寒,無毒,可清熱解毒、生津止渴;

      ● 大棗性溫,味甘,為補脾益胃,養血安神之常用藥,也是常吃之佳果;

      ● 羊肉甘,溫,大熱,補虛祛寒,效同人參;

      ● 大蒜性溫,味辛,是常用調味品,但有良好的解毒殺菌作用,能治療腹瀉、咳嗽等症,有天然的廣譜抗生素之稱;

      ● 生薑性微溫,味辛,有發汗解表,溫肺止咳、溫中止嘔之效用。

      因此食物同中藥一樣,必須平衡組合,才能保證五臟之氣平衡。五味過偏則五臟失衡,產生疾病。

    在日常膳食中偏食溫類食物,或偏食寒涼類食物,都會對人體的體質與性格產生影響。

      常見的溫性食物有大棗、酒麴、黑豆、辣椒、橘子、李子、桃、羊肉、鯉魚、蝦等,這些具有補虛勞、祛寒冷,益氣血,暖腰膝等作用。

    從兩個例子瞭解性味歸經

    中國文化離不開《易經》,因此很自然,中醫中藥的分類法就使用了易經的陰陽五行這套方法。

    五色、五味、五音、五行入五臟,因此也就有了性味歸經,注意“味性歸經”這四個字必須連起來看,也就是說,入脾經的寒性食物,和入肺經的寒性食物,兩者的寒根本不是一回事。分別舉例:

    入大腸經的寒性食物,如馬齒莧,吃下去後肚子會痛,這個痛會慢慢從小腸到大腸移動,這種痛用手按會舒服(喜按),用熱水袋或熱毛巾放在上面會感覺舒服一些(喜溫)。

    入脾經的熱性食物,如指天椒,吃下去也會肚子痛,但這種痛和馬齒莧的痛不一樣,如果大量吃,這種痛是不能用手按肚子的(中醫術語叫拒按),並且痛感快速向大腸移動,排出的大便非常臭。

    上面兩種性質的要求,一種就是寒,另一種是熱,因此凡是能讓腸道出現上面第一種反應的,就叫寒性食物,出現第二種反應的,就叫熱性食物。

    例子二:入肺經的藥物寒熱分析

    薄荷和紫蘇都入肺經,一寒一熱。

    1、寒性:薄荷。用薄荷10g煮水喝,會感覺全身很清涼,並且有汗從背頸滲出,注意,中醫說的發汗,是很輕微的薄薄的一層細汗,大汗淋漓那是發汗發過了。

    2、熱性:紫蘇。用紫蘇10g煮水喝,會感覺全身發熱,同樣會有汗從後面的背頸處出來。

    這兩種反應都樣都是入肺經發汗,但一種發汗後會讓人體覺得體溫下降,一種發汗會讓人體發熱體溫上升。中醫就把它們分別定義為寒性的食物和熱性的食物。

    以上只是舉個例子,具體應該因時、因人、因地而異。比如因南方人腠理比較疏,容易發汗;北方人面板緻密,難以發汗。四川盆地環境潮溼,不吃辣椒會出問題,廣東地方氣溫炎熱,不喝涼茶他就渾身不舒服。

    中藥的取象比類,必須是先嚐百草,觀察到人體的反應後,才得出的結論,我們祖先幾千年前就在搞大資料了。

  • 3 # 她們都叫我二萌

    歸,即歸屬,指藥物作用的歸屬;經,即人體的臟腑經絡。歸經,即藥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藥物的作用與人體的臟腑經絡密切聯絡起來,以說明藥物作用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從而為臨床辯證用藥提供依據。

    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具體病證為依據的。經絡能溝通人體內外表裡,在病變時,體表的疾病,可以影響到內臟;內臟的病變,也可以反映到體表。因此人體各部分發生病變時所出現的證候,可以透過經絡而獲得系統的認識。如肺經病變,每見喘、咳等證;肝經病變,每見脅痛、抽搐等證;心經病變,每見神昏、心悸等證。我們根據藥物的療效,與病機和臟腑、經絡密切結合起來,可以說明某藥對某些臟腑、經絡的病變起著主要醫療作用。如桔梗、杏仁能治胸悶、喘咳,歸肺經;全蠍能定抽搐,歸肝經;硃砂能安神,歸心經等。這說明歸經的理論,是具體指出藥效的所在,是從療效觀察中總結出來的喜歡的請不要吝嗇你的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衛生間太小能裝浴缸嗎?